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2006-07-07 10:15IP属地:上海
偶的拍摄技巧绝对是一个菜鸟级,故最近在网上猛补DC的拍摄技巧。找到一些资料,与XDJM们同分享!
都市高尔夫指导价:万 最高降价:-- 最新销量:--
篇章一:术语解释
包围式曝光
包围式曝光(bracketing)是相机的一种高级功能。包围式曝光就是当你按下快门时,相机不是拍摄一张,而是以不同的曝光组合连续拍摄多张,从而保证总能有一张符合摄影者的曝光意图。使用包围式曝光需要先设定为包围曝光模式,拍摄时象平常一样拍摄就行了。包围式曝光一般使用于静止或慢速移动的拍摄对象,因为要连续拍摄多张,很难捕捉动体的最佳拍摄时机。
防手震功能
数码相机的防手震功能有两种:一是光学的,一是数码的。光学的防手震和传统相机是一样的,是在成像光路中设置特使设计的镜片,能够感知相机的震动,并根据震动的特点与程度自动调整光路,使成像稳定。而数码的防手震是通过软件计算的方法,利用成像扫描过程与机械快门开启的过程相互配合校正震动的影响,获取稳定的画面。一般而言,设计精良的光学防手震系统效果要可靠、真实一些。
单反相机
单反就是指单镜头反光,即slr(single lens reflex)。在这种系统中,反光镜和棱镜的独到设计使得摄影者可以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通过镜头的影像。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构造图中可以看到,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拍摄时,当按下快门钮,反光镜便会往上弹起,软片前面的快门幕帘便同时打开,通过镜头的光线(影像)便投影到软片上使胶片感光,尔后反光镜便立即恢复原状,观景窗中再次可以看到影像。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这种构造,确定了它是完全透过镜头对焦拍摄的,它能使观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胶片上永远一样,它的取景范围和实际拍摄范围基本上一致,消除了旁轴平视取景照相机的视差现象,从学习摄影的角度来看,十分有利于直观地取景构图。 单镜头反光相机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交换不同规格的镜头。
程序式自动曝光
程序式自动曝光是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这种方式曝光时,相机不但能根据光线条件算出合适的曝光量,还能自动选择合适的曝光组合。
超焦距
由于镜头的后景深比较大,人们称对焦点以后的能清晰成像的距离为超焦距。傻瓜相机一般就利用了超焦距,利用短焦镜头在一定距离之后的景物都能比较清晰成像的特点,省去对焦功能,所以,一般低档的傻瓜相机并不能自动对焦,只是利用了超焦距而已。正如前面所说的,"清晰"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超焦距范围内的景物并非真正的清晰成像,由于不在对焦点上,肯定是模糊的,,只是模糊的程度一般人能够接受而已,这就是傻瓜相机拍摄的底片不能放大得太大的原因。
iso感光值
iso感光值是传统相机底片对光线反应的敏感程度测量值,通常以iso 数码表示,数码越大表示感旋光性越强,常用的表示方法有iso 100 、400 、1000等,一般而言, 感光度越高,底片的颗粒越粗,放大后的效果较差,而数码相机为也套用此iso值来标示测光系统所采用的曝光,基准iso越低,所需曝光量越高。
景深
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对焦,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摄到。景深的大小,首先与镜头焦距有关,焦距长的镜头,景深小,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其次,景深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小(数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f11的光圈小),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数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于f5.6)景深就越小。其次,前景深小于后后景深,也就是说,精确对焦之后,对焦点前面只有很短一点距离内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对焦点后面很长一段距离内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偏振镜
