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谢斯拉夫·魏因贝格——寻找自由》读书笔记(上) 第1章 1919-39 15 欧洲迫害犹太人司空见惯,1903年魏的祖父和曾祖父就在位于现在摩尔多瓦首都基希纳乌的家乡死于反犹大屠杀。魏后来对一生命运多舛的感慨。 16 魏父母都来自摩尔多瓦,随巡回剧团来到波兰,当年波兰、摩尔多瓦等东欧国家犹太人比例很高,魏和妹妹在华沙出生。父亲是剧团小提琴手兼作曲家。 17 魏几乎从一出生就跟父亲学音乐,早年跟Matulewicz夫人和Turczynski学钢琴,后来Turczynski认为魏和Malcuzynski是他最好的两个学生。 18 Turczynski把魏推荐给Curtis音乐学院院长、钢琴家Hofmann,后者很欢迎,作者猜测魏由于对作曲的兴趣和健康不佳以及二战爆发而未去美国。魏在波兰一直没接受正式作曲训练。 19 魏在波兰的早期室内乐作品和电影配乐。参与过个别波兰作曲家作品首演。魏的很多电影、马戏和戏剧配乐都未列入作品编号目录。 20 第一弦乐四重奏献给Turczynski。 第2章 1939-41 21 德国入侵波兰后5天魏还在咖啡馆弹琴到夜里,回家后母亲给他糖煮苹果和火腿三明治,作者由此推断他家不属于东正教犹太人。开始被迫逃难,开始魏和妹妹向东,不久妹妹返回找父母,从此魏与家人永别。 22 魏亲眼看见德国军官在问路后枪杀了刚给自己仔细指路的犹太人。苏军占领波兰东部。 //想起Penderecki配乐的电影《卡廷惨案》…… 23 魏逃入苏联时被问到名字,原名Mieczyslaw苏军士兵听不惯,被改名为Moisey,魏说随便你,只要让我进入苏联,此后在苏联一直沿用此名。后来知道父母和妹妹死于波兰东部Trawniki集中营。魏被允许在明斯克进入音乐学院。 //想起吴宇森的《风语者》中Cage扮演的意大利裔美军士兵也曾抱怨被移民局改名…… 24 魏在明斯克师从Rimsky-Korsakov的学生Zolotaryov学作曲,同学中有Klumov、Bogatiryov。同在明斯克任教的还有后来的著名指挥教育家Musin,他指挥了魏在明斯克的毕业音乐会,曾回忆当时跟魏从波兰逃难来的音乐家还有作曲家Stolov、歌唱家Aleksandrovich、爵士音乐家Rosner。魏曾作为钢琴家去莫斯科参加白俄罗斯文学艺术旬演出。 //当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轮番举办艺术旬展演,亚美尼亚艺术旬就包括Khachaturian的著名芭蕾《加雅涅》的最初版本《幸福》。Bogatiryov、Rosner后来都是知名作曲家。 26 后来定居莫斯科后经同学Klumov介绍见到了Myaskovsky(1940年),临走时Myaskovsky帮他穿大衣。1947年Myaskovsky赠给魏一张照片,被魏终生珍藏。魏之前以为印象派和新印象派是20世纪音乐最进步的力量。 27 魏对Shostakovich的音乐相见恨晚,被肖五震撼从此改变观念。 28 魏在声乐套曲Acacias中首次使用波兰诗人Tuwim的诗,此后几十年经常使用。 29 《交响诗》混合了Tchaikovsky和Franck的风格。1941年6月21日Musin指挥明斯克爱乐乐团演出魏的《交响诗》,魏也在音乐会上领到毕业证书。 //魏作为音乐家的一生中,许多重大事件发生当晚他都在音乐会上…… 第3章 1941-43 30 音乐会结束几小时后22日凌晨德军入侵苏联。 31 Klumov帮魏幸运逃出明斯克。Shostakovich等人不久也在拥挤的车厢中逃难。 32 有人建议Shostakovich去塔什干,原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很多同事都在塔什干,他最终去了古比雪夫。魏到了乌兹别克首府塔什干,那里1884年举行了第一场音乐会,1918年歌剧院开张,1938年成立交响乐团。 33 魏受到肺结核困扰,中亚相对温暖的气候救了他一命。魏没有官方证明只能在歌剧院打零工维生,与逃难来的作曲家Finkelshteyn、Levitin、当地音乐家Dzhalilov等人交上朋友,魏与Dzhalilov、Klumov、Burkhanov、Sadikov、Khazanov合作作曲了音乐剧《乌兹别克斯坦之剑》。Glikman去古比雪夫取来肖七乐谱,Musin在塔什干指挥演出了肖七。Nataliya Vovsi-Mikhoels来到塔什干,一年后与魏结婚。 //Burkhanov后来是乌兹别克主要作曲家之一。可惜冼星海当年在哈萨克也没身份没配给却没能打零工活下来…… 34 婚后魏住在同为犹太人的老丈人Mikhoels家,Mikhoels经常参与歌剧院等当地文化活动。 35 Mikhoels生前曾出演话剧Mazl tov,后来魏自己把这剧写成了歌剧。苏联战时保护犹太知识分子争取国际声誉。 36 Rosner访问塔什干时告诉魏他的家人从华沙被送往集中营,魏60年代才确认家人遇害。 37 魏在塔什干创作了芭蕾和小歌剧等作品。1943年刚到莫斯科不久首演了他的《儿童组歌》。 38 在莫斯科创作了《犹太组歌》。《儿童组歌》是魏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作品。在塔什干魏还写了一生总共六部广播配乐组曲中的前两部,其中包括给儿童文学家Gaidar的故事配乐。Gaidar1941年战死沙场。 //Gaidar的孙子是半吊子经济学家,苏联解体后领导了“休克”疗法…… 第4章 1943-45 40 Shostakovich以前的助手Finkelshteyn在塔什干认识魏,并向肖推荐魏,肖1942年12月6日回信说很想听到魏的作品。