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转载:超全解析

转载:超全解析

fro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b8cb70100uzim.html 怀念三毛整理

”你说冥冥之中会不会有另一个人和你一模一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单的?"一个纯粹,而另一个轻灵;一个生,而另一个死;灵魂--孤独与迷茫--一个是纯粹的,另一个是轻灵的;一个是充满着死感,而另一个却是那么阳光。注定了孤独、彼此隔绝的宿命。“ -------怀念三毛整理)

following from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63247/   这不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电影。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部不太“好看”但却非常耐看的电影(故事性强的电影往往让我不会再有看第二遍的欲望)。而《两生花》我却前前后后看了三遍。她有的是对细节的精致雕琢,有的是对情绪含蓄地铺陈。   的确,看完整部电影并没被故事抓住的感觉,但却为一种情绪所笼罩,让人整晚难以入睡, 夜里,路灯昏黄的光线从窗台漫进,电影中那似乎能够通灵的歌声久久地无法散去。   不是占据、不是震撼,是弥漫。这正是艺术电影的气质。   一种情绪在弥漫,没有太强的叙事性,但对光影、色调、水气、甚至尘埃,对这些细节的捕捉,和背景音乐引领,构成了她暗淡、柔软、忧郁、又略带暖意的调子和质感。

  维罗妮卡的死去

  音乐是这部电影的灵魂。   两个维罗妮卡,一个在法国,一个在波兰,她们有着相同的年龄,有着几乎一样的美丽年轻的容貌,一样的心脏病,一样不同寻常的音乐天赋,以及天籁般的音色。   波兰的维罗妮卡在雨中的歌唱,她是那么热爱歌唱,哪怕在雨中全身湿透,电影中波兰的维罗妮卡很快就死去了。   她的生命如同她美妙的歌声,是那么奔放自由,哪怕连死也是那样的璀璨绚烂。她站在舞台上女高音的位置,开始专注地歌唱。   歌声如空气般透明的质感。   “噢,你们划着小木船,因为渴望聆听我的歌唱;   尾随载满我声音的木筏驶向彼岸,   请回到你们的自己熟悉的土地,不要随我冒险飘向茫茫海洋,以免失去自我而迷航;   我要横渡那无人越过的大洋,但我有密涅瓦女神吹送,我有阿波罗引航,九位缪斯示意大熊星指引方向….…”   那天籁般的歌声如灵魂之音的倾泻,那么自由、那么美好,但就在演唱达到最高潮的瞬间,心脏病突然发作,波兰的维罗妮卡,死在了自己热爱的舞台上。   而此刻远在法国的维罗妮卡正在与男友做爱,在波兰的维罗妮卡死去的瞬间,她的心中突然地一阵莫名的悲伤。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她对男友说“我突然感到一种孤独。”   从那以后,她确定自己原本不是孤单的一个人,还有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存在着,现在她知道“有人在自己的生命中消失了,而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重新感到自己是孤单的。”

  母亲的暗示

  电影里,两个维罗妮卡是彼此陌生的,仅仅有过一次照面的场景,也纯属偶然,而且准确地说不能算是照面,在波兰的那个广场上,波兰的维罗妮卡看到法国的维罗妮卡,而法国的她却没有。   直到那个,两个维罗妮卡都未能相见,但她们的内心中却有着相同的感觉。   两个维罗妮卡都曾经对自己的父亲表达过类似的情绪和感受。   波兰的她对父亲说:“我有种奇怪的感觉,我并不孤单,我在这世上并不是孤单一人的。”   而当波兰的她死后,法国的维罗妮卡对父亲说:“不久前,我有种奇怪的感觉,我重新觉得自己是孤单的,这是突然间发生的,然而一切都并未改变。”她知道有人在自己的生命中消失了。   两个维罗妮卡的心是相通的,她们的身上都带着相同的润唇膏,以防唇裂。也习惯用戒指去抚平自己的眼睫毛。当她们看到孤独衰老的老妇,苍凉孤独的情绪也都会占据两个人的内心。   她们又是不同的,波兰的维罗妮卡明知那样的高音会让自己丧命,但她是那样的纯粹,并不畏惧死亡的威胁。而另一个却意识到危险及时放弃了歌唱,做了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   波兰的维罗妮卡是纯粹的,是灵魂存在的方式;而法国的维罗妮卡则是现实的。所以一个死去,一个活着。   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开头的情景是否可以这样解释:两个维罗妮卡的母亲都对着自己幼年的女儿耳语,一个在冬日里的一个雪夜,指着远处的星星点点的灯火,抑或就是星星,就像灵魂,如夜空中的星光,那样纯粹和深邃;另一个母亲则在明媚的春光下,拿着春天的第一枚新长出的叶子,指给女儿看上面的叶脉和细毛,充满阳光和希望,像生命。   这是两个母亲在电影中出现的惟一一次,却在电影的最开头。积雪的冬天,寒冷的夜空中的星光;温暖的春日里,阳光下的嫩绿的树叶。母亲的话语是否是对两个维罗妮卡的生命的暗示。   一个是纯粹的,另一个是轻灵的;一个是充满着死感,而另一个却是那么阳光。

  现实的维罗妮卡寻找她死去的灵魂

  母亲的暗示,是否注定了两个维罗妮卡的命运。一个纯粹,而另一个轻灵;一个生,而另一个死;注定了孤独、彼此隔绝的宿命。   电影中,波兰的维罗妮卡是人,她最后死了。但我更愿意把她看做是灵魂的存在。   人的灵魂能活在人的现实中吗?   电影里,现实中的维罗妮卡依旧活着,但她的灵魂却离她而去了,我想这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一种宿命。灵魂与现实之间,割裂、分离是本质,正因为如此,对生命来说,孤独、迷失是永恒的宿命。   活着的维罗妮卡对父亲说:不久前,我重新感到自己是孤单的,还说:我恋爱了。似乎她恋爱的感觉与内心深处的孤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活着的维罗妮卡爱上了那个木偶戏艺人,因为那个艺人似乎可以把死去的维罗妮卡与活着的,重新建立起一种联系。但活着的维罗妮卡要找的是她那已经死去的灵魂。她在哪儿,她要对活着的维罗妮卡说些什么?   波兰的维罗妮卡的那次表演竟然是她的绝唱,而这绝唱也许正是灵魂所要告诉现实的:“我要离开,不要随我冒险飘向茫茫海洋,以免失去自我而迷航,千万不要跟随我,更不用为我担心,我要横渡那无人越过的大洋,但我有密涅瓦女神吹送,我有阿波罗引航,九位缪斯示意大熊星指引方向….…”   灵魂要离开现实的维罗妮卡,但活着的维罗妮卡却要去寻找她。当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疏离是宿命。   没人能帮助维罗妮卡,木偶戏艺人也一样,所以爱情相比这份宿命的孤独感,显得脆弱而无力,其实这不怨爱情,也不怨那木偶戏艺人,其实维罗妮卡需要的本就并非是爱情,她要找的是自己的灵魂,她需要的是摆脱心灵深处那宿命的孤单。   所以故事的结局,维罗妮卡依旧孤单一人,她回到了故事开始时的那颗树下,她还是婴儿的时候,在那里母亲曾经为她摘下春天里,长出的第一片叶子。   母亲赋予了她生命,曾经为她细数叶片上叶脉和细毛的母亲,应该掌握着她生命的秘密,但故事中,母亲早已离她而去。   维罗妮卡的母亲早已离她而去,这似乎又是一种象征,无论对谁,维罗妮卡也好,我们也好,现实中的母亲还在,但掌握我们生命秘密的灵魂之母也早已离我们而去。   想起《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认为生命的本质是虚无,而虚无正是人无法活下去的原因。   饥肠辘辘是肉体的虚无,同样可怕是精神的虚空,所以昆德拉认为人行事的欲望源泉来自对虚无的恐惧。   《两生花》的导演基克日什托夫•耶斯洛夫斯基在我看来,其实也是虚无主义者,只是他把人对于虚无的恐惧理解为是死去灵魂遗留在人心灵深处的回忆,一种永恒的孤独与迷失。   灵魂终会离现实而去,但内心敏感的人会寻到灵魂留下的废墟和记忆的残片。这是否是影片的调子虽然悲观暗淡,但却同样柔和、温暖的原因吧。   记得看过美国思想家艾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的文章,他的观点其实也是类似,就是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就是在寻找自己。   现在类似的话被很多人说起,甚至说起来轻描淡写,其实这句读似简单的文句里蕴含着多么深邃的悲观。   爱默生是个牧师,或许人归于宗教,才能从在对这种宿命的认知中得到一种解脱,也正如影片中的音乐多少让人联想到宗教一样。   牧师爱默生,活了79年,而电影诗人基耶斯洛夫斯基10多年前死于心脏病,他那承受化解了太多悲哀的心脏,在他60岁到来前的一年,终于停止了跳动。

