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
不限制
未分类
选择题
填空题
判断题
综合题
实验题
多项选择
难度:
使用次数:222
更新时间:2023-06-29
1.
“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基于某些梭菌的特殊代谢能力,有研究者以某些工业废气(含 CO 2 等一碳温室气体,多来自高污染排放企业)为原料,通过厌氧发酵生产丙酮,构建一种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新技术。
回答下列问题:
(1) 研究者针对每个需要扩增的酶基因(如图)设计一对 ,利用 PCR 技术,在优化反应条件后扩增得到目标酶基因。
(2) 研究者构建了一种表达载体 pMTL80k ,用于在梭菌中建立多基因组合表达库,经筛选后提高丙酮的合成量。该载体包括了启动子、终止子及抗生素抗性基因等,其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 ,终止子的作用是 。
(3) 培养过程中发现重组梭菌大量表达上述酶蛋白时,出现了生长迟缓的现象,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此外丙酮的积累会伤害细胞,需要进一步优化菌株和工艺才能扩大应用规模。
(4) 这种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新技术,实现了 ,体现了循环经济特点。从 “ 碳中和 ” 的角度看,该技术的优势在于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查看答案
题型:综合题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答案】
(1) 引物
(2) 作为标记基因,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 终止转录,使转录在需要的地方停下来
(3) 二氧化碳等气体用于大量合成丙酮,而不是用于重组梭菌的生长
(4) 废物的资源化 不仅不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还可以消耗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
【分析】( 1 ) PCR 技术的原理是 DNA 半保留复制,是在体外大量复制 DNA 的技术,该技术的关键是 Taq 酶可以从引物的 3’ 端延伸子链。
( 2 )减缓温室效应,一方面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通过植树造林等手段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
【详解】( 1 )利用 PCR 技术扩增目标酶基因,首先需要根据目标酶基因两端的碱基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引物与模板链结合后, Taq 酶才能从引物的 3’ 端延伸子链。
( 2 )基因表达载体中,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可用于筛选含有基因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终止子可终止转录,使转录在需要的地方停下来。
( 3 )重组梭菌大量表达上述酶蛋白时,在这些酶蛋白的作用下,二氧化碳等气体大量用于合成丙酮,而不是用于重组梭菌的生长,所以会导致生长迟缓。
( 4 )根据题意可知,这种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新技术 , 以高污染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等一碳温室气体为原料,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体现了循环经济特点。从 “ 碳中和 ” 的角度看 , 该技术生产丙酮的过程不仅不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还可以消耗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并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
难度:
使用次数:247
更新时间:2023-06-29
2.
研究深海独特的生态环境对于开发海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在 “ 科学号 ” 考察船对中国南海科考中,中国科学家采集了某海域 1146 米深海冷泉附近沉积物样品,分离、鉴定得到新的微生物菌株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
回答下列问题:
(1) 研究者先制备富集培养基,然后采用 法灭菌,冷却后再接入沉积物样品, 28℃ 厌氧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了含拟杆菌的混合培养物,为了获得纯种培养物,除了稀释涂布平板法,还可采用 法。据图分析,拟杆菌新菌株在以 为碳源时生长状况最好。
(2) 研究发现,将采集的样品置于各种培养基中培养,仍有很多微生物不能被分离筛选出来,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答一点即可)
(3) 藻类细胞解体后的难降解多糖物质,通常会聚集形成碎屑沉降到深海底部。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考虑,拟杆菌对深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作用可能是 。
(4) 深海冷泉环境特殊,推测此环境下生存的拟杆菌所分泌的各种多糖降解酶,除具有酶的一般共性外,其特性可能还有 。
查看答案
题型:综合题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答案】
(1) 高压蒸汽灭菌 平板划线 纤维素
(2) 某些微生物只有利用深海冷泉中的特有物质才能生存(或需要在深海冷泉的特定环境中才能存活)
(3) 拟杆菌作为分解者,将沉降到深海底部的难降解多糖物质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利于碳循环的顺利进行
(4) 耐低温
【分析】进行微生物纯种培养物时,人们需要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培养基;还需要防止杂菌污染,无菌技术主要包括消毒和灭菌。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常用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 1 )培养基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可以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将单个微生物分散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培养得到单菌落,从而获得纯净培养物。分析图 12 可知,在以纤维素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细胞数量最多,可推知拟杆菌新菌株在以纤维素为碳源时生长状况最好。
( 2 )深海冷泉中可能存在某些微生物,只有利用冷泉中的特有物质才能生存(或需要在深海冷泉的特定环境中才能存活),故将采集的样品置于各种培养基中培养,仍可能有很多微生物不能被分离筛选出来。
( 3 )拟杆菌为异养生物,作为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将沉降到深海底部的难降解多糖物质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利于碳循环的顺利进行。
( 4 )深海冷泉温度较低,故生活在其中的拟杆菌所分泌的各种多糖降解酶,应具有耐低温的特性,才能高效降解多糖,保证拟杆菌的正常生命活动所需。
=
难度:
使用次数:109
更新时间:2023-06-29
3.
