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苏州游

苏州游

苏州游

彭东升

苏州,简称“苏”,古称姑苏、平江,是江苏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风景旅游城市。<br> 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5个区、代管4个县级市,总面积8657.3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72.17万人,城镇人口815.39万人,城镇化率76.05%,常住外来人口达538万人。<br> 苏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苏州古典园林和中国大运河苏州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r>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其他分别是苏州的留园、北京的颐和园和承德的避暑山庄)。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东花园开阔疏朗,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等,均为移建。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亭内有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宏寺遗物。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 芙蓉榭,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 缀云峰,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壮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主要建筑有:香洲、雪香云蔚亭、梧竹幽居、松风水阁、小飞虹、远香堂、海棠春坞等。 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上层为见山楼,原名隐梦楼,为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因觉此楼名过于消极故改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题。在“梧竹幽居”前,一座小桥跨溪两岸,桥呈圆拱状,桥两侧为假山幽林,此桥称为 “葬花桥”,是因为拍过《红楼梦》里的黛玉葬花而得名的。 松风水阁,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 西花园建筑精美,主要建筑有倒影楼、留听阁、浮翠阁、塔影亭、与谁同坐轩等。 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为西花园的主体建筑,南部称“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 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曼陀罗花即山茶花。北厅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 波形廊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全园大致分为中、东、西、北四部分,中部为原留园所在。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 北宋末年,虽然北面战事吃紧,金兵压境,但宋徽宗却在东京城内大兴土木,建造“延福宫”、“万寿山”。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奇花异石,夸口要搜罗天下珍品于宫廷之中。 徽宗祟宁四年特地在苏州设立了苏杭应奉局,专门负责搜罗名花奇石。冠云峰就是未来得及运的花石纲的遗物。 舒啸亭,陶潜《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亭为圆形攒尖式。建筑在西部土山上,下临清流,借以为名。盛氏时此处为“月榭星台”,解放后重建,改名“舒啸”。 五峰仙馆为园内最大的厅堂,五开间,九架屋,硬山造。由于梁柱均为楠木,故又称楠木厅。此处旧为徐氏“后乐堂”,刘氏时扩建为“传经堂”。盛氏时因得文征明停云馆藏石,属吴大澄书 其额,更名“五峰仙馆”。 雨过天晴图,留园的五峰仙馆内保存有一件号称“留园三宝”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画“雨过天晴图”。只见一面大理石立屏立于墙边,石表面中间部分隐隐约约群山环抱,悬壁重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飞悬,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一轮白白的圆斑,就像一轮太阳或者一轮明月,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画,这块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产于云南点苍山山中,厚度也仅有15毫米,这块大理石是从相距千里之外的云南运到这个江南苏州的。 