  备注:   2011年3月24日

  这篇文章起初的名字叫《孤独迷失是生命的本质》,若干年后,发觉这种理解是狭隘的,与其说是本质,不如说是不同环境中,人性不同的侧面而已。或是存在的种种可能性在不同状态下的彰显。   人是被种种因素局限着的,天生的性情、所处的环境。   雪莱说“人是万物所指向的点”,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但当人能领悟到这局限、渺小,这或许就是人渺小却又神奇之处,所以雪莱又说“人是万物所指向的点,但同时又是包含万物的线”。   于是今天突然心血来潮把这篇文章的名字改为《孤独迷失》,我想当时我所感知到的并非是什么本质,只是一种状态而已,千万种状态中的一种。   当然这种状态的表达正是对身处的这个时代环境的标记,是这个时代让人性中的某些侧面呈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是种多维度的传感器。   而每个时代,那些被时间证明堪称大师的人物,则是人类这支传感器族群中最敏感的一群人。其实所有人都在被这个时代所标记着。只是大师们,或许正因为他们身上所留存的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本真的性情气质,通过他们的生命感受、经验所呈现出的这个时代状态特征,是更为瑰丽绚烂的。

  2011年8月24日   内心灵魂,过去我总是将其理解为封闭而神秘的,其实灵魂应该是开放的,人的观念在与他人的关系、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包括自然)中逐步成型。   自身的存在不仅仅是作为周遭环境的体现,也能超脱地看待周遭、理解自身的存在。同时让自我的生命具有更宽泛的视野,而非将自我灵魂封闭。   或许现代人的孤独,正是由于与周围人事的关系渐渐疏远,人作行为判断的价值基点仅仅为自身的欲求好恶所局限,而不具有更宽泛的视野。   我很难更清晰地去表述,但确实能渐渐感受到过往个人主义的局限,只是现在很少有时间能好好阅读、静下思考。暂且留下个记号。

---- (zhuan)

http://i.mtime.com/liuqiang/blog/1612303/

神秘与哀愁

  [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

  LaDoubleViedeVeronique

  导演:克里斯托弗?基耶斯洛夫斯基编剧:克里斯托弗?基耶斯洛夫斯基克里斯托弗?皮尔斯维兹摄 影:斯莱欧米亚?伊吉亚科音乐:基纽?普雷斯纳主演:伊莱娜?雅各布菲利普?沃尔特国别:波兰/ 法国年份:1991片长:1小时37分33秒

  很无奈,为了让这篇分析基耶斯洛夫斯基最重要代表作之一的文章得以成立,我们必须从批判基耶 斯洛夫斯基的一些言论开始。

  他曾说(括号中注解为我所加):“文学可以达到这个目标(指基氏在我引用的这个段落之前曾说 的‘抓住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电影却不行,因为它没有这些手段。它不够灵活,因此也 就不够模棱两可。与此同时,由于它太清晰反倒又显得太模糊了。也就是说,在我拍一个有一瓶牛 奶的场面时,有人会突然间得出我从来没有想过的结论。对我而言,一瓶牛奶就是一瓶牛奶,泼出 来了就是牛奶泼出来了,没有别的。它并没有世界已经分裂的意思,这牛奶也不代表小孩因妈妈早 已去世而喝不到的妈妈的奶。对我来说,它没有那些含义,一瓶泼出来的牛奶就是一瓶泼出来的牛 奶。那就是电影。遗憾的是,也没有别的含义。

  “我不停地向我教过的年轻同事解释说,电影中一个雪茄打火机点着了就代表这个打火机点着了, 没有别的含义,永远不会有别的意思。如果一万次中有一次它有了别的含义,那就意味着有人创造 了奇迹。威尔斯(指奥逊?威尔斯)曾创造过这样的奇迹。过去的几年里,世界上只有一位导演创 造了这个奇迹,他就是塔尔科夫斯基。伯格曼创造了几次这种奇迹,费里尼创造了几次这种奇迹。 好些人做到了。肯?卢奇在[凯斯]中也做到了这点。

  “我提到雪茄和打火机——当然这是个很愚蠢的例子——但我所指的是电影非常实际的本质。如果 我有目标,那就是脱离这种彻底的写实主义。我永远达不到这个目标。”(见《基耶斯洛夫斯基谈 基耶斯洛夫斯基》,达纽西亚?斯多克编,文汇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第195-196页)

  基耶斯洛耶夫斯基说电影抓不住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这句话的对错其实根本无法判定,因为 这个“东西”的概念、这个“深处”究竟多深才算“深”,大家都还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认识 。他说电影不够灵活、不够模棱两可,电影太清晰反倒又显得太模糊,这些现在也都还是仁仁智智 的论题,我在此也没细究的必要。关键是他其后的话,错误就显而易见了。

  就物质本身来说,桌子上的“一瓶牛奶就是一瓶牛奶”,绝对没错,甚至就单张照片来说,在不严 格的情况下(默认影像等同于物质),说照片上的“一瓶牛奶就是一瓶牛奶”也没错。但是在电影 中,除了简单的静止无声单镜头(可以看作是单张照片),实在无法想出“一瓶牛奶就是一瓶牛奶 ”的情况。

