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古朴医案(20110907015)===调神汤治疗头痛

古朴医案(20110907015)===调神汤治疗头痛

“调神汤”出自山西名医刘绍武前辈之“三部六病”。刘老研究《伤寒论》自成体系,创立“三部六病”学说。其中创制了19张所谓“协调方”,基本以小柴胡汤为方底,加上不同的病位所需的不同药物。同时,比如川椒易生姜、苏子易半夏,利于久服。既然叫做“协调方”,估计是“协同各方、调理为主”的思路。而且,刘老认为,看病要定病性、定疗程,只要主要矛盾没有变化,一般不需要换方子。

所以,据说刘老有“刘百副”之称。哈哈,上面这些是凭记忆和体会写的,不准确的地方,三部六病传人,特别是马文辉老师可以直接打电话给我,劈头盖脸的骂我!

我与“三部六病”结缘,缘于一位山东网名叫做“紫苏”的大姐的力荐。这位大姐典型的山东大姐性格,人热情豪放。我们是在中医网站上认识的,也许都是自学中医,所以沟通较多。那年好像是2010年的夏秋之交,她打来电话,邀请我去太原参加“三部六病”培训班。我当时对于三部六病不是很了解,此前在北京的全国经方论坛,听过三部六病传人==马文辉老师的讲座,好像当时马老师讲三部六病,其中讲到==葛根麻黄汤,我还有点质疑。本来《伤寒论》的麻黄汤就很好,为啥还要搞一个葛根麻黄汤?不就是麻杏石甘汤加葛根嘛!能代替麻黄汤?所以不想去,但是紫苏大姐一定要我去,去了必有收获。所以抱着怀疑的心态跑到太原,一看,三部六病果然厉害,刘老的几代传人悉数到场。最厉害的是,人家搞得培训是山西省卫生厅搞的:陕西省西学中三部六病培训班。就是让山西的中医学习中医,学习三部六病。山西的中医就是牛!三部六病真是厉害!我们这些外地学员纯属义无培训,管吃管住,还管喝酒,哈哈啊!记得马老师还专门为我们二十几个外地学员摆了酒席,马老师有着浓重的山西口音,豪放的大家胸襟,幽默的演讲风格,特别是对我们这些爱好者更是鼓励有佳,至今不忘,甚是感动!

正是那次培训,改变了我对三部六病的看法。一位中医大家,倾其一生的宝贵财富,全部浓缩在几张经典方剂。学习中医不能先入为主,抱有成见。那次,也好像是马文辉老师新著《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首发,我当时请回来几本,很珍贵地送给中医朋友。也是那次,学会了后来多次使用的“调神汤”。

今天这个病案,应该是第二次使用调神汤。第一次是和一个中医朋友研究给一个女患者用的,大概是失眠为主的妇科病,据说效果很好。今天这个的基本情况如下:

女,不到40岁,家里开了烤串的夜店。很长时间头痛,尤以左侧太阳穴为重。脾气又急坏坏,和家人吵,和顾客吵,见谁都想吵,每天心烦意乱。为我是不是得病了,心想肯定是有病了,但是还真不是道是什么病。估计每天半夜三更,生活不规律引起的。其时正在看马文辉老师的《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心想这个和调神汤极其相似,调神汤言:脉溢,心烦,易怒,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或谵语或狂躁,调神汤主之。把脉:不甚了了,反正觉得很乱,心想此方为刘老精心创制,可以久服。不妨一试。

遂处调神汤原方五剂:石膏30克、牡蛎30克、桂枝10克、大黄10克、车前子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告知服后可能腹泻。

第二天,反馈:服后大约半个小时头痛除,肚子有点痛,拉肚子。告诉他是正常反应,继服余剂。剂尽,均好。

奇哉,调神汤!!!

三部六病十九个协调方前辈精心创制,我辈当深入研究。这些方子稳妥效奇,辩证简单,容易上手,或许这也是山西大力推广“西学中”的主要原因吧。

再一想,《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也就是中医的“临床手册”嘛!结果被后人搞复杂了,自己不知所云,令初学者一头雾水,入宝藏之库,不取宝藏,胡猜宝藏来历,终是空手而归!就像读书时,非要研究这个文章的中心思想,某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其实,作者当时啥也没想,或者没你想的复杂。这一方面,应该向日本人学习。感觉调神汤可能适合很多人的更年期综合证。

附上马文辉老师《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调神汤一节原文,微信压题图片不再瞎写,用淘来的马文辉老师援疆被美女采访的新闻图片,哈哈!

