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武则天与洛阳牡丹

武则天与洛阳牡丹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千百年来,“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流传于世。

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从何而来?武则天与洛阳牡丹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牡丹名品“一百五”有哪些历史故事?牡丹绘画艺术的发展轨迹如何?第36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赏花游园活动已经启动,让我们跟随已经吐艳的洛阳牡丹,一一前去探究…… ——编者

武则天贬牡丹是一个流传久远、家喻户晓的传说:武则天因长安牡丹违抗她冬日开花的诏令闭蕊不开,怒而将其贬逐到了洛阳。来年,武则天在洛阳邙山见被贬的牡丹重新绽放,更加怒火中烧,又命人放火把它们烧成了一片焦柴。

在历史上,武则天真的把长安牡丹贬逐到了洛阳,并残酷地加以炙烧吗?武则天与洛阳牡丹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她是迫害牡丹的祸首,还是扶持牡丹繁荣的推手?现有史料证明,武则天贬牡丹只是一个没有事实依据的传说。武则天开创了唐代牡丹的盛世,也推动了洛阳牡丹的繁盛。

1 武则天贬牡丹之源出

武则天贬牡丹,正史无载。但《事物纪原》卷十中有下面一段文字:“武后冬日游上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言牡丹者,以西洛为魁首。”

《事物纪原》是北宋高承编撰的一部书,专记万物之原属,“自搏弈嬉戏之微,鱼虫飞走之类,无不考其所由来”。此书共10卷,记载了217件事,后人补增至1765件。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写武则天贬牡丹有何依据,没有史料说明,无可考证。但不可小视的是,后来众多的小说、戏曲关于武则天贬牡丹的内容多源于上述记载。比如,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小说《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遇仙女》,就据此进行了演绎。后来,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镜花缘》中也再度演绎。这些都成了后来民间传说的渊源。

冯梦龙的小说《灌园叟晚遇仙女》有以下情节:这牡丹乃花中之王,唯洛阳为天下第一。有“姚黄”“魏紫”各色,一本价值五千,你道因何独盛于洛阳?只为昔日唐朝有个武则天皇后,于冬月之间要游上苑,写出四句话来,道:“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武则天原是应运之主,百花不敢违旨,一夜发蕊开花。次日驾幸上苑,只见万紫千红,芳菲满园,单牡丹花有些志气,不肯奉承女主幸臣,要一根叶儿也没有。则天大怒,遂贬牡丹于洛阳,故此洛阳牡丹冠于天下。

清代李汝珍在《镜花缘》第4、第5回则作了这样的演绎:残冬,武则天与太平公主饮酒赏雪,恰好窗外有几株蜡梅开放。武则天说,蜡梅大放,岂非知朕在饮酒特来助兴。于是武则天写了一道御旨:“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在上林苑张挂。这时牡丹仙子外出未归。长夜已过,晨光曦微,牡丹仙子仍未归来,众花仙子只得前去开放。武则天来到上林苑见百花盛开,唯牡丹未放,不禁大怒,即令太监:“将各处牡丹连根掘起,多加柴炭,立时烧损。”顿时,大火熊熊,上林苑的4000株牡丹尽被炙烧。武后又令将烧后牡丹连根贬去洛阳。

由于上述文字和演绎情节的流传,使民间也有了内容更为丰富的传说。

2 武则天命家乡牡丹移植洛阳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山西并州文水人,生于长安。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14岁的武则天被唐太宗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在侍奉太宗于病榻之际,对武媚娘产生爱慕之情。太宗死后,26岁的武媚娘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高宗从感业寺接回武媚娘。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年届32岁的她被高宗册封为皇后。67岁时,她当上了大周皇帝,82岁病死于洛阳上阳宫。

武则天入宫后,先后陪侍太宗和高宗长时间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生活。

高宗一生巡幸洛阳7次,游弋于长安与洛阳之间,他曾说:“东西两座都城,是我的两座宅院。”