偏振镜又称偏光镜,分为圆偏(cpl)和线偏(pl)两种,偏振镜是相机的附属配件。光线本身是一种电磁波,经反射和漫射之后,某个方向的振动会减弱,从而成为偏振光,因而,光滑物体表面的反光和天空的漫射光就是偏振光,而这些光线会影响摄影成像的清晰度。偏振镜可以选择让某个方向振动的光线通过,于是使用偏振镜可以减弱物体表面的反光,可以突出蓝天白云和压暗天空,在静物摄影和风光摄影中,偏振镜十分有用。
色彩深度
色彩深度(depth of color),色彩深度又叫色彩位数,它是用来表示数码相机的色彩分辨能力。红、绿、蓝三个颜色通道中每种颜色为n位的数码相机,总的色彩位数为3n,可以分辨的颜色总数为23n,如一个24位的数码相机可得到总数为2(24次方),即16 777 216种颜色。数码相机的色彩位数越多,意味着可捕获的细节数量也越多。通常数码相机有24位的色彩位数已足够,广告摄影等特殊行业用的数码相机,一般也只需30位或36位的色彩深度就可以。
红眼
“红眼”是指数码相机在闪光灯模式下拍摄人像特写时,在照片上人眼的瞳孔呈现红色斑点的现象。可以理解为在比较暗的环境中,人眼的瞳孔会放大,此时,如果闪光灯的光轴和相机镜头的光轴比较近,强烈的闪光灯光线会通过人的眼底反射入镜头,眼底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血管是红色的,所以就形成了红色的光斑。防红眼是闪光灯的一种功能,是在正式闪光之前预闪一次,使人眼的瞳孔缩小,从而减轻红眼现象。
白平衡
即white balance。物体颜色会因投射光线颜色产生改变,在不同光线的场合下拍摄出的照片会有不同的色温。例如以钨丝灯(电灯泡)照明的环境拍出的照片可能偏黄,一般来说,ccd没有办法像人眼一样会自动修正光线的改变。所以通过白平衡的修正,它会按目前画像中图像特质,立即调整整个图像红绿蓝三色的强度,以修正外部光线所造成的误差。有些相机除了设计自动白平衡或特定色温白平衡功能外,也提供手动白平衡调整。
光圈
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
光圈f值 = 镜头的焦距 / 镜头口径的直径
从以上的公式可知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
这里值得一题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对于消费型数码相机而言,光圈f值常常介于f2.8 - f16。,此外许多数码相机在调整光圈时,可以做1/3级的调整。
焦距
如果你在相机的英文规格书上看过"f =",那么后面接的数码通常就是它的焦长,即焦距长度。如
“f=8-24mm,38-115mm(35mm equivalent)”,就是指这台相机的焦距长度为8-24mm,同时对角线的视角换算后相当于传统35mm相机的38-115mm焦长。一般而言,35mm相机的标准镜头焦长约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长高于70mm就代表支持望远效果,若是低于28mm就表示有广角拍摄能力。
“可对焦范围"则是焦长的延伸,通常分为一般拍摄距离与近拍距离,相机的一般拍摄距离通常都标示为"从某公分到无限远”,而进阶级设计的产品则往往还会提供近距离拍摄功能(macro),以弥补一般拍摄模式下无法对焦的问题。有些相机就非常强调具有支持1公分近拍的神奇能力,适合用来拍摄精细的物体。
广角镜
即wide angle,又叫短焦镜头。广角镜因焦距非常短,所以投射到底片上的景物就变小了扩阔镜头拍摄角度,除可拍摄更多景物,更能在狭窄的环境下拍摄出宽阔角度的影像。
iesp自动聚焦
iesp英语intelligent electro selective pattern(智能电子选择模式)的缩写。iesp自动聚焦是数码相机在对焦范围内做多重区块分割(有资料称分割方式为扇形分割),再将分割区块所测得焦点位置综合运算,根据主体的不同状态,确定最佳焦距位。iesp自动聚焦在奥林巴斯数码相机的介绍中经常看到。
变焦
镜头的另一个重点在变焦能力,所谓的变焦能力包括光学变焦(optical zoom)与数码变焦(digital zoom)两种。两者虽然都有有助于望远拍摄时放大远方物体,但是只有光学变焦可以支持图像主体成像后,增加更多的像素,让主体不但变大,同时也相对更清晰。通常变焦倍数大者越适合用于望远拍摄。光学变焦同传统相机设计一样,取决于镜头的焦距,所以分辨率及画质不会改变。数码变焦只能将原先的图像尺寸裁小,让图像在lcd屏幕上变得比较大,但并不会有助于使细节更清晰。因此购买数码相机时,我们往往建议大家留意光学变焦的倍数。目前中端相机普遍都有3倍左右的光学变焦,不过也有具超长变焦功能的产品,例如10倍光学变焦的机种。
[ Last edited by ET爱高人 on 06-07-07 at 12:08 ]
2楼2006-07-07 10:27IP属地:上海
篇章二:拍摄技巧之 数码相机夜景拍摄指南
问题一: 为什么用夜景模式拍摄,每张照片都是模糊的?!
