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剪纸艺术传承的意义烟台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剪纸艺术中独具特色,久负盛名。其分布在烟台市区、蓬莱、黄县(今龙口)、掖县(今莱州)、莱阳、海阳、招远、栖霞及周边地区,分布范围极广。各地剪纸均有不同的特点,如蓬莱、龙口、莱州市剪纸的特点是剪得干净利索,形象优美生动,讲究虚实对比,并擅长用篦纹来增加色彩的浓淡层次,剪得技巧比较精细。蓬莱窗花往往用极细的“线”和较大面积的“片”构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大多8幅一套;龙口窗花用花卉果蔬、鸟兽鱼虫等形象剪成窗户正中的大窗心,配以长条棂花和角花,贴在高大的窗户上,形成大幅丰富而有节奏的构图;莱州市民房中过去多为小方格的雀眼窗,因此窗花也多小品。如“水漫金山”“老鼠娶亲”“百子图”“百蝶图”等题材,每套少有十几幅,多的达100多幅。由于剪纸小,剪得也更加精细,宜于近看;招远北乡,贴在上方窗檐的一横长条悬挂的剪纸,称“窗裙”,为此地独有。烟台、福山、长岛、招远、栖霞等地的剪纸风格也与之相似。烟台何时有剪纸流行,由于年代久远,无法从史料中查证,但从史志的相关记载看,明代烟台各地的民间剪纸已普遍存在。而从传世的明代道教音乐剪纸,戚继光练兵的“盾牌舞”“小刀舞”和明代中期表现南音演奏的剪纸来看,剪纸在烟台一带民间流行时期应该在明朝以前。莱阳县志中记载:“以剪纸贴灯花,以彩纸挂门楣。”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上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笺”)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唐代是封建社会的盛世,装饰艺术高度成熟,这种艺术风格影响着剪纸艺术的发展。这时的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这时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宋代社会安定,生产恢复,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随着市民阶层不断增长,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不断增加,民间剪纸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有了专门的剪纸艺人。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宋代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镂花制版是用油纸板雕镂成纹,刮浆印花的花版纹样就是采用剪纸的技法,有阴、阳刻之分,长线要割断,以点分虚实。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种类比以前更多,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出现了染色这一剪纸类别。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笺、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清末民初时,烟台爱道女校(又称为妇女圣经学校,前身是1904年美国北方长老会传教士魏利夫妇在毓璜顶开办的烟台毓璜顶女校)将烟台剪纸作为教会学校的劳作课,并招聘中国女基督教徒10余人办起中国首家剪纸研究机构——毓璜顶剪纸研究会。将剪纸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列入教学中,并第一次出现在教材中。新中国成立后,烟台剪纸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剪纸创作的道路更加宽广,在学习、继承、发展民间剪纸的基础上,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者及作品,开创了民间剪纸艺术的新纪元。烟台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烟台剪纸拥有线条细如发丝、刚劲有力、打毛细密、玲珑剔透几大特点。其构图以细密的阳剪线条和大块面的阴剪相结合,黑白对比强烈。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使作品更加丰富、饱满、引人入胜,犹如水墨画一般。传统剪纸最常见的形式为单色剪纸,就是用大红纸进行创作,能增添喜庆气氛。除了单色剪纸还有勾绘染色剪纸,即在剪的基础上勾墨线再施色彩。拼色剪纸指以各种色纸剪局部,拼贴成幅;衬色剪纸,也称纸衬剪纸,它用黑纸镂刻出基本形象,再用各种色纸衬贴于镂空处,或在镂空处染色。