武则天与洛阳的关系更为密切。贞观十一年,武则天刚刚被召入宫即随唐太宗来到洛阳,游览了西苑。此后,她在从登上皇后宝座到高宗病死的28年中,随高宗巡幸洛阳7次,在洛阳居住了11年。在从高宗病死到她终老的23年中,除永泰公主死她回长安住了两年外,在洛阳居住了21年。武则天一生共在洛阳居住生活了32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内,武则天对洛阳牡丹是喜欢、欣赏还是漠视、厌恶?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件事看出端倪。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正月,也就是武则天登上皇后之位的第六年,她和高宗从东都洛阳出发,于二月间抵达太原,武则天的故乡文水当时是太原的属县。在太原逗留了45天后,于当年四月从太原返回东都洛阳。二月至四月这段时间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这次太原之行使武则天与西河众香精舍牡丹邂逅。唐代宰相、著名文学家舒元舆在他的《牡丹赋有序》中记载了这件事:“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寝盛。”

武则天“叹上苑之有阙”之“上苑”指的是洛阳的上苑。《中国牡丹全书》在舒元舆《牡丹赋有序》的注释中指出:“上苑,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山林。此指唐代洛阳的神都苑。”并指出:“京国,此指武周的国都洛阳。”

舒元舆说,武则天的故乡西河(西河是并州治所,与文水毗邻),有一众香寺,寺中种有牡丹,其花特异,她非常惊叹有些品种是上苑所没有的,因而命上苑加以移植。正因为如此,京国牡丹日新月异,迅速繁盛。舒元舆认为,武则天这次故乡之行的“因命移植”,推动了洛阳牡丹的大发展,也是唐代牡丹繁盛的开端。

3 东都牡丹自武则天始盛

武则天离开太原后返回洛阳,众香精舍牡丹开始不断移往长安和洛阳。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说:“自唐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始盛。”牡丹之所以自此“始盛”,是因为它获得了一次被皇帝赏识的机遇。

舒元舆在《牡丹赋有序》中说:“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乎深山,自幽而芳,不为贵者所知。花则何遇焉?”这段话分析了唐代牡丹繁荣的原因和过程。古人说花时,很少说到牡丹,那时牡丹长在深山,幽芳自赏,不为贵人知晓,会有什么际遇呢?武则天的这次故乡之行,使牡丹获得一次难得的机遇。

牡丹的真正繁荣始于它的美丽被人类欣赏并进行观赏性的人工栽培。从此,武则天在洛阳的宫院中遍植牡丹。

唐代的洛阳宫城在皇城以北,隋时称为紫微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改为洛阳宫。高宗和武后加以改建,称太初宫,是当时洛阳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皇宫。武则天令人在太初宫中遍植牡丹,花开时节在此流连赏花。

神都苑更是一个广植牡丹的地方,《唐两京城访考》载:“春暖花开之季,花之王牡丹更是争奇斗艳,冠压群芳。”

一日,高宗登上皇城西南隅的洛水之高岸,远眺山水风光,非常惬意。于是即令韦机在此处再建一宫,名为上阳宫。后来,上阳宫成了武则天长期处理朝政和居住之地。《唐城阙古迹》载:“上阳宫在皇城西南隅,上元中置,南临洛水,西距谷水,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上元中司农卿韦机造。”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上阳宫建成,高宗即移入办公和居住,这里遂成高宗和武则天最重要的活动处所。

上阳宫里的牡丹尤为娇艳。武则天在这里不仅欣赏牡丹,还喜欢喝牡丹茶,吃以牡丹为原料烹制的食品。相传,武则天喜欢饮加入牡丹花瓣的茶,并定为内宫御品,命御厨总管每日不可少之。

中国牡丹的繁盛始于唐初的长安和洛阳,武则天为这种繁盛提供了原动力,这应该是历史事实。

武则天与高宗的这次太原之行,开创了唐代牡丹的盛世。这种盛世的景象,舒元舆在《牡丹赋》中作了生动的描述:牡丹“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牡丹栽培已如洪流四溢,弥漫无所止息。所以应该说,武则天是唐初牡丹繁盛的有力推动者。

4 武则天贬牡丹只是一个传说

从《事物纪原》、小说到民间传说,武则天贬牡丹的内容基本一致,只有一些情节差别:在《事物纪原》和《灌园叟晚遇仙女》中只贬未烧;在《镜花缘》中是先烧后贬;在洛阳民间传说中则是先贬后烧。它们共同的主题则是彰显武则天的专横独断,残忍暴虐。

但是,武则天的诗《腊日宣诏上苑》是真的。这首诗载于《全唐诗》,诗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既有此诗,难道武则天真的贬了牡丹吗?

