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艾君:对自然天象崇拜到“七夕鹊桥会”传说

艾君:对自然天象崇拜到“七夕鹊桥会”传说

       前言:中国的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宋。仅仅有文字记载至今就已流传2500多年了。人们围绕着古代人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认识和崇拜,以及衍生而来的许多美丽的爱情传说,从而派生出除“七夕节”之名以外许多富有自然与社会意义的民俗节名,成为了中国历史最悠久、颇有内涵的传统民间节日。那么,七夕节是怎样一个传统民间节日呢?其如何起源和演变的呢?其又有哪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呢?[节选自作家、民俗学家艾君刊发于2020第23期《工会博览》杂志的文章《从对自然天象崇拜到“七夕鹊桥会”传说》]

艾君“我们的节日”讲座之“七夕”

500

从对自然天象崇拜到“七夕鹊桥会”传说

--从古籍诗词中探寻《七夕》起源以及文化内涵

作者:艾君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七夕》中的诗句。

       诗人在七夕之夜,仰望天空,遥想牛女(即牛郎织女)相聚情景,不由想起爱妻早亡,于是创作此诗以思追悼。其实,关于牛郎织女故事中相关意象的诗歌出现很早。从古至今,关于牛郎、织女相会日传说中的爱情故事,令历代诗人农历七月初七吟咏不已。大约2500多年前,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了牛女星座诗歌的记载。譬如在《小雅·大东》篇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其诗句大意说,银河两岸的织女星、牵牛星,尽管有其名,却不会织布,不能拉车;统治者也是如此,虽身居高位,却无恤民之行,不过徒有其名而已。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联想,还无任何故事情节,也似乎没有象征爱情寓意。此时所描述的牛女还只是天上二颗被人格化了的星辰。可见,牛郎织女传说最初来源于人们对星辰敬畏和崇拜。

       而到了汉代以后所流传的古诗词中,牛郎、织女便逐渐完成从神到人的变化,即由星座的记录观望到爱情故事的变化。这在西汉文学家、思想家傅玄的《拟天问》中,就有了“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的记述。从上述我们可知,中国七夕节历史悠久,从《诗经》记载看,远远于2500年前、中国的“七夕节”内涵丰富,不仅涵盖中国人对自然星象的崇拜,也包含着中国人对爱情的忠贞执着和憧憬。

500

七夕节的起源以及历史演变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宋,有文字记载已有2500多年了。节俗流传至今,人们围绕着古代人对牛女自然天象的认识和崇拜,以及衍生而来许多美丽的爱情传说,从而派生出除“七夕节”之名以外许多富有自然与社会意义的节名。如,“七月七、七巧节、七姐诞、女儿节、七七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乞巧节”等,成为了中国历史悠久、富有内涵的传统民间节日。那么,七夕节是如何起源的呢?在博主艾君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起源于古代中国人的信仰。【省略】其次,来自对鬼神崇拜。【省略】其三,来自对自然的崇拜。【省略】

500

      由此笔者看,正因为以上三种崇拜,从而诞生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民间节日。而“七夕节”的由来,也正是来自于古代中国人对天体自然的观察认识和星宿崇拜衍化而来,并演绎出观星文化--“牛郎织女”。

500

远古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远古时代,古人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古代星宿体系中,“牛宿”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也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座。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一“织女”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人们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据《春秋命历序》记载,“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汉书·律历志》《说文》《天官书》《开元占经》《汉书·地理志》等都有相关记载......【省略】

          关于“七夕”之日。即,月逢七、日逢七,也为“双七”日,古代对“重日”非常崇拜,一般列为吉庆日。在古代,日、月、星都叫曜,而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就叫“七曜”,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其余依次类推。在《尚书▪考灵曜》记载,“七曜俱在牵牛初度”。《永乐大典▪易纬通卦验补遗》说,“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而《易传》说,“日、月、五星,起于牵牛。”《汉书·天文志》:“牵牛,日、月、五星所从起,历数之元,三正之始。”正因为有了双七之日,牛郎星、织女星相会,这就增加了许多对天象的崇拜。