调神汤方:石膏30克、牡蛎30克、桂枝10克、大黄10克、车前子30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党参30克、苏子30克、川椒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煎服法:上药十二味,加水一千毫升,煮取三百毫升,倒出药汁,再加水八百毫升,煮取二百毫升,去滓,两次药汁相合,煮沸,温分三服,以空服为宜,忌生冷、油腻。

证治范围:植物神经紊乱,癔证,精神分裂症,内耳眩晕症,头痛、失眠、心烦等证的上鱼际脉情况。

调神汤的辨证施治指征主要是上鱼际脉或上鱼际脉并见聚关脉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其病理变化,结合实践推断,上鱼际脉的出现,是肝阳上亢的集中表现。经过几十年的观察验证,提示患者性格刚强、脾气急躁,至少在三年以上的时间内心情不畅,对自己的性格采取压制态度,用理智克制自己冲动的性情。我们知道,思维的冲动,导致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交感神经的兴奋,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管压力增加,血压增高。久而久之,在寸口脉上,使脉管向上多位,甚至达到掌侧拇指大鱼际。这就是临床见到的脉搏突破腕横纹以上,而取名“上鱼际脉”。见到上鱼际脉的患者,百分之九十以上有头痛、头晕、失眠多梦,目花耳鸣,记忆减退,胸胁苦满,心中烦燥,身重难转,周身乏力等证候,多为交感神经亢奋的一系列表现。

聚关脉的出现,经过观察,在中医属肝气郁结的范畴。从现代医学的病理推断,在这样一个变化过程,聚关脉者,性格内向,性情压抑,沉默寡言,至少在三年以上为一件事,反复考虑,不能言之于口,不愿告之于人,反反复复百思不得其解。为其主观思索,长期的思虑,同样导致大脑皮层的功能改变,而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功能受抑制,迷走神经功能占优势,呈现一派抑制性证候。如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胸膈满闷,饮食不规律。反映在脉象上,由于迷志神经的兴奋,引起血管的收缩是纵行的收缩,二者交织在一起,反映在寸口脉上,就可见到。由于长期的血管扩张,使脉管增粗,形成横行扩张。正常血管的收缩,使扩张的脉管在关部相聚,逐渐增大,甚者关部如豆状,故称为“聚关脉”。聚关脉的出现提示迷走神经占优势,呈现抑制性的病变过程。

上述上鱼际脉与聚关脉的发生机理,仅是综合临床实践作病理学方面的推断。究系何因,其细微病理变化如何,尚缺乏科学根据。但这两种提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则是一个无可非议的事实。在临床有许多患者是聚关脉与上鱼际脉互见。由于两种脉象代表着不同的病理变化,二脉交织互见,病性就形成同一性改变。机体中,由于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使周身上下出现一系列紊乱现象,寒热不均,虚实互现,如嗜睡多梦,烦燥疲乏,心跳忽快忽慢,腹胀满,饥而不欲食。四肢困乏,出现上热下寒,区域性改变。有时让患者自述,而不能全部诉出,可谓“百病传身”。但具体检查,无论心电图、脑电图、超声波、激光等现代设备检查,则无一改变,可谓难点。因实属整体的紊乱现象,并无器质性的病理变化,所以在治疗起来,不能单纯治某一方面,而必须讲协调,经过调整,达到动态的平衡,使紊乱的大脑皮层功能趋于正常,这样方可诸证尽消。如失协调主旨,则顾此失彼。

调神汤是调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的汤方,本方的组成是根据《伤寒论》一○七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而化裁得来。其具本化裁是在小柴胡汤中,参苏子降气汤之意,选用苏子降气化痰,以易去半夏辛燥有毒之弊,以大建中汤中选用川椒温中止痛,其热不伤阴之长,易去生姜性热伤阴,刺激发炎之短,使小柴胡汤,既保持其协调整体之功,又具有久服而不伤阴蓄毒之益。但在有呕吐症候时,仍取用生姜、半夏,取小半夏汤温胃止呕之功,而不用苏子川椒以代,其余诸证,均选用化裁后的小柴胡汤作基础,再以石膏之辛凉,清热生津而易去龙骨,使方中保持清热、凉血、镇静、生津的优势,以车前子补肾利尿之功取代茯苓,使集聚于半表半里的病邪,通过气血的运行,得以从小便排出,保持有一个除病邪的良好通道。同时方中不用铅丹,以除久服蓄毒之害。这样经过调整后组成的调神汤,在临证治疗中就具备了四个矛盾点,八个矛盾面,四方同调,八方共治,相反而又相成,使机体达到一个有机的协调,在方中具下列特点:

