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郎道与花郎制度有关问题研究概述 摘 要:花郎道作为新罗创立的一种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殊制度,在朝鲜半岛三国时期有着重要的意义,历来对于花郎道的研究并不多,受限于资料的匮乏与年代的久远,前人对其的研究大多是从其性质及所体现的美学与宗教思想角度对其进行论述,内容上比较繁杂,因此,本文通过对前人关于花郎道与花郎徒组织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在此过程中加入笔者的一些看法,在理解问题、梳理成果、归纳理论的基础上以求创新。 关键词:花郎;原花;花郎道;风月道 中图分类号:k3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027-03 有关于花郎道问题的研究,在古文献史料的运
2、用上主要取于三国史记与三国遗事,至于金大问的花郎世纪,不但属于金大问私人笔记式的文献,而且其显存的抄本在真伪问题上学术界尚存争议,因此,关于花郎道问题的研究存在较大的难度,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花郎道方面的著述也比较少,除了有关朝鲜半岛通史类著作对花郎问题有部分论述外,其专著最主要的就是韩国李根的花郎道研究与李基东的新罗骨品社会与花郎徒,还有韩国乡土史研究会编著的花郎文化的新研究,在这一方面韩国的研究可算是相对丰硕,另外就是日本对花郎道问题的研究,主要著述有鲇贝房之进的花郎考与三品彰英的新罗花郎的研究,对此笔者认为日本对于花郎道问题的研究受政治及日本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存在一定的偏颇,最后还有国内学者
3、对花郎道问题的论述,主要是在韩国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对其中相关的一些细致问题进行再深入探析,相关论文主要有刘相海的论花郎道的演变及其特征、崔鲜香的略论花郎徒组织、李华龙的韩国花郎道与日本武士道比较及蒋荣的花郎道与中国文化。其中除了刘相海的论文和崔鲜香的略论作为对花郎道问题的直接论述外,其他都是把花郎道作为一种文化或宗教与其他文化进行对比研究,而前二者的论述中,崔鲜香的论述过于简略,而刘相海的文章中,有很大的篇幅论述新罗在花郎道出现之前的背景情况以及佛教在新罗乃至朝鲜半岛三国的传播问题,以及关于新罗风月文化与道教的思想问题,而关于花郎制度的直接内容略显薄弱。综上,笔者对相关论述进行归纳与梳理,并针
4、对相关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一、有关花郎的起源与花郎制度的创立 有关花郎制度的创立,现阶段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真兴王三十七年,真兴王在位时间为公元540年至公元576年,而所依据的主要就是三国史记的史料记载:“真兴王三十七年春,时逢源花,初君臣病,无以知人,于是类聚群游,以观其行义,然后聚而用之,遂简美女二人,一曰南毛,一曰俊贞,聚徒三百余人,二女争娟相妒,俊贞引南毛于私第,强劝酒至醉,曳而投河水,以杀之,俊贞伏诛,徒人失和罢散”。这段史料记载了花郎源于“源花”,起初由女性担任,又因二女相互妒忌发生了流血事件,而后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发生,自此之后,在三国遗事与三国史记中都没有在出现女子担任
5、花郎的情况,另在三国史记中也记载:“其后,取美貌男子装饰之,名花郎以奉之,徒众云集”。目前所有的有关花郎制度的创立都是以上述史料为依据的,有人把花郎作为一种制度的确立,在时间上确切定在真兴王三十七年,以此作为花郎制度的创立时间,笔者认为这样是不准确的,据东史纲目载,真兴王元年选风月主,后又奉源花,而且其中有记载“时新罗风月主源花之法,废已累年。王以为欲兴邦国,须先风月道,更下令,选贵人及良家子弟之貌美有德行者,傅粉装饰之,名花郎,亦曰国仙。于是得薛原郎以奉之。”由此可见,这种“风月”与“源花”在真兴王之前就存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真兴王在位的37年里,花郎道开始了不断形成、完善,且逐渐制度化的