涵碧山房,宋朱熹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仅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峦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为名。建筑三间,卷棚硬山造,东面紧靠明瑟楼,刘氏时称“卷石山房”,盛氏时名“涵碧山房”,因建筑前临荷池,故通常又称荷花厅,俞樾《留园记》中“凉台燠馆”即是指此。 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宋范成大诗“佳晴有新课”。喜雨,春秋谷梁传,“喜雨者有志于民者也。”快雪,王羲之帖“快雪时睛”。都是指对农田有利之意。这里指四时景物,不论晴雨都好。亭为单檐歇山造,解放后在原盛氏亦吾庐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原来“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在五峰仙馆后院西北方向(今为一排花墙)。刘氏时即有,盛氏时称此名。 西园戒幢律寺,简称西园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始名归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明嘉靖(1522——1566)之末,太仆寺卿徐泰时构筑东园(今留园)时,把已经衰落的归元寺改建为宅园,名西园。西园寺现存殿宇多为清末民初所建,是苏州市内规模最大的寺院。寺内五百罗汉堂为中国四大罗汉堂之一。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兴建于光绪末年,梁枋均施苏式彩绘。檐枋悬有“西乾应迹”匾额。大雄宝殿是一个寺院最为重要的建筑之一,是寺院僧众做早晚功课和举行各种法会的场所。 照壁的两边就是福德桥和智慧桥,两座桥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德和智慧对任何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是就像人的两条腿一样,两者缺一不可。学佛修行也是如此,既要修福,也要修慧。 五百罗汉堂屋宇深广,共三进四十八间,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泥塑金身罗汉五百尊,分单双号相对排列。 在西花园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放生池。放生池呈蝌蚪形,头部在南、尾部在北,并弯向东南。池水绕园一周,再从罗汉堂下部直通大殿前的香积池,九曲三弯,时在明处,时潜暗中,然后延伸到库房后面。 西花园放生池里有两只斑鳖。世界上已知最常寿的动物,而且,这种背上有斑点的斑鼋全世界仅存三只,而西园寺小小的一个放生池里就有两只两只大鼋,一椭圆、一长圆,一名方方,一名圆圆。目前疑似还剩一只。放生池岸边有两只铜塑斑鼋造像,是以一比一的比例塑成的,苏州本地人对风水大鼋有很多奇妙故事传说。 狮子林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属于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以假山著称,山占地面积约0.15公顷。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园林大规模假山的仅存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狮子林虽缀山不高,但洞壑盘旋,嵌空奇绝;虽凿池不深,但回环曲折,层次深奥,飞瀑流泉隐没于花木扶疏之中。狮子林的古建筑大都保留了元代风格,为元代园林代表作。园以叠石取胜,洞壑宛转,怪石林立,水池萦绕。依山傍水有指柏轩、真趣亭、问梅阁、石舫、卧云室诸构。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燕誉堂堂名出自《诗经•小雅•车舝》“式燕且誉,好而无射”,意为燕而娱乐、始终不已之意。燕誉堂为全园主厅,原是园主宴客所用。此厅是苏州园林中较为有名的鸳鸯厅。梁上站三位神仙一位小童,有吉星高照的意思。 花篮厅面水而筑,前有平台。厅南14扇落地长窗,刻有唐诗各一首,厅北6扇长窗均刻有山水人物故事。厅内步柱不落地,柱端雕刻成花篮形状及梅、兰、竹、菊。厅中间设屏门4扇,南刻松寿图,北雕王同愈撰汉代仲长统《乐志论》。 卧云室为僧人休居的禅房。它呈凸字形,两层,上、下各6只戗角飞翘,造型奇特,苏州园林中独此一“室”。楼阁周围空间极狭,似在石壁重重的山坳中。“卧云”出自元好问诗句“何时卧云身,因节遂疏懒”。 古五松园,清康熙时狮子林内有五棵参天古松,故狮子林又名五松园。古五松园现为东西向厅堂,“古五松园”匾由苏局仙题。匾额下,吴致木先生作绢质五松联屏一幅 沧浪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 沧浪亭,宋、庆历四年文人苏舜钦所创,原亭置北埼,清康熙三十四年巡抚宋荦移此山岭。亭立山岭,高旷轩敞,石柱飞檐,古雅壮丽,山上古木森郁,青翠欲滴,左右石径斜廊皆出于丛竹、蕉、荫之间,山旁曲廊随波,可凭可憩。