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869955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花花儿
杨 绛
我大概不能算是爱猫的,因为我只爱个别的一只两只,而且只因为它不像一般的猫而似乎超出了猫类。
我从前苏州的家里养许多猫,我喜欢一只名叫大白的,它大概是波斯种,个儿比一般的猫大,浑身白毛,圆脸,一对蓝眼睛非常妩媚灵秀,性情又很温和。我常胡想,童话里美女变的猫,或者能变美女的猫,大概就像大白。大白如在户外玩够了想进屋来,就跳上我父亲书桌横侧的窗台,一只爪子软软地扶着玻璃,轻轻叫唤声。看见父亲抬头看见它了,就跳下地,跑到门外蹲着静静等待。饭桌上尽管摆着它爱吃的鱼肉,它决不擅自取食,只是忙忙地跳上桌上又跳下地,仰头等着。跳上桌子是说:“我也要吃。”跳下地是说:“我在这儿等着呢。”
默存和我住在清华的时候养一只猫,皮毛不如大白,智力远在大白之上。那是我亲戚从城里抱来的一只小郎猫,才满月,刚断奶。它妈妈是白色长毛的纯波斯种,这儿子却是黑白杂色:背上三个黑圆,一条黑尾巴,四只黑爪子,脸上有匀匀的两个黑半圆,像时髦人戴的大黑眼镜,大得遮去半个脸,不过它连耳朵也是黑的。它是圆脸,灰蓝眼珠,眼神之美不输大白。它忽被人抱出城来,一声声直叫唤。我不忍,把小猫抱在怀里一整天,所以它和我最亲。
花花儿清早常从户外到我们卧房窗前来窥望。我睡在离窗最近的一边。它也和大白一样,前爪软软地扶着玻璃,只是一声不响,目不转睛地守着。假如我不回脸,它决不叫唤;要等看见我已经看见它了,才叫唤两声,然后也像大白那样跑到门口去蹲着,仰头等候。我开了门它就进来,跳上桌子闻闻我,并不要求我抱。它偶然也闻闻默存和圆圆,不过不是经常。
它渐渐不服管教,晚上要跟进卧房。我们把它按在沙发上,可是一松手它就蹿进卧房;捉出来,又蹿进去,两只眼睛只顾看着我们,表情是恳求。我们三个都心软了,就让它进屋,看它进来了怎么样。我们的卧房是一长间,南北各有大窗,中间放个大衣橱,把屋子隔成前后两间,圆圆睡后间。大衣橱的左侧上方是个小橱,花花儿白天常进卧房,大约看中了那个小橱。它仰头对着小橱叫。我开了小橱的门,它一蹿就蹿进去,蜷伏在内,不肯出来。我们都笑它找到了好一个安适的窝儿,就开着小橱的门,让它睡在里面。可是它又不安分,一会儿又跳到床上,要钻被窝。它好像知道默存最依顺它,就往他被窝里钻,可是一会儿又嫌闷,又要出门去。我们给它折腾了一顿,只好狠狠心把它赶走。经过两三次严厉的管教,它也就听话了。
一次我们吃禾花雀,它吃了些脖子爪子之类,快活得发疯似的从椅子上跳到桌上,又跳回地上,欢腾跳跃,逗得我们大笑不止。它爱吃的东西很特别,如老玉米,水果糖,花生米,好像别的猫不爱吃这些。转眼由春天到了冬天。有时大雪,我怕李妈滑倒(她年已六十),就自己买菜。我买菜,总为李妈买一包香烟,一包花生米。下午没事,李妈坐在自己床上,抱着花花儿,喂它吃花生。花花儿站在她怀里,前脚搭在她肩上,那副模样煞是滑稽。
猫儿一岁左右还不闹猫,不过外面猫儿叫闹的时候总爱出去看热闹。它一般总找最依顺它的默存,要他开门,把两只前爪抱着他的手腕子轻轻咬一口,然后叼着他的衣服往门口跑,前脚扒门,抬头看着门上的把手,两只眼睛里全是恳求。它这一出去就彻夜不归。好月亮的时候也通宵在外玩儿。两岁以后,它开始闹猫了。我们都看见它争风打架的英雄气概,花花儿成了我们那一区的霸。
有一次我午后上课,半路上看见它“嗷、嗷”怪声叫着过去。它忽然看见了我,立即回复平时的娇声细气,“啊,啊,啊”向我走来。我怕它跟我上课堂,直赶它走。可是它紧跟不离,直跟到洋灰大道边才止步不前,站定了看我走。那条大道是它活动区的边界,它不越出自定的范围。三反运动期间,我每晚开会到半夜三更,花花儿总在它的活动范围内迎候,伴随我回家。