释疑: 普通数码相机在夜景模式下都是采用缩小光圈,增加曝光时间来完成的,在长时间曝光下,普通玩家很难在此环境保持手持的稳定性,因此通常拍摄出来的照片受到手抖动影响而模糊!这是初学者常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最好是采用三角架辅助拍摄,还可以采用自拍模式或者遥控器进行更稳定的操控。
问题二:在采用单反数码相机进行夜景拍摄中,发现手动控制拍摄出来的照片上有很明显的噪点,这是怎么回事?
释疑:数码相机在长时间曝光下拍摄出现噪点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目前高档数码相机,包括单反数码相机基本都具有 “降噪”功能,开启该功能后,在快门时间大于1/2s的拍摄中一般都能把噪点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样会使得画面显得干净许多。
从上诉两个问题来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数码相机,在夜景拍摄方面(实际也包括在光线条件不佳的环境下的拍摄)总是会或多或少碰到一些问题,掌握必要的拍摄技巧,对于我们充分利用数码相机的优势来获得满意的夜景照片是必须的。
一、获得满意夜景照片的简单方法
我们先从最简单地夜景拍摄方法说起,严格的说,这并不是技巧方面的功夫,而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数码相机已经提供好的功能,这就是大家熟悉的“夜景模式”。
目前绝大多数的数码相机都提供了场景拍摄模式,即使很多低于2000元的数码相机也具有夜景拍摄模式,在一些更高档的数码相机上还提供了更细致丰富的场景模式,甚至具备傍晚、深夜模式等。通过这类夜景模式,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当然最好采取我们在前面的第一个问题中提出的使用三角架辅助的方式,对于大多数的数码相机新手来说,采取这个方式进行夜景拍摄是最简单可行又具有保障的方法。
提醒:三脚架的稳定性不可忽视,因为三脚架的材质强度、三脚架各个接环是否锁紧、三脚架支撑地点以及长时间按动快门都会影响三脚架的稳定。
带有“月亮”或者“星星”标记的都代表夜景模式。
二、进阶的收获
使用简单的夜景模式远远无法适应摄影创作的需求,充分利用数码相机的即有功能来获得更多的拍摄乐趣是我们接下来的主题,其实涉及到的还是那些我们常常碰到的名词-对焦、曝光、ISO、闪光灯等,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个常见的问题:
问题三:在夜间拍摄人像,开启了内置闪光灯辅助拍摄,然而人像拍摄清晰了,但是身后美丽的夜景却无影无踪,如何解决!
释疑:在开启了内置闪光灯辅助拍摄后,数码相机就会自动把快门速度调到较高档位上,使得曝光时间不足而造成光线较弱的背景无法在照片中很好地展现出来。
手动对焦的乐趣
我们先来谈谈在自动对焦下的技巧。由于普通数码相机对低反差和低亮度的景物难以准确对焦,而拍摄的夜景往往都是处于这样的环境下,所以在进行夜景拍摄时,先尽量将对焦点对准明亮的景物上,对准焦后再锁定焦距进行构图,特别是在人像夜景创作的时候可以提高拍摄成功率。
手动对焦在拍摄人像夜景的时候可以起到有效的作用,提高拍摄成功率
不过自动对焦在夜景拍摄的时候往往也显出力不从心之态,因此采用具有手动对焦的数码相机对于夜景拍摄是很有利的。常见的数码相机手动对焦包括数字调节式和对焦环式。数字式手动对焦通过LCD显示屏上的距离数值调节来达到准确对焦,对于拍摄夜景拍摄能发挥相当效用。
通过液晶显示屏来查看对焦的效果,大概估计景物和相机之间的距离,然后通过显示屏上的数值显示,选择合适的焦距。若是为了表现大场景或者远处的景物,那么可以直接将焦距调整到无穷远处,这样能够很好地达到目的。
对于一般的夜景拍摄而言,对焦清晰是一张成功照片的重要保证,但是对于特色创作而言,在对焦上却能够演变出不同的效果而获得更多的乐趣,在本文暂不做深入探讨。
特殊拍摄表达出梦幻的感觉
曝光的选择