500

          从历史文献、古俗遗迹以及流传着的民间传说来看,随着人们对天文星象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节俗的发展。其中,天象中的婺女星,后来被文人墨客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妈”等,她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鹊桥会”便诞生了。后来历代文人墨客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省略】

500

古诗中所反映七夕节的文化内涵

        2500多年以来,“七夕节”传承着中国儒家文化的基因流传下来。也赋予了“七夕节”许多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是在传统社会倡导做名心灵手巧的女子。随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深入人心,牛郎和织女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尊敬。因为织女心灵手巧,是个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间时,曾把超群的织锦绣花技术传授给大家。所以,每年到七月初七,我国许多地方的妇女在这一天供奉颂扬她,向她乞求灵巧,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女红技艺。据南朝梁宗懔撰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惟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时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南朝梁诗人刘遵的《七夕穿针》诗写道,“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而南朝梁简文帝的同名诗也写道,“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 再看南朝梁诗人刘孝威的《七夕穿针》诗,“缕乱恐风来,衫轻羞指现。故穿双眼针,持缝合欢扇。”

        艾君认为,这些都反映了古代女子对“七夕穿针”的重视,这也反映了受儒家思想影响,社会上倡导向织女学习做名心灵手巧的女子的社会风尚,由此也带动了传统中国纺织服刺绣业的发展。

        到唐时,女子乞巧习俗更为盛行。诗人崔颢在《七夕》诗中写道,“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此诗写七夕之夜,长安城里家家户户的女子都在月下兴高采烈地比赛穿针引线。形象描述了都城长安七夕节穿针乞巧风俗的普及。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是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诗,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也有了传统中国民间男人崇尚找个“巧媳妇”的希冀。

         清代女诗人徐瑛玉《乞巧》诗,以其女性所独具的细心和体贴来看乞巧,别有新意。诗中写道,“银汉横斜玉漏催,穿针瓜果置妆台。一宵要话经年别,那得工夫送巧来?”

         二是传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婚终身的爱情宿愿。千百年来,人们对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及其悲剧性形象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民间广为传诵。汉初《淮南子》中有“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记载,两汉时也有中国最早的关于牛郎织女形象的绘画和雕刻。如班固的《西都赋》和张衡的《西京赋》,都记载了长安西郊昆明池边设有牛郎、织女石像的事情。汉代流传的《迢迢牵牛星》诗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这一主题逐渐完成了从神到人的变化,即由星座的记录观望到爱情故事的变化。在南朝梁诗人何逊的《七夕诗》,写出了牛郎织女相会后分别是的悲伤情形,“仙车驻七襄,凤驾出天潢;月映九微火,风吹百和香。逢欢暂巧笑,还泪已啼妆;别离不得语,河汉渐汤汤。”“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北宋词人苏轼的《渔家傲·七夕》则表现了对离散夫妻的深切同情。而唐代诗人崔涂的《七夕》,却又赞美牛郎织女爱情的真挚坚贞:“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有情人终成眷属”“发乎于情,止乎于礼”“与子携手,白头到老”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朴素的爱情观。在这种爱情观影响下,牵牛、织女已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经过历代文人“加工”,本属天上的传说愈加丰满生动。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中,古人对星象的臆想便和一个名叫董永的民间农夫整合成一段人世间的爱情悲剧,也就是今日我们所熟知的牛郎织女的传说。

        在今天,因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也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并产生了“中国式情人节”的时代文化含义。

500

七夕,为啥会流行“送木梳”习俗?