花花儿善解人意,我为它的聪明惊喜,常胡说:“这猫儿简直有几分‘人气’。”猫的“人气”,当然微弱得似有若无,好比“人为万物之灵”,人的那点灵光,也微弱得只够我们惶惑地照见自己多么愚昧。人的智慧自有打不破的局限,好比猫儿的聪明有它打不破的局限。
花花儿毕竟只是一只猫。三反运动后“院系调整”,我们并入北大,迁居中关园。花花儿依恋旧屋,由我们捉住装入布袋,搬入新居,拴了三天才渐渐习惯些,可是我偶一开门,它一道电光似的向邻近树木繁密的果园蹿去,跑得无影无踪,一去不返。我们费尽心力也找不到它了。我们伤心得从此不再养猫。默存说:“有句老话:‘狗认人,猫认屋’,看来花花儿没有‘超出猫类’。”他的《容安馆休沐杂咏》还有一首提到它:“音书人事本萧条,广论何心续孝标。应是有情无处着,春风蛱蝶忆儿猫。”
一九八八年九月(有删节)
1.写出杨绛先生的小说代表作
。(1篇即可)
2.文章第二节,写“苏州大白”的故事,其目的是
。
3.作者说自己所爱的猫“超乎猫类”主要是指猫
的特点。
4.对“人的智慧自有打不破的局限,好比猫儿的聪明有它打不破的局限。”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5.请联系课文《老王》,结合本文实例,简要分析杨绛散文的语言特色。
更新时间:2019/10/11 14:47:08 |
抱歉! 您未登录, 不能查看答案和解析点击登录
相似题推荐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旅途
王佐良
车子要开的时候,爹和妈站在月台上频频向我挥手,嘱咐了一些小心冷热之类的话;自己的心上却一点别意也没有,只喜洋洋地看着这钢铁的怪物:野兽的头部一样的机车和拖在后面的长长的列车,心想明天晚上它就要将我和我的同学们——这些南方的孩子载到遥远的北平,这岂不是机械文明的赐予吗?
轮子转动的声音有旋律地起了,月台上的人脸渐渐看不清楚,车上的我们却热闹起来。谁都对这旅行感觉兴趣,谁都对于北平和在北平的我们的学校有着美好的憧憬,便相互望着,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话像是无穷尽的;有时大家倾神听着一人的叙述,有时则因人人急于表白自己的快乐心怀而抢着说了。同车的人渐渐注意着我们。①“老北平”听见我们那种虚拟的稚气的关于北平的描绘时,忽然展开风尘的脸笑了。
窗外是广坦的田野,盖覆在蓝蓝的初秋的天空之下。铁轨近处的地土还有一部分淹着水,路基在水的中央,如一条长堤。田里有农夫在工作,身子被太阳晒成紫褐色。但是列车过去时没有一人抬头瞧。生活是一条紧抽着的鞭子,他们连兴趣也没有了。他们的苦处,我们定全然不知的。
车子走过武胜关时,两旁全是崇山峻岭,住在都市里的我们全惊奇地叫起来了。过此,便是河南境界。山渐渐远了,窗外是干枯的大地,②树的绿色因蒙上了灰尘而显得粗俗凝滞,蝉声那样沉重地,偶然透过轮转的声音传了过来。
黄昏在火车的突突声中到来了。新秋的天更加蓝得可爱,田地上的植物渐渐模糊起来。过一会,我看见几颗星在原野的边际上闪耀着。
吃了饭,同学们有的躺着睡了。车上静了下来,只有突突的火车走动的声音。我一人独自望向窗外。那是无边际的大地,黑暗笼罩着,看不出什么来。③星子却加多了,像人的眼睛般聪明地向我眨着。风从原野上吹来,带着一种可爱的气息,可是却很有点寒冷。我加了一件绒背心,不觉想起灯明人多的家。
旋律的车声像一曲催眠歌了,车子摇动得像婴孩的摇篮,我的头沉重起来,迷糊里入睡……
“看黄河呵!”我一听这声音便立刻坐起来。“哪里,哪里?”我强睁着眼睛问。同学笑了:“还没过郑州呢!”