遁级至亭心,可凭陵全园景色,旧时可眺南园田野村光,周望极目可数里,园外涟漪一碧与山亭相映,亭柱石刻联珠独点其妙,相传亭中石棋枰为子美遗物。 仰止亭,袭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而名。此为半亭,始筑于同治年间,其名与五百名贤祠有关,亭内嵌有御题文徵明小像石刻,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新亭建在遗址上,原亭为六棱六柱、六角形屋盖式凉亭,石木结构,高6米,周长20米,顶盖小青瓦、柱为红色、顶内盖板与花额窗为绿色,亭西一米靠山处立有“讲经台”石碑一块。 明道堂,位于园内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为清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所创,龚苏舜钦《沧浪亭》中语“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之意而名。旧为会文讲学之所,此堂开敞四舍,宏伟庄严,是为园中主厅。其北峰峦若屏,乔木郁然苍翠。该堂的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门厅三层,礼拜厅二层,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该堂的建筑物至今犹存,作为福州天安堂的附属宗教活动场所开放。 五百名贤祠,此祠道光七年陶澍所创,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咸丰间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恩锡重建,当时搜求刻像,存者大半,觅得拓本,补刻自晋散骑常侍顾公荣至清初尚书彭龄一百四十人,皆旧记所有,共自林文忠公则徐至吴学士信中十二人,则旧记无之当为丁亥以后所增。 翠玲珑,又叫做“竹亭”,有三间房,另外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南宋绍兴初韩世忠时就有其名,取苏子美诗“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为名。此处前后,万竿摇空,修竹如林,粉墙竹影,滴翠匀碧,历来为文人墨客雅游、静观、觞咏、作画之地。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风景名胜区,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吴中第一名胜”、“吴中第一山”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写下“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为名。虎丘山高仅30多米,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剑池和千人石:云岩寺塔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成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剑池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千人石留下了“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的佳话。 虎丘塔是世界第二斜塔,中国第一斜塔,古老苏州的象征——“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建成于宋建隆二年辛酉(公元961年),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座塔七层八面,塔高47.7米,说它是斜塔,它到底倾斜多少呢?塔向东北偏北方向倾斜,它的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最大倾角是3度59分,虎丘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这座塔是江南现存时代最早,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一座佛塔。这座塔却是斜而不倒,所以更显得它的珍贵,由于在全国仅存此例,因此该塔无论在建筑科学,造型艺术、历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虎丘是苏州两千五百年沧桑的见证,高高耸立在山顶的虎丘塔已经成了苏州的标志。所以,又印证了苏东坡的话,到苏州,不可不游虎丘。 虎丘最为著名的是二大景点,一是虎丘塔,另一个就是剑池了。称它为剑池原因有三个,一是如果您从上面看,这池宛若一把平铺的剑;另一原因是传说当年为吴王阖闾殉葬有扁诸、鱼肠宝剑三千把,故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秦始皇与孙权都曾来这里挖过剑,剑池就是由他们所挖而成的,其实剑池是天然形成的。剑池可以说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传说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这里。 