曝光对于夜景拍摄尤为重要,对于只具备夜景模式而没有手动曝光控制的数码相机而言,我们会有其他的方法来进行调节,后文将述。
对于具备手动曝光控制的数码相机,我们通常选择A模式(光圈优先)或M模式(手动模式)来进行夜景拍摄,数码相机的即拍即显功能能够让玩家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曝光组合的效果进行判断,调节起来也是相当方便的。
笔者在夜景拍摄时候,一般是将F值设置为最大,然后再对快门进行调整,可以直接从液晶显示屏上看到画面效果,对于曝光时间长短的选择,一来从技术上受到数码相机本身的参数限制,二来从创作上来讲,这是因人而异的的问题。折中的办法就是采用多种曝光组合来进行拍摄,然后后期再进行筛选。
长时间曝光的效果是相当吸引人的,特别是想展现流光异彩的繁华夜色就需要长时间曝光来完成,当然三脚架的辅助是必须的。要获得车流产生的灯光拖曳效果,曝光时间最短不能够低于15s,当然有经验的玩家还可以用B门手动控制曝光时间的长短,这样拍摄出来的照片画面富有流动的感觉。
长时间曝光长生的车灯拖曳效果能够体现出夜色的美丽。
打破白平衡的定向思维
白平衡是数码相机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在进行夜景摄影时,选择不同的白平衡,将直接影响到照片的色调以及所表达的意境,因为夜晚中的建筑物及景物的泛光灯所产生的光线,在数码相机上可呈现比肉眼更为艳丽的色光。
因此在夜景拍摄的时候,要打破平时一直依赖的自动白平衡,这样会影响到灯光固有的颜色,使之失去特有的色温感觉。为了突出表现更加鲜艳的彩灯色彩,可将白平衡设置成“日光”或“户外”模式,当然试着用不同的白平衡进行拍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灵敏度的问题
数码相机的灵敏度(ISO)在夜景拍摄中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而且总是伴随着正反两方面的结果。提高ISO数值可以提高快门速度,这样有利于拍摄的稳定,降低拍摄难度,同时ISO的提升带来的噪声增加往往是明显的。对于没有手动曝光控制的数码相机,调高ISO数值能够在夜景拍摄中获得稳定的成像效果,也不失为可用之法。
高档数码相机往往具有更广泛的ISO选择范围,甚至可用采用ISO800、ISO1600的设置进行拍摄,为了降低噪声,除了开启数码相机本身的“降噪”功能,还可用在高ISO设置下采用较低的照片分辨率进行拍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噪声干扰。
我们现在就有方法来解决问题三,建议方案如下:利用三脚架辅助拍摄,通过手动曝光控制将快门设定在1s或者2s档,在足够长的曝光时间下人物背景的夜色也会得到很好的展现,不过在拍摄过程中人物要保持姿态不变。另外还可以利用数码相机的Slowsync(慢同步)闪光模式,即是在内置闪光灯拍摄完毕后,再继续曝光一点时间,令背景的景色也能拍摄下来,这样人物和背景夜色都有充分的曝光,当然最好也在配置三脚架的情况下拍摄。
以上的这些技巧都是数码相机夜景拍摄中最基本的内容,在不断深入和掌握这些技巧后,玩家还可以发挥创意拍摄出更多的照片。
三、噪点杀手-Neat Image简介
Neat Image是一款降噪功能非常强大的软件,操作界面简洁易懂,其降噪过程主要分四个步骤:打开图像(Input image)、分析图像噪点(Device noise profile)、设置降噪参数(Noise filter settings)、输出图像(Output image),最后可以将图像输出为TIF、JPEG或者BMP格式。使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设置图像噪点分析区域和设置降噪参数。
NeatImage的操作界面简单,通过缺省模式也能够实现很好的降噪效果。
Neat Image中关于噪点分析区域的位置和面积是很有技巧性的,通常都设定在噪点比较集中的区域,面积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夜景照片往往由于长时间曝光,画面的噪点是很惊人的,另外在高ISO设置下的噪点也很相当明显,不过经由Neat Image在预置参数下处理过后,画面的颗粒度得到很大的改观,如果适当设置参数,也能够保留一些细节。