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 A 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 B 与荔枝园 A 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下表。
荔枝园
种类(种)
个体数量(头)
害虫比例( % )
天敌比例( % )
A
B
523
568
103278
104118
36.67
40.86
14.10
20.40
回答下列问题:
(1) 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 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2) 与荔枝园 A 相比,荔枝园 B 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 ,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 ,有利于其生存。
(3) 与荔枝园 B 相比,荔枝园 A 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 ,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 。
(4) 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 A 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
【答案】
(1) 趋光
(2) 高 食物和栖息空间
(3) 低 荔枝园 A 使用杀虫剂,可降低害虫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低
(4) 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通过竞争关系可减少杂草的数量,同时为果树提供氮肥;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详解】( 1 )采用灯光诱捕法,利用的是某些昆虫具有趋光性。
( 2 )由题图可知,荔枝园 B 节肢动物的种类数多于荔枝园 A ,即荔枝园 B 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高,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利于其生存。
( 3 )由题图可知,荔枝园 A 的节肢动物总数量以及害虫和天敌的比例均低于荔枝园 B ,可推知荔枝园 A 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均低于荔枝园 B ,原因可能是荔枝园 A 使用杀虫剂,降低了害虫的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低。
( 4 )根据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原理,在荔枝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可以为果树提供氮肥,并通过竞争关系减少杂草的数量,避免使用除草剂;同时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
难度:
使用次数:276
更新时间:2023-06-29
4.
《诗经》以 “ 蚕月条桑 ” 描绘了古人种桑养蚕的劳动画面,《天工开物》中 “ 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 ” ,表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已拥有利用杂交手段培有蚕种的智慧,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蚕桑的遗传育种,更为这历史悠久的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回答下列问题:
(1) 自然条件下蚕采食桑叶时,桑叶会合成蛋白醇抑制剂以抵御蚕的采食,蚕则分泌更多的蛋白酶以拮抗抑制剂的作用。桑与蚕相互作用并不断演化的过程称为 。
(2) 家蚕的虎斑对非虎斑、黄茧对白茧、敏感对抗软化病为显性,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上述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 F 1 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 ;若上述杂交亲本有 8 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 400 枚,理论上可获得 只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用于留种。
(3) 研究小组了解到: ① 雄蚕产丝量高于雌蚕; ② 家蚕的性别决定为 ZW 型; ③ 卵壳的黑色( B )和白色( b )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 ④ 黑壳卵经射线照射后携带 B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为达到基于卵壳颜色实现持续分离雌雄,满足大规模生产对雄蚕需求的目的,该小组设计了一个诱变育种的方案。下图为方案实施流程及得到的部分结果。
统计多组实验结果后,发现大多数组别家蚕的性别比例与 I 组相近,有两组( Ⅱ 、 Ⅲ )的性别比例非常特殊。综合以上信息进行分析:
①Ⅰ 组所得雌蚕的 B 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② 将 Ⅱ 组所得雌蚕与白壳卵雄蚕( bb )杂交,子代中雌蚕的基因型是 (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 b 表示)。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其优势是可在卵期通过卵壳颜色筛选即可达到分离雌雄的目的。
③ 尽管 Ⅲ 组所得黑壳卵全部发育成雄蚕,但其后代仍无法实现持续分离雌雄,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请简要说明理由 。
查看答案
题型:综合题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
(1) 协同进化
(2) 3/64 50
(3) 常 bbZW B Ⅲ 组所得黑壳卵雄蚕为杂合子,与白壳卵雌蚕杂交,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
【分析】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ZW 型,雌蚕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ZW ,雄蚕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ZZ 。