  导演出于创作本能,在影片的一个地方选择拍摄一瓶牛奶(这是一个主动被摄物,不是镜头误拍进 来的),而不是一杯咖啡或者一个足球,他想不出这么做的原因和这瓶牛奶的意义(有时日后自圆 其说的也不一定正确)、甚至因此而否定这瓶牛奶具有意义都是很正常的——能想出所要表达的意 义而拍摄这瓶牛奶,就不是创作本能发挥作用了;其他分析人士作为局外人,在这个问题上说不到 导演心上,更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

  尽管作为创作者的导演和作为观众的其他人无法在这瓶牛奶表达什么意义、甚至有没有意义这类议 题上达成共识,形成一个标准答案,但绝不能就此说这瓶牛奶就是这瓶牛奶,根本没有什么别的含 义。因为这是有悖常理的: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有原因的,有时这个原因是清晰的,有时它又是模糊 的,模糊的极致就是表面看来的“无来由”——“似乎没有什么原因”,你可以找不出这个原因, 但不能否认这个原因的存在。就电影这门艺术来讲,导演所有创作行为的“原因”就是两个字—— 表意,甚至“不表意”也是一种表意——这是最令追求无意义电影的先锋作者们抓狂的逻辑怪圈。 叙事和表意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有意义晦涩模糊到极点的叙事,却没有无意义的叙事。作为电影 叙事承载者的各种镜头内主动被摄物分别或集体表什么意,则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因此,对所有的创作者而言,电影,作为一门叙事-表意艺术,决定了影片中的主动被摄物天然地 具有意义,这些胶片上的主动被摄物自身从一开始其实就脱离了“这种彻底的写实主义”,这是一 种必然的常态;忽视电影的创作原理和本质,将这些主动被摄物直接等同于物质本身,即想要不“ 脱离这种彻底的写实主义”,反倒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空想。

  有趣的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并没有全盘否定影片中的主动被摄物是有意义的,他列举了一些导演, 承认他们使影片中的主动被摄物具有了“别的含义”,并称之为“奇迹”。从这可以看出,因一些 未知或不确切的原因,基耶斯洛夫斯基判断电影中主动被摄物是否表意(再次强调,这其实是一个 伪问题)的标准非常非常非常高,以至于他对绝大部分影片(包括他自己的影片)中主动被摄物的 表意功能完全视而不见。

  更能体现基耶斯洛夫斯基错误的是他自己说过的话,现举两例。

  “他(布鲁斯?斯切瓦兹,[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中木偶戏的实际操控者)把那些木偶演的活灵活 现,就在那一秒钟立刻便出现了一整个新的世界。他很特别,跟大多数把手藏在手套里或用绳子棍 子的木偶设计者相反,他把手给你看,一两秒钟过后,你就会忘记那双手的存在,因为木偶在过自 己的生活。即使你一直都能看到他的大手,你不会注意他们,你只看到舞蹈。木偶的舞跳得很美。 这些我认为都是绝对必要的,亚历山大操纵木偶的手也应该在那儿。”(见《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 耶斯洛夫斯基》,达纽西亚?斯多克编,文汇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第182页)基耶斯洛夫斯 基没有说出认同这位木偶表演者表演方式并按此拍摄的原因,只是说这是“绝对必要的”、“应该 ”的,可这世上有无原因的“绝对必要”和“应该”吗?答案不言自明。至于这个原因究竟是什么 ,可以说它是且只能是基耶斯洛夫斯基需要通过这双操纵木偶的看得见的手来表现一些形成于他内 心、可能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甚至意识不到的含义。

  “当然,我们也拍了许多表明她(指法国的维罗妮卡)有心脏病的情景,我认为这个比例刚刚好, 这几个暗示也恰到好处,不再需要别的了。我们知道维罗妮卡的心脏有问题,那个鞋带暗示了这一 点。如果心脏停止跳动,那么心电图上的线条就是直的。有那么个时刻,维罗妮卡把鞋带拉直,她 突然明白了这意味着什么。”(见《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达纽西亚?斯多克编, 文汇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第186页)这里基耶斯洛夫斯基就说得很清楚了,影片里的这根鞋 带它不仅仅是一根鞋带,它象征着时刻笼罩在维罗妮卡头顶的心脏病危机。

  在我看来,基耶斯洛夫斯基产生这种狭隘观念有情可原:作为一位举世公认的电影大师,其创作本 能很牛很强大,拍什么不拍什么在他的脑海中往往没有清晰的理性原因(我就是想拍一瓶牛奶!没 有原因!),因此在他看来,他的影片中的主动被摄物当然没有什么意义,然后以己推人,得出世 上所有影片中的绝大部分事物都没什么意义的结论就再正常不过了——只能说基耶斯洛夫斯基太健 忘,至少他忘记了那根鞋带。

  写到这里,关系到这篇文章能否成立的第二个重大问题就冒了出来:电影中主动被摄物的含义创作 者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或说不清楚,如上文所言,作为一个局外人,分析者的解释岂不就更不用听 了?

  我认为,分析者的首要工作就是对影片中主动被摄物的含义给出自己的解释,这个解释是否符合创 作者的说法或者符合终极的正确答案根本不重要,因为像基耶斯洛夫斯基一样,创作本能的存在让 创作者自己都有可能找不到那个正确答案,这就导致在影片分析上不存在一位正确答案的判断者, 从而追求这个正确答案也就注定是徒劳的。就这个意义来说,分析者的解释和创作者的解释是平等 的,不能说二者中谁更接近正确答案,只能说谁的解释更加合理。对分析者而言,给出一个自己解 释的过程和判断其他人(包括创作者)解释合理程度的过程是完全一样的,就是“用事实说话”— —通过对影片全部表意单元的宏观解读,找出他们所共同服务的那个宏观意义,然后在以这个宏观 意义为骨架所构建的严密逻辑网中,定位每个表意单元的确切含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一过 程中,各个表意单元必须能够互相印证,否则整个论证在方法论上就有循环解释的嫌疑,在分析单 个表意单元时也容易犯过度阐释的错误。

  只要方法运用得当,身为局外人的分析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旁观者清”的优势,针对影片中主动 被摄物的含义,给出远比创作者自身说法更令人信服的解释。

  话已至此,毋庸讳言,在这些分析者的文章中出现的对影片创作者的赞美,其实更大意义上是对他 们创作本能的赞美。这样的赞美往往吃力不讨好,许多创作者根本不领情——还是那个意思,他们 自己根本没有意识或不愿承认创作本能的表意实质。

  好,言归正传。

  本片讲述的是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维罗妮卡的故事。为了在叙述上不至于让读者混淆,我们姑且将 波兰的维罗妮卡叫做波维,把法国的维罗妮卡叫做法维。

  波维第一次亮相是在圣诞节,在母亲的怀中,母亲正告诉她什么时候才能过圣诞节,以及什么(或 者说“哪里”)是雾、什么是星星;法维第一次亮相是在初春,她的母亲正用放大镜教她认识第一 片绿叶。