又不知过了多少时候。车子停在一个站口,鸣笛。有人说:“黄河南站了。”我们全跳起来,披着毯子走到车厢外面去看。
车子慢慢地走动了,在全国闻名的黄河大桥上。全是铁做的:梁,柱子,轨道。每走几丈路,便有一盏电灯照着。此刻黄河只是沙滩,黑暗中看不清有多宽多大,只见地形起伏着,如影片中所见的沙漠。岸旁有几块很大很大的石头,看下去,表面显得很光滑;那必是几大堆黄土经几千年河水的冲击而成的。我如见着原始的野兽似的感觉它们的古老和可怕。车走了几分钟,所见的仍是沙滩,在我的胸中涌起“浩瀚”这两个字。过一会,我听到桥下的水声了,很响很响的。水的速度很大,冲击着桥脚直打漩涡;那势头,真像是一群愤怒的人汹涌着前来——不,不是人,在这莽苍无边的天地之间,人是太渺小了,水真像是从天上来的,如同地球的年岁永不回转,它奔驰着,冲过人工的堤岸,到那吼着笑着的海里去!我们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河流,没有船只,在黑暗中也辨不清河岸,那么雄伟地奔流着,打破空间的寂静。抬起头来,是莽苍苍的天,空阔到无以复加,一大块青黑色,有浓黑的云如山峰起伏,几颗星胆怯地闪烁着,在这无边的“大”里,它们是太渺小了。
终于又想到了人,因为机械的力量已如此伟大,它处处同自然敌对起来了。虽是如此,“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仍然有它的气势。
再过,又是沙滩。回望来处,全为浓浓的黑暗所包。哪里是序,哪里是边呢?在无垠的浩大里,我忽然害怕起来。
车子的速度忽然加快,到电炬齐明的北岸站。我像如有所得地进了车厢,埋头就睡,会儿,也就安然入梦了。
醒来时红日满窗,外面的景色与河南有显著的不同。一块大平原,边际连着天,看不见一座山。 ④地上种着一类杆子长长的植物,头上披几片叶,样子像大戏中武生拿的枪。这干百株高粱整齐地排着,外面的人果然看不见里面,大概是所谓青纱帐吧?不期然地,便想起另外一片更广阔的平原,以及那里的青纱帐,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接着浮上了心头。以后便看到土做的村屋的墙,房子矮得出奇,色彩也很不悦目。却是这一带的树,枝干伸得高高的,挺而秀。
邯郸,望都。…一个个古老的城镇过去了。我不能不想到古昔的历史。蒙恬、卫青的大军,他们都曾把足迹印在这平原上吗?我想见往古如火如荼的军容,勇士们廓清漠北万里的雄心,以及那些高大的白马,那些在北风里疾卷着的大旗!如今呢,长城也挡不住胡沙了,光荣的远古的历史反令我们惭愧起来。
毫无改变的景色令我厌倦起来。同学们谈谈天,只希望着看北平,到后来北平是看到了,但是因为在夜里,结果连前门都没有认清地匆匆进了城。第二天才满处跑了一趟。古老雄伟的城楼默默地蹲着,如在思念昔日“三朝畿辅”的荣光。但是远来的少年却看清了它面上的灰尘,以及展开在它面前的一页凄凉的历史了。
1935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少年的毫无别意和父母的不舍形成反差,自然引入后文以“我”的视角对沿途所见风物的摹写。B.火车前行,景物变换,从广坦的田野到崇山峻岭,从浸水的路基到干枯的大地,车行景移,如画卷般缓缓展开。C.以“立刻坐起来”“全跳起来”等细节突显黄河作为母亲河对于这群北上的少年的重大意义,向往之情溢于言表。D.火车之旅给同行的少年带来了同样的视觉和心理的冲击,他们忘我地谈天,以致于夜里进了北京城也没有发现。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风尘的脸”绘出同车旅客的样貌,他们熟悉北平,嘲笑我们的幼稚描绘。B.句子②中的“粗俗凝滞”形象地写出了窗外树叶蒙尘之后颜色难看、毫无生机的样子。C.句子③生动地描写夜空星星闪烁之美,暗示时间流逝的同时还勾起“我”的思念之情。D.句子④“像大戏中武生拿的枪”描摹了高粱刚健有力的风姿,也自然引出“青纱帐”。3.“车子慢慢地走动了”这个段落具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请简要分析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组关键词“旅途·现实·历史”,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