众多剪纸形式中唯一能将烟台剪纸与其他各地剪纸相区分的剪纸形式就是“窗裙”,也是烟台独有的剪纸形式。窗裙,是中国一种大型的勾绘染色类剪纸。窗裙的名称源自招远和莱州人习惯的叫法,是贴在窗顶横木上,剪绘并举的一种横排剪纸装饰品,亦叫窗围子,在栖霞则叫“窗飘带”,但不及招远等地的恢宏和古朴。高密一带称为“窗唇花”,已经变异成为类似窗笺形式的单色剪纸。窗裙的种类繁多,一般根据正房窗和厢房窗各自相应的尺寸大小而定,形式毫无定制,随意性很大。窗裙只流行在不足百公里的地域范围内,故其传承过程中的变化也比较缓慢,应该说十分罕见。但其造型优美,色彩鲜明,寄托情感,平衡心态,富有古朴的齐文化内涵,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并广为流传。其雏形最早可追溯到《后汉书■礼仪志》:“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悬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意在劝民农耕。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唐代沿袭此风,段成式《酉阳杂俎》有“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一种艺术的诞生与当地及周边地理环境和民风、民俗密切相连。每个民族、地区都有不同的民俗习惯,并且历代相沿袭。胶东有着悠久的齐鲁文化,窗裙在人生礼仪、日常起居、岁时节令和民间信仰方面,与木板年画、门笺、窗花、木雕花牙子、挂落、木板年画中的窗顶、窗旁以及地方戏剧相互渗透、结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作为民间艺术的窗裙以其独具的形式,显示出地域文化与艺术的有机结合。现如今烟台各市区都有技艺精湛的剪纸传人,他们默默承担着这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重任。如栖霞的栾淑荣、栾淑娟,芝罘区的李强、朱曼华、许文华,招远的李瑞欣、兰兰,福山区的栾萃华,莱州的王秀娥,蓬莱的孙靖等,他们的优秀作品一直在烟台流传。许多作品被山东省博物馆收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剪纸作品曾陆续获国家一、二、三等奖和优秀作品奖。如1983年马希元的剪纸作品《金鱼》参加了由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陕西、云南、新疆八省共同举办的剪纸联展。1988年,宋修民的剪纸《团花》获全国风俗画大赛三等奖,同年,李强的剪纸《喂鸡》在全国民间剪纸展中获二等奖。1989年,曲青棠的剪纸《胶东虎娃》在中国剪纸学会主办的全国剪纸大奖赛中获一等奖,同年,李强的剪纸《舞狮》参加华东六省市剪纸展,获二等奖。2022年,曲青棠的剪纸《迎春》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中获一等奖,同年,由孙靖创作的剪纸《湘夫人》和《妈祖赐珠》在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世纪之光书画集》中发表。2022年,王秀娥的剪纸《童趣》《天龙十二属相》在青岛“胶州湾杯”全国剪纸大赛中获金奖。2022年,在全国剪纸大赛上,王秀娥的剪纸《百佛图》《乐凌小枣家家乐》获一等奖。2022年,栾淑荣的剪纸在湖南全国剪纸邀请赛上获金奖,同年,剪纸艺人张娟秋出版了《张娟秋剪纸技法及作品》一书。2022年,武汉全国剪纸大赛,李瑞欣的剪纸作品《凤凰飞到俺家来》获金奖;在齐齐哈尔举办的“仙鹤杯,,全国剪纸大赛中,李瑞欣的剪纸作品《四季花扇》《鹤到我家》获一等奖;在
相关知识
山西广灵剪纸传承发展现状分析
剪、刻、贴与剪纸艺术——简论剪纸艺术的形式发展
非遗剪纸产业化 开出最美“传承花”
妙“剪”生花传承文化 小小剪纸展现魅力莱州
砥砺奋进、不忘初心——当代扬州剪纸传承人双年展
艺术理论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之剪纸艺术.doc
梅山旅游纪念品现状与梅山剪纸艺术的创新应用思考
巧手剪出快乐 指尖传承艺术
我国剪纸艺术的流派有哪些
民间剪纸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网址: 烟台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剪纸艺术传承的意义.docx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32104.html
上一篇: 中国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论文题目有 |
下一篇: 中国秦腔会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