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玩有道-清晩民国现代瓷篇
赏玩有道-清晩民国现代瓷篇
王亚勤 Alex
<h3>春天里把“霉”倒掉--“鼓式倒梅罐”赏析 这是一只清晚德化窑“鼓式梅花罐”, 高14厘米,口径8.5厘米。外型像鼓但又多出两个铺首,盖子上塑有心型的桃子钮。这就是德化瓷鼓式罐的特点。观察器身,罐沿与罐底周围一圈乳丁状突起的钉圈,罐中心堆塑一枝梅花,仔细观察:此梅花枝点缀着盛开的花朵和含苞待放的花蕾,但此梅花枝却是向下倒挂,枝头朝下,这便是大大有名的“倒梅罐(倒霉)”了。这种罐子一般用来装药,人们喜欢在春节前把放在罐里的陈药倒掉,有着把霉气、晦气、疾病、痛苦统统给倒掉的说法和寓意,梅花鼓式罐也就成了驱邪消灾、保佑平安之镇物。 自古以来人们都习惯用罐子贮存食物、谷物、茶叶、药材等。其工艺型制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改进演变。人们在讲求实用的同时,又追求器物的优美和艺术感,使得罐子的造形更丰富。其中当数德化瓷鼓式罐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这类产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我们看到的鼓式罐都具有这些时代特征,保留着历史的痕迹,向世人展示了陶瓷文化艺术的积淀。人们对这一类鼓式罐的收藏已有一定的历史,现在市面已很难淘到古代的鼓式罐了。对于爱好收藏的人们来说,尽管其经济价值不高,但此罐既有艺术美感,又有工艺水准,仍是不错的收藏品。 春天到了,让我们把所有的霉气、晦气、疾病、痛苦统统倒掉吧。 (原文2015年3月8日刊登于劳动报文博版)<br></h3> <h3>清光绪粉彩六郎救母盖罐 清朝 ( 公元1636-1911年 ) 高28厘米 腹径10厘米<br></h3> <h3>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美女”彩瓷赏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代诗人崔护的桃花美女诗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对女性的审美情趣,到了清晚期、民国时期的南方地区,开始流行以“桃花美女”为主要题材的纹饰,其风格与内容大同小异的出现在各种粉彩瓷器上,成为这一时期奇特的文化现象。 此瓶便是典型的民国时期“桃花美女”嫁妆瓶。高43公分,口沿外撇,粗颈,圆肩,长圆腹下部渐收,镂空双兽耳带环,釉色光润白中泛青。瓶的正面绘桃花与芭蕉,五位仕女及四个儿童,仕女着宽长衣裙,个个眉清目秀,从装扮到表情都具有古代美人的形体和风韵,四个儿童姿态不一,整个画面清新淡雅,人物形态优美,衣着合体,比例准确,线条洗练。 这种“桃花美女”纹饰的流行与当时的海派仕女画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倡导市民化,通俗化,职业化,成为一批画家寻求贴近社会与大众审美情趣的方向。而深受海派仕女画风影响的“桃花美女” 彩瓷,符合了平民阶层和商人的口味,满足了人们对超越世俗的精神世界的向往,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现实世界中美好事物的追求,形成了海派仕女画风与大众审美倾向的融合。 仔细观赏清晚期与民国时期的“桃花美女”纹饰,其风格均为身材纤细,娇俏无力,瓜子脸、细目、樱桃嘴、削肩、柳腰。这与清晚著名仕女画家费丹旭形成的类型化形象无不关系,费丹旭仕女画模式更接近世俗,而清光绪至民国时期的粉彩瓷器,画工色彩渐趋柔和淡雅,被称为“软彩”,更适宜表现“桃花美女”那种恬淡、优雅的画面,因此也成为瓷器画工追风模仿的对象,画意显然受了费丹旭作品的影响。