魏的前妻说通过自己的父亲Mikhoels、魏自己说通过Levitin把魏的第一交响曲总谱带给了Shostakovich。 41 不久(1943年)魏拿到赴莫斯科的邀请,住在Mikhoels家被疏散前在Tverskoy Bulvard的公寓里,直到1961年搬到库图佐夫大街17号一个外交人员聚居区。1943年10月魏见到肖,并在钢琴上演奏了自己的第一交响曲,在肖位于当时名叫基洛夫街的公寓,还见到了Sollertinsky。肖的很多学生都被昵称为“小肖斯塔科维奇”,魏说自己常被认为是但实际上不是肖的学生。 //Sollertinsky是肖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挚友和同事,1944年去世,肖还写了钢琴三重奏怀念他。 42 魏以遇到肖这样20世纪最好的作曲家为荣。作者认为魏对肖作品和为人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阐述魏自己的理念和信条,并说与肖接触的30年间肖几乎从不描述自己的作品。魏经常与肖合作四手联弹。 //Rostropovich后来甚至说过:“我们当初和德米特里一起演奏,一起吃饭,一起开玩笑,没感觉有什么特殊。可如果现在有一天,他突然回来,就像以前一样叫我去一起演奏,我肯定一步都动不了,当场给他跪下。因为只有在他去世了整整二十五年之后,我才意识到他是一位多么伟大的艺术家,就和贝多芬、莫扎特一样伟大。”当今古典音乐界却轻易造神、“大师”泛滥以及假借肖之口肆意意淫⋯⋯ 43 魏回忆肖喜爱Bach、Beethoven、Mahler、Musorgsky却漠视印象派音乐,当代作品中格外欣赏Britten的《战争安魂曲》。魏曾为肖演奏肖的学生Karayev的第一交响曲的钢琴版。肖与魏曾经很长时间住在同一栋公寓,肖的单元面向库图佐夫斯基大街,魏的面向另一侧,他们频繁接触,尤其完成新作和家庭庆祝时经常邀请对方。肖每年5月会在家庆祝自己第一交响曲的首演日,只有临近去世的1975年没有。肖尽可能参加Levitin、Boris Tchaikovsky、Bunin、Ustvolskaya、Basner、Tishchenko、Sviridov等自己学生的作品音乐会,但在晚年不再参加Sviridov的音乐会。 //如果《见证》的作者Volkov真的大量采访过Shostakovich,魏这样的邻居不可能不知道,除非肖有“余则成”一样的本领,而魏否认Volkov有跟肖长期谈话的机会。 44 魏的前妻说魏跟Levitin和Boris Tchaikovsky都是挚友,跟Sviridov曾经是但后来疏远。尽管Sviridov自己否认有反犹倾向,但他死后出版的日记显示他有。Meyer回忆说魏以肖把第十弦乐四重奏题献给自己为荣,认为肖的《鼻子》是天才之作,但第二、第三交响曲是神童的败笔。Tishchenko回忆肖1960年代在列宁格勒的作曲课上会从莫斯科带来一些作品给学生听,包括魏的作品以及Britten的《战争安魂曲》、Sviridov的《库尔斯克组歌》。 //波兰作曲家Meyer是与肖接触较多的外国人之一。 45 魏二战后期在莫斯科的作品。《犹太组歌》的第5首描绘了娘子谷,并用于后来第六交响曲第四乐章。魏晚年的交响曲经常改编早年的四重奏。 //肖的第13交响曲《娘子谷》的主要灵感来源之一就是魏早年的《犹太组歌》,描绘娘子谷的还有Klebanov的第一交响曲《娘子谷》。 46 魏的《儿童的笔记本》三组钢琴组曲像Schumann、Debussy的类似作品一样取材童年经历但演奏难度远超过儿童水平。 第5章 1945-47 47 二战时数百万苏军见到欧洲更富足的生活是Stalin战后发动整肃的原因之一。 48 魏在苏联的谋生尚可,但如果作品总被演出出版机构拒绝就会有困难。1940年魏曾来莫斯科拜访过的Myaskovsky1946年促成了魏的第六弦乐四重奏的出版。战后Stalin开始反犹。 49 1946年10月苏联作曲家协会全体会议上,带有克格勃身份的红军作曲家Knipper批评Ivanovs和魏等年轻音乐家的音乐没有强调意识形态。 //Knipper作有第三交响曲《远东红军》。Ivanovs是拉脱维亚大作曲家,被批判从侧面说明他和魏已经不是无人知晓,甚至已经小有名气。 50 Knipper相对温和,多少恭维了Myaskovsky、Prokofiev、Shostakovich、Khachaturian和Balanchivadze,他对魏的批判被作曲家Shaporin委婉反驳说,魏成长于与现在完全不同的环境,应该多帮助他。Shostakovich也为魏和Levitin说好话。Khachaturian对魏明批暗捧,归咎于评论家。 51 魏被批评过于“小资”,讽刺的是Muradeli应景的歌剧《伟大的友谊》反而费力不讨好。魏战后初期的作品。 52 为小乐队而作的《组曲》源自在明斯克Zolotaryov门下的习作。魏的第二交响曲带有一些肖后来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第十交响曲的先兆。魏用《节日图景》响应1946年会议的号召。 //作者大概认为肖也许有意或无意中受到魏的影响。 54 魏战后初期基于诗歌的作品。 55 魏在弦乐四重奏中的一些创造被肖借鉴。 56 魏1991年的第三室内交响曲改编了早年的第五弦乐四重奏。作者认为魏17部弦乐四重奏中第六部最佳。魏对东欧犹太音乐(klezmer)的运用。 第6章 1948 59 1948年批判作曲界大事年表:从批判Muradeli的《伟大的友谊》开始,Khachaturian领导的作曲家联盟组委会Orgkom被解散,改由Asafyev名义领导、Khrennikov实质领导,4月相继召开苏联作曲家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和第一次全体会议。 