结束语
要想获得出色的夜景数码照片,拥有一部功能齐全的数码相机并配置好的三脚架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对于拥有入门级数码相机的玩家而言,按照我们上述的技巧也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而且后期处理也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最终的成像品质。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技巧后,更广阔的数码摄影天地还等着大家去探索,这不仅仅限于夜景拍摄了。
[ Last edited by ET爱高人 on 06-07-07 at 10:41 ]
3楼2006-07-07 10:47IP属地:上海
篇章三:拍摄技巧之 微距摄影昆虫拍摄技巧
一、神奇而美丽的昆虫世界
我们日常拍摄的生活照片、旅游照片、风光照片,拍摄的过程更多的就是摄取过程,摄影者自身的参与性很少。微距昆虫摄影相对而言需要更多的技巧与参于性,过程亦有趣得多。比如你能看到像轰炸机一样的蜻蜒暴动如何捕食的;在草丛中缠绵浪漫的蝴蝶怎样交配的;花从中穿梭忙碌的蜜蜂是如何采集花粉的。在阳光下,你可看到昆虫身上发出金属一般的光泽,或如燃烧的火焰。大自然神奇而美丽,每时每刻都在上演感人的故事,描绘着美丽的瞬间,拍摄昆虫是接近自然的绝佳途径,在镜头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与动人应该是昆虫摄影带给我的最大收获与满足。
二、微距昆虫摄影的数码器材
用数码相机拍摄昆虫相对于用传统相机有几个明显优势:因为这种微距摄影的主体是动态的昆虫,成功率较低,数码相机的低成本优势突现;现在的民用数码相机很多都有微摄功能,比起传统摄影要通过加装近摄镜、接圈才能实现显得简单而方便;传统相机在微距摄影中讲究放大倍率,而在数码相机中我认为是否有足够大的像素则是关键。
一般认为昆虫摄影的适合距离大概是30CM-120CM,这主要源于昆虫的警戒性。所以长焦在这种环境下拍摄是很重要的,CANON PRO 90IS、OLIMPUS2100等几款相机都拥有10倍变焦,实在是捕捉昆虫精彩瞬间的利器。但是这两款相机都没有微距功能,所以拍摄的昆虫大小受到限制,主体的大小极限大体相当于一只小粉蝶,或者你就需要考虑另外配置近摄镜。如果你要拍摄比它更小的昆虫,比如瓢虫,最好还是选择有微距功能的数码相机。这种微距摄影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进行图像的裁切,所以有足够大的像素也是至关重要的。还有一点,昆虫摄影通常都在野外进行,很多时候都不允许使用三脚架,而长焦的使用必然要求较长的快门时间,因此选择具有IS(防抖动系统)功能的数码相机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微距昆虫摄影的常用技巧
微距昆虫摄影成功的关键是主体的高清晰,而这也是最大的难点。主要是关系到对焦的问题,我的经验:在微距摄影中相机的自动对焦几乎是不可信赖的,所以你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学会熟练地使用自己手上数码的手动对焦。就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民用数码相机而言,手动对焦都非常别扭,要做好这第一步也是要花时间去累积经验的,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在捕捉精彩镜头时触变不惊。