虎丘中最引人入胜的古迹名胜就是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 四个蓝色的字体是“风壑云泉”,这是中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书写的,这四字将这里的景色完全概括于其中,意思是您站在这里侧耳可听风声,举目可观赏岩石,抬头可观云彩,低头可看流泉。 <br><br> “断梁殿”,也是虎丘的二山门,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上面的主梁是断的,它用两根木料建成的,它的建成主要是运用了力学中的杠杆原理,在这断梁下有一排斗拱相托,通过斗拱将中间所承受的力分散到四周,采用了“挑梁式”的构筑方法,然后再靠两边的琵琶吊、四个角上的棋盘格来支撑四周,从而达到节省大木料的目的,在建造此殿时,全殿不用金属构件坚固,只用竹木钉榫,所以也就显得更为珍贵,它被誉为是千年不倒的断梁殿。殿内有四块石碑,上面记载着虎丘的历史和云岩寺塔的修建情况。轻轻敲打这些碎石,有咚咚回声,所以又叫响碑 “试剑石”在登山石径东侧,巨石中裂如剑截。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召来了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满期那天,他提着“莫邪”剑来到了虎丘山,将此剑献给了阖闾,阖闾为了试其剑的锋利,对着这块石头手起剑落,就将这块石头一劈为二,这就是有关试剑石的传说。当然我们大家都知道再锋利的剑也不可能把这么一块石头一劈为二,事实上,这块石头是典型的火山喷出岩的凝灰岩,久经风化,沿着裂隙形成这样一条大缝,酷似剑劈。 相传吴王阖闾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夫差将他父亲葬于虎丘山,但是等墓筑完之后,夫差就要想了这么多的人都知道我父亲墓的所在地,如果有一天他们手头缺钱的话,就很有可能一起结伴而行来盗墓。于是他想了一个奸计,一天他召集了这一千多个工匠,请他们喝酒,并且观看鹤舞,等到深夜,乘他们都醉的时候,命他手下官兵将这一千多人统统杀死,据说当年他们的鲜血把这块石头染成了红色,每到下雨天或阴天时石头就特别的红,现在看这块石头,它仍然是红颜色的,当然不是古代工匠的鲜血,因为虎丘的岩质是酸性流纹岩,它的石质原本就是红色的。最为奇怪的是它中间凸起来的两块岩石,它们的四壁非常整齐,宛若用刀所劈而成,但这却是天然景观。 憨憨泉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憨憨是中国梁代著名的高僧,当时他的眼睛不好,患有目疾,也就是现在说的“白内障”,虎丘山的方丈因为可怜他,收他做一个挑水和尚,但是当时挑水的路很远,有一次他挑水途经这里,因为感到累,于是就坐在这里休息,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在梦中它梦见一位高僧对他说这里有一泉眼可通大海,醒后他就用双手触摸这片地,在这里摸到了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说明这地下一定有水,于是他用挑水的扁担在这里挖,大约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一脉泉眼涌了出来,治好了憨憨的眼睛,因这口井是他所挖所以取名为“憨憨泉” 观音泉在苏州虎丘观音殿后,泉井所在的小院,清静幽雅,园门上刻有“第三泉”三个大字。第三泉又名“陆羽井”,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在虎丘寓居,发现虎丘泉水清冽沽莹,甘美可口,便在虎丘山上挖一口泉井,所以得名。刘伯刍评此水为第三。 二仙亭原来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在这亭子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相传有一天这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于是就走过来看他们下棋,看完一盘棋,回到家中,可是谁也不认识他,后来人们从他的衣着猜想他是几千年以前的人。所以有这么一句话,“仙人一盘棋,世上已千年”。说明虎丘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亭中有两幅对联,一副是:“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 真娘墓在断梁殿外石道右侧。依岩建亭,东砌砖墙,嵌一大一小青石碑刻两方,均镌刻行楷 “古真娘墓”四字。小碑为圣祖康熙年间(一六六二至一七二二)张潮手迹,大碑下方刻有“海陵陈铁坡重建”字样。真娘本名胡瑞珍,唐安史之乱时南逃苏州,被骗沦落风尘,自尽离世后,书生王荫祥为其建墓。唐宋以来,文人雅客纷至沓来,多有题咏。后随岁月流逝,真娘墓几近湮没。清高宗乾隆十年 (一七四五),陈铁坡在一座祠堂前寻到真娘墓碑的残片,葬碑为坟,重修其墓,覆以小亭,作《重修真娘墓记》。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寒山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总共有四间房,房高12.5米。