6、过程。 二、花郎组织的性质与花郎道的核心思想 花郎制度下形成的花郎组织,在花郎徒的选拨标准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必须容貌俊美,据大中遗事记载:“择贵人子弟之美者,传粉装饰之,名曰花郎,国人皆尊事之也”,其二,思想上要忠于国王,在花郎道的五条戒律中,第一条就是“事君以忠”,这是花郎制度创立的根本目的,因为在花郎制度建立之前,新罗的国内政治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国内方面,政权由贵族阶层通过和白会议把持着,而自智证王开始,王权逐渐加强,因此,到真兴王之时,国王需要培养一些在政治上有才能的人,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一定要听命于王权,在国际方面,新罗在三国中与中原王朝联络较晚,与百济及高句丽存在矛盾与军事冲
7、突,因此,同样需要培养一批从属于王权的军事人才。其三,必须出身于贵族阶层,大中遗事中记载的“择贵人子弟之美者,传粉装饰之,名曰花郎”,可以看出花郎的出身是贵族,而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建立这样一个人才培养组织,其成员也不可能是普通耕农阶层,由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花郎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王权与贵族专权的冲突,国王通过在贵族中选拨人才,宣扬忠君思想,为自己所有。另一方面又从贵族手里夺得了权力。对此,刘相海在其花郎道的演变及其特征中也有相关论述,认为,花郎制度是在中央集权与贵族掌权的争斗和矛盾下产生的一种缓和性的制度,但由于花郎自身仍来自于贵族,所以花郎制度的推行无法从根本解决王权与贵族之间
8、的矛盾,只能在特定时期起到缓和矛盾的作用,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另外,花郎道的五条戒律中,除了“事君以忠”之外,还有“事亲以孝、交友以信、临战无退、杀生有择”。所谓的“忠、孝、信、勇、义”五条戒律也构成了花郎道的核心思想。 三、花郎组织的培养方式及花郎道文化构成 有关花郎组织的培养方式,在当时是十分独特的,所谓的“类聚群游,以观其行义”,就是组织选拨15-18岁的青年才俊,组团去游览名山大川,以此为修炼场,在修炼过程中,花郎与郎徒之间不仅建立了身后的友谊,而且在思想上也深入地植入“忠、孝、信、勇、义”思想,从修炼的培养方式上我们可以看出是典型的中国道教方式,继承了与“仙”有关的道教信仰与文化。
9、另外,在花郎组织中,都要有一名固定的僧侣花郎,宣扬“杀生有择”的佛教思想,而且在公元540年真兴王即位时,中原的佛教思想正是在新罗广泛传播之时,因此可见花郎道中亦蕴含了佛教思想。再者,通过五条戒律的“忠、孝、信”典型的儒教思想,可见当时的花郎道文化是中原儒道佛三种文化的杂糅。 另外,在花郎道所体现出的儒、释、道三教文化中,“儒”与“释”是占主要位置的。自法兴王“肇行佛法”开始,佛教在新罗迅速传播,并逐渐成为新罗国教,真兴王晚年曾出家为僧,而之后的几代新罗王登记即位典礼也都要在佛寺举行。至于儒学的传播之初就是与花郎道杂糅的,据三国史记载:“始奉薛原郎为国仙自此使人悛恶更善,上散下顺。五常六艺,三
10、师六正,广行于代。”其中的“五常六艺”,“三师六正”都是儒家的经典内容。另外,儒学在新罗的传播也是和佛教糅合在一起的,早期新罗的儒学传播都是由僧侣进行的,他们本身是佛教信徒又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例如花郎道世俗五戒的创立者圆光法师,据三国史记载,“时圆光法师入隋游学,还居加悉寺,为时人所尊礼”,其在中国游学12年,本身既是得道高僧,又博通儒学和史学。由此,笔者认为在花郎道的核心文化中,“儒”与“释”占主导,而道教的文化在花郎道中体现的更多是在其修炼行为上。或者说,此时盛行的“儒”与“释”的杂糅文化正在逐渐取代新罗早期的“风流玄妙”文化,而这一过程在花郎道中有了集中体现。 四、花郎制度的废止与花郎道