寒热并用。石膏黄芩以清热,桂枝、川椒以温中,功能的紊乱证候寒热互见,如单纯以温热之品以治脾胃之寒,就会使上焦火热愈炽,脾胃虽得治,而上焦之热加重缠绵不得消,反之,单以寒凉之药以清热除烦,而必寒其中,使脾胃之寒愈剧。所以寒热并用,使热邪得清而不伤其中,脾胃得温而不助其胸中之热,故寒热并用,各免其弊,相得益彰。

升降并用。整体的紊乱,寒热互见,虚实并存,一体之中往往上热而下寒,遇此之治,必须调中有治,治中有调,须将低于正常水平者扶到正常水平,高于正常水平降至正常水平,紊乱表现的证候虽有寒热虚实,但不是偏盛或过衰,须将上焦之热降至下焦以温其寒,把下焦之寒升至上焦以凉其热,上下交流,气血通达,使寒热并治,使其降中有升,升中有降。如同下楼坐电梯,降中有升提的因素,升中有降的意义。如果单纯或升或降,就会使机体的平衡进一步恶化,甚至崩解,如人想下楼,用电梯可以安然无羌,如果纵身下跳,则其命危也,协调治疗中亦同样寓有这样的哲理,所以方中柴胡的升提是使苏子更好的发挥降气的作用,二药为用,升降结合,令人回味。

收散并用。方中牡蛎固涩以敛气,柴胡宣通以发散,上焦热积,气血淋巴周流不利,壅塞不通,必须用柴胡以散,疏通发散胸中之邪,而胸满烦惊诸证可解。但心是一身之主,心气宜收不宜散,如单用发散之品,必然耗散心气,尤以脉大者。如过用耗散之剂,必然招致不可逆转的危候,所以方中选用牡蛎收敛以固其气,使心气不得耗散。这样,二药共用,发散以除积聚之邪,收敛以固心阳之气,使邪得祛而正不得损,收散共济,以奏驱邪固本之功,非良医而不达此地。

补泻并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者之所以病,就是因机体抵抗力虚衰而被邪气侵及,故病者本该尽补。殊不知,虚之所以虚,自有其因,正邪相争,交织于内,气机不畅,气血痰食积聚,天阳之气不得用,水谷精微不得充,使机体易虚。如单用补剂,则助其病势反而对机体不利,壅补恋邪,病如一等,必须将壅塞之积滞,给予祛除,方能为补助机体铺平道路,故用泻法以寓其中,积滞得泻病邪易清,为除病打开道路。故在调神汤中补泻并用,泻中寓补,补中助泻使病邪除,淤滞清,正气充,气血畅,使机体的紊乱趋于协调。所以说,调神汤协调整体,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一方之中,有病除病,无病的补正,运用一方,疗治始终,均收其效。八方分列,各司其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清热而不伐中气,气降而不致脱陷,宜通而不耗散正气,补正而不留病邪滞,邪得以除,正得以健。各方药味药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中医方剂学中,有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复方,各有所用。调神汤就是一个代表性的复方。临床应用,根据患者出现各种证候的程度,参考脉象的变化,从寒、热、虚、实的每个方面,进行辨证论治,而调整其中的药味与药量。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掌握其本质。通过观其脉证,选定方药,使其保持相对的平衡,以发挥其协调作用。机体的病理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当病性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的时候,平衡受到破坏则显示出寒、热、虚、实不同的突出个性来。同样,调神汤作为一个协调方,只要变动方中任何一方面的药味或药量,就可以使方剂的个性发生改变。所以说,在应用协调方时,既要掌握原则性,又要注意其灵活性,以适应临床处治各种复杂病证的需要,其变动情况如:

