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花卉白粉病类

花卉白粉病类

1、 白白 粉粉 病病 类类 月季白粉病月季白粉病 瓜叶菊白粉病瓜叶菊白粉病 凤仙花白粉病凤仙花白粉病 大丽花白粉病大丽花白粉病 一品红白粉病一品红白粉病 紫薇白粉病紫薇白粉病 牡丹白粉病牡丹白粉病 菊花白粉病菊花白粉病 月季白粉病月季白粉病 症症 状状 病病 原原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月月 季季 症状:危害叶片、叶柄、花 蕾等部位。初期叶面褪绿, 扩大后叶面布满白色粉状物。 叶片皱缩、变厚。叶柄及嫩 梢受害后,膨大、弯曲。花 蕾受害不能开花或花形畸形。 病原: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 单丝壳属、蔷薇单丝壳菌 Sphaerotheca pannosa ( Wallr.

2、 ) Lev. 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粉孢属 Oidium sp.。 闭囊壳、附属丝、子囊及子囊孢子闭囊壳、附属丝、子囊及子囊孢子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以菌丝 体或闭囊壳在病芽、 病叶、病枝上越冬。 翌年以子囊孢子或 分生孢子进行初次 侵染。借风传播。 直接侵入或气孔侵 入。条件适宜,病 害可多次侵染。 发病条件:发病与 气候、品种和栽培 条件等密切相关。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1、减少侵染来源。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 叶。可喷施波美2-3度的石硫合剂,消灭病芽中的 越冬菌丝,或病部的闭囊壳。 2、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合理施肥,氮 肥不宜过多

3、,增施磷、钾肥。室内种植应控制好 温湿度,保持通风透光。 3、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 4、化学防治。发病期间,可喷施15%粉锈宁可湿 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 800倍液;或硫磺粉等; 牡丹白粉病牡丹白粉病 症症 状状 病病 原原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牡牡 丹丹 症状:叶片上布满白色的粉状物,常扩大连片,严 重时覆盖整株叶片和茎干,植株早衰或枯死。后期 在叶面上可见黑褐色的闭囊壳。 牡丹白粉病(示叶面布满白粉)牡丹白粉病(示叶面布满白粉)病叶上的闭囊壳病叶上的闭囊壳 牡丹白粉病牡丹白粉病 牡丹白粉病牡丹白粉病 病原:有性态为子囊病原:有性态为子囊 菌亚

4、门、核菌纲、白菌亚门、核菌纲、白 粉菌目、白粉菌属、粉菌目、白粉菌属、 耧斗花白粉菌耧斗花白粉菌 Erysiphe Erysiphe aquilegiaeaquilegiae DC. DC. et Mer.et Mer. 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 丝孢纲、丝孢目、粉丝孢纲、丝孢目、粉 孢属孢属 Oidium Oidium sp. sp.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以菌丝体或闭囊壳在病芽、病叶、病以菌丝体或闭囊壳在病芽、病叶、病 枝上越冬。翌年以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进行初次枝上越冬。翌年以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进行初次 侵染。借风传播。直接侵入或气孔侵入。条件适侵染。借风传

5、播。直接侵入或气孔侵入。条件适 宜,病害可多次侵染。宜,病害可多次侵染。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1 1、减少侵染来源。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减少侵染来源。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 病叶。病叶。 2 2、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合理施肥,、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合理施肥, 氮肥不宜过多,增施磷、钾肥。室内种植应控制氮肥不宜过多,增施磷、钾肥。室内种植应控制 好温湿度,保持通风透光。好温湿度,保持通风透光。 3 3、化学防治。发病期间,可喷施、化学防治。发病期间,可喷施15%15%粉锈宁可湿粉锈宁可湿 性粉剂性粉剂800800倍液;倍液;70%70%甲基托布津宁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宁可湿

6、性粉剂 700-800700-800倍液;或硫磺粉等;倍液;或硫磺粉等; 紫薇白粉病紫薇白粉病 症症 状状 病病 原原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紫紫 薇薇 症状:危害嫩叶、新梢和花蕾。症状:危害嫩叶、新梢和花蕾。 叶面初生白色粉状病斑,扩大叶面初生白色粉状病斑,扩大 后,使后,使叶、新梢和花蕾布满白叶、新梢和花蕾布满白 色粉状物色粉状物。叶片和新梢皱缩、叶片和新梢皱缩、 扭曲、加厚。花蕾畸形,不能扭曲、加厚。花蕾畸形,不能 正常开花。正常开花。 病原: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病原: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 小钩丝壳属小钩丝壳属 UncinuliellaUncinuliell