【详解】( 1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 2 )由题意可知,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即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可先将三对基因分别按照分离定律计算,再将结果相乘,即 F 1 各对性状中,虎斑个体占 3/4 ,白茧个体占 1/4 ,抗软化病个体占 1/4 ,相乘后 F 1 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 3/4×1/4×1/4=3/64 。若上述杂交亲本有 8 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 400 枚,总产卵数为 8×400=3200 枚,其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占 1/4×1/4×1/4=1/64 ,即 3200×1/64=50 只。
( 3 )分析题意和图示方案可知,黑卵壳经射线照射后,携带 B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转移情况可分为三种,即携带 B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未转移或转移到常染色体上、转移到 Z 染色体上或转移到 W 染色体上。将诱变孵化后挑选的雌蚕作为亲本与雄蚕( bb )杂交,统计子代的黑卵壳孵化后雌雄家蚕的数目,结合图中的三组结果分析, Ⅰ 组黑卵壳家蚕中雌雄比例接近 1 : 1 ,说明该性状与性别无关,即携带 B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未转移或转移到了常染色体上; Ⅱ 组黑卵壳家蚕全为雌性,说明携带 B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 W 染色体上; Ⅲ 组黑卵壳家蚕全为雄性,说明携带 B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 Z 染色体上。
① 由以上分析可知, Ⅰ 组携带 B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未转移或转移到了常染色体上,即所得雌蚕的 B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 由题意可知,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 b 表示。 Ⅱ 组携带 B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 W 染色体上,亲本雌蚕的基因型为 bbZW B ,与白卵壳雄蚕 bbZZ 杂交,子代雌蚕的基因型为 bbZW B ( 黑卵壳 ) ,雄蚕的基因型为 bbZZ( 白卵壳 ) ,可以通过卵壳颜色区分子代性别。将子代黑卵壳雌蚕继续杂交,后代类型保持不变,故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③ 由题意分析可知,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 b 表示。 Ⅲ 组携带 B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 Z 染色体上,亲本雌蚕的基因型为 bbZ B W ,与白卵壳雄蚕 bbZZ 杂交,子代雌蚕的基因型为 bbZW (白卵壳),雄蚕的基因型为 bbZ B Z (黑卵壳)。再将黑壳卵雄蚕( bbZ B Z )与白壳卵雌蚕( bbZW )杂交,子代为 bbZ B Z 、 bbZZ 、 bbZ B W 、 bbZW ,其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故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
难度:
使用次数:196
更新时间:2023-06-29
5.
研究者将玉米幼苗置于三种条件下培养 10 天后(图 a ),测定相关指标(图 b ),探究遮阴比例对植物的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 结果显示,与 A 组相比, C 组叶片叶绿素含量 ,原因可能是 。
(2) 比较图 b 中 B1 与 A 组指标的差异,并结合 B2 相关数据,推测 B 组的玉米植株可能会积累更多的 ,因而生长更快。
(3) 某兴趣小组基于上述 B 组条件下玉米生长更快的研究结果,作出该条件可能会提高作物产量的推测,由此设计了初步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选择前期 一致、生长状态相似的某玉米品种幼苗 90 株。
实验方法:按图 a 所示的条件,分 A 、 B 、 C 三组培养玉米幼苗,每组 30 株;其中以 为对照,并保证除 外其他环境条件一致。收获后分别测量各组玉米的籽粒重量。
结果统计:比较各组玉米的平均单株产量。
分析讨论:如果提高玉米产量的结论成立,下一步探究实验的思路是 。
【答案】
(1) 高 遮阴条件下植物合成较多的叶绿素
(2) 糖类等有机物
(3) 光照条件 A 组、 C 组 遮光程度 探究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的最适遮光比例是多少
【分析】分析题图 a 可知, A 组未遮阴, B 组植株一半遮阴( 50% 遮阴), C 株全遮阴( 100% 遮阴)。
【详解】( 1 )分析题图 b 结果可知,培养 10 天后, A 组叶绿素含量为 4.2 , C 组叶绿素含量为 4.7 ,原因可能是遮阴条件下植物合成较多的叶绿素,以尽可能地吸收光能。
( 2 )比较图 b 中 B1 叶绿素含量为 5.3 , B2 组的叶绿素含量为 3.9 , A 组叶绿素含量为 4.2 ; B1 净光合速率为 20.5 , B2 组的净光合速率为 7.0 , A 组净光合速率为 11.8 ,可推测 B 组的玉米植株总叶绿素含量为( 5.3+3.9 ) ÷2=4.6 ,净光合速率为( 20.5+7.0 ) /2=13.75 ,两项数据 B 组均高于 A 组,推测 B 组可能会积累更多的糖类等有机物,因而生长更快。
( 3 )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 B 组条件下是否提高作物产量。该实验自变量为玉米遮光程度,因变量为作物产量,可用籽粒重量表示。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等,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故实验设计如下:实验材料:选择前期光照条件一致、生长状态相似的某玉米品种幼苗 90 株。实验方法:按图 a 所示条件,分为 A 、 B 、 C 三组培养玉米幼苗,每组 30 株;其中以 A 组、 C 组为对照,并保证除遮光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一致,收获后分别测量各组玉米的籽粒重量。结果统计:比较各组玉米的平均单株产量。分析讨论:如果 B 组遮光条件下能提高作物产量,则下一步需要探究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的最适遮光比例是多少。