直至形成了完整的“桃花美女”纹饰,这种纹饰画面宁静、平和、散发着浓郁的世俗之美,这也是近代“桃花美女”彩瓷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本文2014年5月25日刊登于劳动报品味周刊文博版)<br></h3><h3> 瓷器俗称:150件 300件 150件不是说有150件的东西,而是指瓷器的大小.一般所谓的150件和300件指大瓶.通常是43公分左右的是150件,60公分左右的是300件.(精确的说是58公分左右)<br></h3> <h3>清晩五彩人物纹箭筒 清朝 ( 公元1636-1911年 ) 高71厘米 口径25.5厘米<br></h3> <h3>民国青花人物蛋形瓷板画 (民国1911年-1949年)高34厘米 宽20厘米 (1917年)</h3><h3>瓷板上的“片子癀”传说 最近在“海上集珍”拍卖会上我以起拍价把图录中“民国青花人物瓷板”收入囊中。该瓷板以青花为色,描绘了云雾山间的和尚与蛇的场景,画工十分细腻。仔细搜索资料发现所绘图案居然是一段“片子癀”的传说:民国初年,福建漳州紫云寺有位八十多岁的妙莲老和尚,每日必绕紫云岩一周,风雨不辍,霜雾不停。一天,他在紫云岩草丛中,发现一条病蛇,已奄奄一息,妙莲和尚慈悲为怀为蛇疗伤。 半个月后寺院举行法会,妙莲和尚正在说法时,忽然有一条蛇游进寺内,妙莲和尚认出就是自己救的那条蛇,这条蛇盘起身子,抬起头来,满怀感恩地注视着老和尚。妙莲和尚的开示,这条蛇似乎也听得懂。往后每逢寺院举行法会,它都按时来听妙莲和尚开示,寺内僧众信士都称它为“紫云岩灵蛇”。 是年,当地突然流行一种传染病,许多人没有对症药而死去。有一天,妙莲和尚发现灵蛇咬了许多药草,堆在紫云岩侧,妙莲和尚仔细审视那些药草,发现都具有解毒退火功能。他灵机一动,把这些药草全部分送给病人,病人煎熬服用后立即药到病除。之后,妙莲和尚再采集相同的药草捣烂风干制成片状,成为盛行的名药“片子癀”,俗称为“和尚药”。 妙莲和尚爱护一切众生,当初若不是他仁心为怀救助灵蛇,怎会有后来的“片子癀”救治那么多人的性命呢?“妙莲老和尚与紫云岩灵蛇”的故事成了“片子癀”的传说。 瓷器上的画往往承载着一段民间故事,只要收藏者用心,就会收到收藏的是老物,增长的是知识的效果,捡漏的可能会大些,看来这次我是“捡漏”了。<br></h3><h3>(本文2013年8月11日刊登于劳动报文博版、沪港典藏杂志2018年秋季刊)<br></h3> <h3>民国青花三老小盏 民国(1911年-1949年)高3.5厘米,口径6.6厘米<br></h3> <h3>民国青花祥云瑞狮壁瓶 民国 ( 公元1911年-1949 ) 高16厘米 宽16厘米 此壁瓶应为民国时期大户人家挂在厅堂圆形立柱的观赏瓶,白釉青花。壁瓶三面可见处均画有祥云瑞狮图案,画风属细路风格,细腻大气。壁瓶背面书有“民国辛未年造 黄芳进应用”。 此壁瓶烧造于1931年,属大户人家定制瓷,可惜瓶底后被人打洞,改做为筷筒。真是遗憾。<br></h3> <h3>清道光青花麒麟送子幢盒 清朝 ( 公元1636-1911年 ) 高12厘米 直径10.5厘米 </h3><h3><br></h3> <h3>清晚期粉彩婴戏赏瓶</h3><h3>高25厘米 腹径14厘米</h3> <h3>清晚期青釉小玉壶春瓶 </h3><h3>高14厘米 腹径8厘米</h3> <h3>粉彩山水圆帽筒 民国(1911年-1949年) </h3><h3>高30厘米 直径12厘米 宣统年制款</h3><h3><br></h3> <h3>民国粉彩人物小笔筒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高12.5厘米 直径7厘米 </h3><h3><br></h3><h3><br></h3> <h3>民国粉彩花鸟高足菜幢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统高13厘米</h3> <h3>清晚民国时期紫金釉青花魚藻纹杯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高4.5厘米 