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谭 娇 摄影 记者 成 杰
重重花瓣洁白如玉,丝丝花蕊灿黄如金,桐乡杭白菊素有“千叶玉玲珑”的美誉。作为婉约江南有名的农产品,杭白菊已有800多年的栽种历史,300多年的生产历史,其在古时就被列为贡品,与“西湖龙井”齐名,如今更是驰名海内外。
放眼全国,唯独桐乡有着丰富的杭白菊栽种、养护经验。1999年,桐乡市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杭白菊之乡”;同年,菊花被确定为桐乡市市花。
桐乡人好客,杭白菊算得上是家家户户客厅茶室必备的待客佳品,在茶香缭绕中,临河观水,话里短家常,日色也就变得慢了下来。外地游客走进桐乡的餐馆,若是店家先端出一壶芳香的杭白菊花茶来,也可知这地方是来对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馥郁花田里,它是最清新的那一朵;四时花海中,它是最雅致的那一抹;万千花茶里,它是最悠远的那一棵。更为动人的,是桐乡杭白菊绽放在高原上的曼妙身姿。以杭白菊为媒介,江南与西北的一线牵,讲述了一个跨越山海的美丽故事。
一
2020年,桐乡杭白菊走出江南水乡,首次绽放于海拔3000多米的都兰县,有效助力都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当地百姓敲开了一扇致富门。一边是江南水乡,一边是雪域高原,杭白菊为什么能?
将杭白菊引种至都兰,这一奇妙的想法源自2020年浙江援青都兰工作组的一次调研。当时,浙江援青都兰工作组了解到,都兰县除发展枸杞、藜麦等特色产业外,常年种植青稞、小麦等传统作物,产值低,收益少。按桐乡的市场价来算,每亩杭白菊的产值近万元,是都兰老百姓种植青稞等农作物收入的十倍多。若是将杭白菊成功引种到都兰,将大大提高当地百姓的农业收入。
与此同时,杭白菊与枸杞是最佳的茶饮搭档,二者的生产加工方式也非常相似,都兰恰好有完整的枸杞产业链,这又为桐乡杭白菊引种到都兰增加了砝码。
或许有人会问,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桐乡生长了几百年的杭白菊被引种到西北的高原上,难道不会水土不服?
其实,都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农牧业大县,有着“柴达木绿洲”和“瀚海粮仓”的美称。巧的是,杭白菊耐寒、耐干、喜光照,正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种植。在充分考察都兰气候、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实际的基础上,浙江援青都兰工作组与嘉兴、桐乡市县两级积极沟通协调,达成援建意向。
当年,由桐乡市农业农村局向都兰县赠送的2万株优质杭白菊种苗飞越2500多公里,顺利空降都兰,“江南花”与高原的“美丽故事”就此开篇。自2020年开始,桐乡先后为都兰县送去了数百万株优质的杭白菊种苗。
考虑到桐乡和都兰在气候条件与土壤土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而天气、水质、光照等又是影响杭白菊长势的重要因素,桐乡农技专家通过上门实地培训与远程连线“云指导”的方式,手把手扶持当地农业经济,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高原上的杭白菊长势喜人。
如今,都兰县已成功掌握杭白菊种植技术,顺利打造出一套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并借助嘉兴的企业和市场形成加工、收购、品牌、销售一条龙服务,“本土化”“特色化”的杭白菊产业,为当地农业高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都兰所盼,援青所往;跨越山海,春秋为鉴。桐乡杭白菊在都兰绽放,成就了一段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的佳话。这份情谊随季节流转,生生不息。
让人欣喜的是,桐乡援建都兰的杭白菊致富经验迅速得以“复制粘贴”。
除对口援建都兰外,桐乡杭白菊还盛开在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海拔2800多米的川西高原上。黑水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生长在这里的杭白菊则有另一个好听的名字——藏白菊。
嘉兴海宁与黑水的对口帮扶关系建立已有9年。在援建过程中,嘉兴海宁驻黑水援建工作队不仅为当地提供藏白菊种苗与种植技术的指导,还建成了达古冰川藏白菊加工基地,为其解决了藏白菊生产加工的后顾之忧。
没有条件就去创造条件,遇到困难就去解决困难,这是嘉兴援建干部不变的“精气神”,也是一支支嘉兴援建队伍“你追我赶”的乡村振兴接力赛。
天时、地利、人和,杭白菊这一婉约江南花,如今真正化身高原当之无愧的“致富花”。
二
桐乡地处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腹地,居上海、杭州、苏州三角之中心。境内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气候四季分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素有“百花地面”的美称。千里相隔,从桐乡众多特色农产品中脱颖而出的,为何是杭白菊?