  波维

  法维

  接着,在片头,似真似幻的淡红色镜头,我们看到一个女人拿着纸夹走在广场上,突然有人撞到她 ,夹子掉在了地上,里边的纸散落一地……

  被撞之后的女人

  影片先展开的是波维的故事。她是一个唱诗班女孩,酷爱音乐。我们从她宁淋雨也要把歌唱完这个 镜头上可以看出这一点。后景里正在躲雨的其他唱诗班女孩也反衬出波维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

  雨中曲

  唱完曲子后,波维也还没有去躲雨,而是惬意地站在雨中:音乐带来的愉悦让她觉得瓢泼大雨都是 美好的。

  街道上,一辆汽车载着一尊倒台的政治人物雕塑缓缓驶来。

  接受了男友安迪对自己歌声的赞美之后,波维和安迪拥吻在了一起。

  做爱之后,安迪轻抚波维左手无名指上的伤痕,问她这是怎么来的。波维告诉他,朋友父亲不小心 用车门夹到了她的手,那时她刚刚通过钢琴考试,那天她晕了过去。

  伤痕

  安迪听到这件事后,很怜惜的爱抚波维,亲吻波维。波维则看着自己的照片,微微一笑,仿佛在和 另一个自己打招呼。

  雨后,波维风尘仆仆的往家里跑。

  波维的家中,挂着父亲画的风景画。

  风景画

  波维从梦中惊醒之后,缓缓来到父亲房间外。

  透过父亲的镜片,我们能看到父亲的新作。

  新作

  有些不知所措的波维对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你在听什么音乐?”这句台词说明以音乐作 为对话开头会让波维感觉自然许多,也从侧面再次反映了波维对音乐的爱。

  波维让父亲转达安迪,她要去克拉科夫探望生病的姨妈。波维接着说:“我有种奇特的感觉,我并 不孤单。我在这世上并不是孤单一人的。”她的这句话和对自己照片的那微微一笑,都说明她已感 觉到了法维的存在。

  父亲说:“可是你并不孤单啊。”他的意思当然不是指法维的存在,而是指波维有他这个父亲和男 友安迪啊。

  也许是因为父亲的不理解,或者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些荒诞,波维停止了对此的讨论,她有些不好意 思的说了句:“我不知道。”然后转身结束了这次对话。

  父亲后来来到波维的房间,轻抚女儿的脸——他从女儿不孤单的话语里反倒感觉到了她的孤单。

  去克拉科夫的列车上,透过车窗玻璃,我们看到了跟波维父亲画的那幅风景画一模一样的景色。

  风景

  波维看着美丽的风景,突然向镜头上方一看,微微一笑——跟她看自己照片后的那次微笑几乎相同 。

  波维又拿出一个有着星星图案的弹珠,透过它,看着窗外的景色。

  倒映

  姨妈给波维算命算得很准,她能算出安迪是个金发男生,甚至还算出波维已经和他上过床。波维承 认了,姨妈让她讲一讲。

  就在波维给姨妈讲述她和男友做爱经过的时候,为姨妈定遗嘱的律师按响了门铃。姨妈告诉波维, 他们一家人都是好端端的就突然死去的,波维的外婆和母亲都是这样的。

  也许是想告诉姨妈等会儿继续聊她和男友做爱的事,也许只是仅仅让姨妈先别开门好让自己穿上外 套,波维叫了一声姨妈,可姨妈并没听见,径直去给律师开门。

  波维拉来一件衣服,盖在胸前——姨妈的话似乎让她感觉有些冷。

  好端端的就死了……

  波维对着话筒哼着国际歌,电话那头的好友玛塔很快就猜出是波维。下午两点,他们在唱诗班训练 的地方见了面——玛塔是当地唱诗班的钢琴师。

  情不自禁地,波维跟着正在训练的唱诗班成员们一起唱了起来。她曼妙的声音引起了唱诗班音乐老 师的注意。在批评完玛塔弹琴缺乏力度之后,这位老师说波维的声音很特别,并给了她一些歌谱, 想以后听她唱这些歌。

  得到专业人士的赞赏,波维心花怒放。在走廊上,她拿出那个透明弹珠,兴奋地往地上一砸,弹珠 弹起,撞到了天花板上,灰尘像雨水一样洒在波维的脸上,波维惬意地享受着灰尘的洗礼。

  尘雨

  这个段落的哼国际歌、跟唱和沐浴尘雨之中(“原理”和“雨中曲”一样)三个细节,再次体现出 波维对音乐的热爱。

  心情舒畅的波维欢快地走在广场上。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波兰并不太平,广场上,许多人正 在示威,警车开来,大家赶紧跑开。一个男人撞到了波维,波维手上的乐谱散落一地。

  被撞之后的波维

  这和片头的那一幕完全一样,区别只是更清晰和方向相反。

  波维捡起乐谱,收拾起坏心情,继续走在广场上。突然,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她竟然碰到了跟 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法维——有趣的是,法维和波维的衣着也非常相似,甚至两人都戴着红手套。

  法维现身

  波维的脸上再次浮现出那个标志性微笑——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照片,她“在这世上并不是孤单一 人”的感觉终于得到了印证。

  法维上了旅行车,还在不停拍照,好像不愿漏掉眼前广场戒严的每一幕。

  波维一直注视着法维,看着她渐行渐远……

  在唱诗班老师的培养下,波维的声音更加动听,也更加高亢。可是,当发到最高音时,波维似乎有 些不适。影片用她在食指上缠绕乐谱夹系绳并突然放开,以及痛苦的面部表情两个细节反映这一点 。

  心绞……

  痛

  离开老师家,走在深秋萧杀的街道上,波维再也无法忍受胸口的剧痛,她拨开路边水泥台上枯黄的 落叶,一下瘫坐在路边的长椅上。

  生死边缘

  这时,一位老人慢慢地向波维走来,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波维。波维也想抬起头看着他,可剧痛让波 维再度瘫了下去(用波维主观镜头“瘫倒”表示)。老人越走越近,冷不丁地揭开风衣,露出垂暮 的阴茎,又马上合上风衣,悠闲地从波维身边走过,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忽然,不知哪里的喇叭传来了激昂的号声。

  为老不尊

  这个老不要脸的所作所为,确实搞笑,要说比速效救心丸还顶用——经这么一“刺激”,波维竟从 剧痛中恢复了过来。她拿出润唇膏,润了润自己的嘴唇。

  波维会不会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放弃唱歌?我们从紧接着的这场戏中就能得到答案。

  乐团老指挥告诉波维,她取得了这次歌唱比赛的优胜。波维十分高兴——看来她不准备放弃唱歌。

  这时,一个黑衣女恶狠狠地盯着波维,让波维脸色为之一变。

  黑衣女

  这个黑衣女是谁?这次比赛的失败者?抑或是……

  无论那个黑衣女是谁,她的表情都让波维在音乐上的成功蒙上了一层阴影,再加上姨妈所说的他们 家人都会好端端死去的话,以及最关键的唱高音时发作心绞痛,波维看待这次成功的感觉变得复杂 了许多,她也许已经开始隐约察觉到悲剧即将到来。所以,当姨妈问起比赛结果时,波维说:“很 好,我甚至怕太好了。”

  尽管如此,波维还是没有放弃唱歌——在克拉科夫的公车上,她还在默默练习。

  是什么让波维愿冒着生命危险唱歌?除了她对音乐的爱,我觉得这和她遇见法维、确定了法维的存 在也有很大的关系。波维也许凭直觉认为,她和法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就算她因唱歌而暴毙,她 的生命也不会消逝,而是能在法维身上得到某种延续。死亡,瞬间就变得不再可怕。

  在公车上练歌的时候,波维突然看到了安迪,他骑着摩托,默默地跟在波维乘坐的公车后面。他之 所以来到克拉科夫,就是为了给波维圣诞礼物。波维刚要向安迪解释自己在克拉科夫没给他打电话 的原因,就被安迪的一句“我爱你”打断了——心上人的冷落他似乎并不在意。安迪最后告诉波维 自己住在假日酒店的287号房间。波维让安迪载她回姨妈家,临别前,波维告诉安迪,她会打电话 给他。

  下一场戏就是神色紧张的波维在为穿什么衣服而发愁。小别胜新婚,她是因为要去见男友安迪才这 样的吗?