到了南宋时,纪有功的《唐诗纪事》终于揭开了事情的真相。他在《唐诗纪事》卷三《武后》条有云:“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

这就是说,武则天虽然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废了唐睿宗,改唐为周当了皇帝,大唐旧臣们仍在反对武则天。天授二年腊月,一些卿相诈称上苑花开,请武则天游幸,欲有所谋。武则天识破了他们的阴谋,她先答应了这个请求,将计就计,作了一系列布置。

首先,她亲笔写下了《腊日宣诏上苑》的御旨,令明晨百花盛开,以迷惑对方,并广为宣传;其次,她连夜派人以名花布置上苑,造成了上苑百花莫敢逆旨、皆连夜奉诏而开的景象。第二天,当武则天率众臣来到上苑时,一个个被眼前百花俱开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果以为是武则天的御诏所致,莫敢再有异谋,于是群臣咸服。

这个《唐诗纪事》似乎揭示了武则天做《腊日宣诏上苑》的一些真相,但仍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和猜测的空间。天授二年,武则天在洛阳,怎么会在长安上苑发生上述事情?真是大唐旧臣还是别的什么人在设“上苑花开”的陷阱,准备向武则天下手?武则天先下诏,又以“名花布苑”,真能躲过众人的眼球以假乱真吗?

也许正是为了回答上述种种疑惑,《大唐狄公案之上苑花开》写出了另一个版本,回答了人们的各种猜测:不是大唐旧臣,而是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在正位皇太子的阴谋失败后,利用武则天常冬日赏花的习惯,设了一个上苑牡丹冬日开放、请武则天前去观赏的陷阱。但这随即被狄仁杰识破,又被武则天所利用,终于成了宫中的一场闹剧。

纪有功的《唐诗纪事》虽然揭示了《腊日宣诏上苑》诗的内幕,却仍然没有武则天贬牡丹的事实和依据。

5 “武后贬牡丹”使之成天下“魁首”

以上就是武则天贬牡丹的源出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它说明武则天贬牡丹是一个没有史实依据的虚拟传说。

这个传说本身就存在着若干自相矛盾和不合理之处。首先,历史已经证明,武则天是非常喜爱牡丹的,是她命人把家乡西河众香精舍牡丹移往洛阳和长安的,她没有理由把长安牡丹贬逐到洛阳。

其次,武则天贬牡丹中的《腊日宣诏上苑》诗作于天授二年,这在《全唐诗》的注释中得到了证明。天授二年已是武则天当上武周皇帝的第二年,这时她人在洛阳,又怎么能把长安牡丹贬往洛阳呢?而且她令百花在严冬开放也是一件不合常理的事情。

但是不管怎么说,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赋予牡丹一个不媚权贵、不畏淫威的高贵品格。牡丹真可谓“不独芳姿艳质足压群葩,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

清代诗人丘逢甲评说武则天贬牡丹,曾有诗云:“何事天香欲吐难?百花方奉武皇欢。洛阳一贬名尤重,不媚金轮独牡丹。”其中“金轮”指武则天,武则天尊号屡用“金轮”二字,如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加“金轮圣神皇帝”。诗说,因为牡丹不媚武则天,所以遭贬后“名尤重”,从此渐成国色天香的百花之王。

武则天贬牡丹,也使洛阳牡丹蜚声天下,更加引人注目。如高承在《事物纪原》中所说:“故言牡丹者,以西洛为魁首。”宋代,洛阳牡丹终于赢得了“甲于天下”的盛誉。

相关知识

“牡丹传奇”:武则天与牡丹的传说
武则天与牡丹的传说?
【转】武则天与牡丹仙子的传奇故事
武则天贬牡丹的千古冤案
洛阳牡丹与两位唐朝皇帝
武则天令牡丹开放的典故
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故事
武则天与牡丹花的故事
女皇武则天与牡丹花的故事
洛阳牡丹的传说

网址: 武则天与洛阳牡丹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8640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2024年4月16日洛阳牡丹花情
下一篇: 十省名城联动 共扬国色美名——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