口径7.5厘米</h3> <h3>民国珊瑚釉金彩博古纹缸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高7.5厘米 口径9厘米 丙寅之秋月袁生成出品1928年</h3> <h3>民国粉彩人物冬瓜罐一对 民国 ( 公元1911年-1949 ) 高28厘米 腹径22厘米 平口丰肩,平盖烛焰式盖钮,溜肩,器身呈高筒形向下收敛,假圈足,圈足内釉底。 瓶的正面绘桃花美女,美女衣着宽长衣裙,个个眉清目秀,从装扮到表情都具有古代美人的形体和风韵。整个画面清新淡雅,人物形态优美,衣着合体,比例准确,线条洗练,通常人们把这种画面称为“桃花美人图”。 瓶的背面用行书写有:李白所作“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诗句。优美的诗句与“桃花美人图”配在一起,相得益彰。 冬瓜罐 因器身形似冬瓜而名。清道光朝新创器型,收口丰肩,器身呈高筒形。器有大小:大器分有盖与无盖两种,小器均无盖。以粉彩器为常见,多以瓜蝶和白菜等为饰。民窑器,有豆青釉青花和信哥釉品种。其形制始见于湖北武汉龙泉明永乐年间楚昭王墓出土物,此后历朝未再见这一造型,至清代道光朝再度出现并成为晚清时极为流行的器形。道光、咸丰时盖钮似宝珠,同治以后则呈烛焰式。</h3><h3><br></h3><h3><br></h3> <h3>清晚期民国青花喜字大瓶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高43.5厘米 口径18厘米 </h3><h3><br></h3> <h3>清晚民国豆青釉青花凤穿牡丹瓶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高41厘米 口径16厘米 </h3><h3><br></h3> <h3>清晚期民国回青地白花尊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高20.5厘米 口径20.5厘米 </h3><h3><br></h3> <h3>民国青花山水小盏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高3.3厘米,口径6.8厘米</h3> <h3>珊瑚红描金松鹤延年罐一对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高30厘米 直径23厘米 陈永泰造</h3><h3>平口丰肩,平盖烛焰式盖钮,溜肩,器身呈高筒形向下收敛,假圈足,此罐外部满施矾红釉,绘金粉松鹤延年图案,一派吉祥喜庆气氛,是民国江南百姓生活日常用品。 矾红彩 又名“铁红釉”,一种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的低温红釉,色泽略显橙红。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载:“矾红釉,用青矾炼红加铅粉、广胶合成。”矾红是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比烧成高温铜红容易得多,虽不及铜红纯正艳丽,但呈色稳定。矾红创烧于明嘉靖间。到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艳丽,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或施于纯色釉器。嘉庆以后,矾红色泽不甚佳,至光绪时才稍有起色。