60 12月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1949年Stalin收回对部分作品的演出禁令。魏的岳父(知名犹太演员Mikhoels)被暗杀。据说肖来魏家慰问时说“我羡慕嫉妒他(魏的岳父)”,Kaganovich的侄女来带来Kaganovich的致意。 61 作为当时苏联最高层唯一的犹太人Kaganovich带话要魏家什么也不要问。推测Stalin认为Mikhoels已无利用价值而下令将其杀害。魏家从此被监视五年直到Stalin去世。 //一般认为当年Kirov就是Stalin下令暗杀。 62 禁演目录上有魏的《迎宾序曲》、《节日图景》、第六弦乐四重奏、《莎士比亚十四行诗》,1949年Stalin又宣布禁令“非法”。 63 魏在1948年2月批判会上曾跟Myaskovsky半开玩笑说这是“历史性的”决议,Myaskovsky说:“不是历史性的,是歇斯底里的。”1948年3月魏创作了第一小交响曲,献给“苏联人民的友谊”,部分应景部分怀念被杀的岳父对苏联民族平等的理想,印刷时引用岳父关于苏联犹太人集体农庄(kolkhoz)幸福生活的话被删除。 64 魏的第一小交响曲和肖的《犹太民间诗集》都有关于犹太集体农庄幸福生活的题词,但肖的题词似乎有讽刺成分,魏似乎真心这样希望。1948年5月第一小交响曲通过检查得以首演,大受欢迎。1948年第2期《苏联音乐》有整整两页批判魏的六部作品。 65 音乐学家Bernandt写此文批判魏“形式主义”,提到Shaporin把模仿肖的年轻作曲家比喻为“小肖斯塔科维奇”,但对魏的《儿童组歌》却有正面评价,似乎在摸不准高层风向时留有余地“各打五十大板”。 66 Bernandt批评肖、魏、Levitin的儿童题材钢琴曲误导儿童,Khrennikov也批判肖和魏的儿童题材钢琴曲。魏回忆当时作曲家协会的新任书记有Chulaki、Khrennikov、Zakharov、Koval,他和Myaskovsky在钢琴上演奏Myaskovsky新作的第25、26交响曲,写交响曲一窍不通的歌曲作曲家Zakharov对Myaskovsky说:“嗯,你有进步。你只是需要改进一点音乐语言。” 67 12月的作曲家协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68 Khrennikov点名表扬了魏等六位年轻作曲家,表扬魏使用犹太民歌并特别称赞第一小交响曲。1948年5月《苏联音乐》已经开始正面评价原来在黑名单上的作曲家Khachaturian、Myaskovsky、Popov、Shostakovich,12月Mravinsky指挥恢复演出了肖的第五交响曲。 //对作曲家似乎还是打一巴掌再揉一揉⋯⋯ 69 1948年Shostakovich还得到“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电影配乐还得到斯大林奖金。魏认为1948年是艰苦的但也不是特别艰苦,并没把什么人关起来(自己后来被关押是例外),有几年国家没买自己的任何作品,但仍然能写剧场和马戏音乐维生,“毕竟我被全世界最好的音乐家包围着,他们成为我的朋友。他们演出我的作品。我对我自己不能像其他作曲家一样声称他们被迫害。” //儒家所谓“恕”在魏的性格中倒很典型,而且当时他周围确实是全世界最好的音乐家⋯⋯ 70 Meyer回忆说,魏认为肖并没被音乐学院开除而是自愿放弃教学,Boris Tchaikovsky反对这说法,魏却坚持自己的观点。魏1948年的作品。魏1948年的大提琴协奏曲是他第一部地道的协奏曲,而肖几乎同时创作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他们这两部作品都在多年后才首演,开头部分和结构安排都相似,并都接受演奏家的建议在末乐章前给独奏一些喘息之机。 第7章 1949-52 73 1951年两位乌克兰作曲家写歌剧应景失败反遭批判——Zhukovskyi歌颂集体农庄的《万众一心》和Dankevych歌颂乌克兰民族英雄和俄乌团结的《Bogdan Khmelnitsky》。 //像之前Prokofiev的《十月革命二十周年大合唱》和Muradeli的《伟大的友谊》一样,不过总体来说他们当年跟风跟现在各类跟风创作并无本质区别⋯⋯ 74 臭名昭著的犹太医生事件。 75 Boris Tchaikovsky的遗孀后来回忆跟魏两家间的友谊,当年Boris Tchaikovsky经常去魏家互相展示各自的新作。1951年Shostakovich完成《24首前奏曲与赋格》后请魏来跟自己演奏四首联弹版,花了三天录音,可惜录音现在遗失了。 76 1950年前后魏基于民歌素材的作品。经过批判风潮后,直到1957年魏才重新找到创作大型交响曲的信心,写出第三交响曲。 77 得到官方认可的《摩尔多瓦主题狂想曲》素材源自魏母亲的故乡摩尔多瓦基希纳乌地区犹太特色的民歌。 78 1950年前后魏的其它作品。 79 魏在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用了自作歌曲的旋律。应景、安全的声乐作品。 80 Boris Tchaikovsky夫妇当时在电台儿童部当编辑,曾委约魏创作儿童广播配乐。1950年前后魏的音乐会作品委约很少,主要靠电影、广播、马戏音乐勉强维生,魏也重拾在华沙做过的电影和戏剧配乐,1949至1982年共写过25部卡通配乐。 //也许由于在电台儿童部的经历,Boris Tchaikovsky也写过出色的儿童片配乐,尤其是《Aibolit-66》。 81 苏联很重视马戏,有专门的马戏管理部门。并且按苏联马戏常规,现场都有乐队奏乐。