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古代植物遗存”。根据肉眼的可辨识程度,可将古代植物遗存分为大植物遗存和微体植物遗存两类。前者一般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很难发现)、果实、种子等,尤以种子最为常见;后者主要包括孢粉、植硅体、淀粉粒等。
大植物遗存的获取方式包括田野考古现场的人工拣选和浮选等。浮选的原理是基于干燥的植物遗存一般较之土壤颗粒轻,且其比重低于水。因此,浮选土样置入水中即可实现绝大部分植物遗存与土壤的分离并浮于水面(注:部分较大木炭或者果核若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一般容易沉入水底,对于这种情况还要借助“水洗”的方式来提取该部分植物遗存),以便收集。
目前国内常见的浮选设备有水波浮选仪(图1)和水桶浮选系(图2)两类。水波浮选仪是较复杂的浮选设备,是基于加拿大植物考古学家克劳福德(Gary Crawford)的设计制作,主要包含水箱、筛网、支架等部分。水桶浮选系较为简单,主要包含两个水桶(容积20升左右为佳)和两个分样筛(80目和18目或10目,前者用于轻浮物的收集,后者用于重浮物的收集)。这两种浮选设备各有优缺点,具体开展浮选操作时一般会根据浮选工作量、浮选土样性状以及水源情况进行选择。
展开剩余80%
图1 水波浮选仪操作示意(收集轻浮物)
图2 水桶浮选系操作示意(收集轻浮物)
浮选土样采集后一般自然晾干(图3)后再进行浮选操作,这样有助于提高植物遗存的获取率(注:湿度大不利于植物遗存从土壤中分离)。浮选出的植物遗存(图4)一般先用纱布(注:选择纱布时要注意网眼不能漏出植物遗存)包裹(图5),置于阴凉通风处自然晾干(图6),然后进入室内进行分选、鉴定和拍照(图7-8)。
图3 浮选土样
图4 浮选过程中筛网上收集的轻浮物(黑色为炭化植物遗存)
图5 轻浮物置于纱布中
图6 轻浮物自然晾干
图7 浮选样品分选与鉴定
图8 炭化植物遗存拍照
浮选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田野考古中得以推广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古代植物遗存的获取能力,深化和细化了相关的考古学研究。其中尤以农作物的发现与研究为典型。目前,通过大量的浮选工作实证了我国万年左右的水稻和粟黍栽培历史,自新石器时代中期逐渐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模式,至迟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很可能已经呈现“五谷丰登”的景象(注:有关“五谷”学界尚有不同认识,主要包括粟、黍、水稻、小麦、大豆、大麻等谷物)。
“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中展示了通过浮选获取的大植物遗存有河南渑池班村遗址出土的距今七千年前的粟(图9)、河北康保兴隆遗址出土的距今七千五百年前的黍(图10)和江苏泗洪韩井遗址出土的距今八千五百年前的水稻(图11)。这些农作物种子是中国近万年农业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有力实证!
图9 河南渑池班村遗址出土的炭化粟
图10 河北康保兴隆遗址出土的炭化黍
图11 江苏泗洪韩井遗址出土的炭化水稻与小穗轴
(本文作者邱振威系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副研究馆员)
【展览信息】
展览: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
展期:2022年7月2日开展,展出中
地点:国家博物馆 北9展厅
来国博看中国 | 插上梦想的翅膀,飞上天空去考古
国博展讯 | “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7月2日起对公众展出
编辑 | 吴 比
审校 | 杨惠娟
刘佳莹
李秀娜
终审 | 庄丽娜
陈克双
刘 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