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京城“花儿金”传奇

京城“花儿金”传奇

    □文/韩春鸣

  “花儿金”祖上很早就落户到南城花市,是不是很早就是以做花为业呢?就这一点,金铁铃不认可。他说:我们家在旗,吃着朝廷的俸禄,做花儿就是一个玩儿。他说,父亲年轻时,好掼跤,曾经在善扑营和成王府的一位王爷学皇家的掼跤术,以后被选为朝廷的御林军。

  一个手艺人能有进出紫禁城的腰牌

  金铁华说:他家里曾经保存有进出紫禁城的腰牌。笔者对进出紫禁城的腰牌产生了兴趣。

  后来,笔者与国家档案局研究馆员郭银泉先生就此事探讨时,郭先生给了我一个明确的答案。从当年清廷的档案记载可以得知:民间人士无得入禁中,即使是宫女已承恩赐名称,其母非得旨亦不入;但是,有六种人持有可以进出紫禁城的腰牌。

  从性别上说,有三种男人和三种女人可得到腰牌。女子中的三种人,一是稳婆,即为宫中孕妇接生的女人;二是奶婆也就是奶妈子,为宫中孩子提供人奶的乳母;再有,就是医婆,女医生,为宫中女子医病的。允许进出的男人分为三种人,其一,是往宫中送煤的人,可持腰牌从东华门出入;其二,是冬季下雪后,进宫内去扫雪的禁卫军士兵;其三,则是往宫中送人造花的花市手艺人。

  大内为什么要给送花的人发放腰牌呢?

  史料载:旧时妇女爱饰花,不论老妪还是幼女,不论名门闺秀还是贫寒人家的姑娘,都以戴花为时尚。到了清朝中期,国泰民安,戴花风气达到鼎盛。逢年过节,喜庆寿日,妇女都要在头上插花。《燕京岁时记》记述:“崇文门外迄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戴之纸花,非时花也。花有通草、绫绢,绰枝、摔头之类。颇能混真……京师孟春之月,儿女多剪彩为花或草虫之类插首。曰闹嚷嚷,即古时所谓闹装也。是即绫绢花之滥觞矣!”《旧都文物略》亦记述:“彼时旗汉妇女戴花成为风习,其中尤以梳旗头之妇女最喜色彩鲜艳、花样新奇的人造花。”

  彼时妇女以头花为重要装饰,满头珠翠,还要配上几朵鲜艳夺目的绢花。小姑娘抓髻上要插上围花,辫子上系飞花,即便是老迈龙钟的妇人,发髻上也还要插一朵小红石榴花或是月季花。特别是新嫁娘,一个时期曾讲究“排头”,即用绒绢花朵、喜字排满头顶。给亲友贺喜、拜寿的妇女,为取吉利,烘托气氛,都要戴两三朵象征喜兴的绢花。大内后宫的用花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就更不用说。早晨问安所用的绢花与用餐时所戴花饰都要明显不同;祝寿场合所用的花儿与正式严肃场合所用的花饰品种也有明确要求。您在宫中地位不同,饰花也可看出一二。是常在还是贵妃,是什么等级的女官均有不同要求的服饰花,一般外行人是说不清楚的。因而必须要“花儿金”亲自去,要当面给内宫的人展示,同时还要倾听宫内人反馈的信息。据说,“花儿金”进宫的差使,主要还是为太后、皇后及格格做大凉板头上的饰花及压鬓花。

  要求“花儿金”持腰牌亲自进宫,这其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手艺。您说要什么样的花儿,

  “花儿金”可以当场给您做出样子来。就这一手,一般绢花艺人也是望尘莫及。您从御花园的花房里摘下一朵鲜花来,拿到“花儿金”眼前晃一晃,看到了吧?“就照着这个模样给我做两枝。”花儿金“二话不说,转瞬之间简直就像魔术一般,给您变出与鲜花一般无二的两枝。您上眼看一看,是不是就是这个样儿。您点头表示满意了,好,这一枝您留下,奴才拿走另外一枝做样子,就按照这个样子做来,来日给您奉上。您说,就凭这一手,谁敢抢”花儿金“的生意?谁能抢”花儿金“的生意?内务府传“花儿金”进宫应差大约是经常事,自然要发给金家这寻常人家得不到的腰牌了。