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据角舒展。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背面有“百炼成钢”字样。这里包含着一个宗教传说:有一次中国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纷争,较量看谁的经典耐得住火烧。佛徒将《金刚经》放入铜鼎火中,经书安然无损。为颂赞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资纪念。殿宇门桅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殿内庭柱上悬挂着赵朴初居士撰书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座上安奉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神态安详。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乃由佛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 藏经楼系原来收藏陈放经书处,面阔3间,宽9.8米;进深9.2米。藏经楼楼屋顶有《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悟净的雕塑像。一楼内墙壁上嵌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经文(系禅宗)。还嵌有董其昌(1555一1636年,上海松江人,明代杰出的书画家)等人的书法碑刻。 钟楼为二层,八角。钟楼位于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寒山寺的“天下第一佛钟”为仿唐式的古铜钟,总重量为108吨,钟高8.588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钟面主体铭文《大乘妙法莲华经》共69800字,钟面上总共有铭文70094个字。大钟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的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传说张继诗中的钟就是悬于原来这里的钟楼楼上。钟楼建筑和这里的钟都不是唐代的了,这口钟是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铸的,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传说诗人张继去唐时首都长安(今西安)赴考后,落第返回时,途经寒山寺,夜泊于枫桥附近的客船中,夜里难以成眠,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有感而作。《枫桥夜泊》诗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日本的小学生把这首诗作为课文来讲授和背诵。 山塘街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西北,东至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至“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全长约3600米,宽2—6.8米,约合7华里,故称“七里山塘到虎丘”。 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开挖成山塘河,傍河而建的古街被称为山塘街,沿街均为古建筑。古建筑大多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几落几进构成的建筑群体,纵向为落,横向为进。山塘街上河道多,桥多的特征充分体现了苏州这个水城的街巷特点。山塘河的东段民居大多都是临水构筑,水榭和水阁都是由木桩支撑着的。河的西段水面则疏朗宽阔,两岸种植花木绿树。水面上横跨的古桥或平或拱、或单孔或三孔。 横跨山塘河上的古石桥有7座:山塘桥、通贵桥(又名瑞云桥)、星桥、彩云桥(又名半塘桥)、普济桥、望山桥(曾名便山桥)和西山庙桥。竖贯堤上的古桥有8座:白姆桥、毛家桥、桐桥(曾名洞桥、胜安桥)、白公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和万点桥。而对岸竖贯之桥也是八座,有同善桥(小普济桥)、引善桥等。其中山塘桥、彩云桥、便山桥和洞桥四座桥建于宋代以前。其中通贵桥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的府第。星桥是昔日商业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庙桥南北两堍分别是花神庙和西山庙。而斟酌桥是山塘河、东山浜、野芳浜的交汇处,是当年画舫云集的所在。 古戏台位于通贵桥西侧,是一座“易地移建”的古戏台。戏台原在“东汇路”68号“外安齐王庙”(安庙)内,2003年庙内的古戏台移建到山塘街,被列入“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的古戏台,占地310平方米,建筑面积362平方米。