魏和Peiko的马戏音乐曾被视为典范。图书馆里还能找到魏和Vasilenko、Dunayevsky、Kabalevsky、Khrennikov、Khachaturian等作曲家的马戏音乐,乐队规模不少于13位乐手。魏还为广播剧配乐。 //Dunayevsky的马戏小品甚至常被用作音乐会返场曲目。 82 魏的广播剧配乐一度广为流传。 第8章 1953-55 83 魏前妻的叔叔Vovsi是“克里姆林宫医生案”的首犯,克格勃来家搜查时列宁关于犹太问题的著作也被查禁。 //家人屡遭残酷迫害也许是魏前妻后来不惜与魏离婚义无反顾移民以色列的重要原因。 85 被搜查后不久,1953年2月6日,Oistrakh演出了魏的《摩尔多瓦主题狂想曲》的小提琴版,会后Boris Tchaikovsky和Peiko夫妇还来魏家做客,本是高兴的日子,当晚克格勃来把魏抓走,并一直搜查至天亮。Boris Tchaikovsky的遗孀回忆魏临别时说:“亲爱的朋友们!我没犯任何罪。请原谅我⋯⋯”在她看来,魏性格天真、脆弱,但这个时刻却非常勇敢。 86 Meyer回忆魏曾跟他说过,在监狱里魏一度想认罪以免拷打。原本被认可的第一小交响曲又被指责为“犹太民族主义”。Borodin四重奏的Berlinsky指出当时的作曲家群体对魏多少有一定嫉妒心理想摆脱他。魏曾问被捕罪名,答复是“犹太资产阶级民族主义”,魏说自己连一个意第绪语字母都不认识,但有两千本波兰书,为什么不是“波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答复是“我们比你更知道”。 87 1994年魏谈及此事时反而要求别发表为好,“因为所有事情可能再次发生,‘da capo’”。Stalin死后4月25日魏回到家。Shostakovich写信给Beriya要求释放魏。Berlinsky说Voroshilov收到了求情信,并签署命令释放魏。魏说在狱中被单独虐待囚禁,囚室内无法躺下,后来听说妻子和Atovmyan带来了肖的求情信。 //如果Voroshilov元帅下令释放魏属实,猜测也是在Stalin死后。作曲家Atovmyan很可能当时是肖的学生或助手,后来改编过肖的作品。 88 魏出狱后为感谢Atovmyan的帮助,写了《钢琴帕蒂塔》题献给他。魏和肖两家见面时烧掉了预备魏妻子也被捕时把女儿委托给肖的律师函。被诬陷的Vovsi也在4月获释。肖4月27日给Glikman写信报告魏获释。魏的作曲家朋友Frid描绘了魏出狱当天满脸胡子的消瘦形象。 89 苏联“解冻”时期的50年代末,Volkonsky、Ustvolskaya、Denisov、Gubaidulina、Schnittke、Part等先锋派作曲家已经登上舞台,他们明显与Prokofiev和Shostakovich的路线保持距离。尝试现代派尝试独立的作曲家也不愿失去作曲家协会的特权和便利,为此也会写些委约的宣传性的作品,魏也有这样的作品。肖写出第十交响曲后先请魏来跟自己演奏钢琴版。 //当年对作曲家过度模仿Shostakovich和形式主义的批判此时结出意想不到的后果,官方“螳螂捕蝉”却不料“黄雀在后”。 90 魏甚至跟肖去列宁格勒把肖10弹给Mravinsky,还出版了双钢琴版的录音。在作曲家之家讨论时,魏和Kabalevsky、Peiko、Sviridov等人为肖的新作辩护,魏委婉批评一些音乐学家的负面评价。 91 1955年作曲家协会重新成立的群众音乐部门,由Muradeli领导,成员还有著名爵士音乐家Tsfasman,而魏由于经常创作电台、电影和马戏音乐居然也是这部门成员,实际上标志着他不再受到指责和歧视。魏50年代中期的作品。 92 魏的大作《钢琴帕蒂塔》前五段平和后五段激烈。这期间魏的交响作品不多忙于电影配乐。1954年一部儿童卡通配乐中,魏为玩具商店夜间场景的配乐引用了《William Tell》序曲,“预见”了后来肖在第15交响曲第一乐章对《William Tell》序曲的引用。魏的芭蕾音乐《金钥匙》取自意大利喜剧童话,曾被俄国作家改编过。 //继《娘子谷》后肖很可能再次从魏先前的作品中为自己的交响曲大作获取灵感。取材于意大利童话故事的苏联芭蕾杰作还有Karen Khachaturian作曲的《洋葱头历险记》。
2013-03-10 00:45:52 2人喜欢 回应
第9-11章《梅谢斯拉夫·魏因贝格——寻找自由》读书笔记(中) 第9章 1956-59 95 1958年为《伟大的友谊》、《Bogdan Khmelnitsky》和《万众一心》平反。 96 50年代末魏公共活动较少,并且健康不佳,1957年9月肖想跟魏去列宁格勒演出第11交的钢琴版,魏却病倒。1955年魏去列宁格勒录制电影音乐时,肖介绍他认识Basner并让Basner去车站接魏,从此成为挚友。 97 1958年9月肖因右手肌肉病变住院时请魏和Boris Tchaikovsky来医院为他演奏Basner的交响曲钢琴版。魏与率先在苏联写序列音乐的作曲家Volkonsky也有交往但很浅,不过Volkonsky还在1964年魏的第七交响曲首演时担任大键琴演奏。50年代末魏修改了多部作于40年代尚未首演的作品。魏的第七弦乐四重奏的小快板是Borodin四重奏的返场曲之一,Borodin四重奏首演了魏的第七、八、九、十一、十六弦乐四重奏。 98 魏50年代末的奏鸣曲。魏再次用波兰大诗人Tuwim的诗写了出色的组歌《吉普赛圣经》并题献给肖,还用Tuwim的诗写了另一部组歌《回忆》。 99 部分组歌片段后来被用在魏的第二小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用亚美尼亚大诗人Tumanian的诗写了组歌《在亚美尼亚山间》。魏的节庆献礼作品。1957年为十月革命40周年写的交响诗《黎明》用苏联交响作品典型的从C小调到C大调的发展,表现从阴暗到光明。