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疮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 (Maxim.) Fedde
别名:兔子花;秃子花;勒马回;
科名:罂粟科 Papaveraceae
属名:秃疮花属 Dicranostigma
《中国植物志》第32卷063页
3.秃疮花(渭河流域之杂草)秃子花、勒马回(甘肃、陕西)
Dicranostigma leptopodum (Maxim.) Fedde in Engl. Bot. Jahrb. 36. Beibl. 82: 45,1905; in Engl. Pflanzenr. 4: 212. 1909;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2: 2,图1734. 1972; 秦岭植物志1 (2): 359,图306. 1974;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1: 646. 1979, in clavi; 河南植物志2: 5. 图717. 1988. ——Glaucium leptapodum Maxim. in Mel. Biol. 9: 714. 1876.——Chelidonium leptopodum Prain in Bull. Herb. Boiss. 3: 587. 1895.——Chelidonium franchetianum Prain. in Bull. Herb. Boiss. 3: 586. 1895.——Dicranostigma franchetianum (Prain) Fedde in Engl. Pflanzenr. 4: 210, fig. 25. R-T. 1909; in Engl. et Prantl Nat. Pflanzenfam. ed. 2/17b: 88, fig. R-T. 1936; Hand.-Mazz. Symb. Sin. 7: 335. 1931; Airy Shaw et Sealy in Curtis. Bot. Mag. 158. t. 9404. 1935;云南植物志2: 22,图版7: 4. 1979;西藏植物志2: 224,图75: 3. 1985;横断山区维管植物, 上册: 590. 1993.
通常为多年生草本,高25-80厘米,全体含淡黄色液汁,被短柔毛,稀无毛。主根圆柱形。茎多,绿色,具粉,上部具多数等高的分枝。基生叶丛生,叶片狭倒披针形,长10-15厘米,宽2-4厘米,羽状深裂,裂片4-6对,再次羽状深裂或浅裂,小裂片先端渐尖,顶端小裂片3浅裂,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疏被白色短柔毛;叶柄条形,长2-5厘米,疏被白色短柔毛,具数条纵纹;茎生叶少数,生于茎上部,长1-7厘米,羽状深裂、浅裂或二回羽状深裂,裂片具疏齿,先端三角状渐尖;无柄。花1-5朵于茎和分枝先端排列成聚伞花序;花梗长2-2.5厘米,无毛;具苞片。花芽宽卵形,长约1厘米;萼片卵形.长0.6-1厘米,先端渐尖成距,距末明显扩大成匙形,无毛或被短柔毛;花瓣倒卵形至回形,长1-1.6厘米,宽1-1.3厘米,黄色;雄蕊多数, 花丝丝状,长3-4毫米,花药长圆形,长1.5-2毫米,黄色;子房狭圆柱形,长约6毫米.绿色,密被疣状短毛,花柱短,柱头2裂,直立。蒴果线形,长4-7.5厘米,粗约2毫米,绿色,无毛,2瓣自顶端开裂至近基部。种子卵珠形,长约0.5毫米,红棕色,具网纹。花期3-5月,果期6-7月。
产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西藏南部、青海东部、甘肃南部至东南部、陕西秦岭北坡、山西南部、河北西南部和河南西北部,生于海拔400-2900(-3700)米的草坡或路旁,田埂、墙头、屋顶也常见。模式标本采自甘肃。
根及全草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杀虫等功效,治风火牙痛、咽喉痛、扁桃体炎、淋巴结核、秃疮、疮疖疥癣、痈疽。
种中文名:秃疮花
种拉丁名:Dicranostigma leptopodum (Maxim.) Fedde
中国植物志:32:063
种别名 :
地理分布:分布于甘肃、陕西、河南等省。
毒 性:全草有毒[A-14]。
化学成分:含异紫堇杷明(isocorypalmine)、蝙蝠葛任(menisperine)(13—13)、异紫堇定(56—11)、紫堇碱、原阿片碱(66—11)等[50,51]。