石膏、黄芩与桂枝、川椒是维持方中药物寒热的。如果病者呈现亢奋优势,热明明显,可以加大石膏用量,由三十克可增至六十克,甚至可达一百二十克;如寒象明显,可加大桂枝或川椒用量,由十克可增至二十克;如见背恶寒者,可用附子以加大其温性。寒热二药的用量,均可视病情而定。关键是初诊时要认证准确,方剂拟定因人而异,一旦定方,则不宜更改,抓住本质,一方到底。

人参与川军是维持补泻的协调药物。有时人参价格昂贵,久服易燥,可用党参代替。应用多年,党参代人参不见其逊。根据病者虚实程度而调整其量。脉见弦象,腹胀满闷证候明显者,可加大川军用量以泻实;体质虚衰,气短心悸者,加大党参用量以补其虚。

这些证治上的灵活性,是需要知道的。但是,这种变动是有条件的,必须是病性的一方个性突出时,方可应用。一般情况下,必须维护其原则性,因每一个协调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盲目乱调,则不收其效,反乱病情。这点同样是需要记取的,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只有真正了解组方原理,熟知药性,又善辨证,才能掌握方向,运用自如。

调神汤服用后,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这与病者的体质、情绪和环境有关。反应一是由于本方是治本为主,是协调显效,见效通常较慢,多是用药数付后症状才得以改善,二十余付药后主要症状才得以好转。这就提醒我们,不要因服用二三付无明显效果而更其方。二是有一部分人服药后,不是病情逐渐好转,而是感觉加重,如头晕、困乏无力、不思饮食等衰弱症状。遇此不必多虑,这是因为药到病所,调整过程中的激化反应。体质强壮,用药敏感者多见此种情况,痊愈较快,用药期短,约占调神汤证的百分之二十。三是服药后有腹痛,腹泻反应。许多患者怕其泻而惧其方,实乃有效期矣。调神汤是一个双向调控的方剂,有病除病,无病补体,药到病所,必须先除其邪,病邪被歼,不运至体外,病岂能根治?病情顽固者,开始并不泻,而到用药十余付方泻,但是泻是为了除病,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阶段反应,不必多虑。四是少数患者服药后有嗜睡的现象。这是大脑皮层通过药物矫正后,功能由紊乱趋于正常的一种补偿反应。原来失眠日久,大脑过于疲惫。用药后,机体协调起来,转入恢复阶段,欲补其亏,故出现嗜睡不醒。这是病转恢复的标志,可缩短疗程,使身体很快复原。七三年曾治一患者,服药三付后,困倦嗜睡,其家人忧虑,找到门诊,询问其情。嘱其不必多虑,令其尽睡而不必唤醒,每天给予水饮即可。这样,此人连睡六日而醒。后来,到门诊诉说:“自已如脱胎换骨,成了另一个人,神清气爽。”诸证尽然而清。后来又遇数例,均嘱其家属不必多虑。

医者开方,病者服药。主观判断与客观反应必须相符,治疗才能收效。但客观反应有两种,一是好的,二是坏的。好者加倍赞赏,坏者登门质询,是其常理。这就需要医者声明药效反应,尤其对坏的反应。通常要注意两种情况,一是药不对证,把病治差;一是方与证符,而是药病相争,反应出的不良感觉。所以说,医者必须做到“胸中有数,”既不可药不对证,固执己见,一错到底,贻害于人;又不可方本对证,是用药后的坏感觉好现象,尚做坏治,被假象迷惑。病者一诉,赶快停药更方,使药病相违,同样贻害于人。这两种都是过错,都应尽力避免。“病者之病病疾多,医者之病病道少。”医者对方药必须深钻细研,方不致误。

所谓:

伤寒历来有大家,三部六病是奇葩。

纷繁迷宫寻捷径,蓦然回首在晋中。

相关知识

《伤寒论》113方——栀子干姜汤,典型医案
耳穴压丸结合针刺调神方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
头疼怎么办 5种植物轻松治疗头痛
头痛治疗大约花多少钱
头痛治疗大约要花费多少钱
七叶神安片治疗失眠效果怎么样
迷迭香茶,治疗头痛,提神醒脑,办公室必备
【以案说医】董明国:健脾益气,理气消痞法治疗胃痞病案
中药治疗抑郁症最好的特效药物
11.白虎汤类

网址: 古朴医案(20110907015)===调神汤治疗头痛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7059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现代医学的养生
下一篇: 医学对蚂蚁的研究与应用(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