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张克良(右二)和科技小院的工作人员在蒜田里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黄婷 刘瑞朝 通讯员 孔德杰 文图
小满时节,作为全国大蒜重要产地之一的杞县,到处蒜味扑鼻。成立9年有余的杞县大蒜科技小院,正在针对试验田结出的“成果”进行科学分析,对当地农户下一季农作物的种植提供技术指导。
下一步,他们将逐步引入机械播蒜、机械收获、膜下滴灌、膜上微喷、智能缓控释肥等,推广大蒜机械化、轻简化技术,提高大蒜种植和收获效率,减少当地的人工投入,促进当地农户节本增效。
【日常】
小院师生成了“自家人”
5月22日上午,杞县五里河镇卷棚楼村,一位当地农民拿着老年机走进了马路边的科技小院。
“我的手机开不了机了,能不能帮忙打开?”他把手机递给了科技小院院长崔元东。崔元东很快帮老人解决了问题。
科技小院的房檐下,去年的燕子归来,正在一趟趟飞来飞去,喂食窝巢内的幼鸟。小院的临街屋内和屋外,到处都摆放着新收的大蒜,有的等待着检测,有的则作为个大品优的展品。
崔元东笑着说,类似这样的事儿有很多,帮老乡下载微信客户端,维修手机、电视。虽然事情不大,但老乡们都把科技小院里的师生当成了自家人,都愿意寻求他们的帮助。
提起崔元东,村里的张玉琴赞不绝口。她说,这个年轻人“勤勤”(勤快),吃得了苦,一年二百八十多天都在小院里工作,帮助村民解决农田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还经常下地帮助她干农活,“脾气好,人也好”。
相对于正在读硕士研究生、已经做了两年科技小院院长的崔元东,陈雪、马润娇、王莹歌是刚刚加入杞县大蒜科技小院的新成员。他们还处于学习的阶段,但在这里看到了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大量机会,希望能为当地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帮扶】
科学技术带来大蒜丰收
利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的科学技术,帮助农户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崔元东说,他很荣幸能够帮助当地农户增产增收。
今年56岁的邢口镇王寺寨村农户张克良,就是受益的一位。他是村里的科技能手,也是最早和科技小院师生建立起联系的农户。
张克良正在田里收获大蒜,这块蒜田也是全村收获最晚的。他说,这是因为用了科技小院推荐的包膜肥料,前期肥料释放到土壤中的量不多,但到了大蒜生长中后期,则能提供持续的能力。
他扛起一大串蒜,笑着说:“我家的蒜,个头大,直径基本都在9厘米,一亩地能收3000斤以上,这就是用对了肥料的功劳。”
过去30多年来,张克良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高产栽培等问题,摸索出了很多经验。也正是在科技小院的指导下,他在生产中进行了全程水肥调配、病虫害科学化防治等方面的尝试。而他家的耕地,也就成了科技小院高产试验田。
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青年教师汪洋,负责指导杞县大蒜科技小院的日常工作。他说,科技小院师生在农作物种植时节会对当地农户展开技术培训,平均每月培训5~6次。科技小院的科学研究有了成果,就会将技术在当地进行推广,或者是制作科普短视频,或者是写科普文章,或是举办科普活动,最终将科技成果推介给当地农民。
【工作】
解决施肥、重茬问题
5月22日下午,科技小院师生来到一处流转的试验田内。这块水肥一体化试验田,滴灌设施延伸到大蒜的根部。
汪洋说,自从2014年3月成立以来,科技小院在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也有不同。杞县作为老蒜区,很多蒜地连续种植20多年以上,根腐病、细菌性软腐病、蒜蛆、二次生长等重茬问题不断加重。
2014年至2017年,他们主要解决杞县大蒜不合理施肥的问题。摸清大蒜养分吸收规律和土壤养分含量分布特征,设计大蒜专用肥配方,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少肥料对环境的面源污染。