坐北朝南的戏台,黛瓦结顶飞檐翘角。戏台前铺砌的花岗岩石板空地,辟为游客看戏之处。两侧的厢楼,辟为书店、老照片收藏馆等文化场所。戏台呈正方形,上下二层。底层砌筑半墙,墙上设置木构玻璃窗。四角四根方形石柱,支撑起上面的戏台。戏台形制为悬山式,塑“龙吻脊”。翘起的“戗檐”上,排列蹲兽。两侧飞檐下,各悬挂一串红灯笼,题“山塘”两字。东西两侧木柱间,从上至下,分别镶嵌斗拱、垫栱板和挂落。垂莲柱错落其间。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戏台上就演出各类文艺节目。 五人墓是在明代苏州人民抗暴斗争中死难的颜佩韦、杨念如、周文元、沈扬、马杰五义士之墓。明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亲信巡抚毛一鹭勾结织造太监李实,仗势在苏州残酷剥削人民,并诬陷被誉为“七君子”的周顺昌等东林党人。苏州人民激于义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暴斗争。后魏忠贤诬陷苏州人民谋反,派兵镇压,颜佩韦等五人为保护群众,挺身投案,临刑时五义士相顾笑谈,痛骂魏忠贤,引颈就刃,慷慨赴义。苏州百姓把毛一鹭为魏阉所造的“普惠生祠”拆毁,葬五人义骨于废基,立碑大书“五人之墓”。复社领袖张溥有感于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撰写了《五人墓碑记》,赞扬五义士的高风亮节。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陆巷是苏州吴中东山镇的一个小村子,该古村位于山坞之中,背靠莫厘峰,面向太湖,东有寒谷山、西有箭壶,今称巩俐岛,同太湖西山遥遥相望、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一座明清厅堂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现尚保留着明代建筑数十处,清代建筑则比比皆是。面积达上万平方米。村民依山而居,村中筑有六条直通湖畔的巷弄。走进长长的巷子,幽幽的长弄,仿佛走进悠悠的历史长廊。规模如此庞大,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在江南一带实属罕见。陆巷因村中有六条直达太湖的巷弄而得名。 陆巷古村源于南宋,距今逾千年,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村落,村中有明代老街、三元牌楼,各种厅堂鳞次栉比。陆巷古村名人辈出,被誉进士摇篮、教授之乡。村北的寒谷山、低而秀丽,每当夕阳西下。一轮红日缓缓西沉,红火闪耀,无比壮观。 陆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的故里,王鏊曾连捷解元、会元、探花,其门人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其门人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惠和堂》是明代王鏊的宰相府,因不满宦官的作为,王鏊辞官归乡。 紫金庵又称金庵寺,位于苏州东山镇以西,始建梁陈时期,唐贞元年间废后复建,至今已有1400的多年历史。唐贞元年间重建,后经历代整修,现存房屋多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占地约有10多亩。紫金庵 头山门悬挂匾额“古紫金庵”四字,它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费新我老先生的手迹。 世人称紫金庵泥塑彩绘罗汉为“天下罗汉二堂半”之一堂,是我国雕塑美术史上的文化遗产。 主要建筑虽仅为一殿一堂,其一堂罕世佛像,泥塑彩绘,至今保存完好。十六尊古塑罗汉像,出自南宋民间雕塑名手雷潮夫妇所塑。雷潮夫妇塑的“精神超忽,呼之欲活”的罗汉像而声名远扬。据考证雷潮一生只塑三处,此处最佳。这些罗汉塑像,个个比例适度,造型准确,有呼之欲出的感觉; 大殿三尊如来佛,形制古朴,在同类塑像中所少见。观音像神情安详庄严,有唐塑“吴带当风”之貌。如来佛像那传神的“慧眼”、诸天手中轻薄如绢的“经盖”、观音菩萨像上祥云托着的“华盖”,并称“金庵三绝”。罗汉堂后面的净因堂全用楠木建成,现已辟为石刻工作陈列室。 罗汉所着服装,修饰庄严华丽,图案惟妙惟肖,线条流转自如,衣服层次分明,具有江南丝绸苎麻的质感,充分体现了中国四大名绣“苏绣”精美绝伦的艺术精髓。再与殿内古朴庄严的据史料考证,这些彩绘塑像用材奇特,应用巧妙,表面全部涂有矿物颜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江总书记观时曾惊叹:“这里的塑像太神奇了”。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赞紫金庵罗汉为“凡体罗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钱绍武称“紫金庵的罗汉像绝对是少有的国宝,可以与法国卢浮宫的雕塑相媲美”。2006年6月紫金庵古塑罗汉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雕花大楼原名“春在楼”, 传取自清代诗人俞樾“花落春仍在”诗句。雕花楼于1922年兴工,用二百五十余名工匠昼夜施工,历时三年,花去黄金三千七百四十一两。