但当时此类作品都不及肖的第11交响曲。与献礼无关的第四交响曲手法成熟动力十足。 100 第四交响曲的慢乐章是魏首次在交响曲中写出深沉、悲悯、温暖的抒情表达,用了《吉普赛圣经》中一个主题,末乐章用了白俄罗斯民歌《小母鹌鹑》并在封面注明。肖称赞Kogan演出的魏的小提琴协奏曲。魏的芭蕾《白菊》从未上演交响谱也遗失,但留下了钢琴谱,剧情是一个日本女孩在原爆中失明后来到苏联参加青年联欢节⋯⋯ 101 1958年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苏联电影《雁南飞》由魏配乐,也是魏最著名的配乐,魏一共写了33段配乐,只用上了少数但都恰到好处。魏的配乐借鉴了各种形式的音乐包括其他作曲家的素材,后来魏的配乐又被德国作曲家Haletzki改编成《钢琴与乐队狂想曲》。 //50年代末的电影《雁南飞》常跟60年代末Frenkel作曲的脍炙人口的歌曲《鹤群》混淆,两者题目内容都相似。 102 魏为《雁南飞》配乐时想起自己从波兰逃难时亲眼见到一个波兰士兵在桦树林里边念“耶酥玛利亚”边逃跑,被击毙倒在桦树林里,跟电影中一个场景很相似,魏为这个场景写了天使般的合唱,后来他在歌剧《Magnesia小姐》中也用了类似手法。 第10章 1960s 103 60年代是魏音乐生涯最辉煌的时代,甚至在肖都放弃的歌剧领域也雄心勃勃,以及25部电影配乐。 105 魏最成功的卡通配乐是《小熊维尼》(Winnie-the-Pooh)。魏来苏联后一直没回过波兰,直到1966年魏跟Boris Tchaikovsky、Khrennikov等人访问波兰,见到了Meyer等人。Meyer回忆说魏对波兰50年代开始发展的先锋派音乐毫无兴趣。魏1968年跟Nataliya Vovsi-Mikhoels离婚,5年后跟Olga Rakhalskaya结婚,魏跟前妻Vovsi-Mikhoels的女儿Victoria在莫斯科大学认识了同在哲学系学习的未来的后妈Rakhalskaya并在准备考试时请Rakhalskaya来家做客过。 106 魏的前妻和女儿Victoria1972年移民以色列。Meyer回忆说魏的离婚曾一度引起同行的疏远,并非因为离婚本身,毕竟离婚在俄国是家常便饭,而是因为他已故的岳父Mikhoels在苏联知识分子中的声誉。只有Shostakovich一直同情魏。魏参加了肖第12交的钢琴预演并跟Rostropovich夫妇一起首演了肖的《七首浪漫曲》。魏还跟肖在钢琴上把肖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弹给未来的首演者Oistrakh听,魏弹独奏部分肖弹乐队部分。1968年11月22日肖给Oistrakh写信附上自己的小提琴奏鸣曲的乐谱以及魏和Boris Tchaikovsky在双钢琴上的录音,并称他们两人有最高的天赋。 //离婚再婚在俄国确实是家常便饭,Shostakovich、Ulanova等人无不如此,Pasternak甚至“抢”了Neuhaus的老婆——也许俄国的自然环境天生难以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和稳固的家庭关系。作者并没说明魏离婚的原因,猜测是因为前妻向往以色列富足安逸的生活而魏留恋苏联的音乐生活,从“一般”的生活幸福标准来说,苏联解体后魏凄凉的晚年确实说明前妻的选择“正确”以及当年离婚的难以避免。魏似乎等到1972年前妻移民出国后才决心跟女儿的同学再婚。 107 魏的第五交响曲、第二小交响曲、长笛协奏曲,长笛协奏曲题献给著名长笛演奏家Korneyev。肖给《真理报》编辑写信说在庆祝十月革命45周年之际首演的作品中格外欣赏魏的第五交。 108 第六交响曲是魏多部带声乐的交响曲的第一部,其中引用了之前《犹太组歌》中的一段,最后A大调的尾声跟肖后来第15交响曲的尾声很相似。肖在列宁格勒教学时曾把魏的第六交响曲、Sviridov的《库尔斯克组歌》和Britten的《战争安魂曲》作为范例。魏以第二小交响曲中的“种子”写成了第七交响曲。 111 第七交响曲使用了魏之前一部组歌的引子,并似乎受到波兰新出现的“音响主义”的些许影响。第二部声乐交响曲第八交响曲《波兰之花》,歌词取自Tuwim的诗。魏罕见地在首演前接受采访说明战争中自己家庭的悲惨遭遇和在音乐中寄托的希望。魏后来对音乐学家Nikitina说:“我想说上帝无处不在。从我的第一交响曲起我就已经有了一种赞美诗在四处徘徊,强有力地‘落座’在第八交响曲中,在‘Lodz有一座坟墓’那个乐章中⋯⋯”那个乐章歌唱了一位母亲在儿子坟前哭泣时被纳粹杀死⋯⋯ 112 第三部声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逃过毁灭的话语》,歌词来自Tuwim和Broniewski,Broniewski起先反对后来支持布尔什维克,标题源自他在战争胜利时的欢呼词,有些段落从魏以前演出机会很少的组歌中“抢救”到交响曲里来。为17为乐手的室内乐队写的第十交响曲。 113 第十交响曲也叫《大协奏曲》,用了12音技法和波兰式的偶然音乐成分。肖给Glikman的信中推荐魏的第十交响曲和Boris Tchaikovsky的小交响曲。肖自己随后写出的第14交响曲也响应了魏的第十交响曲的模式。第四部声乐交响曲第11交响曲《节日》,原本只打算写三个乐章并在1969年完成,1970年又加了一个本可以作为独立作品的合唱乐章《这天列宁诞生》,整部交响曲作曲和结构安排都显仓促。 114 魏的小号协奏曲题献给著名演奏家Dokshitser。魏60年代的组歌。 115 魏用Tuwim、Petofi等人的诗创作的组歌。组歌《爱的日记》献给Auschwitz集中营死难的儿童,歌词源自波兰犹太作家Wygodzki。