  手足无措

  站在音乐会舞台上的波维用她的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她紧张的原因并不是要去见安迪,而是她的 音乐会处女秀开始在即。这也体现出,尽管波维一直深爱着安迪(摩托车上,她幸福的依偎在安迪 身后),可是在她心中,音乐远比爱情重要,所以,她忙于练歌而没有给安迪打电话,所以,她选 择站在舞台上,而不是躺在安迪的床上。虽然这样,波维对安迪,对这份感情还是怀有深深的歉意 ,甚至成了一种负罪感,所以,找衣服穿的间隙,波维急着想要帮助楼下独自提东西的老太太—— 帮助别人可以为她减轻心中哪怕一点点的愧疚之情。

  在波维为音乐会做准备的这场戏中,我们需要注意波维下面的这个小动作。

  戒指磨左下眼睑

  在发出她的极致高音之后,波维终于遇到了自己的休止符——她暴毙于舞台之上。宣告她死亡之前 ,影片有一个快速掠过观众头顶的镜头——波维的灵魂已经离开了肉体。

  顺着一根被拉起的提棺绳,镜头上摇,观众可以看到那些来参加波维葬礼的人,他们站在墓穴上方 。波维的父亲开始向墓穴里培土,接着是姨妈,然后是那位唱诗班老师,最后是安迪。他们培的土 将镜头覆盖,象征他们四人“合力”将波维“埋葬”:沉迷绘画的父亲和整日打牌喝酒的姨妈,都 不能理解波维多愁善感的内心,早年丧母的波维于是一直以来都缺乏合适的倾诉对象,天长日久, 跟大多数或多或少有些自闭和内向的耳机族一样,她逐渐丧失了向人(尤其是父亲)表露内心的能 力(一直没有给安迪打电话也是表现之一),只能从音乐中得到慰藉,直到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唱诗班老师和安迪对波维唱功的夸奖,让波维在音乐之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客观上也为波维 之死做出了的“贡献”。

  培土四人组

  法维正在跟她毕业之后再未谋面的中学同学做爱。这个镜头是透过一个透明球状物拍摄的,可以看 做是波维灵魂的主观镜头——她又透过那颗弹珠在看景“色”。法维点亮了一盏灯后,镜头正常了 ,黄色的灯光倾泻在法维的身上。

  法维的注视

  黄光笼罩

  一阵无来由的悲伤突然袭来,法维开始难过起来。

  法维来到一个老人的家,她告诉那位老人,她要放弃了。老人很生气,觉得她浪费了天赋。他们二 人的这段对话从始至终都没有说法维究竟放弃了什么,我个人觉得最合理的解释就是音乐。首先, 这个镜头的后景有架钢琴,能说明一点儿问题;其次,这场戏结束后,紧接就是法维手中一个乐器 的特写镜头,乐器代表音乐,按照电影语言的常规语法,这样的剪接其实就是在告诉观众法维放弃 了什么;第三,波维的音乐天赋惊人,既能弹钢琴也能唱歌,跟她体质一模一样的法维想必也应有 这两种天赋,并被人发现和培养。

  钢琴

  乐器等于音乐

  法维放弃音乐是明智的。退一万步,就算当时她被老人发掘出的只是钢琴天赋,而不是要命的唱歌 天赋,但从弹到唱,一步之遥,继续弹下去,唱歌只是时间问题。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法维为何选择在这个时间做出这个决定。在我看来,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波维的灵 魂在法维点亮那盏灯的一刻,“进入”了法维的头脑(不是我们中国传统的鬼魂附身式的控制,而 只是一种潜意识层面的影响),让法维得到了一些能够影响她行为的超经验意识(指不依赖实践经 验而产生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波维的生命真的在法维这里得到了某种形式的延续。第一个 证据就是法维做爱之后的无来由悲伤,它是法维因波维早逝而产生的一种“超经验”(从后来法维 跟父亲的对话中,我们得知她和波维一样,也能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可她根本没见过波维)悲伤 。

  第二个证据马上就来。

  法维之所以拿着那件乐器,因为她是一所学校的音乐老师,正准备去上课。可一进入教室,法维发 现一个男人已经“占领”了这里,他正在修理一些灯具。走出教室,法维遭遇另一个男人的搭讪, 这家伙夸了两句法维好闻、好看,就直奔主题,“邀请”法维跟他上床。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 蛋。联系一下法维之前跟中学同学毕业后头一次见面就上床,可见她也不是什么爱情(性爱)专一 的主儿。这只“苍蝇”这么直白,也说明法维有不好的历史记录。

  今天的法维不一样,她对那个搭讪男的态度很冷淡。法维对待爱情(性爱)态度的转变,唯一的解 释就是波维进入了她的头脑。前文已述,波维尽管因为热爱音乐而对安迪有些冷落,但波维的专一 没有任何问题。换句话说,在爱情方面,波维没有作风问题,只是因为沉迷于音乐而不会谈恋爱罢 了。专一的波维进入法维的头脑,让法维开始厌恶多情,也是波维带给法维的超经验意识之一。

  法维在教室遇到的那个“占地儿”的男人是一个木偶师,当天下午,法维就看到了他的精湛演出。 那出木偶戏的剧情很简单,一个跳芭蕾舞的少女不慎在表演中摔断腿,艺术生命的终止竟然带来了 物质生命的终止,芭蕾少女死了,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在波维最后唱的那首“临终曲”的伴奏 下,最终芭蕾少女长出一对蝴蝶翅膀,翩翩而去。

  化蝶

  在看戏的过程中,法维被那位木偶师深深的吸引住了,在别人看着舞台上的芭蕾少女化蝶的时候, 法维却目不转睛地看着木偶师。再加上之后法维教学生这场木偶戏伴奏和她心潮澎湃的两场戏,我 们几可断定,法维爱上了木偶师。下了这个判断,我们就可以分析,那场木偶戏在法维盯着看木偶 师之后,用波维的临终曲做伴奏的原因了。木偶师为何用这个伴奏,我们不得而知,但影片主创在 这里放入波维的临终曲在我看来至少有一个用意,就是让芭蕾少女跟波维产生联系,芭蕾少女的故 事其实就是波维故事的一个喻体,那个掠过音乐会观众头顶的镜头可以看做波维也“化蝶”重生了 ——当然是在法维这里。

