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马鞍山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马鞍山的责任和潜力;文明,是马鞍山的亮点和追求。近年来,马鞍山市着力聚焦绿色发展,培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使得曾经的传统重工业城市阔步迈向“绿海泛金波”的生态强市。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吹响生态强市“集结号”
初春时节,绿意生长。伴随着马鞍山东湖水体治理工程的全面竣工,水清、水净、水美,对于沿湖而居的近万户居民来说,已经从梦想变为现实。
5年,34.8亿元,16条水系共79处水体,马鞍山市于2016年正式向中心城区的水环境发起“美丽要约”,全面打造“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水智慧”六位一体水生态文明格局,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一股透彻清流。
为了守护身边的绿水青山、留住头顶的蓝天白云,近年来马鞍山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打造宜业宜居的生态强市为目标,马鞍山市坚持规划先行,为青山绿水“保驾护航”。
向着“生态强市”的美好未来,2017年马鞍山再次踏上逐梦“绿富美”的全新征途。翻开《马鞍山市2017年生态强市建设工作要点》,令人感觉“绿意扑面”。“绿色发展”理念犹如一条红线,串起7大类32项内容,以改善环境质量,增强生态竞争力为核心,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宏图已举,经略既张。马鞍山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环境保护委员会,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位列其中,一个自上而下、整体联动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工作机制迅速建立;每年安排3000万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带动生态项目建设,解决创建资金难题;结合马鞍山实际,编制的一套套规划和标准,让“市—县—乡镇—村”四级生态建设有了目标;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市政协进行环保专题调研和专题协商,“生态文明”成为代表委员建言献策里的高频词;市环保局会同市目标办等单位的专项督查,督促着各载体单位加快生态创建的步伐。
顶层设计逐步完善,生态环保制度建设也不断健全。马鞍山在全省率先制定《马鞍山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马鞍山市大气污染防治检查督查工作方案》;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土壤防治工作方案;《石臼湖自然保护区整体规划》编制完成,为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仅2017年,马鞍山市就制定实施了淘汰落后产能、采石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畜禽规模养殖管理、非法和无证码头整治、非煤矿山综合整治等17项全市性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环保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取得积极成效。
目前,马鞍山市沿江各县、区均建立了三级河长体系,长江马鞍山段共设县、区级河长6名,乡(镇、街道)级河长11名,村(社区)河长40名。如今的马鞍山市,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林区都有了自己的“管家”,体系之完备、覆盖面之广、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坚持守护治理并重 打造蓝天碧水“新钢城”
从以前夏天不敢开窗,到如今放心睡安稳觉,对于马鞍山市和县香泉镇居民金业祥和乌江镇居民许由发来说,周围环境发生了大变化:污染环境的豆制品加工作坊被一一关停,新建的豆腐城使用新的污水处理设施后产生了集聚效应,原本被黑烟、污水环绕的环境渐渐有了改善,周边群众拍手叫好。
过去,和县香泉镇、乌江镇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豆制品加工作坊15家,“小散乱污”的豆腐作坊未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手续,也没有污染防治设施,群众反映强烈并有多次投诉。去年春节过后,和县环保部门依法责令15家豆制品厂停止生产,完善环评审批手续。对拒不执行要求、仍然偷偷生产的作坊,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立案查处,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保障了环境保护工作。为此,当地专门组建了豆腐城——和县金博豆制品有限公司,将小型豆腐作坊集中在一起,配套统一的污染处理设施,目前已有7家被整治的豆制品作坊搬迁入“城”。
这只是马鞍山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的一个缩影。马鞍山市于2015年启动突出环境问题专项整治,两年多以来,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得到较大改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完善,环境违法行为得到严格查处,一批落后产能被清理淘汰。
严守生态底色,须守护与治理并轨同行。2017年4月27日,中央环保督查组进驻安徽之后,省环保督察组进驻马鞍山,马鞍山各相关部门手持利剑斩沉疴,大批环境问题得到治理。整治期间,全市环保系统共计下达各类执法文书1262份,立案查处246件,实施行政处罚131件,处罚金额517.3万元,实施限制生产、停业整顿664家,查封扣押108起,移送行政拘留11起,环境污染犯罪案件移送2起。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马鞍山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2012年至2016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1%,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能耗强度下降指标。2017年,年度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在1937.12万吨标准煤以内,单位GDP能耗下降3.66%以上。全市水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COD、氨氮减排比例为2%和4%,实际完成COD、氨氮减排比例分别为3.7%、7.5%。