对焦时焦点的选择应该落在昆虫的眼睛上,因为你是在进行微距摄影,这一点非常重要。我通常的做法是结合昆虫头部的点测光,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照片都是这样完成的。在日常的摄影中,我们通常会使用锁定对焦,然后平移相机重新构图的办法,但在微距摄影中即使极少的位移都可能造成失焦,导致整幅照片的失败,因此能避免则避免。我有过太多的失败个案,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宁愿采取后期裁切的方法。
民用数码相机几乎都没有真正的光学单反,电子取镜器受分辨率的限制,经常会骗过你的眼睛。因此,如果你瞄准的“昆虫朋友”乐于配合的话,一定要充分利用机会,尽量多拍几张。
为了突出主体,虚化杂乱的背景,使用大光圈与高倍变焦是通常的做法。至于曝光补偿、使用闪光灯等技巧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再详谈。
四、昆虫摄影的时机
经常有朋友问我是怎样找到这么多昆虫的,根据自己的经验,在盛夏天,雨过天晴后是昆虫的活动高峰,而且这个时候由于翅膀沾有雨水的缘故,小昆虫的活动频率明显减慢,加上光线条件理想,实在是拍摄的最佳时机。
有些昆虫摄影的专家认为,早上太阳初升的时候也是一个理想时机,根据是经过长夜,昆虫的体温开始回升,一般都出来活动了,早晨的露水又减缓了它们的活动。早上斜射的阳光对于摄影家来说是一种出彩的光线。只是在弱光条件下,民用数码相机难以有上佳表现,数码相机在强光下,大光圈高快门的条件中表现高饱和度、高清晰度才是强项。
还有朋友说,昆虫我也想拍啊,只是每次我还没有接近,它就飞了。昆虫摄影中耐心运跟运气同样重要,花了一个下午时间却一无所获是常有的事。其实只要不是受到过分的惊吓,要接近她们也不是一件难事。我有段时间经常去拍蝴蝶,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每朵花上都只作片刻的停留。但我发现她们还是有一定的活动轨迹的,于是就采取守株待兔的方法,预先对着一朵花做好对焦与测光,猎物进入射程马上开火。非常遗憾,我非蝴蝶,结果往往是空等。
再给大家两个特别提示:昆虫交配时缠绵得很,常常是赶也赶不跑的,要拍下这浪漫的一刻可是一点都不难的;昆虫中要数蜻蜓最容易拍了,她的警戒性不高,这里引用一位网友的话,“一只健康快乐蜻蜓刚停在草叶上准备休息的时候,翅膀是非常工整地平展在背上的,如果它感到安全和舒适,就会放松肌肉,让翅膀再向下耷拉一个小小的角度”。遇上这个时机,就是拍摄蜻蜓的最好时机,只要你慢慢靠近它,一定会有收获的。我常去的一个摄影网站,蜻蜓是上镜率最高的明星,大家笑言“以青挺夺天下”!
4楼2006-07-07 10:55IP属地:上海
篇章四:拍摄技巧之 数码摄影入门 逆光终结篇
逆光包括全逆光和侧逆光两种。它的基本特征是:从光位看,全逆光是对着相机,从被摄体的背面照射过来的光,也称“背光”;侧逆光是从相机左、右135°左右的后侧面射向被摄体的光,被摄体的受光面占1/3,背光面占2/3。从光比看,被摄体和背景处在暗处或2/3面积在暗处,因此明与暗的光比大,反差强烈。从光效看,逆光对不透明物体产生轮廓光;对透明或半透明物体产生透射光;对液体或水面产生闪烁光。
如果我们能将逆光摄影的手段运用得当,对增强摄影创作的艺术效果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摄影的本质是光,光是摄影的命脉和灵魂。刘半农先生曾说过:“景物虽好,而不能采取适当的光,画面仍是死的。”
摄影中的逆光我个人认为是最俱表现力的一种光线。它能使画面产生完全不同于我们肉眼在现场所见到的实际光线的艺术效果。它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质感。
特别是拍摄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如花卉、植物枝叶等,逆光为最佳光线。因为,一方面逆光照射使透光物体的色明度和饱合度都能得到提高,使顺光下平淡无味的物体呈现出美丽的光泽和较好的透明感;另一方面,使同一画面中的透光物体与不透光物体之间亮度差明显拉大,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在这里许多朋友拍的花草微距PP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二,能够增强氛围的渲染性。
