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月季博物馆:探寻月季的前世今生

月季博物馆:探寻月季的前世今生

  漫步汉代仿真月季庭院,欣赏汉武帝时期的花圃;行走于蝶恋花走廊,通过人体感受现代科技,穿上一件件美丽的月季花图案衣裳;在视听体验区,聆听歌声里的月季花;触摸着“月季花谷”的扶手,观看现场喷出的水露月季香水,置身花香四溢的氛围之中……这些绝无仅有的体验,走进这座全球唯一的月季博物馆里便可以实现。
本期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探访这座园中有馆,馆中有园,文化之美与环境之美完美融合的月季博物馆,一同探寻月季的前世今生。

  当花朵遇上科技 看月季版“鸟巢”匠心独具

  走进月季主题园的南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广笔直的道路--金奖月季大道,在月季大道的西侧,远远就看到一个酷似“鸟巢”银色月季花镂空图案的建筑,这便是月季博物馆。

  月季博物馆有东西两个门,外面包裹着满满月季花镂空金属外衣,里面有形态各异的月季花瓣装饰的墙面、千变万化的花蕊组成的造型灯、处处彰显动感的月季花浮雕,“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源于月季,外壳结合了中国传统的花卉剪纸艺术,采用镂空的金属不锈钢幕墙,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可以更好地领略月季花所带来的美轮美奂的光影艺术。”月季博物馆讲解员介绍道。博物馆打破了常规的展览形式,使人置身其中时,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各种感官都会被调动起来。

  博物馆陈设部分分为历史、科学、文化、世界、人物、园林、生活、展望八个主题板块,历史篇中通过实物展示和文字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月季悠久的历史以及中国月季在现代月季育种中的独特作用;科技篇中运用4D影像、动漫展示、多媒体互动等先进技术,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月季品种、栽培等相关知识;文化篇以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与跟月季有关的诗词歌赋及艺术品为主,体现了人们对于和平、友谊的向往;世界篇陈列WFRS及各成员国的相关资料物品,展现了他们在月季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人物篇通过现代科技技术,实现与专家学者在虚拟中隔空对话和互动;园林篇以微缩模型和3D立体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展示月季在园林景观上的应用;生活篇以展示实物的方式,说明月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展望篇则重点展现2016年世界月季洲际大会等相关月季活动及中国月季事业的蓬勃发展。

  丰富的展品,述说着月季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运用科技手段展示的科普和游戏体验内容,让博物馆里的月季“活”了起来。

  翻开历史画卷 看花中“皇后”逞妍斗色

  我国是世界月季的重要发源地,全世界共有蔷薇属植物200余种,其中原产于我国的就有82种。近200年来,国际月季育种中最重要的15个蔷薇原种,10种原产于我国。由此可见,我国在月季栽培中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还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与勤劳。

  中国月季栽培的滥觞:先秦两汉魏晋时期

  3000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出现“园”、“圃”、“囿”等字样--“园”为栽植果树和观赏植物,“圃”为种植蔬菜瓜类,“囿”则为早期园林。相传西汉时期,宫廷花园中已经引种野生蔷薇,《贾氏说林》中记载道:“武帝与丽娟看花时,蔷薇始开,态若含笑。”《西京杂记》中亦有“乐游苑中有自生的玫瑰树”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蔷薇已成为宫廷园林中重要的观赏植物,由于其植株多为蔓生藤本,因此多作为绿篱棚架使用。文学家柳恽、刘缓、鲍泉等人也都有专咏蔷薇的诗词,其中“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柳恽《咏蔷薇》)、“鲜红同映水,轻香共逐吹。”(刘缓《看美人摘蔷薇》)等诗句表明,当时已经引种花香馥郁、花色胭红的蔷薇品种,并初步形成蔷薇花“枝条轻软”、“花香清逸”、“花势繁盛”的三大观赏特征。