<br></h3><h3><br></h3><h3><br></h3> <h3>民国粉彩桃花美女梨形壶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通高16厘米 </h3><h3><br></h3> <h3>民国粉彩青莲高足碗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高9厘米 口径13厘米</h3><h3><br></h3> <h3>民国粉彩福禄寿大盘 民国 ( 公元1911年-1949 ) </h3><h3>直径22.5厘米 高4厘米 撇口,浅弧腹,圈足。本盘为民国百姓日常生活用品,盘内壁用粉彩绘有仙桃、石榴、蝙蝠、双钱组成吉祥图案。此种暗喻“福禄寿”的图案为晚清民国瓷器流行款式。表现了广大百姓对多子多福(石榴、蝙蝠)、长寿(仙桃)、财源广进(双钱)的美好愿望。此盘底有红印款:“同治年制”。<br></h3> <h3>民国粉彩人物印缸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高5厘米 直径8.8厘米 </h3><h3><br></h3> <h3>民国浅绛彩抱琴访友方格洗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高6.5厘米 长10厘米 宽10厘米 底款:官窑内造甲子年孙福昌(1924年)</h3> <h3>民国粉彩蓑翁垂钓马蹄杯一对 民国 ( 公元1911年-1949 ) </h3><h3>高6厘米 口径7厘米 马碲杯流行于明清,清雍正较为流行,杯敞口,斜削腹,圈足,呈倒置,似马碲状,外壁饰粉彩蓑翁垂钓图,蓑翁头戴斗笠,手握鱼竿,一派悠然自得的神态。此杯胎骨轻盈,釉质洁白细腻。<br></h3> <h3>民国粉彩螭龙穿花长方印盒 民国 ( 公元1911年-1949 ) 高3.5厘米 长9.5厘米 宽6.5厘米 这件印盒呈长方形,盒、盖子母口相扣,可严密扣合。盖顶面边饰二圈青花边线,边线内略高起,中心主体纹饰为螭龙穿花纹,卷草灵芝纹饰布满全部画面,枝叶婉转舒展,灵活自然,螭龙身形矫健,徜徉於卷草纹饰之中,使观者神游於其间,驰骋洒脱。图案用色高雅,趣味横生,意趣十足。盒与盖外壁上下通景以钱币图案为中心,两边分饰缠枝叶纹。为晚清至民国间文人雅士书房之陈设。<br></h3> <h3>民国红木盒粉彩花鸟九子盘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28厘米 28厘米 7.5厘米 </h3><h3><br></h3> <h3>民国广彩花鸟纹七子盘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高2.5厘米 直径30厘米 </h3><h3><br></h3> <h3>清晚民国粉彩梅花桃型笔舔一对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长9厘米 宽9厘米 高2.5厘米 德化窑</h3> <h3>民国粉彩花鸟纹托底盘连体花盆一对 民国 ( 公元1911年-1949 ) 高8厘米 长11厘米 宽8厘米 花盆呈方斗式,口外撇,直腹平底,下承以四足。搁入连体托盘。内外施白釉,粉彩装饰,外壁一圈绘有牡丹及小鸟图。口沿下书红彩“大雅斋”楷书横排款及“天地一家春”篆书图章式款。此对花盆应是民国高仿清“大雅斋”瓷器。2010年购于上海“朵云轩”。 大雅斋瓷器 烧于光绪元年至二年,由景德镇官窑,为皇宫进贡的瓷器。“大雅斋”是慈禧的御用画室的斋号,也就是慈禧皇太后在该画室的专用瓷。这个时期烧造的慈禧御用瓷,是比较少见的精品。瓷器大到鱼缸,小至印泥盒。器行多见:盖碗、瓶、尊、水仙盆、鱼缸、大缸、笔洗、盘、碟、高足碗盘、高足碟、盒、渣斗、花盆,花盆的器形更是多种多样,有长方、八角花盆、连体花盆、海棠形花盆、圆花盆、扇形花盆、元宝形花盆等等。大雅斋瓷器纹饰题材丰富,以色地黑线双勾花者居多,很有新意。大雅斋款瓷器,色浓艳,彩略厚,胎釉质密精细,纹饰大多是在浅松石绿、佛头青、蓝色、深蓝色、浅蓝色、豆青色、浅青色、藕荷色、黄色、大红色、粉红色、浅紫色、绿色的地子上淡墨彩绘,画风细柔,图案精巧。