空气质量也在不断提升。PM10从2013年的135微克/立方米到2016年的75微克/立方米,降幅为44.4%,居全省第二。空气质量排名由2013年全省倒数第一上升至2016年全省第五,连续三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环境空气质量考核目标。
今年,马鞍山市将推进大气、水、土壤、噪声等主要污染防治,坚决向污染宣战,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优美环境成为马鞍山最大优势和靓丽名片。其中,在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方面,马鞍山将通过一系列努力,确保全年PM10平均浓度持续下降。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 点燃绿色发展“新引擎”
2017年12月的一个周末,和县善厚镇万元村游客接待中心广场上热闹非凡,由和县文旅委组织的南京、杭州、合肥等地的200多名游客正购买当地村民的土鸡蛋、粉丝、土鸭、芝麻油等农副产品,不一会儿工夫,价值上万元的农副产品就被抢购一空。而在旁边新建的村蔬菜大棚里,采摘、寻宝等游戏精彩上演;再往里走,垂钓、登山等活动也吸引了众多游客。
近年来,马鞍山市立足于产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定位,凸显绿色农产品供应、休闲观光体验和生态涵养调节三大功能,按照“攻绿色、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工作思路,重点建设5大优势主导产业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发展5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重点打造环大青山现代园艺农旅、206省道精细蔬果、226省道林产一体与特色畜禽等7条都市农业观光走廊,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逐渐探索出一条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马鞍山的乡村,各家各户从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到大面积绿色高效种植,技术指导和政策扶持更加集中,稻鸭共生、菜牧结合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得以形成,用肥用药愈发减少;当科技进驻到生产过程,农业就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在“车间”里进行生产,实现全程标准化、可控性操作;当一批休闲农业观光点全面铺开,市民开始走进农村进行休闲度假娱乐,桃花节、采茶节等节庆活动应运而生。
马鞍山市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核心生态资源进行优先保护,发展低密度、小规模、容量控制性的生态旅游,把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作为景区建设发展的第一要素,加强生态旅游产品打造,不断崛起现代林业园区、现代渔业园区、生态型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作为一个典型的重工业城市,针对炼钢、炼铁、铸造、机械加工、造纸等行业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马鞍山市按照治理改造一批、加强监管一批、关停取缔一批的原则,逐一开展整治,淘汰落后产能,完善长效监管机制。钢铁企业实现脱硫脱硝全覆盖、燃煤锅炉全淘汰;和县15家豆制品加工作坊完成取缔停产和搬迁入“城”;“华东铸造之乡”含山县242家铸造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或兼并重组……传统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制造业水平进一步提升。
发展循环经济,马鞍山同样大有作为。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及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马鞍山串起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周边地区大循环”。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产全过程深度融合,推动安徽工业云平台等一批互联网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绿色制造再上新台阶。
坚持生态文明涵养 绿色生活已成城乡“新时尚”
在马鞍山市当涂县湖阳镇均庆村,徐红平家三层小楼的显眼位置,挂上了“五星级文明生态家庭”牌匾。徐红平经常到一桥之隔的南京市高淳区做水产生意,看到人家“家里像宾馆,屋外像公园”,而自家“房子像欧洲,里外像非洲”,心里不是个滋味。“星级文明生态家庭”评选活动开始后,他和家人将里里外外整了个焕然一新,门口放上垃圾桶,再由村上的保洁员集中处理。目前,当涂县有逾千户农家挂上“五星级文明生态家庭”牌匾。
目前,马鞍山市通过引导各县区积极创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工厂”、“绿色社区”、“生态文明户”,努力使生态文化深入人心,生态保护成为公众价值取向,生态建设成为公众自觉行动,实现了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三者良性互动。
绿色,是马鞍山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大的民生福祉。
