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螨是世界上抗药性强的十大害虫之一,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危害。近年来,叶螨市场需求迫切,农业生产现代化,防治叶螨的药剂也在逐年升级,但是叶螨的抗药性也逐年在发生变化。因此,很多药剂在叶螨防治方面逐渐失去活性,所以,研究叶螨抗药性成为很多研究所的首要课题。
早在2024年5月17日,笔者在“农药公社”上曾发表一篇名为《收藏!康禾立丰科研所揭示二斑叶螨抗性靶向通道蛋白和有效防控措施!》的文章,文章一经发表受到较多研究所的关注。随后笔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现在不仅是二斑叶螨的抗药性增强,甚至朱砂叶螨、全爪满等多种叶螨均存在抗药性增强的现象。因此,笔者又再次找到了康禾立丰科研所的张岭老师,张岭老师也认同笔者的观点。当前农作物上的植食性叶螨,随着化学农药的施用频率增高,也促使植食性叶螨的抗药性受体敏感度下降或者减弱,进而出现防控药剂对植食性叶螨防效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康禾立丰科研所揭示了中国叶螨抗药性离子通道,其中对植食性二斑叶螨、朱砂叶螨的抗药性离子通道进行揭示。包括,二斑叶螨通过谷胱甘肽S-转移酶蛋白的解毒酶系统;朱砂叶螨通过核受体HR96-转移酶蛋白解毒代谢途径;其它叶螨从EF-hand蛋白(EFHAND2)、细胞色素P450(CYP307A1)和羧酸酯酶(TCCarE 14)等多个蛋白基因代谢化合物表达。
同时康禾立丰科研所也揭示了,常见的如:阿维菌素、哒螨灵、乙螨唑、螺螨酯、丙溴磷、联苯肼酯丁氟螨酯等多种新型杀虫杀螨剂的抗性水平,检测不同种群中阿维菌素、有机磷杀虫剂、菊酯类杀虫剂等抗性靶标基因经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GluCl)、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乙酰胆碱酯酶(Ace)等基因可能存在的点突变;同时测定其细胞色素P450s、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和UDP-糖基转移酶UGTs等解毒代谢酶活性。
康禾立丰科研所在研究中发现,在二斑叶螨、朱砂叶螨、全爪满在多种作物的田间中群众存在阿维菌素与菊酯类产生较高且稳定的抗药性。有机磷杀螨剂,如:丙溴磷对二斑叶螨毒力活性低,对全爪满活性较高。阿维菌素、菊酯类、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杀虫剂抗性相关的基因点突变频率较高。哒嗪酮类杀螨剂与季酮酸类、新型苯酰乙腈类杀螨剂存在较高的交互抗性。哒嗪酮类杀螨剂与非内吸性杀螨剂中相对抗药性较低。
康禾立丰科研所发挥自身优势,从植物源多种中药材出发,筛选出大量的用于防控叶螨的活性物质和相关助剂,经过室内活性测试和大田试验两项严谨试验测试,发现目前筛选出的多种植物源提取物具有较高的控制叶螨的效果,且与杀螨药剂离子通道存在差异,可以有效降低叶螨的抗药性和降低或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目前康禾立丰团队在田间控制叶螨整体上以方案的形式进行有效防控,方案中常见的但不限于有40%联苯肼酯·丁氟螨酯悬浮剂(仞红)、40%螺螨酯·乙螨唑悬浮剂、33%阿维菌素·螺螨酯、藜芦根茎提取物、苦参根茎提取物、多种中草药植物萃取活性物质等。
在防控叶螨这条道路上,单一施用化学防治方法易使叶螨产生抗药性,通过康禾立丰科研所给出的方案,采用化学方案与植物源方案相结合可有效降低或减少害螨抗药性和种植户的资本投入,同时也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植物源防控叶螨和化学防控相结合会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双尾新小绥螨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控制效果评价
引进西方盲走螨控制李始叶螨
水稻叶螨是否可以免疫?
玉米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的危害、特征、发生规律及治理措施
棉花棉叶螨要如何防治?
怎么防治月季上的红蜘蛛(叶螨)
棉花神泽氏叶螨
福建“以螨治螨”技术创造治理草莓生物防控的奇迹
智利小植绥螨对茄子二斑叶螨控制效果研究
从苹果园植被多样化看叶螨天敌群落自然控制的生态学效应
网址: 中国叶螨抗药性研究,康禾立丰寻找新方案!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6615.html
上一篇: 2021年中国花卉行业产业链上中 |
下一篇: 火热夏季,叶螨危害不得不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