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细胞子生物学相关领域的
细胞分子生物学相关领域的诺贝尔奖 2000 MP 神经系统的信号转导 2001 MP 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控因子 2002 Chemistry 质谱法测定生物大分子 核磁共振法测定生物大分子在溶液中的结构 MP 器官发育的遗传基础和细胞的程序化死亡 2003 Chemistry 发现水通道 离子通道的结构和功能 2004 MP ??发现气味分子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成 Chemistry 发现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途径 2005 MP 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肠道疾病中的作用 2006 Chemistry 真核生物转录的分子基础 MP RNA干扰——双螺旋RNA能够沉默基因表达 2007 MP 基因靶向技术 2008 Chemistry 绿色荧光蛋白 MP 艾滋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致宫颈癌 2009 MP 染色体端粒酶 Chemistry 核糖体的机构和功能 2010年诺贝尔奖 奖项得主 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10月4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评审 委员会宣布,英国生理学家罗特·爱德华兹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爱德华兹1925年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二战后,他先后在威尔士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学习生物学,并于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1958年,他开始在英国国家医学研究中心工作,并开始了他对人体受孕过程的研究。上世纪60年代,爱德华兹与帕特里克·斯特普托共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体外受精研究中心。 体外受精技术又称试管婴儿技术,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在接下来的数年中,爱德华兹和他的同事们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技术,并向全世界推广。目前,全球已有大约400万人通过体外受精技术出生,其中许多人通过自然方式生育了下一代。[2] 化学奖得主 10月6日,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 、根岸英一和日本科学家铃木彰,因开发更有效的连接碳原子以构建复杂分子的方法获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在颁奖状中称,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是今天的化学家所拥有的最为先进的工具。这种化学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化学家们创造先进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例如,创造和自然本身一样复杂程度的碳基分子。碳基(有机)化学是生命的基础,它是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的原因:花朵的颜色、蛇的毒性、诸如青霉素这样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有机化学使人们能够模仿大自然的化学,利用碳能力来为能发挥作用的分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框架,这使人类获得了新的药物和诸如塑料这样的革命性材料。 为了创造这些复杂的化学物质,化学家需要能够将碳原子联接在一起。不过,碳是稳定的,碳原子之间并不能够轻易发生反应。因此,科学家们将碳原子联系在一起的首批方法就是基于使碳更为活跃的技术。这样的方法在创造简单的分子时起到了效果,但是在对更为复杂的分子进行合成时,科学家们在他们的试管里发现了太多并不需要的副产品。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解决了这一问题,向化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和更为有效的工作工具。在海克反应、根岸反应和铃木反应中,碳原子遇到了钯原子,它们之间的接近性启动了化学反应。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被用于全球各地的研究工作,也被用于制药等商业生产、制造供电子行业使用的分子。 79岁的理查德-海克是美国公民,他1931年出生在美国的麻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他1954年从洛杉矶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美国德拉华大学荣誉教授。 75岁的根岸英一是日本公民,他1935年出生在中国长春,1963年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得博士学位,是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杰出教授。80岁的铃木彰是日本公民,他1930年出生在鹉川町,1959年从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北海道大学名誉退休教授。[4] 诺贝尔医学奖 美国人布鲁斯·博伊特勒、法国人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人拉尔夫·斯坦曼以免疫系统研究赢得2011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3日认定,本年度3名获奖者“发现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我们大家对免疫系统的理解”。 尽管3人分享荣誉,3人所获奖金不相同。博伊特勒和霍夫曼获二分之一奖金,而斯坦曼获
相关知识
2024年诺贝尔奖即将揭晓!花落谁家?这几个“风向标”或许暗藏线索
2022年诺贝尔奖,将花落谁家?获奖预测!@MedSci
深圳一“花园式”水质净化厂入围国际工程行业“诺贝尔奖”
园艺疗法| 为诺贝尔奖晚宴设计的花艺师
获得诺贝尔奖的“免疫疗法”,到底神奇在哪里?
花里胡哨的奖项名有哪些
教研网 教研网官网
花了 25 年终让学术界认可了自己的研究,他却在诺奖公布前 3 天遗憾去世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青蒿植物中分离出青蒿素并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青蒿是种草本植物,茎直立,叶子互生,主根单一,夏季开花,花呈淡黄色。从植物分类的角度分析,青蒿属于( )
“莫言醉”商标价值千万被买走
网址: 诺贝尔奖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62694.html
上一篇: 从花花公子到诺贝尔奖得主 |
下一篇: 2008年诺贝尔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