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牡丹锦簇洛阳城

牡丹锦簇洛阳城

又逢4月,河南洛阳迎来一年一度的“牡丹时刻”。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赏花游园,共赴一场别具意趣的“神都花事”。

当前正值第4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银丝贯顶”“乌龙捧盛”“贵妃插翠”“墨池金辉”……次第开放的各色牡丹争奇斗艳,尽态极妍,仅是名字,就足以引人咂摸其中的文思雅韵。

邙山远眺,洛水悠悠。牡丹锦簇的洛阳城,藏着几多故事?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从自然地理视角看,牡丹择地洛阳,可谓“天时地利”兼具。

洛阳地处“天地之中、九州腹地”,素有“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称。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100余位帝王在此定鼎。

这里,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带,高峻雄伟的山脉伸出臂弯,将洛阳盆地护佑其中。黄河、洛河、伊河等众多河流纵贯交织,冲积形成肥沃的土壤。

正因如此,洛阳一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十分适宜种植喜凉恶热、宜燥惧湿的牡丹。据了解,中国牡丹共9个野生品种,其中3个在洛阳自然分布。

那么,古人所云“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是否有明确的科学依据?

据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副会长李清道介绍,早在21世纪初,河南省的地质工作者就曾对洛阳地区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壤、水样进行过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发现,洛阳当地土壤中,钙、镁、铁、锰、铜、锌、硼、钼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较高,特别是锰、铜、锌、钼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这些牡丹生长所必需的有益微量元素,能有效地促进其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叶绿素、糖类、酶类的合成及花蕾的形成,造就了洛阳得天独厚的花木生长环境。”李清道说,从生物地理学意义上看,牡丹选择洛阳,也是一种必然。

“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

牡丹作为原产于我国的传统名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

与其他众多观赏类花卉一样,洛阳牡丹原生于野外,后经历代园艺师巧植善种,才得以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珍奇品种也不断增多。

“洛阳牡丹究竟从何时开始由野外生长转为人工培植,目前已不可考,但根据文献记载可知,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已经有关于牡丹药用价值的记载。”李清道说。

到了距今1400余年的隋朝时期,洛阳牡丹作为观赏花卉,其人工栽植已经具有一定规模。

到了繁盛的大唐,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牡丹,不仅契合皇家的审美趣味,也备受民间士民喜爱,种植规模更大、技艺更为成熟,由此催生了专门培育牡丹的职业工种——“花师”。

据讲述唐代轶闻奇事的《龙城录》一书记载,洛阳人宋单父,是个种牡丹的高手,“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唐玄宗听闻此事后,便将宋单父召至骊山。在宋单父的妙手之下,上万株形态花色各不相同的牡丹在骊山绽放。唐玄宗大喜,“赐金千余两。内人皆呼为花师,亦幻世之绝艺也”。

到了宋代,牡丹的栽培技术更加成熟,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提高,牡丹品种日益增多,理论体系也日趋完善,出现了诸多牡丹谱录和一批实操“工具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撰写的《洛阳牡丹记》,被相关学者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记载牡丹品种及栽培管理的专著。

也正是在《洛阳牡丹记》中,欧阳修发出“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的感叹。

兴于隋、盛于唐、极盛于宋之后,随着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洛阳牡丹也历经兴衰浮沉,部分品种渐渐灭绝或失传。

据洛阳市牡丹产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黄治民介绍,由于没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和机构,民国初期,洛阳的牡丹品种仅剩50余个,到20世纪60年代,牡丹品种也只恢复到100多个。

“1992年7月,当时的国家林业部将国家牡丹基因库落户在洛阳市郊区苗圃,作为牡丹种质资源的活体保存库,保存和管理牡丹品种的遗传资源、生物信息和基因数据。”黄治民说,这是依靠科技进步,让牡丹进一步花繁竞秀的重要基础工作。

历史上,地处北邙的国家牡丹园,正是隋炀帝“采海内奇禽异兽草木之类,以实园苑”的西苑所在地。时至今日,园区内共栽植牡丹20余万株,收集引进国内外牡丹种质资源1365份,涵盖了世界上主要牡丹品种基因。

“洛阳国家牡丹园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牡丹品种活体保存、无性繁殖和科研基地,也是我国收集牡丹资源最多的牡丹专类园,集牡丹科技研发、游览观光、国际交流、科普推广等为一体。”洛阳市牡丹产业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梁艺馨说。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初春,溱洧河畔,青年男女相携而游,互赠美丽的花朵以表情意,留下《诗经·郑风》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诗句。

这或许是牡丹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第一次“亮相”。

“由于花形相似、花期相近,先秦时期,牡丹和芍药统称‘芍药’,后来才有了木芍药、草芍药之分,其中的‘木芍药’便是牡丹。”李清道说。

约1600年前,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有感于曹植《洛神赋》,神思驰骋,创作出传世之作《洛神赋图》,洛水之畔,几株牡丹似在迎着微风轻轻摇曳,神气飘然。

这是目前可查的我国历史上将牡丹“入画”的开端。

作为“百花之王”,牡丹素来就是太平盛世的最好注脚,在我国文化史上可谓“顶流”IP,引发无数文人骚客讴歌寄情。

据不完全统计,仅唐代吟咏牡丹的诗词,就有二百余首:李白笔下,她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王维眼中,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开之时,白居易呼朋唤友,“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错过花期,他又叹惜“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不只士大夫阶层的推崇,唐宋时期,洛阳全民赏牡丹已成风俗,并逐渐衍生出别具特色的牡丹文化。

“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往事越千年,牡丹与洛阳的故事,却枝枝蔓蔓、生生不息。

在洛阳街头来一场CityWalk,大大小小的牡丹元素随处可见。在十字路口,抬头就能瞥见牡丹造型的红绿灯,明暗闪烁间,引导行人来来往往,煞是可爱。不经意低头一瞧,脚边的窨井盖上也雕刻着牡丹造型,让人不由莞尔。

1982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牡丹确定为洛阳市“市花”。次年4月,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拉开帷幕,一举吸引约250万人次的游客。2010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牡丹花会正式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升格为国家级节会。

以花为媒,洛城四月,赏玩之乐,无穷尽也。

走进位于洛阳市中心的王城公园,随处可见身着华服、手摇团扇的“大唐公主”,在盛放的牡丹花丛中穿梭流连。几公里外,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内花开成海,花神迎宾、番邦喷火秀等沉浸式演艺轮番上演……

(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知识

牡丹花开洛阳城
羊城春暖花开 城中鲜花锦簇
锦簇花坛妆点长安街
牡丹花动洛阳城
时尚街拍/春天这个季节里,繁花锦簇、花卉缤纷。
簇桥街道簇锦社区手工DIY插花花艺活动
一朵牡丹花 扬名洛阳城
桂花锦簇十里流香 国庆来重庆南山植物园感受这“金粟世界”
洛阳牡丹文化节盛大开幕 牡丹芍药花开洛阳
刘禹锡与牡丹

网址: 牡丹锦簇洛阳城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8622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青年科研人员冀含乐通过分子技术助
下一篇: 牡丹为什么是绿色的?青岛农大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