2018年至2020年,主要是缓解杞县大蒜重茬的问题。监测连续种植不同年份的蒜地微生物群落,跟踪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他们提出秋季种植大蒜4-6年,换茬小麦1-2年的轮作模式。当前,他们正在研究大蒜最佳前茬作物,对比前茬为旱稻、花生、辣椒、玉米对下茬大蒜的影响差异。
【试验】
计划推广大蒜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
在水肥一体化试验田内,崔元东拔出来两株蒜。一株是未抽蒜薹的,一株是抽过蒜薹的,结果发现前者的蒜头小于后者。
“对于种蒜农户来说,抽蒜薹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崔元东说,一旦遇到蒜薹价格太低,雇人抽蒜薹就会赔本,致使很多农户选择不抽蒜薹,但这将直接影响到大蒜的产量,根据研究,大概减产15%到20%。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杞县大蒜科技小院正在与山东农科院合作,培育无薹蒜品种。目前已经基本摸清不抽薹的机理,下一步将开发一些产品,最终实现大蒜不抽蒜薹。
“连续几年来,我们在流转附近村庄的土地,最终流转了20亩。有了一定规模后,我们将进行轻简化栽培的试验和研究。”汪洋说。大蒜种植和收获面临人工费用越来越贵的问题,机械化是未来的大方面,但目前机械化应用还不太广泛和成功。
传统大蒜种植人工成本高,费时也费力,打药、施肥、浇水次数繁多。而推广全程机械化种植后,能够大为降低人工成本。而推广水肥药一体化,又能减少中后期人工管理成本,提升肥料、农药效果。
汪洋说,通过全机械化轻简栽培的示范,他们将会反馈给农机厂商具体的运行数据和参数,便于厂商改进机器的性能。只有验证了机械化的轻简和实惠,农户才会逐渐接受,慢慢应用到大蒜的种植中去。
【建议】
科技小院平台还需多方助力
记者了解到,作为最大的大蒜生产和出口国家之一,中国大蒜占全球大蒜种植面积的60%以上,产量占全球大蒜总产量的70%以上。
杞县科协主席李晓辉说,杞县是农业大县,耕地面积有100多万亩,其中大蒜种植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去年的种植面积超过了70万亩。杞县和中牟、商丘、临颍和山东金乡县等地是我国大蒜的重要生产地。杞县大蒜种植面积逐年接近山东金乡,总产量甚至超过山东金乡。
杞县是大蒜重要的仓储基地,但交易场所较为匮乏,并不处于产业链的中高端。当地科协系统将立足自身优势,聘请农业大学专家和当地土专家,利用科普大篷车、科技小院等方式开展多样性科技普及活动,最大限度促进农产品增产增收,但这还需要更多部门、政策和资源的共同助力。
汪洋说,科技小院内的土壤肥料专家,只能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部分问题。他们也希望农机、农药、育种、食品、营销等方面的专家来到科技小院这个平台,开展“大会战”模式,从大蒜生产到最后的加工、销售,形成全产业链的服务,更好地助力当地的乡村振兴。
(责编:黄莎、杨晓娜)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知识
“云花”遇见科技小院——
第39届菊花文化节|杞县:18个项目签约 总金额103.6亿元
“美丽小院”带活“庭院经济”
承德市农业农村局 农牧技术 大蒜浇水何用肥管理上有什么好方法?
云天化以科技匠心 “质”造产业领航者 | “云花产业”专题
晋宁花卉产业借科技再发力
探秘中国鲜切花生产第一县的科技“芯”
养花时怎样选择花盆的大小和深浅?教你在养花路上少走弯路!
全国农业教指委重点课题工作交流会议暨南国山花花卉科技小院授牌仪式在昆明举行
校友风采第68期
网址: 既要个头大产量足 又要收时不“折腰”着眼增收,杞县大蒜科技小院在出招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8690.html
上一篇: 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创新农业生产经 |
下一篇: 瞭望丨做好新时代新疆“水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