特别是在风光摄影中的早晨和傍晚,采用低角度、大逆光的光影造型手段,逆射的光线会勾画出红霞如染、云海蒸腾,山峦、村落、林木如墨,如果再加上薄雾、飞鸟,相互衬托起来,在视觉和心灵上就会引发出深深的共鸣,使作品的内涵更深,意境更高,韵味更浓。
第三、视觉的冲击力。
在逆光拍摄中,由于暗部比例增大,相当部分细节被阴影所掩盖,被摄体以简洁的线条或很少的受光面积突现在画面之中,这种大光比,高反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造型效果。我说过多次,摄影是减法的艺术,而逆光就是一把很好的“剪刀”。它能使背景处于背光之下,曝光不足,色彩还原差,使背景得到净化,从而获得突出主体的效果;它还能生动地勾勒出被摄体清晰的轮廓线,使主体与背景分离,突现被摄体外形起伏和线条,强化被摄体的主体感;还有,它能深入地刻画人物性格,由于整个画面受光面积小,面部与身体的大部分处于阴影之中,形成以深色为主的浓重低调画面,有助于表现人物深沉、含蓄、肃穆或忧郁的性格。同时,由于影调反差对比度较大,明暗光线布局强烈,既可使人物面部的某些缺欠借助强光加以冲淡,又可利用背光的暗影予以隐匿,以取得扬长避短之效。
第四,能够增强画面的纵深感。
特别是早晨或傍晚在逆光下拍摄,由于空气中介质状况的不同,使色彩构成发生了远近不同的变化:前景暗,背景亮;前景色彩饱和度高,背景色彩饱和度低。从而造成整个画面由远及近,色彩由淡而浓,由亮而暗,形成了微妙的空间纵深感。
第五、前景的逆光运用。
反光篇里面前景作为陪衬,处理成没有细节的逆光剪影效果是比较聪明的手段。这样既交待了物体的轮廓,又避免了前景对视觉中心的干扰。
逆光拍摄的曝光是比较难控制的。
主要是它的反差大、变化多,而且主要部位大都处于阴影之中所至。因此在逆光拍摄中,一是曝光时不要被画面中大面积阴暗背景的光线所欺骗,而应以被摄主体的亮度读数为依据,其余在所不计。但最关键是你想要表现是么!
比如在逆光人像时如果是拍摄低调类的肖像pp时,则应以人物的高光部位为测光依据,并且有必要的话。还要应选择适当的辅助光(用闪光灯或反光板等补光)。但是你想表现剪影效果时,应以明亮的背景亮度作为曝光依据。拍摄日出、日落、霞光的时候,则应以太阳的亮度为测光的主要依据。四是逆光拍摄花卉时,应选择较暗的背景予以反衬,以造成较强的光比反差,强化逆光光效,达到轮廓清晰,突现主体的艺术效果。五是由于相机还对着强光源,要注意眩光的干扰。应有遮挡措施(用适当的尽可能长的遮光罩,或用手、帽子、纸板等在镜头前遮挡),或略向旁偏移,调整为拍摄角度等办法,防止太阳或灯光直射镜头,使眩光消失后再按动快门。这时相机上的诸如点测、手控曝光等功能就有用武之地了,精确的测量每个元素的光值,正确的评估总体的曝光量变得格外的重要。标准就是“你到底想要表现什么”。
对一张好的pp就是这许多基本技法的协调统一,所有的焦点选择、曝光控制、用光、构图都是围绕着主题的需要,通俗点说就是“你到底想要表现什么”把自己看到景物时候的感觉和冲动如何准确传达给每个观看的人。
数码入门基础系列今天正式结束了,也该结束了,我其实有点后悔把这个系列搞的这么长,特别到了后几期,大家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我的心里总有一种欠债的感觉,恐怕出来的文章不得到大家的喜爱。希望这几篇入门文章对大家拍摄水平的提高会有帮助。你们的成功就是我的快乐。这是我为我的公司提出的口号,我希望这里也是。少点无谓的争论,多用你们的眼睛;少点对自己机器的不满,多点合理运用自己的智慧。我相信哪怕是1000圆的dc也会出让人满意的片子。
逆光的荷花,从背景里“跃”出来了
5楼2006-07-07 11:04IP属地:上海
篇章五:拍摄技巧之 数码相机内置场景模式的拍摄技巧
其实,只要是用过胶卷相机的人,对用数码相机拍摄应该都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对焦、曝光、感光值等两种相机都是互通的,笔者在此不作详谈。今天我与大家探讨的是数码相机内置的场景模式的运用。