11、文化的传承 花郎制度作为新罗初期培养人才、缓和社会矛盾的有利制度,在三国战争中为新罗统一朝鲜半岛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事君以忠”、“杀生有择”,很多花郎和郎徒在战场上战功卓著,而且,在治理国家方面,花郎及郎徒作为王权的从属,也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然后,随着新罗在军事上统一三国,在政治上王权不断加强,花郎作为一种为国王培养政治及军事人才的制度也逐渐走向了衰亡,至神文王元年(公元681年),花郎制度遭到废止,对此韩国学者李根在其花郎道研究一书中提到:统一三国后花郎徒在和平时期的甜梦中丧失了他的精髓和气魄,陶醉于游乐名山大川、吟风咏月,把花郎引向了享乐之路。此二者可以归结为花郎制度被废的内外原因,然而
12、,虽然花郎制度遭到了废止,但花郎道作为一种文化并没有在当时消亡,其“忠、孝、信、勇、义”五条戒律以及花郎俊美的英雄形象,一直影响着新罗乃至后来整个朝鲜半岛的文化。据高丽图经记载,“成王乐恭华风,国民不喜,及契丹之难,知信州李智伯奏言,复兴先祖法度,不为他方异法,国家可保卫,由是燃灯八关郎等事,不绝”。由此可见,花郎在高丽太祖时期成为了祭祀天神、山神、龙神的国家性祭典,祭拜土俗神的佛教仪式的重新设立得以恢复,花郎名称改为仙郎。又据高丽名贤集记载“鸡林旧俗,择男子美风姿者,以珠翠饰之,名曰花郎,国人皆奉之,其徒三千余人”,由此可见,直至高丽朝,花郎道一直影响着朝鲜半岛,高丽人认为其祭祀神灵的“仙郎
13、”起源于新罗的“花郎”。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外有关花郎道及花郎制度的研究综述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其一,认为花郎制度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而花郎徒组织是为国王培养人才的组织;其二,有些学者认为花郎及郎徒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军事上,尤其是新罗的统一三国战争,因此,认为花郎徒组织是战士团和军事集会;其三,综合上述二者,认为花郎徒组织是教育和军事等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组织;其四,考虑到当时新罗固有巫教与中原传入的佛教相互冲突,以及体现在花郎组织五条戒律的儒道佛思想杂糅,认为花郎道是一种宗教文化。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认为花郎徒组织是歌舞集团、娱乐集团,认为花郎的前身“源花”是宫廷中的奴隶娟女,甚至还认为
14、花郎和郎徒的关系为男性同性恋关系。总而言之,有关花郎道及花郎徒组织的研究受各方面的影响还处于浅层阶段,笔者在研习前人有关成果基础之上还需深入挖掘史料,以求全面准确地对花郎道与花郎徒组织进行定位。 注 释: 三国史记卷四新罗本纪第4真兴王条. 三国史记卷四新罗本纪第四真兴王三十七年春条. 东史纲目卷三上,朝鲜古书刊行会编.景仁文化社,1970. 唐令狐澄.大中遗事新罗国记引自三国史记卷四新罗本纪第四真兴王条. 三国史记卷四新罗本纪第四真兴王三十七年春条. 三国史记卷四,新罗本纪第四,法兴王条:“十五年,肇行佛法”. 三国史记卷四十五列传五贵山传. 高丽图经卷17祀宇条转引自李华龙.韩国花郎道与日本武士道比较. 高丽名贤集转引自李华龙.韩国花郎道与日本武士道比较. 鲇贝房之进.花郎考转引自刘相海.花郎道的演变及其特征. 参考文献: 1金富轼.三国史记m.首尔.韩吉出版社,1998. 2一然.三国遗事m.首尔.明文堂,1991. 3安鼎福.东史纲目m.朝鲜古书刊行会.首尔.景仁文化社,1970. 4李基东.新罗骨品制社会和花郎徒m.首尔.一潮阁.首尔.新文馆,1996. 5李
相关知识
DNF花郎道怎么打
哪一国的历史上曾出现花郎道
“克隆”扶郎花
扶郎花的花语与美丽传说(探秘扶郎花的世界)
扶郎花种子批发价格
扶郎花的花语与象征(探究扶郎花的花语及其象征意义)
扶郎花花语是什么 扶郎花传说及花语大全
扶郎花图片
花郎主题曲
花店常备花材之扶郎花——扶郎花的花语
网址: 花郎道与花郎制度有关问题研究概述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52590.html
上一篇: 视觉文化研究 |
下一篇: 瑰丽壮阔的梦境世界丨古老文化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