五年来,马鞍山市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对94个老旧小区进行了整治提升,改造面积544万平方米,惠及群众7.5万户;完成42个小区49处泵房二次供水改造,改善1.3万户高层住宅居民用水条件;完成20064户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74户,全面解决1507户“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置问题,让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
一场以“清垃圾、清杂物、净化水体、绿化家园”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热潮,也在一江两岸忽如一夜春风起。城区里,扬尘治理管控、餐饮油烟整治和餐厨垃圾收运处置、城市公厕改造等工作陆续开展,对卫生死角、“牛皮癣”、露天烧烤、车辆乱停乱放等一项项环境突出问题的整治接踵而来,城市形象发生着蝶变。农村中,含山县集中对全县水系进行综合治理,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太湖山旅游景区农家乐餐厨废水得到高效治理;和县完善企业保洁、人员管理、监督检查和奖惩等制度,建立全员监督机制,促进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当涂县建立每天一督查、每天一通报的督查通报机制,对全县各道路、集镇和村庄等进行不定期、不间断巡查,立查立改……一场“绿色革命”过后,马鞍山市率先在全省完成陈年垃圾验收,垃圾清运市场化实现全覆盖,和县入选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县;40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1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完成9202个农村厕所改造任务,农村面貌持续改善。
2017年2月,含山县、博望区被安徽省环保厅正式授予“安徽省生态县(区)”称号,这是继2015年3月当涂县获“安徽省生态县”称号以来我市生态强市建设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目前,马鞍山市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6个和省级生态县区、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99个。
作为一座因钢立市的工业之城,“绿色”崛起号角的奏响是勇气更显决心。自2014年生态城市建设正式启动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信条”正在成为马鞍山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为大家,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靠大家”的创建浓郁氛围业已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创建行动在全域铺展开来。更为重要的是,全市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公众参与、厚植绿色发展根基态势渐入佳境。
穿梭在马鞍山的大街小巷,绿、蓝、红色的公共自行车已然成为城市里一道靓丽风景,融入百姓生活。据统计,马鞍山市公共自行车办卡市民已达11.2万人,平均日借车使用量达到3万车次。近年来,“生态福利”造福着每一位市民,同样,也因百姓“智慧”的加入而更加精彩。在马鞍山市花山区梨苑社区里,“巾帼环保志愿者”、“军营环保志愿者”、“红领巾环保志愿者”、“银发环保志愿者”4支志愿队伍,常年开展“微心愿——连接环保的爱心桥梁”活动,号召辖区居民把自己想得到的物品,以爱心卡的形式悬挂在微心愿的模拟树上,环保志愿者认领“微心愿”,把家里闲置不用的各类用品拿出来,满足有需求的家庭和人员。在雨山区格林社区,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世界清洁地球日等重要节日的主题宣传、咨询活动不断,还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科普环保一日游”等活动,做到环境教育从娃娃抓起,引导大家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
而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小镇,“生态”、“绿色”、“环保”等概念同样深入人心:在自家门前种下绿植、撒下花种,等待花开草绿;餐厨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垃圾不落地”;严格落实秸秆禁烧,进行还田再利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让生态文明理念深植于心、力践于行,为马鞍山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如今,“绿色”已经成为马鞍山的发展主色: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融合共赢,保护发展同步,山水财富兼得,绿色发展直指和谐、永续。这座“钢铁诗城”正展现出宜居宜业宜游生态之城的绰约新姿。
作者:马宣
相关知识
守住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家园 马鞍山:着力打造生态强市“新样板”
东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保护绿水青山 守护蓝天白云
美丽金东:建设现代化和美乡村新实践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防城港:厚植生态优势 推动绿色发展
守住生态底线 建设美好家园
楚雄州坚持生态文明建设 绘制天蓝水清 花红树绿美丽画卷
“花样南宁”:留住绿水青山的美丽样本
浙江金华践行“两山”理论 推动浙中生态廊道建设
数载“点绿成金” 今朝“生态富民”
武汉黄陂:扮靓城市生态花园 打造空港国际新城
网址: 守住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家园 马鞍山:着力打造生态强市“新样板”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2982.html
上一篇: 土右旗:绿色循环 持续发展 打造 |
下一篇: 构建都市玩乐新生态 城市主理人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