7、a australianaaustraliana (McAlp.)(McAlp.); 白粉菌属白粉菌属 ErysipheErysiphe lagerstroemiaelagerstroemiae West West ; 球针壳属球针壳属 PhyllactiniaPhyllactinia corylea corylea (Pers.) (Pers.) Karst.Karst.。 小钩丝壳属小钩丝壳属 白粉菌属白粉菌属 球针壳属球针壳属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芽或以闭囊壳在病株、病落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芽或以闭囊壳在病株、病落 叶上越冬。借风进行传播。从气孔侵入或直接侵叶上越冬。借风进

8、行传播。从气孔侵入或直接侵 入。入。 分生孢子的散布量与环境条件有关,白天多,夜分生孢子的散布量与环境条件有关,白天多,夜 晚少。通风不良、植株徒长、荫蔽等条件有利于晚少。通风不良、植株徒长、荫蔽等条件有利于 发病。高温季节一般发病较轻或不发病。发病。高温季节一般发病较轻或不发病。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1 1、减少侵染来源、减少侵染来源 冬季及时清除病落叶,剪除冬季及时清除病落叶,剪除 病枝,并集中烧毁。病枝,并集中烧毁。 2 2、加强栽培管理、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 量施用氮肥。植株不宜过密,注意通风透光。量施用氮肥。植株不宜过密,注意通风透光。 3 3

9、、化学防治、化学防治 发病季节,可喷洒发病季节,可喷洒15%15%粉锈宁粉锈宁10001000 倍液;倍液;80%80%代森锌代森锌WP500WP500倍液等。倍液等。 一品红白粉病一品红白粉病 症症 状状 病病 原原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一一 品品 红红 症状:危害叶片、症状:危害叶片、 嫩梢。发病初期,嫩梢。发病初期, 病叶、病梢出现病叶、病梢出现 白粉病斑,随病白粉病斑,随病 害的发展,害的发展,整片整片 布满白色粉状物。布满白色粉状物。 叶片卷曲、变小、叶片卷曲、变小、 发黄,严重的脱发黄,严重的脱 落。落。 病原: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病原: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

10、、核菌纲、白 粉菌目、内丝白粉菌属粉菌目、内丝白粉菌属 Leveillula Leveillula clavataclavata . . 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 拟粉孢属拟粉孢属 Oidiopsis Oidiopsis sp. sp. 以菌丝体或闭囊壳在病芽、病叶、病枝上越冬。以菌丝体或闭囊壳在病芽、病叶、病枝上越冬。 翌年以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借风翌年以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借风 传播。直接侵入或气孔侵入。条件适宜,病害可传播。直接侵入或气孔侵入。条件适宜,病害可 多次侵染。多次侵染。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11、 1 1、减少侵染来源、减少侵染来源 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 2 2、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合理施肥,氮、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合理施肥,氮 肥不宜过多,增施磷、钾肥。室内种植应控制好温肥不宜过多,增施磷、钾肥。室内种植应控制好温 湿度,保持通风透光。湿度,保持通风透光。 3 3、化学防治。发病期间,可喷施、化学防治。发病期间,可喷施15%15%粉锈宁可湿性粉锈宁可湿性 粉剂粉剂800800倍液;倍液;70%70%甲基托布津宁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宁可湿性粉剂700-700- 800800倍液;或硫磺粉等;倍液;或硫磺粉等; 大丽花白粉病大丽花白

12、粉病 症症 状状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病 原原 大大 丽丽 花花 症状:症状:主要危害叶主要危害叶 片、嫩梢、花柄和片、嫩梢、花柄和 花蕾。花蕾。病部产生白病部产生白 色粉状物色粉状物。病叶卷。病叶卷 曲、变黄,嫩梢畸曲、变黄,嫩梢畸 形。花蕾不能开放形。花蕾不能开放 或花畸形。或花畸形。 病原:病原: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属、 廖白粉菌廖白粉菌 Erysiphe polygomiErysiphe polygomi DC. DC.。 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和闭囊壳在病叶、病芽和病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和闭囊壳在病叶、病芽和病 花蕾

13、上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产生大量分生花蕾上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产生大量分生 孢子,借风传播。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孢子,借风传播。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1 1、减少侵染来源、减少侵染来源 冬季及时清除病落叶,剪除病冬季及时清除病落叶,剪除病 枝,并集中烧毁。枝,并集中烧毁。 2 2、加强栽培管理、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 量施用氮肥。植株不宜过密,注意通风透光。量施用氮肥。植株不宜过密,注意通风透光。 3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 发病季节,可喷洒发病季节,可喷洒15%15%粉锈宁粉锈宁10001000 倍液;倍液;80%80%代森锌可