一般而言,数码相机都提供了多种场景拍摄模式,即相机内预先调节好光圈、快门、焦距、测光方式及闪光灯等参数值,以便于那些经验不足的用户拍出有一定质量保证的数码相片。可是,大家是否利用好这些场景模式进行拍摄呢?我看未必。相当一部份朋友使用的是数码相机的AUTO(自动)模式,而在特定的拍摄环境中,其相片质量当然难以保障。因此,笔者在下文总结出9种常见的数码相机场景模式及其拍摄技巧,供大家参考。
1、人像模式
用途:此模式主要用来拍摄人物相片,如证件照。数码相机会把光圈调到最大,做出浅景深的效果。而有些相机还会使用能够表现更强肤色效果的色调、对比度或柔化效果进行拍摄,以突出人像主体。
技巧:在这种拍摄环境下,大家只需注意取景和构图等问题。如果在室内拍摄并使用闪光灯,应打开数码相机的防红眼功能。另外相机与目标之间应保持一段距离,最好在远处再用变焦(Zoom)放大功能拉近目标拍摄。
2、风景模式
用途:拍摄风景名胜时,数码相机会把光圈调到最小以增加景深,另外对焦也变成无限远,使相片获得最清晰的效果。
技巧:注意的地方不多,大家只需注意环境光线,例如不要让阳光直射镜头。而在日落等环境下可能要自己手动调节白平衡。
3、全景模式
用途:拍摄超宽幅度的画面(如山脉、大海)时,数码相机会在每张相片后留出多余位置,帮助摄影者连续拍摄多张风景相片,再组成一张超宽的风景照。
技巧:拍摄时需用一些较明显的地方(如建筑物)作为衔接标记,使拍摄下一张相片时更容易结合。建议大家使用三脚架拍摄,以保证画面稳定和对位准确。
4、夜景模式
用途:夜景模式一般有两种,前者使用1/10秒左右的快门进行拍摄,从而有可能导致曝光不足。而后者则使用数秒长的快门曝光时间,以保证相片充分曝光,相片画面也会比较亮。上述两种都使用较小的光圈进行拍摄,同时闪光灯也会关闭。
技巧:首先,拍摄夜景时应使用三脚架;另外,最好采用Timer延时模式触发快门,因如果用手按可能会移动到相机。
5、夜景人像模式
用途:在夜景中拍摄人物(如逛灯会),数码相机通常会使用数秒至1/10秒左右的快门拍摄远处的风景,并使用闪光灯照亮前景的人物主体,闪光灯通常会在快闪关闭前被触发。
技巧:大家最好使用三脚架,另外注意一下目标和闪光灯之间的距离,避免前景目标过亮的问题出现。
6、灯光模式
用途:此模式与夜景模式相似,快门会在数秒后关闭以获得足够曝光(就像胶卷相机的B门一样)。
技巧:拍摄技巧和夜间模式相同。
7、逆光模式
用途:在一些背光的环境下使用,即主体的背后有较强的光线。相机会采用重点测光以增强曝光的准确性、并增加EV值以避免主体过暗,有些相机还会使用闪光灯进行补光。
技巧:应先把焦点放在主体上并半按快门不放,再移动相机向其他地方构图。同时拍摄者要注意光源,如果遇到太强的光线,应换个位置拍摄。
8、动态模式
用途:用来拍摄高速移动的物体,数码相机会把快门速度调到较快(1/500秒),或提高ISO感光值。
技巧:拍摄时如果光源不足,可能无法锁定高速移动的图像,所以最好在阳光下使用此模式。
9、微距模式
用途:用来拍摄细微的目标如花卉、昆虫等等,数码相机会使用“微距”焦距,并关闭闪光灯。
技巧:在微距拍摄模式下,要注意目标和数码相机之间的距离最少应为相机说明书中标明的微距拍摄距离(如4cm),否则会出现无法对焦的问题。而且大家还应注意光源,不能使目标太暗,最好使用三脚架拍摄。
[ Last edited by ET爱高人 on 06-07-07 at 11:05 ]
6楼2006-07-07 11:09IP属地:上海
~~~THE END~~~
相关知识
拍摄花卉的小技巧分享
必学的花卉拍摄技巧
拍摄花卉的5个技巧
拈花惹草——花卉拍摄必学的15个技巧
15个花卉拍摄必学技巧
【摄影技巧】15个花卉拍摄必学技巧
花卉人像拍摄技巧的7点TIPS
人像花卉拍摄小技巧
拍摄花卉的构图小技巧
花卉拍摄技巧
网址: (转载)DC拍摄的术语解释及技巧!!!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7123.html
上一篇: 花卉已经了怎么办,花卉的补救办法 |
下一篇: 花卉摄影·广布野豌豆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