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Scab)是由致病性细菌引起的较难防治的植物土传病害,在世界各大马铃薯种植区均有发生。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马铃薯疮痂病在世界各马铃薯种植区的发生有加重趋势,已经发展成为马铃薯主要病害,成为影响马铃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实验室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链霉菌属放线菌Streptomyces sp.CC5,经过抑菌谱实验发现,Streptomyces sp.CC5对一些病原真菌(黄瓜枯萎病菌、稻瘟病菌、辣椒疫霉病菌)、病原放线菌(疮痂链霉菌)、病原细菌(白菜软腐病菌、芦蒿软腐病菌、甘蓝软腐病菌)以及一些非致病菌(Streptomyces sp.M30、Streptomyces sp.P3)均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生长,抑菌带宽度分布在5.8-12.5mm之间。其中CC5对疮痂链霉菌的抑菌带宽度达到了10.5 mm,由于疮痂链霉菌会导致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因此CC5可作为防治马铃薯疮痂病的生防资源,用于探索马铃薯病害防治的新途径。
然而,在链霉菌中普遍存在野生型菌种次级代谢产物产量低和遗传不稳定的现象。本实验通过紫外诱变的方法,以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疮痂链霉菌(以下简称SC)作为被拮抗菌,筛选到了12株正突变菌株,正突变率为19.04%,其中,抑菌效果最好的正突变菌株CC5-6的抑菌作用提高了25%,且经过传代培养传了十代后,其抑菌作用无减弱现象,说明该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较好。
通过测定温度及pH值对马铃薯疮痂病致病菌SC生长的影响,探测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病规律。在20-35℃,SC能够生长,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值范围为pH6-8;SC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5℃。采用小薯片侵染法对SC的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SC在28℃培养四天后对小薯片的致病率达100%。马铃薯盆栽实验中,在SC成功侵染马铃薯后,采用灌根法对染病马铃薯进行生物防治,结果显示突变菌株CC5-6对SC引起的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效果为33.9%。展开▼
相关知识
我国生防微生物代谢产物研发应用进展与展望
我国生防微生物代谢产物应用与展望 探讨未来绿色农药研发
一种生防链霉菌在防治植物病害病原菌中的应用
木霉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2024年马铃薯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马铃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docx
生物防治在未来植物病害的防治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防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生防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研究进展(综述)
植物病害生防菌株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Microbial Antagonists against Plant Disease
网址: 生防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C5的紫外诱变育种及其在马铃薯疮痂病防控中的应用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23504.html
上一篇: 杧果细菌性疮痂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 |
下一篇: 这种花皮果是疮痂病,近期高发!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