14、湿性粉剂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500倍液等。倍液等。 瓜叶菊白粉病瓜叶菊白粉病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症症 状状 病病 原原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瓜瓜 叶叶 菊菊 症状症状 :危害叶:危害叶 片、茎、花梗、片、茎、花梗、 花芽。初期出现花芽。初期出现 小白色病斑,后小白色病斑,后 叶片布满白色粉叶片布满白色粉 状物状物。危害部位。危害部位 畸形,植株矮化,畸形,植株矮化, 叶片提早枯黄。叶片提早枯黄。 病原:有性态为子囊菌病原:有性态为子囊菌 亚门、核菌纲、白粉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 目、白粉菌属、二孢白目、白粉菌属、二孢白 粉菌粉菌 Erysiphe Erysiphe eichoracearume

15、ichoracearum DC. DC.。 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 丝孢纲、丝孢目、粉孢丝孢纲、丝孢目、粉孢 属、豚草粉孢霉菌属、豚草粉孢霉菌 Oidium ambrosiaeOidium ambrosiae Thum.Thum. 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来源;借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来源;借 气流传播。直接侵入。气流传播。直接侵入。 病害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密切,温度病害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密切,温度15-2015-20有利有利 于病害的发生。一般于病害的发生。一般1111月和次年月和次年3-43-4月为发病盛月为发病盛 期。温室通风不良,湿度较高时,容易发病

16、。期。温室通风不良,湿度较高时,容易发病。 瓜叶菊品种的抗病性差异不明显,均为感病品种。瓜叶菊品种的抗病性差异不明显,均为感病品种。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1 1、减少侵染来源、减少侵染来源 秋末应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残体,秋末应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残体, 并集中烧毁。并集中烧毁。 2 2、加强栽培管理、加强栽培管理 温室应通风透光,湿度不宜过温室应通风透光,湿度不宜过 高。高。 3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洒发病初期,可喷洒25%25%粉锈宁可湿粉锈宁可湿 性粉剂性粉剂20002000倍液;倍液;70%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1500 倍液。

17、倍液。 凤仙花白粉病凤仙花白粉病 症症 状状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病 原原 凤凤 仙仙 花花 症状:危害叶片、症状:危害叶片、 花、茎。发病初期,花、茎。发病初期, 叶片上出现白粉病叶片上出现白粉病 斑,随着病害的进斑,随着病害的进 一步发展,一步发展,整个叶整个叶 片布满白色粉状物片布满白色粉状物。 在白粉层中产生黑在白粉层中产生黑 色的闭囊壳。病叶色的闭囊壳。病叶 变黄,叶片早枯。变黄,叶片早枯。 病原:子囊菌亚门、病原:子囊菌亚门、 核菌纲、白粉菌目、核菌纲、白粉菌目、 单丝壳属、凤仙花单单丝壳属、凤仙花单 丝壳菌丝壳菌 Spaerotheca Spaerotheca

18、balsaminaebalsaminae (Wallr.) Kari(Wallr.) Kari。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病原菌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次病原菌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次 年子囊孢子经风雨传播,进行初次侵染。发病后,年子囊孢子经风雨传播,进行初次侵染。发病后, 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5 5、6 6 月至月至9 9、1010月发病较重。月发病较重。 防治措施防治措施 1 1、减少侵染来源、减少侵染来源 秋末应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残体,秋末应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残体, 并集中烧毁。并集中烧毁。 2 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洒发病初期,可喷洒25%25%粉锈宁可湿

相关知识

花卉白粉病类
盆栽花卉白粉病,需及时防治,否则蔓延难救
白粉病用什么药防治效果好?牢记这几点,轻松解决白粉病问题!
长寿花得了白粉病怎么办?
一种防治玫瑰花白粉病的复合肥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多菌灵可以治疗白粉病吗?
园林界的"四大恶少":白粉病、锈病、叶斑病、炭疽病该如何防治
生物农药:防治玫瑰白粉病,高效、经济、安全,种健康的花朵!
月季白粉病怎么办月季白粉病防治小妙招
草莓白粉病打不住,伤花上果!怎么防治?抓住这4点!

网址: 花卉白粉病类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926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花卉植保
下一篇: 报春花常见病害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