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发生情况:
近几年来,这种病害在全国各向日葵主产区里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发生,发病率一般都在10—20%, 雨水多年份发病率在50%左右,对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影响。
1.2症状:向日葵菌核病,又叫白腐病,俗称烂盘病。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造成茎秆、茎基、花盘及种仁腐烂。常见的有根腐型、茎腐型、叶腐型、花腐型4种症状,其中根腐型、花腐型受害重。
1.2.1根腐型: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苗期染病时幼芽和胚根生水浸状褐色斑, 扩展后腐烂,幼苗不能出土或虽能出土,但随病斑扩展萎蔫而死。成株期染病 ,根或茎基部产生褐色病斑,逐渐扩展到根的其它部位和茎,后向上或左右扩展,长可达1m,有同心轮纹,潮湿时病部长出白色菌丝和鼠粪状菌核,重病株萎蔫枯死,组织腐朽易断,内部有黑色菌核。
1.2.2茎腐型:主要发生在茎的中上部,初呈椭圆形褐色斑,后扩展,病斑中央浅褐色具同心轮纹, 病部以上叶片萎蔫,病斑表面很少形成菌核。
1.2.3叶腐型:病斑褐色椭圆形,稍有同心轮纹, 湿度大时迅速蔓延至全叶,天气干燥时病斑从中间裂开穿孔或脱落。
1.2.4花腐型:初在花盘背面生褐色水渍状圆形斑,扩展后可达全花盘,组织变软腐烂, 湿度大时长出白色菌丝,菌丝穿过花盘在籽实之间蔓延, 最后形成网状黑色菌核, 花盘内外均可见到大小不等的黑色菌核,果实不能成熟。
1.3病原: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 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菌丝体绒毛状白色,菌核初期白色渐变为浅灰绿色或灰黑色,形状各异。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子囊盘褐色,圆形,大小4-9mm, 夏季(7月中下旬) 在田间可见小喇叭状的紧贴地面的子囊盘。
1.4、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4.1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内,病残体中及种子间越冬。翌年气温回升至5℃以上,土壤潮湿,菌核萌发。
1.4.1.1种子上的越冬病菌可直接为害幼苗。
1.4.1.2菌核上长出菌丝也可侵染茎基部引起腐烂。
1.4.1.3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成熟由子囊内弹射出去,借气流传播,遇向日葵萌发侵入寄主,引起叶腐、茎腐和盘腐(从葵盘海绵组织侵入)。
1.4.1.4病原菌在侵染过程中分泌草酸和一些酶类,如果胶酶、多丰乳糖醛酶促使寄主组织腐烂分解,出现病害症状。
1.4.2发病条件:
1.4.2.1地块:连作田土壤中菌核量大,病害重。
1.4.2.2温度:菌丝萌发及菌核形成温度在5-30℃,最适15℃,菌核经3-4月休眠期,从菌核上产生子囊盘。形成子囊盘温限5-20℃,最适10℃。
1.4.2.3湿度:春季低温多雨茎腐重,花期多雨盘腐重。适当晚播,开花期错开雨季发病轻。一般播期在6月上旬。
1.4.2.4深度:菌核埋入土中7cm-10以上很难萌发。子囊孢子萌发温限0-35℃,5-10℃萌发最快,该菌能侵染41科200余种植物。
相关知识
向日葵菌核病菌种繁殖技术及有关问题
向日葵病害篇之菌核病如何防治
重磅发布 根力多生物防控向日葵菌核病初见成效
向日葵新品种简介
花生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花卉菌核病是什么?花卉菌核病是什么? – 手机爱问
西兰花菌核病空间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
绿色守护:油葵菌核病的防治策略与实践
生物农药杀菌剂有效防治桑葚白果病(菌核病)
网址: 向日葵菌核病简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33134.html
上一篇: 阳春德泽 万物光辉 ——诗画艺术 |
下一篇: 向日葵烂盘病及其防治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