清唱剧《广岛五行诗》歌词取自原爆幸存者深川宗俊。 116 魏的《安魂曲》,其中一个乐章改编自《广岛五行诗》,像肖的第14交响曲一样歌词取自多人的诗作,生前未能上演,2009年首演与利物浦。 117 魏晚年被问及自己哪部作品最重要,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歌剧《过客》,1996年他去世前两天他还向此剧剧本作者Medvedev抱怨没能听到自己这部作品。最终此剧的音乐会版2006年在莫斯科的作曲家协会Svetlanov音乐厅首演,完整版2010年在奥地利首演。剧本源自波兰女作家Posmysz根据自己在Auschwitz经历和对当年一位看守的采访写的小说。剧情高潮是在集中营里主角用小提琴演奏Bach的《恰空》,此后主角砸碎小提琴赴刑场。Shostakovich当年读过这小说的俄译本后意识到写成歌剧的潜力,推荐给Medvedev,最终找到了魏。 //几十年后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一个著名情节是在狱中播放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118 Medvedev为写歌剧剧本还跟原作者Posmysz去过Auschwitz,创作过程中他受邀听了小提琴家Fikhtengolts的独奏音乐会并在会上听到Bach的《恰空》——魏以前曾把第一小提琴独奏奏鸣曲题献给Fikhtengolts——由此得到灵感,创作了这个原小说没有的情节,并成为20世纪歌剧中最光彩的时刻之一。魏1968年完成这歌剧后,曾在肖家中给肖和Medvedev演唱并弹奏过这歌剧,肖私下听过三遍这歌剧的钢琴演奏,他最欣赏的情节也是Bach《恰空》那段,并组织在作曲家协会试听。 120 《过客》曾在莫斯科大剧院排练过,但最终所有演出计划被取消,具体原因不明,作者推测在于苏联官方对大屠杀题材总是态度暧昧,害怕引起联想苏方自己干过的秘密屠杀。魏与肖的弦乐四重奏创作竞赛,肖在给Glikman的信中也提及。 //像对肖的第13交响曲《娘子谷》首演的态度一样,苏联官方投鼠忌器,毕竟自己也在卡廷森林等处进行过屠杀。 121 魏的第11弦乐四重奏题献给自己跟前妻的女儿Victoria,第12弦乐四重奏题献给作曲家朋友Basner并用了12音技法,第二大提琴独奏奏鸣曲题献给Borodin四重奏的Berlinsky,为大提琴独奏而作的《24首前奏曲》题献给Rostropovich但他并未演奏。 122 作者推测Rostropovich当时已经由于保护Solzhenitsyn的问题与魏产生隔阂。《24首前奏曲》部分主题引用了Boris Tchaikovsky、Schumann、Shostakovich等人的大提琴作品。魏写了两部小提琴独奏奏鸣曲都题献给Fikhtengolts。60年代魏写了至少17部电影配乐、8部卡通配乐和一部儿童剧配乐,其中最出名的是卡通配乐《小熊维尼》(Winnie-the-Pooh)。 //尽管在政治上魏极为温和而Rostropovich极为激进,也许魏个人与Rostropovich并没有太大矛盾,只是Rostropovich当时受到的强大政治压力和演出限制已使他跟整个音乐界都有所疏远。 第11章 1970s 125 70年代魏写了11部电影配乐和5部卡通配乐,从中挣得比较宽裕的收入能无忧地创作音乐会音乐。1971年二女儿Anna出生。1972年前妻和大女儿移民以色列特拉维夫至今。1971年魏获得俄罗斯功勋艺术家称号,1980年获得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称号,1990年获得苏联国家奖。第二任妻子Rakhalskaya说魏当时废寝忘食地工作,甚至在打盹时手指还在敲打,仿佛在敲琴键,而他自己并没意识到。 //作者没说清Anna是魏哪个妻子的孩子,估计应该是跟Rakhalskaya的孩子,反正Anna没去以色列,因为1968年魏已经跟前妻离婚,但1973年才再婚,很可能Anna是魏跟第二任妻子未婚生子,这样严格来说可算是私生女。 126 Rakhalskaya说:“而且如果他在完成一部作品之后开始另一部作品之前的过去了两周时间,那他会变得沮丧,担心他可能不再是一个作曲家了。”魏自己说作曲家应该每时每刻都在工作,不仅在桌前工作也在不断观察中工作。作者认为随着魏的朋友逐渐离世,只有不停工作才能排解空虚,是否有新创造是次要的。1971年肖完成第15交响曲后再次由魏和Boris Tchaikovsky先在钢琴上录音,录音还被广播过。1974年肖写出《Michelangelo组歌》后也请魏来到他位于Nezhdanova大街的住处跟他录音,魏弹钢琴肖唱声乐部分,这是魏最后一次跟肖一同演奏。肖最后一次给魏打电话是临终前的1975年8月初,肖听说魏写了新歌剧并希望不久听到它。 127 肖1975年8月14日下葬,魏倍感失落。Meyer回忆说那之后不久见到了魏,魏说“我完全醉了”。此后魏受邀给肖的纪念文集写篇文章,他写的是最短的一篇之一,仍然不免以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成就来描述肖的创作。 //魏对肖的评价近似于对魏自己创作的归纳。 128 1979年11月14日魏接受号召签署了否认Volkov的《见证》(Testimony)的真实性的声明,但当时魏很可能不清楚《见证》的内容。作者注:1998年Allan Ho和Dmitry Feofanov写的《Shostakovich Reconsidered》支持《见证》,2004年Malcolm Hamrick Brown写的《A Shostakovich Casebook》用大量材料批驳《见证》和《Shostakovich Reconsidered》。 //作者似乎更认可Brown,倾向于《见证》为伪造,作者书中也从未引用《见证》。国内从教授到乐迷还有大量基于《见证》的评论和滥情文章在混淆视听,也许道德“洁癖”的、不敢正视或无力承受历史深处的残酷与微妙的人无法理解Shostakovich和他的音乐⋯⋯
