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特征碳源简化土壤微生物Biolog测定的方法及应用

特征碳源简化土壤微生物Biolog测定的方法及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 2010年03期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李胜华   刘可星   廖宗文   开通知网号

【摘要】:【目的】从发生番茄青枯病的土壤微生物群落Biolog测定结果中,在ECO微平板10种特征碳源基础上,减为9种特征碳源,利用MT板进行试验,以简化其测定手续。【方法】选用盆栽番茄土样进行了特征碳源的浓度试验,并应用所确定的浓度分别针对施肥处理不同但均未发病的大田辣椒土样、发病程度不同的大田番茄土样和盆栽辣椒土样进行了3次验证试验。【结果】浓度试验结果表明,各碳源不同浓度的OD值普遍存在差异,将其与ECO板结果相关联后确定了各特征碳源的应用浓度。3次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选用的试验浓度能明显地区分作物发病差异。【结论】特征碳源能反映出茄科作物病土与健康土以及发病轻与重的区别,可以简化土壤微生物Biolog测定。

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个人查重>> 个人AIGC检测>> 文献综述>>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123418724657214259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晓虹;隋心;李梦莎;刘赢男;张荣涛;杨立宾;模拟氮沉降对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J];环境科学;2022年09期 2 张斌 ;李利 ;张美俊 ;吕玉峰 ;冯美臣 ;王超 ;宋晓彦 ;杨武德 ;干旱对燕麦早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年05期 3 陈禹竹;唐琦勇;顾美英;朱静;刘晓静;崔卫东;张志东;盐爪爪根部微生物分布特征及盐浓度对碳源代谢分析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2019年11期 4 李洁;李睿玉;杨红;马丹炜;全津莹;雷波;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J];山西农业科学;2016年11期 5 赵紫檀;郑洁;吴则焰;刘金福;互花米草入侵下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7年02期 6 蔡进军;董立国;李生宝;潘占兵;许浩;张源润;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6年04期 7 李玉梅;罗明奇;潘国勇;陶千冶;离心操作对BIOLOG法测定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5年04期 8 曲同宝;王呈玉;庞思娜;张建峰;松嫩草地4种植物功能群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差异[J];生态学报;2015年17期 9 张志华;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在丝状真菌鉴定碳源同化方面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2期 10 张兰河;田宇;郭静波;赵可;唐同同;王立刚;马放;微生物菌剂的构建及其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化工进展;2013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白变霞;潞党参连作障碍防治细菌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D];山西农业大学;2020年 2 奚广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西洋参根际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20年 3 王晟强;川西低山丘陵区茶园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4 郭春秀;民勤荒漠草地黑果枸杞群落特征、土壤特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8年 5 于洋;两种农药对红松混交林、人工纯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红刚;莠去津对寒地黑土耕作土层细菌群落结构影响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年 2 胡靓达;杉木纯林及其混交林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D];广西大学;2022年 3 孙兰平;芍药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及具ACC脱氨酶活性的促生菌研究[D];扬州大学;2021年 4 李冰清;干旱区盐碱湖湖滨带湿地及其毗邻区域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年 5 陶怡;甲霜灵对映体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6 吉丽;盐碱胁迫下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7年 7 刘彦杰;干旱区施肥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6年 8 张治荣;日本沼虾和中国圆田螺密度对生物膜附着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6年 9 黎睿智;长期施肥对土壤钼含量和固氮微生物区系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10 汪春明;马铃薯连作栽培与间作调控对根际土壤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4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凤芝;王学征;潘凯;小麦和大豆茬口对黄瓜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4期 2 周丽霞;丁明懋;土壤微生物学特性对土壤健康的指示作用[J];生物多样性;2007年02期 3 胡可;王利宾;BIOLOG微平板技术在土壤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J];土壤通报;2007年04期 4 刘峰;张兰英;刘鹏;刘莹莹;高松;采用Biolog法分析制药废水处理工艺中微生物多样性[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21期 5 谭兆赞;刘可星;廖宗文;土壤微生物BIOLOG分析中特征碳源的判别[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A new mechanism of invader success: Exotic plant inhibits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by changing soil microbe com-munity[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5年11期 7 郑华,欧阳志云,方治国,赵同谦BIOLOG在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土壤学报;2004年03期 8 席劲瑛,胡洪营,钱易Biolog方法在环境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报;2003年01期 9 杨元根,Paterson E,Campbell CBiolog方法在区分城市土壤与农村土壤微生物特性上的应用[J];土壤学报;2002年04期 10 杨永华,姚健,华晓梅农药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微生物学杂志;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胜华;刘可星;廖宗文;特征碳源简化土壤微生物Biolog测定的方法及应用[J];中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2 谭兆赞;刘可星;廖宗文;土壤微生物BIOLOG分析中特征碳源的判别[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董秀黄;杨红梅;王芸;李萍;白雪;娄恺;BIOLOG碳源筛选与分离技术结合研究新疆哈密南湖嗜盐菌多样性[J];新疆农业科学;2013年08期 4 徐江兵;王艳玲;刘明;陈美君;林先贵;BIOLOG与微量热耦合研究提高红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碳源因子[J];土壤学报;2018年01期 