可与康雍乾时期瓷器媲美。<br></h3> <h3>清光绪白釉刻瓷大香炉 </h3><h3>清朝(1866年-1911年)<br></h3><h3>口径48.5厘米 高48厘米 </h3><h3>青花款:云雾青山寺院光绪十一年制 </h3><h3><br></h3> <h3>民国刻瓷花卉四系小糖缸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高12厘米 口径11.5厘米 </h3><h3><br></h3> <h3>民国墨刻人物茶壶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高11厘米 直径12.5厘米 </h3><h3><br></h3> <h3>民国白釉刻瓷凤尾尊 民国(1911-1949) 高32.5厘米 口径16.5厘米 底径11.5厘米 凤尾尊由元、明时期的花觚演进而来,是花觚的一个变种。凤尾尊的整体造型为喇叭状口,颈部挺拔,腹部圆鼓,平底外撇,底圈多为二层台圈足,因腹下部至足底外延似凤尾而得名。此民国白釉刻瓷凤尾尊在白釉上刻画出三娘教子图案,黑白相间,显得特别。这类刻瓷市场并不多见。 刻瓷 制瓷完成后再以刀具在瓷上刻画的一种艺术。是瓷器已经烧成后的再加工。清代刻瓷最精妙、最权威的不是清晚期,而是乾隆年间,那就是在瓷上刻乾隆的御题诗。这时的刻瓷不仅在当朝进贡的精品之作上刻,还在历史传承下来的宋代孤品上刻。 刻瓷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錾刻,即以锤击打錾子在瓷上一点点刻制,这类作品一般都是按图而作。另一类是直接用刀具直接刻划。前者费工,刻图较深,亦可有深有浅,以体现出立体效果和远近层次;后者流畅,可以一气呵成。从时间上看,錾刻作品一般时间比较久远,可推至清中甚至以前;以刀具直接刻划的作品相对较晚,多在清晚至民国。也一方面是受工具发展进步的影响,也是因商业利益的驱动。 刻瓷较之瓷画要费工得多,但由于一直以来,都把刻瓷看作是匠人之事,所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刻瓷,尤其是錾刻作品所体现出的立体感、层次感是其他制瓷艺术所无法取代的,一件好的作品,能够体现出很高的艺术价值。所以迄今刻瓷艺术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刻瓷与雕瓷堆塑有明显的区别,雕瓷是在瓷胚上雕好再入炉,堆塑亦然。雕瓷有阴有阳,刻瓷只有阴而无阳。<br></h3> <h3>清晚期仿明斗彩鸡缸杯 高4.5厘米 口径8.2厘米</h3> <h3>清晚民国白釉刻瓷神仙下棋帽筒 </h3><h3>民国(1911年-1949年)<br></h3><h3>高28.5厘米 直径12.5厘米 </h3><h3><br></h3> <h3>民国广彩大洗盆一对(民国1911-1949年)</h3><h3>高19厘米 口径42厘米</h3> <h3>民国船型腰盘 (民国1911-1949年)</h3><h3>长20厘米 宽8.5厘米 款:青山水秀 丁亥年作于珠山 1947年</h3> <h3>上海古陶瓷鉴定专家徐国喜先生讲解古陶瓷鉴定方法</h3> <h3>上海古陶瓷专家梁志伟新书签售现场</h3> <h3>清中粉彩寿桃水滴一对 清朝 ( 公元1636-1911年 ) 高4.5厘米 长11厘米 <br></h3> <h3>清晚民国鹦鹉雕塑一对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通高22厘米</h3><h3><br></h3> <h3>清晚期乍浦窑龙泉釉鎏金观音佛像</h3><h3>高26.5厘米 宽15厘米</h3> <h3>德化窑童子观音(60年代)</h3><h3>统高45厘米</h3> <h3>清晚期德化窑白釉梅花对杯 (民国1911年-1949年)</h3><h3>高6厘米 口径9厘米</h3> <h3>现代官窑海棠花小盏 现代( 公元1949年- ) 直径7.3厘米 高5厘米<br></h3> <h3>现代醴陵釉下彩芙蓉花碗 现代( 公元1949年- ) 直径12.5厘米 高6厘米 醴陵釉下彩瓷,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期,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专门从事陶器制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开始烧制粗瓷。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醴陵瓷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自古就有“天下名瓷出醴陵”之称,被称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醴陵瓷器不仅走进了首都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而且飘洋过海,出口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醴陵瓷器的瓷质细腻,图案画工精美,尤其釉下五彩瓷器,五彩缤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优劣区分红瓷优劣的区分 一、听声音,优品声音清脆响亮,杯身和杯盖撞击后回声萦绕不绝,劣品声音沉重发闷,回声不大也不清脆。 二、看色泽,优品色泽如玉,而劣品色泽发灰偏暗。 三、透光性,优品透光性很强,光泽度很好,在灯光的照射下,如大红灯笼一样透出红光;劣品则不透光。 四、厚度和重量,优品由于采用优质瓷泥,瓷很轻壁很薄;劣品则厚而沉重。<br></h3> <h3>现代醴陵釉下彩桃花碗 现代( 公元1949年- ) 直径12.5厘米 高6厘米 ●1958年,醴陵首次为毛主席、周总理制作生活用瓷。毛主席用茶杯被命名为“胜利杯”。 ●1959年3月,全国第三次陶瓷专业会议在醴陵召开。 ●1959年,醴陵艺术瓷厂为首都十大建筑中的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首都工人体育馆生产全部国家用釉下彩瓷3万多件。 ●1959年6月,醴陵援建越南海洋瓷厂动工。 ●1964年,醴陵承担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宴釉下彩瓷23万多件。 ●1966年,日本产业代表团来醴陵参观考察瓷业。 ●1971年,醴陵群力瓷厂和陶研所为毛主席试制釉下彩瓷餐具和烟灰缸。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醴陵为联合国大厦特制釉下彩瓷友谊茶具。 ●1972年6月,醴陵援建阿尔及利亚盖尔马日用陶瓷厂投产。 ●1973年,醴陵陶研所为毛主席试制带盖鱼盘。 ●1974年,醴陵群力瓷厂为毛主席承制薄胎碗等生活用瓷(内外均有花)。 ●1976年,醴陵群力瓷厂承担毛主席纪念堂全部釉下彩瓷的制造任务。<br></h3> <h3>参观青海省博物馆</h3> <h3>参观台北故宫</h3> <h3>参观黑龙江博物馆</h3> <h3> 古瓷片的雅玩妙趣 红木镶嵌明清瓷片</h3><h3> “古瓷虽残,但文化犹存。有文化内涵之物,便可为朋做友”,一位老友如是说。把残缺变成完美,化腐朽为神奇,这就是古玩的最高境界,将文化与艺术相结合,雅俗共赏。红木镶嵌明清瓷片,完美地呈现艺术的神奇。</h3><h3>所镶瓷片均是明清瓷片,保真是其最大特色。根据瓷片形状,镶上红木外壳,加以保护。大的以支架支撑,放在书桌或电脑旁;小的用红线吊起,挂在墙上,不占地方,欣赏也可把玩,还可以卸下来用作实物研究。