  中国月季栽培的发展: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宫廷及民间种植蔷薇之风盛行。中唐时期宰相李德裕在私家园林中引种了70余种奇花异木,唐文宗时期,宰相裴度花费巨资建造兴化寺亭园,诗人贾岛作《题兴化寺园亭》讽刺曰“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以蔷薇花代指观赏园林,足见其在当时的重要性。隋唐时期的咏蔷薇诗词中,可以发现蔷薇已从宫廷园林走入千家万户,成为当时种植最广的庭院花卉。

  而大范围的种植规模,带来了更丰富的品种变异。唐朝蔷薇花型从单瓣变为重瓣,株型由攀援渐成为直立,花色有粉、白、红等,更加接近于月季的特征。出于敦煌现存于大英博物馆中的晚唐绢画《引路菩萨图》中,绘有一朵蔷薇花,花朵硕大,花型高芯翘角,与现代月季相似度极高。

  中国月季栽培的成熟:两宋时期

  北宋文学家宋祁在《益部方物略记》中,首次明确记载了一年中可以多次开花的月季。四季开花品种的出现,掀开了我国古代月季栽培的新篇章,从此每年只能开花一次的蔷薇逐渐隐退,“一年长占四时春”的月季成为园林栽培育种的主角。宋代司马温编著的《月季新谱》,是我国第一部月季花栽培专著,其中除了记载一批月季名品外,还详细论述了月季栽培的七大环节。

  北宋《画继》中,记载了宋徽宗与月季的一段故事,极为形象地记录了当时人们对月季四季开花特性的细致观察,从文中描述可以推断,北宋宫廷已广泛种植月季,且人们已经注意到月季花朵随开放季节、时间不同,而有着细微的差异。

  中国月季在宋朝时期已传入日本,取名“庚申月季”,意为隔月开花的月季。从日本古代绘画《春日权现绘卷》中植物的形态特征判断,“庚申月季”与“长春花”均为中国月季花。

  中国月季栽培的高潮:明清时代

  明清时期,月季栽培蔚然成风,中国古老月季品种群基本成型。明代月季栽培的发展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由于长期人工扦插及选择的结果,许多月季品种变为重瓣,花后不易结实。二是人们已经能将蔷薇属中几种代表性观赏花卉区分开来,分为月季、蔷薇、玫瑰等几类。

  月季的各项栽培技术也基本成熟,在无性繁殖方面,清初陈淏子编著的《花镜》中描述了月季分株繁殖和嫁接繁殖的步骤;明代《群芳谱》详细记录了月季插穗的长度与剪取部位,对扦插深度、插后保湿方法等均有论述。品种培育方面,清代《月季谱》详细讲解了种子育苗选种等方法。日常修剪方面,古人已经发现月季徒长枝较多,需要经常更新枝条方可促成开花。

  中国月季栽培历史的新篇章:近现代月季栽培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月季栽培逐渐走向衰落,各地种植面积日益减少,古老月季品种逐渐流失。民国时期,居住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商人及知识分子,陆续引入了少量欧美月季新品种,通过原定接芽与扦插缓慢繁殖。

  新中国建立后,月季栽培得到迅速发展,可归纳为起步、快速发展、产业化升级三个阶段。1949年至1966年,是我国现代月季栽培的起步阶段。1977年起,我国月季栽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随着《植物新品种保护法》的实施,我国月季栽培进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

  由此可见,原种是我国月季发展的优势,未来我们要结合自身优势来发展月季产业,让中国月季重返国际舞台,再现过去的辉煌。 

  文/丁天茼

  摄影/何建勇

相关知识

月季博物馆:探寻月季的前世今生
“月季|前世今生”
【植物科普“微课堂”】花亘四时,月季的“前世今生”
梅花的前世今生
全球首座月季博物馆精彩亮相
插花花艺培训—花的前世今生
横州茉莉花→茶叶→奶茶!《周周有料到》探秘茉莉花茶的“前世今生”
“永不凋谢的月季”入库世界技能博物馆
【中国新闻网】“生命之树”如何演化?中国科学家领衔揭秘猴面包树“前世今生”
北京月季文化节设八大展区,40万株月季将展出至6月中旬

网址: 月季博物馆:探寻月季的前世今生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186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打卡我国首座野生植物种子博物馆,
下一篇: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打卡我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