5 周鹏;刘鹰;苏鑫;刘佩武;吴英海;韩蕊;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作为固相反硝化碳源的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24年06期 6 赵祥颖;张华秋;张家祥;刘丽萍;韩墨;赵晨;姚明静;刘建军;裂殖壶菌的双碳源发酵生产二十二碳六烯酸控制策略[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2年23期 7 周磊;徐乐昌;高洁;硫酸盐还原菌复合碳源的筛选[J];铀矿冶;2022年01期 8 申响政;复合碳源与乙酸钠碳源反硝化情况研究性比对试验[J];山东化工;2021年24期 9 以产品联合开发为纽带 产学研深度融合金山实践——北大—金山环保新型碳源联合实验室[J];中国科技产业;2022年04期 10 范天丽;曹潇丹;固相碳源的制备及其释放能力探究[J];环境科学导刊;202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志强;谭蕾蕾;刘佳;周岳溪;曹蓉;陈学民;伏小勇;固体碳源反硝化氧化亚氮累积特性研究[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5年 2 张慧敏;姚善泾;不同的碳源培养条件下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代谢调控机理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吴萍;李爱新;吴克宁;帅佳良;李芳颢;区域碳源汇测算分析与模型拟合——以江西省为例[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靳蓉;苏静;刘红宇;张玉琴;余利岩;应用BIOLOG ECO微培养技术研究样品中微生物的碳源代谢特征[A];第三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杨飞飞;吴为中;新型固相碳源应用于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试验研究[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6 杨飞飞;吴为中;新型固相碳源应用于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试验研究[A];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5年 7 王浩宇;张博;西咸新区朝阳污水处理厂碳源投加方案研究[A];《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9年 8 裴廷权;刘欢;李旭宁;徐进;梅峰;填料高度和改性天然碳源对低碳氮比污水的脱氮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浦华环保优秀论文集[C];2013年 9 石烜;金鹏康;王先宝;王晓昌;污泥类型对碱性条件下污泥发酵碳源回收的影响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摘要集-S2生物法[C];2016年 10 邱孟广;汪斌;韩晓云;聂新怡;张峰;汪世华;黄曲霉碳源代谢抑制途径中creA基因相关功能研究[A];第九届中国模式真菌研讨会摘要集[C];201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雯;以农业废弃物为基料的地下水反硝化缓释碳源材料研究及应用[D];南京大学;2017年 2 陈旭升;Streptomyces sp.M-Z18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的碳源供给策略与过程调控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3 张千;基于固相反硝化和吸附除磷的低碳源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段燕青;基于微筛截留-厌氧发酵的城镇污水/污泥碳源反硝化利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21年 5 刘春雨;省域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D];兰州大学;2015年 6 耿阳阳;紫陀螺菌遗传资源评价及碳源代谢特征研究[D];贵州大学;2023年 7 李华勇;不同碳源添加条件下砷胁迫对土壤微生物养分需求的影响及作用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年 8 李志永;SRN1-Tre6P-SnRK1正向调控回路协调水稻源-库碳源分配的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21年 9 张方敏;美国森林碳源汇分布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0 曹艳晓;剩余污泥作为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补充碳源的脱氮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南;基于工业园区酒糟固废制备复合缓释碳源及性能评价[D];南昌大学;2024年 2 窦江薇;利用固体碳源强化慢滤池反硝化效果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年 3 王倩;低碳源对活性污泥系统脱氮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9年 4 王润众;新型缓释碳源滤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静静;含碳源载体碳源释放规律及反硝化特性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3年 6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7 奚志鹏;碳源对微压内循环生物反应器除磷效果影响[D];大连交通大学;2023年 8 丁然;单一碳源制备细菌纤维素及其医学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20年 9 曾杰;生物碳源肥对作物抗病性的调节作用及机制[D];华南农业大学;2020年 10 赵中原;不同外碳源反硝化脱氮性能及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晓冉 整理;我国碳源汇核校支持系统全球领先[N];中国能源报;2023年 2 本报记者 刘成;啤酒废液成优质碳源[N];经济日报;2023年 3 王方;热带雨林2050年将成碳源[N];中国科学报;2021年 4 李雪林;万元GDP净碳源量不断下降[N];文汇报;2007年 5 本报通讯员 乐满;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聚焦区域尺度碳源汇精细化评估[N];中国气象报;2024年 6 实习生 高危言 本报记者 王静;我国学者挑战青藏高原碳源说[N];中国科学报;2012年 7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俊伶;将研制首颗高精度碳源监测卫星[N];四川日报;2024年 8 记者 刘全民 通讯员 高宣;减碳“刻度尺”,精确到1公里[N];南京日报;2023年 9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刘全民 通讯员 高宣;实现“双碳”目标,心中更有“数”[N];南京日报;2023年 10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通讯员 尹建辉 曲勇;给微生物“断口粮”,青岛污水处理“零碳源”[N];青岛日报;2022年

相关知识

生草果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特征
长期施肥对新疆灰漠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互花米草入侵下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铀尾矿污染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
诺氟沙星对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西北荒漠带花棒根围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多样性研究
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
一种盐沼土壤固碳增汇及碳调理方法
闽江河口红树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

网址: 特征碳源简化土壤微生物Biolog测定的方法及应用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0547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用内裤或可测量土壤微生物活性
下一篇: 《中国花文化史(精)》(周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