  再者说,眼下北京爷们有不少人已经是气管炎(妻管严),过去的皇上怎么样,虽然也讲“三纲五常”,但对后宫,对太后那是百依百顺,对得宠的娘娘,大多也是有求必应。娘娘要什么皇上能不给?后宫娘娘喜欢的花饰,让“花儿金”送到后宫任娘娘随意挑选,点名要的绢花样式,要当面给“花儿金”讲清楚,格格们都是金枝玉叶,在皇上面前也是要星星不给月亮。

  “花儿金”与内务府“花作”是什么关系

  “花儿金”确实给宫里当过差,吃过官饭,拿过皇粮。那么,一个手艺人,一个以手艺谋生的人,给皇上当差该享受什么待遇,得到多少赏钱呢?这一点,金铁铃讲,当年曾经衣食无忧,但究竟在衣食方面享受什么待遇却说不清楚。为此,笔者查阅了清史档案资料,得到一些文字记载的相关资讯。

  据北京通史载:宫廷和官办

  手工业在清代京师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由内务府掌管的宫廷手工业作坊,分隶各司各库,一般称为“作”、“处”或“房”。有的“库”,除存储器物外,兼有制造任务,“库”与“作”实为“一体”。例如,广储司六库(银、皮、瓷、缎、衣、茶)属下设银、铜、染、衣、绣、花、皮七作,有匠役一千余。

  笔者注意到,内务府属下的广储司设有六库七作,其中“花儿作”名列第六。这“花儿作”肯定不是制作鲜花,要是鲜花,就不是制作而是种植了;有资料显示,“花儿作”专司承造各色缎、绸、纸、绢、通草等花类,包括宴花、供花、瓶花等宫中所需的各类花饰。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绢花为什么以前被称之为“宫花”的来由。

  制作“宫花”的匠役享受什么待遇

  清代的内务府取消了明代工匠的世袭和轮班制度,宫廷作坊的匠役尽管有一部分仍为包衣身份,但更多的人则是凭手艺出众而被招募去的。其待遇或食饷,或按工领银,类似今天的国企中固定工和合同工、计件工的区别。“例如造办处匠役,有旗汉匠和南北匠之别,其中旗匠和南匠,“住坐者”(终年供职于内廷)多。显然,这种雇佣匠役制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也有利于宫廷手工业与民间手工艺的交流。”

  康熙二十五年(1687)六月准奏,匠役内特等精巧者给食二两钱粮银,头等精巧者给食一两五钱钱粮银,而南方来的工匠待遇还要大大优于旗人家匠。嘉庆四年(1800)十月,造办处录有《各处各作各房苏拉匠役数目总册》,记载有匠役人数、工种、来源、族籍等。旗人家匠每月食一两、二两钱粮银。除此之外,宫廷家匠等还给官饭分例,“吃官饭”这个词敢情在清朝时就有了。康熙三十年(1692)十月奏准,匠役等每名每日羊肉二两,老米九合,豆腐八两,豆芽菜、青菜各四两,面酱一两,青酱五钱,煤、木柴各一斤,黑炭一两。羊肉向饭房领取,老米、蔬菜向掌关防内管领处领取,煤、炭、木柴向营造司领取。

  “花儿金”五代传承,应当讲,至少在第一代金贵,或者第二代金文广时期是有“吃官饭”、“吃皇粮”经历的。他们作为“特等精巧者”除了吃官饭之外,每月还有二两钱粮银。这每月二两白银能不能养家糊口?那时银的计量单位“两”之下还有“钱”,几钱银子就能解决生活中的不少问题,二两银子在正常年景之下解决一家三四口人一个月的温饱还是可以的。

