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花卉协会通报国花调查情况。通报称,截至2019年7月22日24时,投票总数为362264票。投票结果显示,同意牡丹为国花的居首位,共288747票,占79.71%;第二名,同意梅花为国花的占12.30%。
现代意义上的“国花”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指被用来作为国家象征或国家标志的花卉。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这样一种以花喻国的概念,但“国花”这一固定称谓在明代就已形成。最先使用这个词的是文人墨客,所指的对象恰恰就是牡丹。
明朝中叶诗人李梦阳有首名为《牡丹盛开群友来看》的诗,其中“碧草春风筵席罢,何人道有国花存”两句,生动地记载了诗友们共赏牡丹、口称国花的情景。
到了晚明,著名诗人王次回在赠友诗中直言“国花第一数姚黄,更共明珠字夜光”,姚黄是牡丹四大名品之一,以富丽堂皇著称,正与“国花”的说法相合。牡丹是黄河流域的花卉,而王次回出身浙江仕宦门第,一生交游活动均在江南,晚明江南士人族群在文化乃至政治意识上往往自成一家。这可以证明“国花牡丹”这一文化概念突破了地域意识,在大江南北间有了更普遍的认同感。
清代以降,牡丹的国花身份更为广大士庶所熟知。到了崇尚华丽繁缛审美的晚清,牡丹作为贵族衣饰器物中常见的纹饰,地位节节高升,“国花”之号也由文人雅意上升为政治意识,被官方所承认。
民国之后,现代国家民族的概念兴起,人们逐渐建立起对国旗、国徽、国歌等政治文明礼仪的认知。然而,牡丹却没能延续这一尊贵地位。生长南国、品格高洁的梅花,因凌寒开放而衍生出勇敢、坚贞、反抗等人格特质,与争取民族独立的时代精神相契合,受到辛亥革命以来仁人志士们的喜爱。
与古人咏梅时多赞其暗香浮动、孤傲高洁的隐士精神不同,在民国时期,梅花最被强调的是不畏严寒、风骨磊落的烈士精神。正因如此,使得梅花这一历来受文化精英族群偏爱的“名士之花”具有更强的国民性。抗战期间,国运艰难,凌霜傲雪的梅花成为中华儿女正气凛然、坚毅不屈的心魂象征,寄托着人们苦尽甘来、胜利报春的意愿。新中国成立后,时代环境几经变革,国花却始终未有定论。
牡丹与梅花之争,其实是两种精神气魄之间的较量。牡丹象征着对繁荣富强的追求,梅花象征着在历史考验中的坚守。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于“国花”意义的认知和选择也各有侧重,这背后反映的是大多数人以何种心态来面对和评价当前的家国命运,而不仅仅是审美喜好的差异。
(《北京晚报》7.31 李楚翘)
相关知识
《中国花文化史》 以花叙史
中国花卉文化小史
中国插花史
《花朵小史》:一场花与人的艺术盛宴
花朵小史
中国花文化史
《中国花文化史》
【趣识】牡丹的“国花”史
中国花文化史(精装)
{RT}中国花文化史
网址: 国花小史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77040.html
上一篇: 《一代楷模周恩来》元月7 |
下一篇: 桃花朵朵映方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