  至于木偶师是否喜欢法维,暂时还不清楚,但在木偶戏结束时,木偶师注意到法维在看他。

  做了一次心电图后,法维开车等红灯时的发愣也许就不仅仅是思念木偶师了,自己的健康状况同样 让她思绪颇多:跟波维一样,她的心脏也有问题,死亡,似乎已经可以触摸得到。心事重重的法维 竟然把烟都抽反了,巧的是,木偶师的车就在她旁边,他们在等同一个红灯。在木偶师的提醒下, 法维终于将香烟过滤嘴的这一头含到了口中。法维含情脉脉地表达了谢意之后,二人分道扬镳。

  半夜,法维家的电话突然响起,木偶师在电话那头放起了波维的临终曲。可想而知,木偶师也喜欢 上了法维,他给法维放这个曲子,就是告诉法维,他知道法维在他表演木偶戏时曾动情地看着他。

  在法维听这首曲子的过程中,影片插入了一个波维临终时唱歌的画面,其视觉风格和片头波维广场 被撞的那个镜头几乎完全一样,只是红色加深了许多。在这场戏中,我们就可以分析出本片这种红 色镜头的作用了:表现角色脑海中(特别注意,不是梦中)浮现的画面。法维头脑中的这个画面, 可想而知,依旧是波维带给她的超经验意识的产物,影片在这里明确表现出法维和波维的这种超自 然的联系。

  临终一幕

  跟自己长的一模一样的波维的临终画面肯定让同样处在死亡阴影中的法维感到不舒服,她甚至主动 挂掉了心上人的电话。

  尽管如此,木偶师的爱意她还是感觉到了。回到父亲家中,她迫不及待地将她恋爱的消息告诉父亲 ,虽然她还不知道木偶师的名字。

  法维又告诉父亲:“不久前,我有种奇特的感觉,我重新觉得我是孤单的,是忽然间发生的,然而 一切并没有改变。”法维父亲要比波维父亲善解人意的多,一句“有人在你生命中消失了”,就说 到了女儿的心坎上。插一句,父女交流的顺畅,是同样早年丧母的法维没有像波维那样沉迷音乐、 最终暴毙的主要原因——音乐不是法维唯一的情感寄托。

  法维的车开过一片墓地,象征死亡就在法维身旁,如影随形——至少,从法维强调“忽然间发生” 的话语中,我们能感觉到,她是这么想的。

  “忽然间”驶入死亡

  就在法维恋爱之旅就要启程的时候,她忽然打算做一个正常女人绝不愿意做的事:帮助朋友凯瑟琳 ,为她在法庭上作伪证,说自己是凯瑟琳丈夫的情妇。

  在我看来,法维做出这个决定的唯一原因就是上文提及的波维的灵魂进入她的头脑之后,波维的专 一也成了她价值观。以这个新价值观回望过往的生活,曾经随便就跟人上床的法维充满了负罪感, 于是,惩处凯瑟琳随便就跟别人上床的丈夫,帮助受其所害的凯瑟琳,就成了法维心甘情愿的赎罪 方式。

  一天,不知谁给法维寄来了一根鞋带,法维直接就扔进了垃圾桶。

  紧接着,在法维的公寓,全片最超现实的一幕发生了。一个小孩在不远处的楼上用镜子反射阳光, 晃醒了熟睡中的法维,法维向窗外望去,看到了那小孩后,小孩就回去了。法维一回头,竟然还有 一片反射的阳光,停在一个纸夹的系绳上,法维往窗外看了看,找不到光源。法维蹲在纸夹前仔细 看了看这条系绳,忽然想起那根别人寄来的鞋带。法维似乎又感到天花板上有人在观察她,她看着 天花板,镜头此刻突然自主地右倾又左倾……

  灵魂之光

  灵魂视点

  这是影片对波维灵魂存在最直接的一次“表述”,也说明因自己爱情不美满而死不瞑目的波维开始 介入法维跟木偶师的恋情,当起了红娘。

  还好,法维从垃圾桶里找到了信封和鞋带。法维实在猜不透这根绳子的含义,把玩的过程中,她拿 出自己的心电图,将鞋带瞄准图上表示心跳频率的线,猛得拉直。其中含义,前文已述,不再赘言 。

  死亡

  法维去凯瑟琳家打听木偶师的姓名,凯瑟琳拿出木偶师写的一本故事集。凯瑟琳告诉法维,他叫亚 历山大?法伯瑞,除了《芭蕾少女》,他还写过一篇关于鞋带的故事。

  法维开始收集法伯瑞所有的书,她看得很入迷,也很愉悦,有时甚至会兴奋的拍桌子。她知道鞋带 是法伯瑞寄来的,她开始期盼心上人法伯瑞给她寄更多的东西。熟读了法伯瑞的所有作品,又抓住 了他写过什么故事就寄什么东西的规律,法维一看邮包的体积,就能知晓法伯瑞给她寄来了什么。 法维就这样当着邮递员的面,猜测眼前这个寄件人空白的邮包里装着一个维吉尼亚雪茄盒子,打开 一看,果然如此,这让邮递员感到非常不可思议。

  在法维看书这场戏的开始,有一个一杯红茶的特写镜头。在我看来,这个镜头象征整部电影就像是 一杯红茶。这么理解,就能解释为何片头的红色镜头颜色偏淡,后来的红色镜头颜色偏深:因为那 两个镜头无论是颜色还是被摄物的变形,给人的感觉都像是透过一杯红茶拍的;刚开始,红茶/电 影没泡/“泡”开,所以那个镜头的红色较淡,随着时间的流逝/电影的进展,这杯红茶/这部电影 泡/“泡”久了,越来越红/“味道”越来越浓郁,后来的那个红色镜头颜色当然就更深了。

  电影色香味

  法维兴高采烈拿着空雪茄盒回公寓时,碰到了行将崩溃的凯瑟琳的丈夫,也许是为了顾及自己的名 声,也许是为了他和凯瑟琳的女儿,反正最后这位丈夫向法维投降,终于结束了整个事情。这其实 是对法维的重大利好,因为法维一旦出庭作伪证,谁也无法预知法伯瑞的反映,弄不好他俩的感情 就此玩儿完。

  法维回到父亲家。她和父亲真是父女连心,父亲从浴室出来,还没进屋就知道女儿在动自己的椅子 。影片在这里再次表现他们父女二人之间的熟悉与融洽,其实也是再次反衬出波维和父亲之间存在 隔阂。法伯瑞要说真是神通广大,法维父亲家的地址都知道——他又寄来了一盘磁带

  临行前,法维告诉父亲,她梦到了一幅画。从她的描述我们知道,她梦到的是波维家里的那幅风景 画。这是影片又一次表现波维带给法维的超经验意识。

  回到学校后的音乐课上,工作中的法维都拿着那盘磁带,似乎是急着想听其中的内容,她显得比平 时上课焦躁许多。

  教室窗外,一位老太太步履蹒跚。

  通过翻来覆去地听磁带(通过跳接,给观众的感觉是她完整的只听了一遍)和用放大镜看邮戳,法 维终于发现了找到法伯瑞的一些关键点。在巴黎的一间咖啡厅,二人见面了。

  从听磁带到二人见面,有两个细节需要注意:一个是听完磁带后法维出现有人进屋的幻听(影片此 刻的确没声音),这时波维的临终曲响起,表明波维灵魂又一次介入法维恋情,帮助她找到法伯瑞 (法维幻听后,突然开窍,想出了找到法伯瑞的方法);另一个细节就是黑衣女的两次出现,她头 一回看到长得跟波维一模一样的法维后,惊诧不已。

  活见鬼?

