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节日搭台,商家唱戏”,是中国式节日的流行模式。对商家来说,七夕节似乎有点例外。
8月26日是七夕节,武汉各大商场鲜有促销活动,花店的订单比去年同期少很多,甚至有人不知道七夕,不知花价为何上涨。业内人士称,七夕缺乏明显的标识性物品,商家不容易找促销点。(《长江日报》8月26日)
重庆的七夕气氛并不浓。影院没有任何促销活动,有近半商家未参加商场促销活动。鲜花市场很冷清,花店老板担心囤货。个别酒吧订座率不到20%,远低于西方情人节时的订座率。(《重庆晚报》8月26日报道)
不知道媒体是在为商家的沮丧而伤悲,还是为七夕氛围的稀薄而遗憾。可以肯定的是,商家能从七夕中淘到金子,也许更符合一些人的逻辑。我的观点困难让某些人不高兴:商家对七夕的绝望,对七夕的沮丧,可能是传统文化节日的幸事。相反,靠商业当托支撑起来的节日,注定是短命的。你想,一旦商家因为利润微薄或者无利可图,对一个节日犹如女人一样“始乱之终弃之”,究竟是商家的悲哀还是节日的悲哀?商业的本性是逐利,传统节日的价值在于精神信仰和习俗文化的传承。商业和传统没必要“老死不相往来”,也不该成为商业的婢女,匍匐在金钱的石榴裙下假装风光。
商家对七夕的沮丧,无非是七夕对他们来说缺乏诱惑。诱惑是额外利益的以身相许,惟如此诱惑才击倒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商业是最禁不起利益诱惑的一族,有利可图的事情,用不着这种好事勾引,商业的天性早已让它蠢蠢欲动,使出浑身解数来追逐于己有利的事情。对商家来说,七夕仿佛如盛夏季节的寒流,没有卖点,也就没有了诱惑和逐利的动力。他们冷淡,对待七夕宛如平常一首歌,平平静静做买卖,是商业理性的回归。不管是商家还是我等,都该为之感到庆幸才是。
不知从何时起,七夕忽然被商家和媒体起了个绰号叫“中国情人节”。中国历来是伦理大国,伦理的天堂里没有也不可能给情人预留一片娱乐的公共场地。遗憾的是,这个既不雅观更不得体的绰号,至今还强加在“七夕”的头顶,实在是历史文化被断裂的必然结果。稍微懂得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七夕绝不是什么情人节,而是为纯情少女们的私密活动日。女孩们的私密活动,也绝不是商家梦寐以求的男女约会乃至抛却伦理传统的尽情狂欢,而是对人生未来的美好憧憬,为实现这种蓝图而希望掌握各种生活的技能。在七夕夜,几个要好的女孩子面向星空许愿、乞巧,希望能得到神仙的指点获得一技之长,这才是七夕的真实含义。东晋人葛洪在其所著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人俱习之”四字,足以证明七夕是女孩子自主学习的日子,是内省和修身的日子。可以说,七夕是中国智慧给未婚女性们制作的一幅饱含诗意的画作,其情淳朴其意真切,尤为可贵的是,其立意高远,哪有铜臭的味道?诚如有人所说:“要稍微还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七夕是‘乞巧节’,是‘女儿节’,而不是那些满嘴喷粪,眼冒红光的粗鄙商人所说的。”
七夕传统的断裂,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位的结果。家教的缺失,可以批评母亲对传统的失忆;学校教育的缺失,则是教育机构对传统的漠视和背叛。如果从幼教到高教,学校能有组织地引导女生过一个有意义的气息,并且是让男士走开的七夕,七夕断不至于沦落到徒留其名的悲惨地步。
商家已经不再盯梢,传统可以光复,接下来就看我们的家长和教育机构先唱戏了。
相关知识
七夕将至 商家瞄准“甜蜜经济”
【网络中国节·七夕】传统七夕鲜花走俏价格亲民
今年七夕商家“甜蜜花样”多:“新中式花束”热销,“敲敲打打”自制礼物受欢迎
“七夕”临近鲜花价涨 商家开打“节日”牌
“七夕”将至商家推出甜蜜生意 定制花束和约会套餐受欢迎
“七夕”浪漫急送成趋势 顺丰同城携手商家速递爱意
传统七夕鲜花走俏价格亲民
七夕将至 杭城花店开“卷” 有商家已接到600多个订单
七夕,你以什么方式浪漫?特色玫瑰受宠 星城商家争流
“七夕”将至鲜花又迎销量高峰 顺丰同城第三方即配助力商家高效履约
网址: 七夕,商家的沮丧传统的幸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90361.html
上一篇: 建德果蔬乐园“浪漫花恋季”相亲采 |
下一篇: 广元昭化:花灯璀璨庆佳节 团团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