=
难度:
使用次数:215
更新时间:2023-06-29
6.
迄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全球,我国始终坚持 “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 的抗疫理念和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图中 a 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回答下列问题:
(1) 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 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 ① 、 ② 上升部分)。曲线 ③ 、 ④ 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 T 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 。此外, T 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 过程。
(2) 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实现动态清零的前提。目前除了核酸检测还可以使用抗原检测法,因其方便快捷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但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据图 a 分析,抗原检测在 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判断的依据是此阶段 。
(3)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图 b 显示一些志愿受试者完成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对各种新冠病毒毒株中和作用的情况。据图分析,当前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
【答案】
(1) 特异性 T 细胞接受刺激后会分泌淋巴因子,该物质可促进大部分的 B 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 细胞免疫
(2) 乙 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3) 全程接种 + 加强针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抗原被抗原呈递细胞处理呈递给辅助性 T 细胞,辅助性 T 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 B 细胞,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 B 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
【详解】( 1 )分析图 a 曲线可知,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曲线 ①② 上升,说明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但抗体还未产生,说明此时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体液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 T 细胞,刺激 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 B 细胞。 B 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分化成记忆细胞。故抗体的产生与 T 细胞的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相关性,即曲线 ③④ 上升趋势一致。 T 细胞在抗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还参与了细胞免疫过程。
( 2 )分析图 a 可知,在甲乙丙时间段内,体内都有病毒核酸,故核酸检测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乙时间段内含有病毒抗原,且病毒抗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故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
( 3 )分析图 b 可知,完成全程接种 + 加强针的志愿受试者体内的抗体中和各种新冠病毒毒株的能力均明显高于全程接种的志愿受试者,故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全程接种 + 加强针。
=
难度:
使用次数:298
更新时间:2023-06-29
7.
遗传病监测和预防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儿和一个患镰状细胞贫血症的儿子(致病基因位于 11 号染色体上,由单对碱基突变引起)。为了解后代的发病风险,该家庭成员自愿进行了相应的基因检测(如图)。下列叙述 错误 的是( )
A .女儿和父母基因检测结果相同的概率是 2/3
B .若父母生育第三孩,此孩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3/4
C .女儿将该致病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概率是 1/2
D .该家庭的基因检测信息应受到保护,避免基因歧视
【答案】
C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患镰状细胞贫血症的儿子,且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 11 号上,故该病受常染色体隐性致病基因控制。
【详解】 A 、该病受常染色体隐性致病基因控制,假设相关基因用 A 、 a 表示。分析题图可知,父母的基因型为杂合子 Aa ,女儿的基因型可能为显性纯合子 AA 或杂合子 Aa ,为杂合子的概率是 2/3 , A 正确;
B 、若父母生育第三孩,此孩子携带致病基因的基因型为杂合子 Aa 或隐性纯合子 aa ,概率为 1/4+2/4=3/4 , B 正确;
C 、女儿的基因型为 1/3AA 、 2/3 Aa ,将该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概率是 1/3 , C 错误;
D 、该家庭的基因检测信息属于隐私,应受到保护, D 正确。
故选 C 。
=
难度:
使用次数:146
更新时间:2023-06-29
8.