雕花楼原是私家宅园,全楼的梁、桁、柱、檐通饰砖、石、木雕和铸铁装饰。砖、木浮雕,十分丰富,在江南的现代建筑中,仅为一例。雕梁刻栋,精巧别致,背倚青山,南眺太湖。房屋百间,主建筑有砖雕库门楼,前楼,后楼和花园等。 雕花楼坐西朝东,占地2亩,外面被一道20多米高的黑色风火墙护住,两侧夹以徽派的马头墙,使东山雕花楼远远看去,像一座神秘的城堡。 东大门面对前楼,是一座清水砖雕门楼。在朝外的门楣上题:“天赐纯嘏”,意思天赐大福。门楼内侧额题:“聿修厥德”,意思含修行积德。与外面的“天赐纯嘏”,遥相响应。上层雕“八仙上寿图”,中部刻“鹿十景”,左右兜肚上为“尧舜禅让”和“文王访贤”图,透雕达四层之深。下层雕“郭子仪做寿,儿孙满堂”。门楼侧面,为浅雕。北边为“凤穿牡丹”,南侧为“锦鸡荷花”。两旁垂莲柱刻“和合二仙”及“狮子滚绣球”状。整个门楼使用了透雕、高浮雕和线刻并用的传统手法。 其主体建筑有砖雕门楼、前楼、后楼和花园等。东面大门前是银杏林,南面是老宅“亲德堂”,至今还保持着大厅。西面是附房杂间,北面狭长地带,是一座小巧精致的花园。前后楼之间,隔以天井。楼高天井窄小,建筑者运用三楼宿井两檩的办法,解决了大楼通风采光问题。大楼的左右两厢,花篮厅和书斋,造得既对称,又迥异。花篮厅空旷宽敞,不设立柱,两边的海棠椽落于一根梁上,其下饰花篮两只,与孤拱连接,起到“丁”字梁的作用,既增加了梁的承载力,又使造型更显美观。书斋立柱,饰有挂落,隔成内、外两半。 因楼的前后抱头梁向外延伸,使楼面进深比楼下宽1.51米。月梁两端雕凤凰,全厅共雕有86对凤凰,故又称“凤凰厅”。包头梁的三个平面都有黄杨木雕,为《三国演义》中的故事48幅。檐口六扇长窗的中夹堂板裙板及12扇半窗的中夹堂板上,精心雕刻了始于东汉宣扬《孝经》的二十四孝图。在前厢房的夹堂板和长窗的裙板上,分别浮雕古人发奋读书、少年登科的“二十八贤”故事。在楼之前厅承重大梁上,雕刻着9幅“八仙过海”的故事。在楼之后厅承重大梁上,则通体雕刻着25幅《西厢记》故事。 花园东边照壁上,有一圆形砖雕“停云陇”。一条蛟龙,瞠目探首,正停在翻腾的云水之中。园南边依楼处,亦设亭建廓,直通北角层阁。步廓登阁,视线越过高高围墙,向北可见东山磅礴苍翠的重冈复岭,向南可眺湖光帆影、村舍炊烟,使人如置身更大园林之中。 苏州西山又名洞庭西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南40多公里的太湖之中,南北宽11公里,东西长15公里,面积79.8平方公里,是我国淡水湖泊中最大的岛屿。与周围34个小岛构成一幅巨型的山水盆景。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森林多彩,花果飘香,物产丰腴,名闻中外,是旅游的天堂,度假的乐园。 明月湾,有一个诗一般的名字,是一处画一样的村落。明月湾古村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南濒太湖,背倚青山,地形宛如一钩明月,故称明月湾,简称明湾。相传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美女西施,曾经在此共赏明月,古村由此得名。“明月湾,吴王玩月于此。”(《苏州府志》)。明代诗人高启的解读是:“明月处处有,此处月偏好!” 唐代,明月湾已闻名遐迩,大诗人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刘长卿等,都曾到此,留下赞美明月湾的诗作。南宋时金兵南侵,大批高官贵族到西山隐居,到明月湾定居的,有以写诗反对宋徽宗大办花石纲而闻名的谏官邓肃、抗金名将四川宣抚使吴璘的儿子吴挻等。 清乾隆年间,明月湾达到了鼎盛,修建了大批精美的宅第,以及祠堂、石板街、河埠、码头等公用建筑。这种完善的村庄格局,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以其独特而完整的古村风貌而倍受世人的关注。现存古村面积约9公顷,各类清代建筑近百幢,有常住居民四百余名,多为靠种植花果、碧螺春和兼太湖捕捞、养殖为生的农民,以金、邓、秦、黄、吴姓为多,为南宋隐退贵族繁衍的后裔。 木渎古镇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汉族水乡文化古镇,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施用“美人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专宠西施,特地为她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设吴县,木渎隶吴县。王莽新朝,木渎属泰德县。其后,木渎均为吴县辖地。《元丰九域志》载:“北宋设木渎镇,属吴县,镇以渎名”。明、清时为吴县六镇之一。 灵岩山,位于木渎古镇西北,山高182米,方圆124公顷,山多奇石,尤以灵芝石为最,由此得名。又因远望灵岩如巨象伏地,故别称象山。因为西麓产砚石,故又称砚山。向有“灵岩秀绝冠江南”、“灵岩奇绝胜天台”、“吴中第一峰”等美誉。山上建有“馆娃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山顶皇家花园,给后人留下了诸多遗迹。雄距山顶的灵岩寺为梁代建筑。灵岩山以中国佛教和游览胜地著称于世。 天平山,位于木渎古镇古西北,海拔201米,占地近百公顷。因其山顶平正而名天平山,更以“红枫、清泉、怪石”三绝闻名江南,“天平观枫”成为江南的一大奇观。又因范仲淹的高祖葬于山麓而名范坟山。苏州天平山与北京香山、湖南岳麓山和南京栖霞山并称为中国四大赏红胜地。 