①在人艺看话剧《万尼亚舅舅》,三小时的剧长,李六乙竟一处也没舍得删。结束时已近晚十点,出剧院才发现下雪了,薄薄的细雪敷在车顶上,在夜灯反射下闪着碎银一般的光。那一刻我感慨万千,似乎第一次看清,契诃夫已嵌入我的生活很多年了,不是通过书斋式的阅读,而是通过一道道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
②我得到的第一本与契诃夫有关的书是《惜别樱桃园》,由童道明先生签送给我。那时我还不知,童先生早年留学苏联时,就已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和契诃夫联系在一起。全身心地阅读,毕生地翻译,进一步又创作剧本。不是灵魂相应,怎可想象,一个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晚年要做剧作家。当然,世间也因此多了两部与契诃夫有关的戏:《我是海鸥》与《爱恋·契诃夫》。
③和童老师交往,最初是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我约他写了很多次契诃夫,他写的都不重样,像一口源源不尽的井。童先生一直不用电脑,文字都写在稿纸上,怕我认不清字,每次去他家取稿时,他总要先给我读一遍,还即兴发挥,讲点契诃夫的迷人轶事。对我这个酷爱买影磲的人来说,这就等于得到了契诃夫正片之外的花絮。我由此知道了契诃夫与托尔斯泰、高尔基之间的友谊,也知道他深爱的两个女人,一个成为《海鸥》中妮娜的原型,一个在舞台上演绎了这个角色。我就这样一点一点潜移默化地认识了契诃夫。
④《万尼亚舅舅》上演前,我照旧想请童先生写篇文章。因为李六乙导演的这个戏,剧本就是请他翻译的。取稿的那天天寒地冻,这次他没有读给我听,而是说你来读吧。看他坐在沙发上,已做好了聆听准备,我便也坐下来开始读。稿子共四页,写在印刷品的反面,字儿小,里面涂改无数。念起来打磕绊时,他就帮我辨认。上面照例有契诃夫作品的引文,念着念着,我竞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动情起来:
“我们要度过一连串漫长的黑夜,我们将会听到天使的歌唱,我们将看到镶满宝石的天空。人间所有的痛苦,都会淹没在慈爱之中,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安宁、温柔,变得像轻吻一样的甜蜜。”
⑤这是《万尼亚舅舅》的结尾。很快我就有机会,听演员将它念了一遍又一遍。先是看了彩排,当然是借了童老师的光。去之前我曾犹豫,这种不穿戏服的剧透式观看会不会影响我正式看戏的情绪,但看完我就不后悔了,因为只有彩排,你才能看到导演与全体演员在戏结束时眼中的泪光。他们都入戏了,连我一向熟悉的濮存昕都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愁容骑士。不短不长的头发,怎么看都乱糟糟的,以至于正式演出前,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好像不忍面对这个被生活打败的“万尼亚舅舅”。
⑥这么多年在北京上演的契诃夫的戏,尤其是人艺舞台上演出的,我差不多都看过。奇怪的是,一个演员接了契诃夫的角色,那角色就好像住进了他的身体,或者说,那角色一定会把他生命中的某些部分唤醒。而像我这样的观众,便也常常能看到戏里与戏外的联系。在我看来,扮演索尼亚的孔维,排练时的感觉比舞台上的好。或许因为不穿戏服,不打灯光,我始终能感到她那种因为年轻,因为缺乏历练而有的怯生生的劲儿,是很合角色的。真实的演员生活,并不像娱乐新闻渲染的那样光鲜,寂寞与等待属于大部分演员。听孔维演的索尼亚劝舅舅“要忍受漫长黑夜,要耐心忍受命运给我们的考验”,我总觉得,那也是她说给自己听的。契诃夫的台词,总是那样富有感染力,不经意间就能将人的心弦拨动。
⑦比起孤零零的剧本阅读,我更愿意在生活中与契诃夫不期而遇。
⑧我曾一连几天跑小西天电影资料馆,去看土耳其导演锡兰的电影,说不出的喜欢。后来看到他的《五月碧云天》,是请自己的老爹做主角拍的戏中戏。锡兰导演要拍戏,而他的老爹只惦记家中院子里的那些树,听老人诉说着自己与树的情感,我已经联想到了《万尼亚舅舅》。在影片最后,果然看到一行字幕:献给安东·契诃夫。原来,锡兰导演是以《五月碧云天》向契诃夫致敬。我心仪的另一位导演新藤兼人,晚年在拍《午后的遗言》的时候,让两位演过契诃夫作品的老演员重聚,并在一起念电影台词:“我们的生命还没有完结,我们还要活下去。”这又让我联想到童老师所说的“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
