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世纪末到整个17世纪,日本绘画史上出现了几位特别引人注目的画家。他们是本阿弥光悦、俵屋宗达和尾形光琳。在他们手里,日本绘画更清晰地展示了自己的面貌。本阿弥光悦的刀剑、莳绘以及书画等创作是承上启下的一条强韧纽带。俵屋宗达和尾形光琳吸收了大和绘、水墨画、障壁画、狩野派、士佐派的营养,与日本传统工艺美术的精粹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日本美术的受容性、简洁性、装饰性和抒情性等特点,使之成为一种自觉地协调各种美的因素的典型的日本美。其高度概括的、富于生气的装饰感成为后来日本美术的基本个性,对后来者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本阿弥光悦(1558-1637年),号德友斋、大虚庵。他是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书法家、艺术家,此外他在陶艺、漆器艺术、出版、茶道亦有涉猎,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主要作品有《舟桥莳绘砚箱》
《舟桥莳绘砚盒》
光悦不但继承了刀剑鉴定的家业,而且还专研陶器与时绘。他为女儿出嫁时制作的茶碗《不二山》至今仍被视为无价之宝。(不二山:指的是今日的富士山。它隐喻富士山的美与大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女儿曾用自己的和服袖子包过此茶碗,故又被称为“振袖茶碗”而为众人所知。
《不二山》
尾形光琳(1658~1716)日本画家,工艺美术家。早期作品追求新意,在花草画、故事画、风景画方面形成一种严谨巧妙的风格,并被授予法桥荣誉称号。1701年以后,广泛涉猎各家艺术之长,特别注重研习中国绘画及雪舟的泼墨山水技法,使画艺更加精深。作品有《红白梅图》、《竹梅图》、《杜鹃花图》、《燕子花图屏风》,以及工艺美术品《千鹤图》、《八桥嵌金漆盒》等。他继承和发展表屋宗达的画风,又被后继者吸收和发扬,最终形成了宗达光琳派。
《红白梅图屏风》,最充分地显示出他在平面装饰设计上的天赋及其将自然与抽象色彩花样相结合的才华。构成纹样的抽象水纹与写实的梅树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构成一种相互独立又相互映衬的装饰性画面。作者构思巧妙,用棕色线条表示花纹、曲线、圆卷。形式活泼,线条流畅,技法熟练。富有装饰性,显示出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
《红白梅图屏风》
《燕子花图屏风》
《八桥莳绘砚盒》
《风神雷神图》
俵屋宗达的代表作品是《田家早春扇面/农家早春图》、《源氏物语屏风》、《莲池水禽图》、《四季草花图画笺》、《扇面贴交屏风》、《风神雷神图》、《舞乐图》、《关屋骠图》、《牛图》等。
《农家早春图》
《源氏物语关屋图屏风》
《莲池水禽图》
《八つ桥》
公元17世纪日本社会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财富的集聚和城市享乐生活的盛行,表现歌舞伎演员、艺妓、歌女和市民阶层生活、名胜风景等的人物画、风俗画、风景画发展起来了。这些画除单幅原作而外,还大量雕板印刷。因为它的内容反映市井社会生活,所以被称为浮世绘和浮世绘版画。这一画种以江户(现在的东京)为中心,持续发达了约200年左右。出现了鸟居清长、铃木春信、怀月堂安度、喜多川歌磨、葛饰北斋、歌川丰国、安藤广重(歌川广重)等许多重要画家和流派。
铃木春信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本名穗积次郎兵卫,号长荣轩、思古人。致力于锦绘(即彩色版画)创作,以描绘茶室女侍、售货女郎和艺妓为多。受中国明末清初“拱花”印法的影响,在拓印时往往压出一种浮雕式的印痕,自成风格,称为“春信式”。
其中又有两种不同风貌:①取材于古典和歌而表现当世风俗的作品,流露出受宫廷审美意识支配的优雅的余韵。②描绘纯真爱情和表现市井和谐的日常生活的作品,又散发着市民清新爽人的情感。他的代表作有《座敷八景》(1765)、《雪中相合伞》(1765~1769)、《夜雨美人图》(1766)。另外,在《吉原美人集》(1770)等画册中也有他的一些优秀作品。
《两少女》
铃木春信的绵绘使浮世绘超越菱川师宣,色彩丰富灿烂起来,他的美人画像弱柳,纤细、婀娜如弱不禁风的感觉。其所绘的女子尚是高雅一点的角色,还有点温文尔雅,不太放纵,他的“见立绘”期望作品有一点经典的意味。
相关知识
教师招聘考试备考—美术之西方艺术史发展脉络整理
《秒懂西方艺术 秒懂西方艺术史》
三联·开放的艺术史丛书(19种)
盛葳:艺术史的“监狱”
画中繁花:花语艺术史 祺四 艺术史 西方艺术 人民文学出版社...
《画中繁花:花语艺术史》:给艺术史一把“花朵钥匙”
一朵花打开艺术史,《画中繁花:花语艺术史》新书发布
《画中繁花:花语艺术史》:给艺术史一把“花朵钥匙” | 新书
世界艺术史语境下的禅僧与禅画
《艺术史的另一半》:“当你注视画中人,我又注视着谁?”
网址: 西方艺术史:日本美术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27868.html
上一篇: 流传千年的蜀锦之美 |
下一篇: 中外园林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