古松园,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所建。蔡少渔祖籍洞庭西山,原在上海做洋货生意,发达回乡造屋置地,良田万顷。蔡少渔与严国馨(严家淦祖父)、郑龄九、徐凤楼三家合称木渎“四大富翁”,富甲一方。其建筑布局为前宅后园,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风格。宅内各处建筑古朴雅致,雕刻十分精细,有一定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园有一株明代罗汉松,苍翠虬劲,姿态优美,古松园即因此松而名。 虹饮山房,是清代乾隆年间苏州近郊著名园林,因为门对香溪,背靠灵岩,“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过于其它园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渎的时候,必到虹饮山房,在这里游园、看戏、品茗、吟诗,直到夜色降临,才依依不舍,顺着门前的山塘御道,返回灵岩山行宫。因此,虹饮山房在当地又被称为乾隆皇帝的“民间行宫”。 严家花园,位于木渎古镇山塘街王家桥北,最初是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沈德潜的寓所。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后人将此院落让给木渎诗人钱端溪。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取名端园,有友于书屋、眺农楼、延青阁诸胜。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渎首富严国馨买下端园,重葺一新,更名“羡园”。因园主姓严,当地人称“严家花园”。严家花园经过三代主人的努力,前后历时二百多年,无论是岁月沧桑,还是人文蕴积,都赋予严家花园一种文化气息和名园风范。被现代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称为“江南园林经典之作”。花园内有一棵乾隆亲手种植到一棵玉兰树。虽然二百多年过去了,这稞玉兰树依然茂盛,年年开花。 平江路是一条傍河的小路,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全长1606米,是苏州一条历史攸久的经典水巷。早在南宋的苏州地图《平江图》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多年来,不但平江路的河流形态、街道建制与原先基本相仿,而且还分明地保留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 平江路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缩影。走进平江路,临河的店铺鳞次栉比,沿街不少老宅实已充作酒吧、会所,只是外表并不张扬,悄悄掩隐在木制门板之下,乍看起来与普通民居并无二致,只有从格外精致的雕花门廊上可以窥出些端倪。书吧、咖啡馆、琴馆、画廊……在这里既可以享受传统文化,又能体验时尚新潮。与观前街一巷之隔,但其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两个世界。与同是苏州老街的山塘街相比,平江路少了份商业气,保住了市巷旧貌,更大限度地留住了民情风貌。漫步在平江路上,你会发现有很多的石桥,每一个桥都有着不同的特色。 江路悬桥巷27号。洪钧故居。洪钧(1839-1893) 清末外交家。字陶士,号文卿。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祖上原籍安徽歙县,曾祖时迁来苏州。同治三年(1864)26岁时参加南京乡试中举,同治七年(1868)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后出任湖北学政,主持陕西、山东乡试,并视学江西。1881年任内阁学士,官至兵部左侍郎。1889年至1892年任清廷驻俄、德、奥、荷兰四国大臣。撰成《元史译文证补》30卷,开了中国史学界利用外国资料研究元史的先例。<br> 洪钧在国外曾以重金购买了一张俄制中俄边界地图,经校勘刻印后交给朝廷,由于不懂外文,将帕米尔地区许多卡哨画出中国国界。这张绘错的地图被沙俄公使收集了起来,作为两国边境争端的"证据"。洪钧因此悔恨交加,抑郁成疾,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终年55岁。<br><br>

相关知识

苏州周末游
苏州四大名园+吴中第一名胜(一次游遍)
清明假期在苏州游园林,快收好这份特辑
推荐地三:苏州中国花卉植物园
来一场园林深度游!“我在苏州游园林”春季篇上新
全网最全!苏州长三角苏州樱花主题公园打卡
苏州冬季赏梅好去处 2017冬季苏州梅花争艳盛开的地方
苏州|虎丘三花文化活...
赏花经济,苏州该出圈了!
关于苏州的诗句

网址: 苏州游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6495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伊河牡丹记
下一篇: ꕥꕥꕥꕥꕥ~你期待的花海正踏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