2013-03-11 23:03:33 2人喜欢 回应
第11-13章《梅谢斯拉夫·魏因贝格——寻找自由》读书笔记(下) 第11章(续) 128 魏的单簧管协奏曲。1971至1975年间魏连写了四部歌剧,包括歌剧《Madonna和士兵》、喜歌剧《恋爱中的D'Artagnan》、《Mazl tov!》、《Magnesia小姐》,后三部分别取自Dumas、Aleichem、Shaw等知名作家的故事。此后1976至1977年连写了四部交响曲,1977至1979年连写了三部四重奏。为《过客》写剧本的Medvedev选用Bogomolov的小说《Zosya》写成歌剧《Madonna和士兵》剧本,讲了战争末期一个苏联军官和一个波兰女孩的故事。 129 魏的第17、18、19、21交响曲都是反战主题,第21交响曲还题献给华沙大屠杀的死难者。魏表白说这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命运和家庭悲剧带来的,自己有道德责任去谱写战争。Bogomolov的小说对魏触动很大。 130 魏在歌剧《Madonna和士兵》的引子中有一句合唱唱词取自Tvardovsky的诗句“战争——没有更残酷的词汇了”,后来魏还把它用作第18交响曲的副标题。肖在病中促成了魏的歌剧《Madonna和士兵》于1975年3月首演。但小说作者Bogomolov反而不满剧本对原作的改编而试图阻止歌剧上演,肖跟文化部交涉保证了上演并说服魏修改了结尾剧情。肖还赶去列宁格勒观摩了歌剧排练。 133 Glikman回忆当时制作人自己添加了一个角色“死”,原剧本和音乐中都没有,肖很不满,要求解释,肖甚至抱怨说“这个‘马刀舞曲’到底是怎么回事?”歌剧出版钢琴谱时肖写了热情洋溢的介绍。 //似乎Khachaturian的《马刀舞曲》极为流行以至于被肖用来比喻一段添加的杰作,当然肖恰恰是反讽制作人自以为改动是像《马刀舞曲》一样的杰作。 134 魏在歌剧之后写了三部提琴独奏奏鸣曲,以及《六个芭蕾场景》,部分改编自以前只留下钢琴谱的芭蕾《白菊》。魏的喜歌剧《恋爱中的D'Artagnan》。 135 魏献给二女儿Anna的组歌《哄孩子》。魏在Stalin死后很久没涉及犹太题材,直到1975年的喜歌剧《Mazl tov!》,根据犹太作家Aleichem的剧作自己魏改编了剧本,等到1983年才由著名歌剧导演Pokrovsky执导在莫斯科室内音乐剧院首演。 136 魏的歌剧《Mazl tov!》和《Magnesia小姐》。 137 魏给《Magnesia小姐》写的音乐只用室内乐队,甚至包括两把电吉他,有意把音乐写得零碎。 138 肖1975年8月9日去世后,魏时隔多年后再次写了一部纯粹大乐队的交响曲第12交响曲,但避免使用肖的DSCH“音乐签名”。魏的第13交响曲怀念母亲Sarra Kotlitskaya,部分引用了未上演的歌剧《过客》中的第2幕音乐,表现集中营的气氛。 139 魏晚年对第13交响曲引用歌剧的解释。魏在第13、14交响曲都尝试了一些实验手法,体现了他当时作曲路线的摇摆。为十月革命60周年写了第15交响曲也是他第五部声乐交响曲。 140 魏的第13-16弦乐四重奏和另两部弦乐独奏奏鸣曲。 141 魏的长笛、中提琴、竖琴三重奏和组歌。 第12章 1980s 143 魏的很多朋友和支持他的演奏家都逐渐去世或出国,80年代魏更加退回私人生活。偶尔关注Raskatov等年轻作曲家和Levitin、Basner等同辈作曲家的新作。魏自己说只为兴趣坚持创作,对渐少的演出机会顺其自然,他清楚自己的创作越来越脱离当代潮流,朋友逐渐离去,自身健康也在下降,只有家庭是自己最坚实的后盾。 //Raskatov可能是少数密切接触过并支持魏的年轻作曲家之一,魏去世后还协力出版魏的作品。 144 1980年被授予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称号。以往这本该带来艺术事业的进一步提升,但80年代现代先锋已经开始主导俄国古典音乐界,观众开始厌倦以前长期维持的风格更愿意在新作品中猎奇。Alexander Tchaikovsky抱怨说当时现代音乐在苏联过于泛滥,甚至给人印象是Schnittke、Gubaidulina、Denisov就是苏联音乐的全部,尽管他并不反感这些现代派作曲家本身,但他指出这会造成对魏这样的作曲家的忽视,他还称赞魏的室内交响曲。魏自己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说真正有价值的音乐还是要像肖那样才行。 //如果Pyotr Tchaikovsky是“老柴”,Boris Tchaikovsky是“小柴”,Alexander Tchaikovsky就是“小小柴”,他们都是作曲家但都没有亲缘关系。现在看来那些红火一时的现代音乐和魏的音乐都难以进入常备演出,肖是大量作品进入经典行列的最后一人。 145 Boris Tchaikovsky的遗孀回忆说当时Boris Tchaikovsky和魏同病相怜都感到失落,而他们两位作曲家恰好都在1996年去世。魏晚年还跟Peiko(Myaskovsky的学生)、Kuss(Shebalin的学生)等作曲家保持交往。魏的最后两部歌剧《肖像》和《白痴》转而改编俄国文学经典。 147 这两部歌剧分别取自Gogol、Dostoyevsky的同名小说,魏说这都是自己从小非常喜爱的作品。魏和Medvedev一起改编剧本。 