客厅书房,都可以悬挂,古玩与艺术完美地结合。清新雅致,别具一格。 瓷器收藏水太深,完整的瓷器难得、价高,买假的无味。本镶嵌瓷片就显得不贵有玩味,值得选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品行业越来越火爆。加上电视、媒体网络等信息的发达,人们的收藏意识越来越浓厚。但古玩行业水深,鱼龙混杂,收藏者需抱着收藏的概念以及稳健的投资心理。艺术品投资不会有追涨杀跌的过程,目前的市场趋势还是稳步向上,古董珍玩都是限量的,升值的空间很大,明清瓷片也是保值增值理想的投资品。</h3><h3>缘结古玩,至真至诚!要玩就要玩出名堂,玩出品味,玩出高雅。</h3> <h3>清同治粉彩瓷片</h3> <h3>清同治粉彩瓷片<br></h3> <h3>清同治粉彩瓷片<br></h3> <h3>清同治粉彩瓷片<br></h3> <h3>清嘉道青花印缸瓷片</h3><h3><br></h3> <h3>明万历寿禄封侯青花大盘瓷片 直径19厘米</h3> <h3>明万历东方朔献桃图青花盘㡳瓷片 直径10厘米<br></h3> <h3>清康熙山石花卉纹盘㡳瓷片 直径9.5厘米<br></h3> <h3>清康熙春到江南纹盘㡳瓷片 直径8.5厘米<br></h3> <h3>清雍正龙纹大盘㡳瓷片 直径13厘米</h3> <h3>清中期诗文盘瓷片 直径8.5厘米</h3><h3>年小初登第 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级浪 平地一声雷 (宋 汪洙《神童诗》诗句)</h3> <h3>清晩青花竹林七贤盘挂画 直径12.5厘米 盘口有残</h3> <h3>赏玩有目标 投资有劲道 在民间收藏界,不少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型的收藏人,大多凭兴趣爱好收藏,今天喜欢陶瓷收几件,明天喜欢杂件收几堆,后天喜欢书画收几幅,三五年、七八年过去了,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收几样,数十万、数百万投出去了,结果连在自己小小的收藏圈内,其藏品也不会被人认可。玩家不像真懂行的玩家,藏家不像真有精品、珍品、稀品的藏家。高不高,低不低,在正统的收藏鉴赏家眼里,仍属于不入行,排不上收藏家号者,可惜可叹。 其实,成功的收藏,初始阶段一定要老老实实拜师学艺。 举一个具体的实例。笔者有一位钢琴产业界的企业家朋友,受民间投资收藏大潮驱动,近十年前也开始玩起书画。先结识了数位三、四流的书画家,各求购了几幅共数十幅书画挂在办公室。数年过去,行情上涨了,满心得意;后又去拍卖行拍了几十幅清末民国小名家及当代的名人书画,挂进书房、卧室,数年过去,行情也上涨了,满心欢喜。 在当代书画收藏项目上,捞上第一桶金之后,小钱赚到了,小有成熟感。但是还没有正式进入专题性收藏,总觉得缺乏收藏目标,收藏之路怎么走下去?其实,他本喜好陶瓷,苦于没高人指定,不敢轻易下手。在正式开始进军陶瓷收藏之前,在熟人的引荐下,他认识了本城一位学者型收藏鉴赏名流,在这位收藏鉴赏家的悉心指导帮助下,其老老实实求知鉴定门道,认认真真聆听收藏课程,仔仔细细记录辨伪要义。凡收进一件器物,除了请自己认可的老师、自己认可的鉴定专家认真鉴定之外,还要翻遍自己所藏的收藏工具书比较对照,再上网查询有关图录资料信息,力求搞清楚每一个收藏疑点、鉴定难题。当对自己收进的“这一件”器物的鉴定认知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就开始撰写鉴定、鉴赏文章,并拍照存档发往收藏媒体朋友的邮箱里,供其选择发表。仅仅两年时间内,这位企业家型的收藏人,从陶瓷鉴定ABC都不明白者,变成了陶瓷收藏沙龙里颇有见地的鉴定入行者。如今再让其上手鉴定一件高古瓷器,凡是常见的汉至宋越窑、磁州窑、龙泉窑等标准器器型,其鉴定认知已八九不离十了。