⑨朋友曾送过我电影光盘,有一天打开看,发现它竟然是路易·马勒1994年拍的电影版的话剧《万尼亚舅舅》。演员几乎都是坐下来表演,台词也译得很美国化,很口语、很生活,它让我再次感到契诃夫的神奇――所有的导演,都认为契诃夫写的是现代剧,无论用俄罗斯方式还是美国方式,抑或中国方式,都能走近它。
⑩而我,如此细碎地写出《万尼亚舅舅》演出前后的一切,是因为其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在构筑一个活生生的契诃夫。契诃夫于我,从来不是词汇、术语堆叠出来的经典,而是如此这般地出没于生活之中。你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就是对自己的灵魂做一次确认,确认疼痛还不够,同时还要确认,生活里有种东西值得你继续为它付出。这样好像也是为了,别人能够再从你身上,辨认出你的灵魂以及契诃夫的种种。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影碟B.潜(qián)移默化C.历练D.怯(què)生生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中的“一个人”,其实是指文中和契诃夫作品发生关联的许多人。B.作者在《万尼亚舅舅》的彩排中看到了导演与全体演员眼中的泪光,认识到彩排比正式演出水平高。C.画线句中的“不期而遇”,表达出作者在欣赏几位外国导演的电影时,意外“遇到”契诃夫的欣喜感。D.契诃夫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普通人的人生境遇和生活态度,激发了人们对他的作品及其本人的热爱之情。3.作者在第①段中说自己是“通过一道道从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认识契诃夫的。“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在文中指哪些内容?请简要回答。
4.从全文看,第⑤段“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5.第④段的台词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富有感染力。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加以赏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悼念老友古兆申
郑培凯
山河影路,天地悠悠。山还是山,海还是海,然而时间无情,物是人非,老友一个一个离去,怎么你也走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是,老友离去,再也见不到面,心里还是感到无限凄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该怨什么,只感到天色灰蒙蒙的,阳光灰蒙蒙的。
最早相识,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们因写诗而结缘,都还是意气风发的文学青年,掀开了杜甫、李白、李商隐的帐幔,望着西方飘浮的云影,瞻仰叶芝、艾略特、……那时,我只知道香港华洋杂处,那里有写诗的温健骝与古苍梧(古兆申的笔名),后来渐渐熟了,就称呼你小古。这么叫着叫着,一直到前几年,我们实在都不小了,我才改口叫你古先生,然而总觉得别扭得很,没人在场的时候,又叫回小古。你听着,就笑了,笑得如此天真,在沧桑中透出超越时间的纯真。
你笑起来真的很温馨,像初夏的阳光洒落在如茵的草地上,有一种很清新带着青草味的暖意。早年的时候,还有一丝腼腆,让我感到笑容的背后,是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的谦逊与羞涩。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梦想幻化成理想,看到天边的云,就想到柔风细雨泽润众生,从来没想到暴风骤雨的无情。生长在椰子树与凤凰木下,我们只熟悉大自然苍绿与红艳的色彩,衬着亮丽的蓝天,我们歌唱朦胧的春雨,以为世界是一首月明洲渚的诗篇。我们意气相投,意趣也相同,浸润在现代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审美天地,同时投身于保卫钓鱼岛的波涛,向往着诗人美化的社会公平与正义。历史的洪涛过后,我们在崖岸之上,过尽千帆皆不是,只见你倚着爬满了藤萝的苍松,听风声从远古传来,面对大海,擫笛传歌。风吹乱了你逐渐灰白的头发,不变的是那一抹淡然的笑意。