148 魏的小歌剧《金礼服》。 149 魏的歌剧《白痴》总体上延续了从Musorgsky、Dargomizhsky到Prokofiev的俄国传统风格。 150 魏的第17、18、19交响曲组成的“战争三连篇”延续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路线,而之前的第16交响曲和之后的第20交响曲更抽象。“战争三连篇”的总标题是《已经穿过战争的门槛》或者叫《已经在战争中幸存》。第17交响曲《回忆》和第19交响曲《明亮的五月》都在题头引用了Akhmatova的诗,当时正值苏联社会重新认识到已故的Akhmatova的艺术价值的热潮。第18交响曲是魏的第六部声乐交响曲。 151 第18交响曲的多个歌词来源。第19交响曲题头引用Akhmatova的诗,标题《明亮的五月》是指二战结束时的五月。魏的两部和平主题的交响诗。 152 魏抽象的第20交响曲。魏不愿继续已经过于庞大的交响曲编号,转而创作“室内交响曲”系列,但跟以前的交响曲没有多大区别。 153 魏的第一室内交响曲改编自早年的第二弦乐四重奏,第二室内交响曲改编自早年的第三弦乐四重奏,这两部室内交响曲魏都曾经打算延续原有交响曲编号。魏的第二长笛协奏曲像第一部一样也题献给长笛演奏家Korneyev。 154 魏的第16弦乐四重奏怀念自己在集中营遇难的妹妹Ester。在改编早年四重奏为室内交响曲过程中,新写了活泼的第17弦乐四重奏。魏的巴松独奏奏鸣曲题献给著名巴松演奏家Popov。 //魏晚年的四部室内交响曲都轻快明亮,很可能在改编早年四重奏时焕发了青春般的纯真热情。 157 魏的第三、第四中提琴独奏奏鸣曲都题献给中提琴演奏家Tolpigo。魏几乎完成了第六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并以此怀念母亲,但生前从未告知他人,2007年乐谱才在家中被发现,推测魏可能不满意这作品。第四大提琴独奏奏鸣曲再次献给Borodin四重奏的Berlinsky。魏的艺术歌曲《回忆》也怀念年母亲。魏根据Fet的诗写的组歌献给刚毕业的男低音Safiulin。 //魏晚年连续创作了多部怀念已故家人的作品,当年突如其来的悲惨永别留下终生的伤痛和遗憾。 158 组歌第一首所用的Fet的诗《我给你带来问候》被包括魏在内的13位作曲家谱过曲。1984年位还改编了一组早年的儿童歌曲。 第13章 1990s 159 1990年魏获得苏联国家奖,在克里姆林宫的典礼上领奖。苏联解体对所有以非商业创作为主的苏联作曲家都是灾难,大批作曲家逃亡国外。魏以前靠电影配乐攒下的继续很快用光,健康状况也很糟,他从未任教也没有学生圈子可以寻求帮助,75岁生日无人问津。 161 1992年完成第四室内交响曲后魏的健康急剧恶化。当时在西方积极介绍魏的音乐的瑞典裁判Persson描述了魏当时的惨淡光景,魏在家摔断了胯骨却没能得到及时手术也无法住院。由于Persson带去的药1994年魏的健康稍微好转并完成了最后的第22交响曲的钢琴谱。1995年美国一位大屠杀纪念馆的人员来看望魏,见到他只能在家由妻子简单照顾,医院条件极恶劣无法住院治疗,魏只能在家中等死⋯⋯ //Persson和已故瑞典电台编辑Per Skans谁先认识到魏的艺术价值尚不清楚,很可能他两人同时算是最先在西方推介魏的人。 162 魏临终前按第二任妻子Rakhalskaya的信仰接受俄国东正教的洗礼,去世后安葬在莫斯科Domodedovo公墓。Rakhalskaya是犹太人但又信奉东正教,当时是莫斯科一所周日学校的教师。 163 魏的第三室内交响曲改编自第五弦乐四重奏。第21交响曲献给华沙大屠杀遇难者,按犹太祷文起了标题《Kaddish》,魏在其中引用了Chopin的《第一叙事曲》代表自己的出生地,电影《钢琴家》中也弹奏了这首曲子。魏最后一部完成的作品第四室内交响曲。 164 魏的朋友和作曲家同事Frid(Shebalin的学生)访美时曾偶然从广播中听到魏的第四室内交响曲。 165 仅完成钢琴谱的第22交响曲魏本想献给妻子Ralkhalskaya,魏这部遗作写得很随意,他去世后曾被拿给Tishchenko和Raskatov,两人都无从完成配器。 166 Meyer认为苏联官方并为刻意推动魏的音乐事业。作者认为意识形态偏见和现代性、反共性等成见妨碍了对魏的艺术价值的认识,对肖也类似,并称那部“鬼写的回忆录”。 167 魏去世多年后演出和出版反而日益兴盛。 //魏的犹太、波兰、苏俄的多重身份以及悲情的经历和纯真的性格有助于他在西方赢得同情,其他有价值的苏联传统风格为主的作曲家就难以赢得这种关注。 168 作者最后说:“不过从长远来说,只有拥有内在力量和说服力的音乐能够存活。像魏因贝格的音乐这样。” 魏因贝格介绍参见: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91261/
2013-03-12 23:15:58 1人喜欢 回应
相关知识
「插花笔记Vol.13 」简单的快乐· 1~3种花材的清爽瓶插花
暗访笔记游戏下载
我的养花笔记
园林花卉笔记
「插花笔记 Vol.10」春日花园
机器学习笔记(通俗易懂)
咖喱娜对《世界名花赏析》的笔记(1)
春季拍花摄影器材推荐(3)
动手学深度学习笔记(一)
杜鹃花协会笔记
网址: newquantum对《Mieczysław Weinberg》的笔记(3)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08823.html
上一篇: 杭州市长青小学2019年毕业典礼 |
下一篇: 青春不负,未来可期——我校举行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