  法维和法伯瑞的这次见面以法维的愤怒离席而告终:原来法伯瑞给法维打电话、寄东西只是在做一 个实验(怪不得他神通广大竟搞到法维父亲家的地址),想看看一个女人会不会回应一个陌生男人 的召唤。法维觉得自己受到了愚弄,气的七窍生烟,大马路上摔的那一跤使她显得更加狼狈,她快 步走在大街上,只想离那个耻辱咖啡厅远些,再远些。

  躲在一个门廊里的法维没想到,法伯瑞竟然一直都跟着她。这让她心中泛起了一丝暖意。契而不舍 的法伯瑞在酒店堵住了法维。几句对不起,彻底融化了法维心中的坚冰。

  又是287房间,不过波维和安迪最终没能在287房间相会的遗憾,没在法维和法伯瑞身上发生——他 俩一同住进了这个房间。法维一开始还很奇怪,为什么先进卧室的法伯瑞没有猴急的掀开被子钻进 去等她(她通过镜子反射看卧室)?法维自己一进卧室才发现,法伯瑞竟然已经睡着了。于是,二 人就这样和衣而卧。

  临睡前,法维像波维那样,用戒指磨下眼睑,唯一的区别是她磨右边。就在她磨眼睑时候,波维再 次“显灵”——房间的灯光突然被什么东西遮了一下,临终曲响起。法维很快入睡,梦中,超经验 意识又发挥作用,她再次看到了波维曾经看过的景象,这次是透过透明弹珠看到的波兰教堂。

  倒影教堂

  醒来后,法维告诉法伯瑞:“临睡时我看到床单落下。”这就是法维对灯光突然被遮的解释,在我 看来,她也许看到了正在舞动的波维化蝶后的翅膀。

  法伯瑞没有接法维的话,而是说了句:“我爱你。”话是甜美,但他不接法维话的举动,总让人觉 得有些不舒服。

  我爱你

  云雨之后,法维和法伯瑞坐在床上聊天。为了让法伯瑞更加了解自己,法维把自己包里的东西都倒 了出来,“巧”的是,里面有波维同样拥有的润唇膏和透明弹珠,还有一副法维找了一年的眼镜。 法伯瑞突然意识到自己之所以选择法维做实验,其实是因为他爱着法维。法维说她从一开始也就感 觉到了,因为她一直以来都觉得另一个地方还有一个自己,虽然很难解释,但她总能感觉到自己应 该做什么。法维的话印证了这一点:每当波维“显灵”,影片就会响起波维的临终曲,在超经验意 识的影响下,法维就能下意识的知道该怎么做。从法维喜欢上法伯瑞,到一步一步找到法伯瑞,概 莫能外。

  法维的眼镜找到了,距离她找到另一个自己也就不远了。很快,法伯瑞就从法维在克拉科夫拍摄的 照片里找到了波维。法维和波维就这样通过照片相见了。法维心中的那股无来由的悲伤一下子清晰 了起来——的确有人在她生命中消失了,一个从未谋面但也从未分开过的人。她也意识到自己最近 的一些超自然或说不清的经历,特别是突然放弃音乐意味着什么。

  法维指波维

  看着失去了另一个自己的法维痛哭流涕,法伯瑞也没有什么办法,他趴在法维身上,寄希望于爱情 (性爱)能够抚平法维的创伤。

  这当然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们做爱的过程中和之后出现的波维照片、乐谱、润唇膏和玻璃珠的镜头 ,说明法伯瑞身下的法维,脑海中想的依旧是波维。

  再加上法伯瑞说“我爱你”却不接法维话的情节,从这两个关于爱和性的细节上,我们已经可以看 出法伯瑞跟法维其实不般配,法伯瑞根本不了解法维,二人在思维上完全不合拍。终于,最大的一 次冲突发生了。

  一天醒来,法维发现法伯瑞以她为原型,做了两个木偶。这让法维有些生气——她不愿自己失去另 一半的故事被法伯瑞利用。还好,法伯瑞的解释挺合理,总算扑灭了法维的怒火:“因为表演时常 常弄坏。”气消下去的法维还和法伯瑞一起玩了会儿这个木偶。

  为什么做两个?!

  怪就怪法伯瑞太没眼色,他根本没发觉法维都生了一回气了,更不用说知道她为何生气,于是,法 伯瑞开始不无得意地给法维念他写的根据法维和波维经历创作的故事。

  法维,连同已经死去的波维,还是被艺术家利用了。出离愤怒的法维默默无声地转身走开,这要比 大吼大叫、大哭大闹更令人心碎。

  法维把车停在父亲家的大门外。父亲正在使用的电钻之类的玩意儿不断发出刺耳的噪声,让我们的 心和法维一样烦躁。父女之间的心灵感应再次发挥作用,父亲停下了手上的活儿,噪音停止,他静 静地站在那里,屏气凝神,仿佛是在倾听女儿的心声。

  法维打开车窗,把手贴在一棵大树上……(美版结尾非原作者本意,故不予置评)

  触摸

  总结一下。

  在我看来,本片从本质上说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一种世界观(我们不能说这就是他的)的“图解” (这里没有贬义,因为无“电影解”这个词,所以只能用它顶替)。

  基耶斯洛夫斯基所“图解”的这个世界观有两个关键词,其实也是构成这一世界观的两个基本规则 ,一个是“宿命”、一个是“映像”。

  所谓宿命,是指在本片中大量出现的无法通过常理解释的事,包括波维看到自己的未来(片头的那 个红色镜头应为波维唱歌时脑海中浮现出的镜头,她睡不着觉,就是因为一直在受这个画面/命运 的“召唤”或驱使,而离开安迪,前往克拉科夫)、波维爱情必无疾而终的先兆(无名指原本应该 带婚戒的地方却是一道疤)、法维会得到爱情的先兆(她左手无名指上一直带着戒指)、波维和法 维有相同的透明弹珠,润唇膏,黑腕表,红手套,以及相同的红黑配穿衣习惯,她们还分别遭遇 287房间,分别看到老太太和黑衣女、法伯瑞演的《芭蕾少女》“刚好”隐喻波维的命运、法维在 红灯前“巧”遇法伯瑞等。这些宿命意味非常强的事件,为影片营造了一种未知的神秘气氛,让观 众仿佛触摸到了冥冥之中的那个终极主宰(木偶师那双可见的手可以看做这位主宰的简单象征)。

  说到这儿,我们就可以分析一下那位黑衣女的身份了。首先,我不认为她是人,平心而论,她的前 两次出现都能找到合理的原因(一次参赛,一次巧遇),但她的第三次出现(就是坐在大街上守株 待兔,看着法维走过她身旁)用任何常理解释都会显得牵强。其次,她绝对不是死神,死神以要波 维命为目的,看到波维往死路上奔,绝对不会做愤怒状。最后,我个人觉得她是波维保护神的可能 性较大(是个小神,也不知道法维的存在),这就能解释她看到波维决定继续唱歌后的愤怒,也许 朋友父亲夹波维手指也是她的“功劳”(宿命的是,原本想让她远离音乐,没想到竟促成她唱歌, 反倒死得更快),也许路上的这个“STOP”也是她的启示……

别再音乐死路上奔了!

