2015年起,李治中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肿瘤患儿翻译英文科普资料,2017年遇到公益捐资人,再到2018年决定从学习和工作了13年的美国离开,回国全职从事公益事业,领导新型的公益机构。
“公益不只是捐钱,而更多的我觉得是捐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你的人脉,你的资源,然后来改变一些事情”。
一路走来,在一次次改变人生走向的重大抉择面前,他并非毫无犹豫。在几年前凤凰卫视的一次采访中,他曾提及自己是如何作出“回国做公益”的决定的:他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只能再活一年,你是愿意继续在这上班,还是回中国去做这件事情。”选择就此作出。
就这样,一个个果敢的决定成就了现在的李治中。也许在逆境之中有过对所选道路的质疑,但公益与科普事业为他带来的充实感与满足感支撑着他坚定地走下去。
癌症科普
菠萝先生出圈了
“我就发现可能真的是出圈了,就发现严肃的癌症科普也能被伪科学和营销号看上,所以让我觉得还做的事儿蛮有意思。”
李治中为人熟知的一个身份就是科普作家。在这个娱乐化与快餐化的社会,他也清楚什么样的内容是迎合大众的,什么是可以带来流量的,“但我觉得,作为清华人也好,还是作为科研人员也罢,都应该有自己的节操和底线。”
他不把科普作为全职来做,也是希望自己能不为现实的压力而背离了初心。“做大V做网红从来都不是我的目标,唤起大家对科学的兴趣,对癌症的正确认识,让患者和家长不那么恐惧才是目标”。
李治中学长回忆起当初做科普网站时,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十分有限。当他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了志愿招募的公告,竟然在一天之内就有100多人的加入,最终完成了近100万字的翻译的工作。
得道多助,就像他发起的向日葵儿童公益项目一样,小团队有着大凝聚力:在全职团队中,有10年项目管理工作经验的精英,有曾任职于今日头条媒体运营的传播学专业人士,也有昔日的清华同窗。
他们都为着这样共同的事业而努力。“当你做的一件事情是对的时候,其实真的是能够凝聚很多的力量和专业的人士。”
对于如何进行更好的科普,李治中有着丰富的经验。“第一肯定是易懂。”
“我经常说你妈看不懂的科普就不是好科普。”他笑称,“没有想到会有8岁的小女孩来读我的书,有80多岁的老爷爷会来听我的讲座。”他的科普能有年龄跨度如此大的受众人群,得益于他有趣的科普方式。“
第二个很重要的一点,是你的出发点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要思考听众更需要了解什么,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科普最忌讳的其实就是希望面面俱到,希望展示自己的专业性。”
“专业性是通过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别人会尊重你,不是你通过专业术语展示来炫耀。”同时,为了能将科普进行更好的传播,李治中也建议树立科普的品牌,突出特点,进行更为垂直的科普。
图2:李治中所撰写的科普书籍
向日葵儿童
希望如种子般向阳生长
李治中现在是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的秘书长,他和团队伙伴一起直击中国目前在儿童癌症治疗中的真空地带,在科普教育、医务社工、基层医生培训和临床科研这四个方向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基金会第一个项目『向日葵儿童』以“科普”为核心,生产了大量的儿童肿瘤的科普内容,并邀请了国内外儿童肿瘤临床专家参与内容审核,确保内容准确性。
这些内容,不但覆盖了线上自媒体分发,也与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合作,同时也出版了《儿童白血病百问百答》等书籍;在云南昆明,向日葵社工站也正在探索针对儿童肿瘤这种重症的医务社工的服务模式;为了解决中西部地区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基金会从基层医生培训方面入手,搭建专业性的规范化肿瘤治疗中心;此外,临床科研项目也在推进之中。
图3
对于肿瘤患儿家庭,『向日葵儿童』网站和自媒体矩阵是重要的信息平台。不但可以解答肿瘤相关问题,也可以为他们介绍医疗资源,帮助患儿家庭走出信息不对称的困境。
李治中提到曾经有一位被建议放弃治疗的肾癌患儿,在向日葵的帮助下获得了更专业的救助,如今已经重新过上了健康的生活。“大家相信有这么一个平台,能够帮大家把一种积极的新东西传播出去,我觉得我做这件事就是有价值。”这也是『向日葵儿童』不渝的初心。
当问及作为生院学生如何参与到癌症公益中去,李治中也给出了许多建议。
『向日葵儿童』与生命学院团委本身有着合作关系,“清华的学生参与的话,这些孩子应该都会特别的开心”“帮他们树立榜样,就是人要看到一种希望,我觉得很重要。”;另一方面,李治中也建议将科普结合到与患儿或家属的交流之中,“咱们专业其实是可以做一些更高级的公益和服务的。”
此外,如果有个人其他方面的技能也是非常欢迎的。“不用把自己束缚成清华生物系的,你就是一个普通的年轻大学生”。
在从事儿童癌症公益的过程中,李治中对于国内生医药行业的发展也有许多专业性的见解。他认为国内在科研人才的投入上,“整体来说还是和国外有比较大的一个差距”,但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差距会越来越小”。
中国可能比较缺乏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这“和整个的科研环境自由度等等都有关系”“更多的科研经费应该倾向给年轻的科学家能够更多的自由的探索”“等着第一个突破了以后,我觉得未来会越来越多”。
相关知识
人民日报关注“云花”科研工作者:潜心科研守护花开
送你一束麦穗花,他们用公益纪念毕业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招聘花卉科研辅助人员
积极探索人与虎豹和谐共生之道——中国绿化基金会“与虎豹同行”公益项目实施五周年纪实
从花朵到园丁: 学校开展公益慈善文化宣传及研究生支教团故事分享会
2022可持续设计资助计划15位获选者公布 以艺术设计赋能公益
环境保护工作者心得体会(实用16篇)
科普工作者:播撒科学的种子
不忘初心,花都青年以摄影之名坚持做公益
两岸青年花艺工作者“云端”切磋交流
网址: 李治中:从科研工作者到全职公益人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02045.html
上一篇: 你是个成熟的向日葵了,不能跟着太 |
下一篇: 向日葵不结籽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