还记得那一年我们“游江南,听昆曲”之行吗?二十多年了。你带着一帮香港朋友,在孟春时节,遍游苏杭两地,我也参加了。大伙在西湖泛舟,听汪世瑜与王奉梅教歌,看林为林背着靠旗翻跟头。王奉梅跟我聊天,聊到她当年随着父母从山东南下,到浙江定居,她在杭州长大,学了昆曲。人生际遇实在太神奇了,我绕了大半个地球,从山东南下台湾,又从美国到香港,跟你一道游江南,认识了浙昆当家闺门旦,还居然是我山东日照的小同乡。缘分就像外层空间飞来的陨石,带来意想不到的消息,从此,我总怀想有个小同乡在杭州,唱着优美的昆曲,余音绕过时空,一直盘旋在我脑际。与浙昆结缘,是我们投身昆曲事业的开始,从此就成了念兹在兹的人生经历……
我们那次到苏州,记忆最鲜明的是园林与美食。我们到光福吃太湖船菜……登上停泊湖边的船菜餐厅,吃“太湖三白”。船家说,有活蹦乱跳的鲜虾,可以吃醉虾,大家听了都很兴奋。醉虾上来了,一掀开盖子,真的是活蹦乱跳,一桌子老广居然害怕了。你笑他们胆子小,不过自己也很犹豫,吃了一两只,就吃起清蒸白鱼了。后来去松鹤楼,点苏州名菜,我说春天的樱桃肉是时令菜,乾隆下江南特别爱吃的,大家听了都叫好。上来是一大块红艳艳的五花肉,肉皮割成一粒粒鲜亮的小肉球,肥糯的脂肪已经化作晶莹透亮的暖玉温香。大家犹犹豫豫,你也没说话,退缩在一边,只是笑。我先挑了一大块,完全酥烂了,美味异常。一位女士也夹了一块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眉开眼笑地说好吃,大家这才动筷子,很快风卷残云。
还记得我们一道去西山买茶叶、看茶农炒茶的光景,说不完的往事。
在香港二十多年,总有许多事想和你说,我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一幕一幕的,讨论如何教书,如何培养学生尊重文化传统,谈古典文学,谈昆曲,看各种舞台表演,也因为你而认识了香港许多有趣的朋友。这么多事情想说,你却走了,我实在难过,泪水忍不住涌上眼眶,说不下去了。以后吧,宇宙可能是反复循环的,天回地转,见了面再叙旧吧。
选自 郑培凯《悼念老友古兆申》(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2段写结识古兆申的过程,从古苍梧到小古到古先生到小古,称呼的系列变化,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情感逐渐加深。B.文章和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样,都是悼念逝者的文章,都用了工笔和白描来写逝者的笑,让人印象深刻。C.第3段谈了诗人的梦想、理想,然后谈了“我们”熟悉的自然、捍卫与坚守……字里行间渗透着我对古先生的深刻悼念。D.文章虽是散文,却有诗化语言。“清新带着青草味的暖意”“樱桃肉鲜亮……化作晶莹透亮的暖玉温香”,富有感染力。2.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悼念古兆申先生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请简要赏析文章结尾句“宇宙可能是反复循环的,天回地转,见了面再叙旧吧”。
相关知识
花花儿 杨绛
寻猫启示|猫收容所,猫葬礼,猫迷之父……19世纪的猫狂热
花花儿
成都出现“虐猫男” 为缓解抑郁每年杀猫10只
对谈“街猫摄影师”花哥:旅行不止,喵呜不停
樱花与猫
男子自称杀戮能治抑郁症 每年杀猫10只
猫总祸害花怎么办
埃及猫有什么传说
大脸猫的花草日记
网址: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花花儿杨绛我大概不能算是爱猫的,因为我只爱个别的一只两只,而且只因为它不像一般的猫而似乎超出了猫类。我从前苏州的家里养许多猫,我喜欢一只名叫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59757.html
上一篇: 周末看花花儿|最新赏花时间表 |
下一篇: 仙客来夏天休眠时球根怎么养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