  再说说“映像”,这个词指波维和法维的关系就是镜中人和真人、倒影和真人的关系。

  因为无法与父亲沟通,同是早年丧母,波维就要比一直以来都跟父亲相处融洽的法维独立的多,她 的开拓力也要比法维大(独自去克拉科夫后从来不回家,法维则经常回父亲家)。因此,两个同年 同月同日生的意识关联体,就精神层面来讲,波维“更容易”当“姐姐”,或者说经验的输出者, 她最后成了法维的一个具有前瞻性的“镜中人”、“水中或玻璃上的倒影”。诚如法伯瑞的那个故 事中所言,波维将手伸向火炉被烫了,法维过几天也把手伸向火炉,却聪明地缩了回来,法维并不 知道火炉烫,只是因为波维被烫过,她的经验法维已经感知到,成为了一种超经验意识,使法维选 择缩手。法维自己所说的她“总是知道应该做什么”也是这个意思。为了表现二人的这种关系,影 片中出现了大量的镜像、倒映和颠倒镜头(颠倒镜头涉及波维的尤其多,因为她是法维的“映像” ),限于篇幅,不再列举。

  需要指出的是,波维死后,她的灵魂进入了法维的头脑,以这种更直接的方式影响法维,在“帮助 ”法维收获爱情的同时,也弥补了自己的爱情遗憾——终于有一个维罗妮卡在287房间和男友相会 了。但这种更直接的方式并没有改变二人“映像”关系的本质——灵魂,只是记忆/经验脱离肉体 后的别称罢了。

  除了镜像、倒影等,本片还有一种更隐蔽和更诗意的方式来表现波维和法维的上述关系。在影片中 ,波维总是跟落叶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她第一次心脏病发作时,满街都是落叶。而法维从小孩子时 就和绿叶联系在了一起。枯叶之所以枯掉,就是为了让来年的绿叶长的更好,这就像波维承受开拓 者的牺牲,却让法维活的更好。由此引申开来,我们会有两点收获。

  一、我们会明白影片的主色为何为黄、绿、红:黄色代表枯叶般的波维,绿色代表新叶般的法维, 红色代表波维付出生命的代价使法维过的更好。影片绝大部分场景都有这三种颜色,但波维暴毙到 法维做爱开灯这个段落,通过三种颜色的此消彼长,结合剧情,最能表现出三种颜色的要旨,这里 就不细说了。

  二、影片结尾的含义变得清晰:失去另一个自己,爱情梦又破灭的法维,万念俱灰,此时她的这种 终极的孤独感甚至连她父亲都没法消除,她最后触摸大树——枯叶和绿叶的母体,象征法维想向她 和波维的母体——生活,求一个治疗孤独的药方。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本片表现的波维和法维这种记忆/经验的传承关系,其实也隐喻着现实的世 界政治(包括单个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影片通过那尊倒台的人物塑像、波维哼国际歌、选择在 局势动荡的克拉科夫广场让波维见到法维,以及露阴癖老头离去后响起具有鲜明特色的号声等细节 ,传递出了十分清晰的政治主张。

  当然,这些就属于要命的“高音”了,少唱为好,免得暴毙。   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1991)   薇若妮卡的双重生命(又译《两生花》、《双面薇若妮卡》)   原声音乐介绍

  原声音乐“Van Den Budenmayer Concerto”。女高音咏叹调。正是Weronika在Kroków演出交响诗时所唱。

  歌词来自但丁《神曲》Divine Comedy “天堂篇”中的“迈向天堂之歌”第二歌。

  O voi che siete in piccioletta barca   desiderosi d'ascoltar,sguiti   Non vi mettete in pelago,che forse   perdento me,rimarreste smarriti.   L'acque ch'io prendo gia mai non si corse;   Minerva spira e conducemi Appollo   e nove Muse mi dimostran I'Orse

  哦,你们坐着小木船   因渴求聆听我的歌声,   尾随我在歌唱中驶向彼岸的木筏;   请回到你们自己熟悉的故土,   不要随我冒险驶向茫茫大海,因万一失去我而迷失。   我要横渡的大洋从没有人走过;   但我有密列瓦女神吹送,阿波罗引航,   九位缪斯女神指示大熊星。

  (歌词及翻译引自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影片中,Weronika用尽生命力量演唱这首歌曲。在女中音和合唱队的铺垫下,她天籁般的歌声引领人们蜿蜒而上,渐近天堂。然而正是那些高耸入云的音符使她心力衰竭,猝死在舞台上。这首哀歌也在2:50秒处嘎然而止。当我们再次听到它,已是Véronique在巴黎观看那出芭蕾舞者木偶戏,对失去的另外一个自己若有所感,内心极度哀伤的时刻。

  电影中Véronique上音乐课时,提到这一旋律为一位200年前的荷兰作曲家所作。实际上这位虚构出来的 Van den Budenmayer就是波兰作曲家Zbigniew Preisner。这是该片导演克日什托夫·奇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与老朋友Preisner之间的一个默契。在奇耶斯洛夫斯基的影象世界中这位Budenmayer就是Preisner的化身。电影里的角色常会提到这位作曲家。演唱他的歌曲,购买他的唱片或演奏他的作品。除了《薇若妮卡的双重生命》之外,他的名字还在电视电影《十诫之九:婚姻之匙》(Decalog 9:Thou shalt not covet thy neighbor's wife)以及《蓝》(Bleu)中出现。两位艺术家是生死之交。曾被评论为“永世知音”。

相关知识

古风绘花未央:色铅笔花卉绘制技法全解析
如何成功种植桂花树种子——种植技术与方法全解析
月季花期全解析(从开花到凋谢,了解月季的生命历程)
海棠树开花时间及花期全解析
郁金香花语全解析
花茶百科:品种、功效与性质全解析
花香红茶的制作方法:步骤、视频与配料全解析
不可忽视的果树修剪技巧,从选择合适时机到正确方法全解析
翡翠墨兰花:颜色、养护与品种全解析
干货!新娘必备!超超超超全嫁妆清单,绝对零出错

网址: 转载:超全解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5329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新春走基层丨《天津新闻》报道:西
下一篇: 花之歌课文原文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