在中国民间七夕节俗中,各地各民族过节习俗很多。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在山东、浙江等乡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在这些地区也有听悄悄话习俗。据说,七夕夜深人静时,女孩子偷偷躲在长得茂盛的南瓜或葡萄棚下,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悄悄话,待嫁后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也有“结扎巧姑”习俗。

500

传统中国,在七夕节民间围绕“牛郎织女鹊桥会”而兴起的风俗习惯可谓丰富多彩。艾君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西方“情人节”习俗的融入,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七夕节也被青年人赋予了“中国情人节”之名,并开始用中国的方式过 “情人节”。

七夕等中国传统节日的复兴意义深远,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意义重大,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民族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豪感。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年轻人过“七夕情人节”开始把中国元素“送木梳”赋予新的年轻人喜欢的内容。

那么,为何“七夕节”年轻人流行送木梳呢?笔者艾君几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曾分析过:

其一,梳子从古至今一直是最具实用价值的物品。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剪头发是残害身体,是不孝。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等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可见,梳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场价值很大,送“梳子”不仅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而且也能代表“结发”后,保护头发干净利索又无丝毫损伤的希望,代表日子日久天长,幸福快乐。

其二,送梳子蕴含着愿做一辈子结发夫妻的意思。实际上在我国传统民间习俗中,“梳子”的民间使用非常广泛,可以说“婚葬嫁娶”都有索配送梳子的习俗。而用在女子婚姻大事上,订婚、出嫁等都有配送梳子的习俗。譬如,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

其三,“木梳”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古代的梳子主要是“木梳”,木梳子手感舒适、有保护发质等功效,尤其以“桃木梳”为佳。桃木亦名“仙木”,是用途最为广泛的伐邪制鬼材料。桃木之所以具有这等神力,根植于古人认定桃树为百鬼所惧的神秘观念。古人还用桃枝洗澡,以为可避邪气,制成梳子理所当然,长期使用不但保护发质,还能提神醒脑,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其四,年轻人用中国的方式过“七夕情人节”的定情信物。当下,在年轻人心中,至少有两个“情人节”。一个是西方的“情人节”,一个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众所周知,西方的“情人节”似乎是送“玫瑰、巧克力”等礼物,而“送木梳”这一习俗的兴起属于“中国的七夕节”中的一种局部地区和民族的婚姻习俗。

除此之外,“送梳子”被演绎出许多带有现实意义的内涵。若送“情人梳子”,不仅代表要与其白头偕老之意;也让梳子代表相思之情;另外,梳子每天都梳理头发也代表着它与你的密切性,代表着爱情。总而言之,“七夕送梳子”:一为定情信物,表明己之选择和许下终身不移其志;二为表明定情信物价值和蕴藏含义。其意义:一是梳子日常生活中具使用价值;二是蕴含永做结发夫妻之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社会已经进入新时代。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文化和旅游部获得“七夕节”保护单位资格。

今天,与洋节相比,我国的七夕等传统节日在文化和内涵上更有潜力可挖,如何在坚守中国传统节日主题内涵不变的前提下,融入更多中国节日的时代元素和西方有意义的浪漫、温馨、娱乐等时尚元素,让中国七夕节更精彩更富有时代性,这是当下复苏振兴中国传统民间节日要做的工作。(节选自文化学者、民俗学家艾君2020年刊发于《工会博览》杂志第23期的《从对自然天象崇拜到“七夕鹊桥会”传说》一文)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北京市

相关知识

七夕送什么礼物
七夕情人节简单介绍
我们的节日 | 七夕,可不只是“中国情人节”这么简单……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之七夕情人节
相约七夕鹊桥会,浓情蜜意在寻仙
七夕(中国传统节日)
七夕送花祝福语大全2022最新
2023年七夕活动策划方案主题(十四篇)
双宋婚礼桔梗花相伴而中国传统文化对花卉有更甚寓意
中国传统节日趣闻与传说

网址: 艾君:对自然天象崇拜到“七夕鹊桥会”传说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9268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八种著名的玫瑰花,她们的名字,以
下一篇: 维多利亚植物,手工着色,无缝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