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 错误 的是( )
A .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 .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 .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 .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查看答案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答案】
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甲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乙后促进乙释放多巴胺,多巴胺作用于丙。
【详解】 A 、多巴胺是乙释放的神经递质,与丙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使其膜发生电位变化, A 正确;
B 、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不能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 B 错误;
C 、分析题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又是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 C 正确;
D 、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D 正确。
故选 B 。
=
难度:
使用次数:140
更新时间:2023-06-29
9.
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 HCN )的产生由 H 、 h 和 D 、 d 两对等位基因决定, H 和 D 同时存在时,个体产 HCN ,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如图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 错误 的是( )
A .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B .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C .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 h 的基因频率更高
D .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 H 、 D 的基因频率
【答案】
D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 H 、 h 和 D 、 d 基因决定 HCN 的产生,基因型为 D_H_ 的个体能产生 HCN ,有毒,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
【详解】 A 、分析题意可知,草食动物能采食白车轴草,故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A 正确;
B 、分析题中曲线可知,从市中心到市郊和乡村,白车轴草种群中产 HCN 个体比例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的进化, B 正确;
C 、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产 HCN 个体比例小,即基因型为 D_H_ 的个体所占比例小, d 、 h 基因频率高, C 正确;
D 、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 D 错误。
故选 D 。
=
难度:
使用次数:121
更新时间:2023-06-29
10.
某同学对蛋白酶 TSS 的最适催化条件开展初步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 错误 的是( )
组别
pH
CaCl 2
温度( ℃ )
降解率( % )
①
9
+
90
38
②
9
+
70
88
③
9
-
70
0
④
7
+
70
58
⑤
5
+
40
30
注: +/- 分别表示有 / 无添加,反应物为 Ⅰ 型胶原蛋白
A .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 CaCl 2
B .结合 ① 、 ② 组的相关变量分析,自变量为温度
C .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 70℃ ,最适 pH9
D .尚需补充实验才能确定该酶是否能水解其他反应物
【答案】
C
【分析】分析表格信息可知,降解率越高说明酶活性越高,故 ② 组酶的活性最高,此时 pH 为 9 ,需要添加 CaCl 2 ,温度为 70℃ 。
【详解】 A 、分析 ②③ 组可知,没有添加 CaCl 2 ,降解率为 0 ,说明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 CaCl 2 , A 正确;
B 、分析 ①② 变量可知, pH 均为 9 ,都添加了 CaCl 2 ,温度分别为 90℃ 、 70℃ ,故自变量为温度, B 正确;
C 、 ② 组酶的活性最高,此时 pH 为 9 ,温度为 70℃ ,但由于温度梯度、 pH 梯度较大,不能说明最适温度为 70℃ ,最适 pH 为 9 , C 错误;
D 、该实验的反应物为 Ⅰ 型胶原蛋白,要确定该酶能否水解其他反应物还需补充实验, D 正确。
故选 C 。
=
相关知识
【选择性必修3】2.1.1
一区三区三区高中
1.3 亿、洛阳市 7 所新建高中智慧校园建设项目
高中信息技术电子课本导航
高中通用技术电子课本导航
有关高中劳动作文
让课标“落地”,让设计“生花” ——山城区实验中学举行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设计暨作业设计评比活动
八年级生物下册《7.1.1无性繁殖》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新课标A1.5 函数y=Asin(ωx+ψ)备课课件ppt
宁波象山为高中毕业生办了场“毕业派对”
网址: 高中生物网包含(新课标)>> 首页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94121.html
上一篇: 植物所在花瓣复杂着色模式形成机制 |
下一篇: 濒危植物杜鹃红山茶的细胞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