  《北京通史》在介绍清代工艺品制作时特别提到:除宫廷制作外,北京民间工艺制造在清代也极兴盛。尤其是通草花、荷包、宫灯之类的大众工艺品,深受民间喜爱,由于清代旗、汉妇女戴花蔚为风尚,造花业最为发达。崇文门外花市,为造花业集中地区。自东便门起,“凡系住户,多以造花为业”,“妇孺皆参加工作”,据说花店、作坊即有六百多家,“分工作业”,“有做叶子与做花头之分,又有做花与攒花之别”。很多“工匠画师,悉由宫中匠师传习而来”。不但满足

  “京师生产的纸花,皇室、王府和市民各阶层的需要,还行销全国各地。”这样看来,花儿金的五代人中间,有的是吃官饭,领皇粮的,有的则是在花市大街家庭作坊里进行加工制作的。据金佩荣讲,她很小就在家里做活了。花儿金的一家人基本是以做花为生,但是略有分工。有的到宫里应差,去“住作”;在家的人也没有闲着,一家老小、妇孺“皆参加”做花的各道工序,类似今天的外加工。

  《北京通史》有这样一个观点:清代京师民间工艺品制造业的发展,与宫廷工艺技术的传播有很大关系。禁锢于深宫中的技艺一旦传入民间,就会获得新的生命力。市场的扩大必然刺激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使其逐渐取宫廷作坊而代之。结果,宫廷转向民间购置或定做工艺品。同人造花业相类似,著名的宫灯、鼻烟壶、民间玉器制造业等,大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照此说来,花儿金的“宫花”与花作之间的关联,花儿金与花市大街的绢花品种的发展,从这里就有了一个答案。

  在某种意义上讲,无论是到内务府的花作坊去支应当差,还是凭着进出紫禁城的腰牌获取皇宫内院最新潮的宫花样式;无论是为外国人制作圣诞节的花饰还是应花市大街批发商的订货,

  “花儿金”通吃,左右逢源,哪一方面也不耽误。要是忙不过来怎么办?这个无须操心,几代“花儿金”都是经验丰富,应对自如: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各有分工,你做叶子,我做花蕊,你负责染色,我承当攒活,一家人齐心协力,花儿金一家的生意还怕忙不过来,还担心不火爆吗?

  “花儿金”之所以能够引领京城京花新潮流,关键一条,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在宫里当差,有进出紫禁城的腰牌,他“花儿金”可以轻而易举最先得到宫内最时髦最看好的花饰,宫中的花饰常常是民间争相仿效的样本,

  “花儿金”从宫中带回的信息,是花市所有花作坊都迫切需要的。金铁铃说,我们家当年基本

  不做“行活儿”,大路货一般不接。所做都是市面上不多见,或是干脆没有的。他们不断推陈出新,是引领北京绢花新潮的领军者。那些追时髦的人们,总在关注“花儿金”最新“动态”,有的还要到“花儿金”的家里“刺探”宫花

  的“情报”。

  “花儿金”将宫中最新花饰样品向众人展示,无意间就在花市大街推出了最新款式,推动了绢花品种更新,让京城绢花形成一个又一个新风潮。民间早就有“全国绢花出京城,京城绢花出花市”之说,花市也因为花儿金与皇宫的关系而成为绢花新样式的产出地。

  据金佩荣讲:新中国成立以前,高档的绢花货主要是在东安市场出售。一则那里是达官贵人经常光顾的地方,再则是外国使、领事馆的人采买的主要去处。我们家做的绢花一般都由东安市场订货。笔者相信,因为“花儿金”在京城绢花业的知名度,同样的绢花如果贴上“花儿金”的标签顿时会身价倍增。知名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在很早的京城便已经显现出来了。

相关知识

芍药科:寻找传奇芍药“金带围”
京城花事
牡丹花的传奇故事
《青海花儿》热播 刘长纯演绎科研者传奇故事
花的传奇
十年磨一剑 花园村演绎点木成金的产业传奇
中秋佳节桂花香飘京城
京城花卉业兴起于元代
牡丹花历史人物的传奇1
【久益页游多彩传奇】热血屠龙=炎龙传奇=花千骨=烈火战神=唐门六道 热血在翻滚!

网址: 京城“花儿金”传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2746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硬汉杨铁顺的“世界花王”梦
下一篇: 一位非传奇人物的期货奋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