如此神速之进步,在民间陶瓷收藏圈非常少见。一次从他的电脑里发现,他已收藏了近百件史前彩陶,两汉釉陶,宋至元明朝的磁州窑梅瓶、玉壶春瓶及龙泉窑器,宋景德镇窑青白瓷以及一批明清青花五彩粉彩真品等,其中有十余件精品,五六件珍品,几乎件件配有文字照片归档。如再等几年再收藏上百件历代高古瓷系列为主的藏品,就可以找出版社很轻松出一本以个人陶瓷藏品为主的民间收藏专著了,为自己的收藏人生做总结,留下精采的收藏回忆,为后来者走通陶瓷收藏之路提供辅助教材,为民间收藏做贡献,为自己的下一辈将来留下一笔既是白花花的银子遗产,又是一笔金灿灿的精神文化遗产,真可谓:收藏求知赏玩投资两不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 举以上这位企业家型的收藏人的收藏实例是想表明:从个人的经济财力出发,如可以花百万左右的资金玩书画收藏投资,只能玩一些清末民国小名家的藏品或当代三四流书画家的藏品,只能做做书画贩子的小生意,赚不到大钱,亦不入流。如玩明清官窑收藏投资,可能只能买几件中低档官窑器,缺乏收藏品位、收藏境界。而其最终独辟蹊径寻找收藏投资黑马,选择目前市场价格相对低廉的高古陶瓷,如其集中收宋元明磁州窑瓷器,如其集中收宋元明龙泉窑瓷器,如其集中收汉至宋代陶俑等,既有历史文化品位,又有收藏投资潜力,花十年工夫,收藏投资一百件真品、精品,其收藏投资增值率与海外拍卖价相比,将来是以增值十倍、二十倍、三十倍、五十倍或以上来计算的。读者如不信,不妨可以上网查找世界上最著名的两家苏富比、佳士得拍卖行历年所拍卖的汉至宋陶俑,宋元磁州窑、宋元明龙泉窑等的拍卖成交价,这类藏品,海外拍卖市场的拍卖成交价与国内古玩市场的交流行情价,两者相比,要相差十倍至百倍,个中原因,比较复杂,这涉及至国内目前暂不能拍卖高古陶瓷等,这属于文物管理政策问题等。还有国内一些暴发户式的投资收藏人,他们中国历史文化修养欠缺,大多跟着潮流走,集中涌到明清官窑彩瓷拍场上竞拍官窑彩瓷,而中国大陆中小拍卖行所拍卖的所谓官窑彩瓷多为赝品,价格虚高,泡沫涌流,早晚虚高的价格体系会崩塌。 总之,赏玩有目标,投资才会有劲道;收藏没目标,又没有专家指导,自己瞎玩,像瞎猫抓死老鼠一般,不入行、不入圈、不入道,游离于收藏界之外,这类企业家型的收藏投资者在我们身边很多。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引导他们进入正统的收藏之道,应该是每一位正统的收藏鉴赏家的收藏文化自觉、收藏文化使命! 作者:梁志伟 2013-8-24 (本文2013年8月24日刊登于劳动报品味周刊文博版) 梁志伟:学者型古陶瓷、木器、奇石收藏鉴赏家,上海《劳动报·文博》资深编辑、记者,《文汇读书周报·文化收藏》特约主持。 现为上海收藏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工会学院中国陶瓷史特聘教授。收藏专集:《古陶赏玩解密》、《古瓷赏玩解密》、《官窑瓷赏玩解密》相继出版。<br></h3> 梁志伟先生的文博堂<br><h3><br></h3> <h3>日本奈良古玩店淘宝</h3> 相关知识
民国桃花仕女粉彩壶鉴赏
库拍预展:只有一个“仰观古瓷专场”将上拍
民国汪友棠代笔题款初探——兼及效仿程门“筱园”山水
Lot1230 民国 王步青花花卉瓶
民国瓷器八大花卉纹饰鉴赏
剪纸贴花瓷
瓶花清味: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史.pptx
民国农业农学古籍山东日照许衍灼《春晖堂花卉图说》品相美品
海丝重镇说潮瓷
月季苗、桂花苗邮寄空运美国清关派送方式有几种
网址: 赏玩有道-清晩民国现代瓷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27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