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角斑病菌科学分类::薄壁菌门、假单胞菌科、黄单胞菌。
草莓角斑病菌分布地区
希腊、德国、意大利、葡萄牙、美国、巴西、委内瑞拉、新西兰、澳大利亚、阿根廷、罗马尼亚、埃塞俄比亚、法国、西班牙、留尼旺、。
草莓角斑病菌危害性状
草莓是该病原的主要寄主。F.ananasa是草莓(F.chiloensis)和野生草莓(F.virginiana)的杂交种,但它和许多品种对病原菌的感病性差异较大。野生草莓、欧洲草莓、金露莓和P.glandulosa是接种寄主。但F.moschata对该病原菌免疫。草莓角斑病菌1962年首次报道于北美洲,草莓角斑病会引起产量下降,但一般不是毁灭性的。经常采用喷灌的地方损失会加大。
在叶片细的叶脉之间出现多角、具有光泽的1-4mm大小的水浸状病斑,早期病斑只能在叶片背面看到,对光时呈透明的圆点。两周后斑点扩大、合并,在叶片正面也能看到水浸状的红褐色角斑。菌液流出后遇到干燥天气,病斑上因形成胶状膜,而常有光泽。病斑通常是沿着初生的次生叶扩展。病死组织脱落,使叶片形成许多洞孔。在发病严重的情况下,解剖病枝顶部,其内部组织的变化和症状常常是局部水浸状。
草莓角斑病菌生物特性
草莓角斑病菌是好气的革兰氏阴性杆状,无荚膜,无芽孢,大小为0.4μm×1.3μm,具有一根极生鞭毛。在N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规则,凸起状,有光泽、透明或淡黄色。
草莓角斑病菌传染途径
病菌通过雨水飞溅作局部传播、扩散,草莓苗可以携带病菌作远距离传播。许多细小的病叶碎片都可能被夹杂在草莓苗中而起传播作用。病叶残渣、带病植株是发病的初侵染源。在病残叶和土壤中,病菌能存活至下茬作物。在实验室保存的干燥病叶中,病原菌至少可以存活半年,在生长期开始时,病菌开始由病残叶传播到幼叶上,从草莓枝头上侵染草莓叶窝,在嫩的叶片茎部,沿着叶脉产生病斑,并能在枝头的顶部扩展。
病菌从初的病痕中流出,通过雨水喷灌在植株间传播。病菌也能通过气孔侵入,病菌通过局部的伤口或下方的病叶侵染枝蔓,在整个生长期病菌有多个侵染循环。病原菌可侵染草莓花,但不为害果实。在病害流行期间,当环境条件有利于病菌渗流和扩散时,病原菌从枝头的叶窝中感染病菌引起系统侵染,在潮湿的室温中容易发生。对发病有利的条件是白天室温在20℃左右,晚上较低温度,高湿。
相关知识
角斑病题目答案解析,角斑病题目答案解析
【细菌性角斑病预防】
细菌性角斑病
草莓不同病害分析及实用防治技术
西瓜细菌性角斑病怎么防治?浅谈西瓜细菌性角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防治绣球花角斑病
鸡蛋花角斑病防治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可以用()防治 A: 中生菌素 B: 多菌灵 C: 阿维菌素 D: 阿克泰
芒果细菌性角斑病—你防对了吗?
腈菌唑使用注意事项 草莓用什么杀菌剂好
网址: 草莓角斑病菌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73741.html
上一篇: 养花遇到小飞虫的侵蚀,教你3招几 |
下一篇: 大丽花易受哪些病害侵染?怎样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