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棉花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建议

棉花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建议

新疆干旱少雨,南疆主产棉区年降水量常年仅为70 毫米左右,而淡水资源又十分有限。因此,采用膜下滴灌,实现水肥一体化,是充分发挥有限淡水资源潜力、向水要棉的的关键技术。

一、膜下滴灌技术

新疆棉花现有滴灌面积120万公顷以上,基本为有压滴灌技术,该技术与地膜覆盖结合,形成新疆独具特色的棉花膜下滴灌技术。

在棉花播种时,通过专用播种机实现铺滴灌带、铺膜和播种一条龙作业。通常每幅膜下铺设二带(指滴灌带)或三带,即一膜二带或一膜三带。浇头水前,人工铺设支、辅管于地表并与干管相连接,毛管入口与相应的支管及配套设备连接。

全生育期滴水8—12次,每次用水量15-20方/亩,晚滴头水的棉田头水量可增至20—25方/亩,全生育期滴水量300—350方/亩。根据棉花长势、长相确定滴水时间与水量,同时调节投入的可溶性肥料种类与数量,使棉花主要根系区的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最佳供水、供肥状态,因而 既能提高地温、减少棵间蒸发,又能减少深层渗漏,达到综合节水与增产的效果。

展开剩余73%

二、干播湿出播种技术

随着新疆农业用水越来越多,特别是主产植棉区的棉田面积不断扩大,以及因全球温度上升导致高山雪线的不断上移,冬灌或春灌用水日益紧缺,已无法提供充足的冬灌或春灌用水。针对此,新疆产棉区,特别是北疆普遍应用“干播湿出”播种技术,即在棉花播种前既不冬灌也不春灌,而是直接整地后铺设地膜、滴灌带和棉花播种,待达到出苗温度时 通过膜下滴灌方式少量滴水,使膜下土壤墒情达到棉花种子出苗的要求。

干播湿出技术要求 高标准整地,铺设滴灌带和地膜,采用“一管二”滴灌模式; 及时播种,播种后,待地温上升到适宜棉花出苗的温度时开始膜下滴水;“干播湿出”棉田棉苗高脚苗现象较严重,应注重苗期缩节胺化调,一般在棉花出苗达二片真叶展平期第5—7天,喷施缩节胺。由于“干播湿出”棉田不进行冬、春灌,只是在棉花播种后滴水补墒,用水量只有传统播种技术的20%左右, 节水效果显著,对缓解新疆水资源季节性紧张作用明显。

三、水肥一体化技术

基于特殊的气候环境与农业特色,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已成为该区棉花生产的重要技术。随水滴灌施肥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溶解于施肥罐水中,借助可控有压力的管道系统供水、供肥,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均匀、定时、定量滴灌,浸润棉花根系发育生长区域,使棉花主要根系所在局部区域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适宜的含水量。目前新疆高产滴灌棉田已普遍实现推广应用灌溉与追肥融为一体的水肥一体化技术, 实现了“少量多次”的水肥精准管理。 水肥一体化能及时供肥,且易于棉花吸收,减少了肥料挥发和流失,尤其是有效避免了铵态和尿素态氮肥的挥发损失问题,大大提高水肥利用率,不仅节水、省肥,而且施肥简便、省工节本。

四、调亏灌溉技术

调亏灌溉就是根据作物的生理需水特性,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某些时期人为施加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达到节水不减产或增产的目的。基于多年研究和实践,新疆南疆探索形成的“宽膜覆盖、膜下滴灌、中等密度、正常灌溉定额”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中普遍采用种植密度一般在1.2万株/亩,生育期内滴水330方/亩左右,滴水12次。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与兵团第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在正常灌溉条件下, 采用1.2—1.6万株/亩的密度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 增加灌溉量,实现饱和灌溉,无论种植密度如何调整,其经济产量并没有提高,反而在中、高密度下出现显著减产;采用调亏灌溉,在灌水量减少20%的情况下,尽管中低密度下经济产量不高,但在高密度条件下,经济产量与正常灌溉的产量相当。 从节约用水、提高水分利用率角度分析, 采用调亏灌溉并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是新疆干旱区植棉可行的节水栽培途径。

来源:天山植保

相关知识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势及发展建议
水肥一体化技术简介
棉花节水灌溉研究进展
棉田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节水节肥60%
新疆阿克苏棉花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对策
棉花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以新疆地区为例
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
智能水肥灌溉新篇章:金叶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机系统引领绿色农业未来
自动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精准灌溉新纪元,农业绿色升级

网址: 棉花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建议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859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花卉水肥一体化灌溉
下一篇: 药肥:遇冷是假,实则低调疯狂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