桐乡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菊花生长,境内野菊遍地,涵盖青蒿、黄蒿两类近10个品种。其中,杭白菊是久负盛名的菊中珍品。
据《致富广集五记》记载:“临安园子,每至重九,各出奇花比胜,谓之开菊会”。《杭州府志》中记载:“临安有花市,菊花时制为花塔”。
由史料可知,小白菊风行已有数百年,庭院栽菊在南宋(1127-1279)时期就已兴盛。当时,南宋宫廷创办了一年一度的“菊花灯会”,要求将最好的菊花选送至都城临安(今杭州)展出。灯会上,除展有各色大花径的菊花外,还采用小白菊、小黄菊等小花径菊花做“宝塔”“门楼”造型的扎景。
南宋初年,大批北方官民随宋室南渡,定居桐乡各地,他们入乡随俗,也在自己的庄园和近宅杂地栽种菊花以供观赏。
到了明朝,杭州府曾把质量上乘的桐乡产甘菊(小白菊)列为贡品,这便是桐乡杭白菊被美誉为“杭白贡菊”的由来。
据考证,桐乡杭白菊作为商品生产始见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农学家张履祥(1611-1674)所著《补农书》。张履祥是土生土长的桐乡人,他在这本书中写道:“甘菊性甘温,久服最有益。古人春食苗、夏食英、冬食根,有以也。每地棱头种一二株,取其花,可以减茶之半……黄白两种,白者为胜。”《补农书》是在张履祥48岁时创作完成,由此可见,桐乡杭白菊作为商品生产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为360年以上。
桐乡传统农家住房宽敞,晒场也广阔,加上燃料充足,为杭白菊的种植和纯手工加工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和生产条件。经过历代的人工选优、精培,桐乡杭白菊形成了精良的品质,在菊花茶中堪当一枝独秀,盛产不衰。
“杭白菊,既然是桐乡的小白菊,因何冠以‘杭’字?”要回答这个问题,则要从另一个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有趣故事说起。
传说民国初年,安徽茶商汪裕泰向南洋商人梁老板转销桐乡白菊。桐乡菊商朱金伦受汪裕泰委托,负责白菊的加工和包装,并按照要求贴上商标和产品说明。汪裕泰深谙从商之道,为防止梁老板甩掉他这个中间商,便吩咐朱金伦在白菊花封包上都打上“杭州西湖金伦茶庄出品”的字样。后来,梁老板果然企图“过河拆桥”,他当然找不到子虚乌有的金伦茶庄,但桐乡的白菊从此就有了个“杭白菊”的美名。
也有一说,旧时桐乡交通不便,所产菊花大都经过安徽茶商转手杭州,再销往各地。茶商为了博杭州的知名度,常将桐乡产的白菊冠以“杭州”的名头,久而久之,“杭白菊”就成了桐乡白菊的代名词,并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只有了解其中门道的“行家”才会知道,杭白菊就是桐乡的好,要寻上好的杭白菊,自然得往桐乡去。
三
粉墙黛瓦,水墨江南。闲暇之余在桐乡古韵十足的街道上漫步,风也清清,水也潺潺,没有比静下心来品一杯杭白菊更惬意的事情了。
桐乡杭白菊的制作需经过蒸、煮、晒等多道工序,密封保存后,色香味形俱佳。取一只玻璃茶杯,扯上几朵浅黄带绿、花苞半开的胎菊,经沸水冲泡,朵朵小巧的白菊沉浮旋转,阵阵清香便随着升腾的热气四散开来。花叶汲水,叠瓣千重层层舒展,清透的茶汤浅黄带绿,“千叶玉玲珑”的绝美姿态一览无余。
能喝得惯杭白菊的,是有“口福”之人。杭白菊茶汤顺滑爽口,味甘而醇郁,回味却微苦。正是这独特的一丝苦味,又衬得茶汤的清甜似有若无,愈发让人唇齿留香,品之回味悠长。
桐乡小白菊是药食同源的花茶,也是茶用菊花中最好的品种之一,位列浙江省八大名药材“浙八味”之中。因此,它也成为不少“都市丽人”书桌案头的养生茶,佐以枸杞、桑叶、枣圈或蜂蜜,或烹或煮或泡,经不同的手法调制,便有不同的风味。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杭白菊就带着这样一股劲——是跋山涉水不问花期的韧,是迎秋而开逆势而上的勇,是与世无争坚守自我的飒。
绵延的大运河不仅让桐乡杭白菊遍地花开,还孕育了桐乡悠久的历史文化,构成了江南水乡独特而浓厚的自然人文景观。在桐乡,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古镇文化交相辉映。这里有千年水乡古镇乌镇,有江南名刹福严禅寺,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有张履祥、吕留良、茅盾、丰子恺、钱君匋、徐肖冰、木心等一大批名人巨匠的成长足迹……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无论是千百年来在桐乡的盛放,还是近年来在高原的扎根,桐乡杭白菊一次次走到舞台“C位”,以馥郁芳香牵起江南人挥之不去的一抹乡愁,也以独特风味勾起爱茶人心心念念的那一口馋。
相关知识
黄河造就“高原小江南”
江南櫻花,香在甘孜高原上
格桑花(绽放在高原的奇迹)
傲盛之旅,芳馥瑰丽——传世花携手杨茜尧开启苏州傲盛之旅
中华花艺之美—婉约筒花
高原花
阿吉林 :高原黄花开
昆明为何选山茶作为市花
江南国学史:诗性文化土壤中自然开放的花朵
遗世独立的众花之王,高原上的黄金
网址: 婉约江南花,为何盛放在高原上?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76421.html
上一篇: 2024北京日坛公园金秋游园会活 |
下一篇: 2022北京大悦春风里花灯会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