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时,作为传统的节日,祭奠祖先、缅怀先烈是各地沿袭下来的固定风俗!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清明又有哪些特色呢?文旅君带大家一起了解古城泉州的清明习俗!
时节
(郑伟胜 摄影)
清明一般为公历4月5日左右,而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南安石井一带,清明节改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俗称“三月节”。传说是因郑成功起兵反清复明,忌“清”字压在“明”字上头。
祭祖
(陈英杰 摄影)
泉州俗语说:“清明不回家无墓(或曰无祖)。”外出人员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回家过节。是日中午,各家各户要煮“润饼菜”(春卷)、带牲醴,到厅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灵,以及厝主、地基主等。
食俗
丨吃“润饼菜”
泉州清明节的食俗是吃“润饼菜”和“清明馃”,当为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芫荽等混锅菜肴,即可食用,甜润可口。
丨清明粿(张晓明 摄影)
清明粿也称鼠曲粿、青粿、慈壳粿。饥荒年代粮食不够时,鼠曲草甚至成了人们的救命草。据悉,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兵荒马乱,饥寒交迫,老百姓只好啃草根,吃野菜度日。不经意间,发现了不仅无毒,而且味香的鼠曲草。后来,有人用它入粿,并将此类粿品名之为鼠曲粿。
因为有个“清明菜”的别名,鼠曲草在清明时节出场的频率也很高。江浙一带的清明团子,也多以鼠曲草为原料。但和闽南、潮汕地区不同,江浙的清明团子多是圆形,且多以豆沙为馅。而闽南地区的鼠曲粿大多在天公诞等佛道祭祀场合才现身,清明节倒用得少了。且鼠曲粿几乎都是扁平的椭圆形,此外还有个特别的“龟”形印痕,堪称特色。
踏青
(陈英杰 摄影)
“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春和景明,正是人们出户郊游“胜日寻芳”的好时节。昨日是清明节假期第一天,泉州春光明媚,不少市民外出踏青赏春光,古城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
丨市区西街人头攒动,游客在这里感受泉州文化魅力。(陈晓东 摄影)
上墓
丨石狮边防官兵携手驻地师生祭扫烈士墓(王丽虹 摄影)
上墓,即“上坟”、“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泉州在清明节前后10天内均为扫墓日期。晋江深沪一带还有妇人“哭墓”习俗,其声调音旋韵转,情悲声凄,催人泪下。据清代乾隆年间修撰的方志记载,永春、德化两地岁时民俗与泉俗独异之处是八月祭墓,俗云此月墓门开,与今不同。
插杜鹃花
(陈英杰 摄影)
《泉州府志》称泉俗清明“插杜鹃花”。据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风俗》载:“清明:插杜鹃花,祭祖先,有馃以鼠曲和米粉为之,绿豆为馅。明日,扫墓培土挂楮帛。亦有即清明日者,亦有迟之数日者。”此为古代插柳习俗演变而来。古人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为了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淋淋;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也有将柳条制成柳圈,戴在头上,古谚有“清明不戴柳,生来变黄狗”。
烧清明仔
(陈英杰 摄影)
清明前、后十天“烧清明仔”,祭祀孤魂散鬼(民间称为“清明公”)。惠安县秀涂港在清明节过后的第10天,有隆重的民俗——小清明。这一民俗流传至今,且由秀涂人带到台湾。
(来源:摄影大视界 泉州网)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清明节=扫墓+踏青?
清明节临近,江门台山市祭祖习俗带动消费
泉州多地杜鹃花进入盛花期 赏花市民络绎不绝
福建中秋节的习俗:烧塔 拜月
清明节小报内容大全
中国传统节日之清明节作文
清明节,来认识“清明花”~
清明有哪些花 清明开什么花
清明节的来历和起源
鲜花祭奠,让清明节更清明
网址: 插杜鹃花、烧清明仔!泉州这些清明节习俗你知道吗?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18884.html
上一篇: 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下卷 |
下一篇: 米叶杜鹃下山桩怎么栽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