毒 理:含异紫堇杷明(isocorypalmine)、蝙蝠葛任(menisperine)(13—13)、异紫堇定(56—11)、紫堇碱、原阿片碱(66—11)等[50,51]。
属中文名:秃疮花属
属拉丁名:Dicranostigma
科中文名:罂粟科
科拉丁名:Papaveraceae
本科概述:本科约42属650余种,主要产于北温带,多集中分布于地中海气候区或草原沙漠干旱地区,少数产美洲延至热带。我国约19属约400余种,南北均有分布。本科多种植物有重要毒性,主要存在于罂粟属(PapaverL.)、博落回属(MacleayaR.Dr.)、紫堇属(CorydalisDC.)、白屈菜属(CtlelidoniumL.),如罂粟(P.SomniferumL.)、博落回(M.cordata)、白屈菜(C.Majus)等;中毒症状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循环障碍和胃肠道刺激。本科植物罂粟和延胡索是重要的镇痛药,其生药、活性成分以及许多化学合成衍生物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博落回有杀虫作用,可作农药。虞美人(P.Rhoeas)是重要的观赏植物,多栽培于庭园。由于本科许多植物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一百多年来,对该科植物进行了深入的化学和药理学研究,为人类提供了不少有用药物。对罂粟的研究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1803年首次从植物罂粟中得到第一个生物碱吗啡碱(morphine)(66—1),从而开创了植物化学研究的新领域,目前已从该植物分得50余种生物碱。我国学者赵承嘏、黄鸣龙等对延胡索的研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经开始,现分出约20种生物碱。本科植物的研究仍然是当前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本科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按化学结构又可分为苯菲里啶(bcnzo[C]Phenantridine)型、原小檗碱(berberine)型、原阿片碱(protopine)型、苯甲基异喹啉(benzylisoquinoline)型、吗啡(morphinane)型、丽春花碱(rhoeadane)型、酞基四氢异喹啉(phthalidetetrahyroisoqmnoline)型等。在有毒植物中,罂粟(又称鸦片、大烟)是最重要的一种,原产南欧,后经引入东南亚地区栽培。鸦片在第七世纪由波斯输入中国,唐《新修本草》已有记载,宋《开宝本草》为“米囊子”,明《本草纲目》为阿芙蓉,俗称“鸦片”。罂粟含有丰富的吗啡等吗啡型生物碱。这类生物碱具有镇痛、止咳等重要医疗价值,但同时有严重的麻醉样副作用及成瘾性,对入健康为害极大,为国际严格控制的麻醉品。罂粟茎、叶及花均有毒,以果含毒最多,种子无毒。果未成熟时刈制鸦片,鸦片含生物碱约20%,从中已分出20多种生物碱,主要成分是吗啡(66—1),占5—15%,主要毒性作用以吗啡为代表,其次是那可汀(oarcotine)(66—12)、可待因(codeine)(66—2)、蒂巴因(thebaine)(66-4)等。所含生物碱按结构可分为(一)吗啡型:有吗啡、可待因、蒂巴因、降吗啡(normorphine)(66—3)、7—氧二氢蒂巴因,(salutaridine)(66—5)等。(二)苯甲基异喹啉型:有罂粟碱(papaverine)(66—6)、杷拉鸟定碱(Palaudine)(66—7)、东罂粟灵(orientaliue)(66—8)、雅片黄(papaveraldine)(66—10)、四氢罂粟碱(tetrahydropapaverine)(66—9)等。(三)原阿片碱型:有原阿片碱(protopine)(66—11)、隐品碱(cryptopine)、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二氢原阿片碱(dihydroprotopine)、氧化隐晶碱(13—oxo-cryptopine)等,(四)苯菲里啶型:有血根碱(sanguinarine)(66—14)、氧化血根碱(oxy.Sanguinarine)、丙酮基二氢血根碱(6—acetonyldihydrosanguinarine)(66—16)等;(五)小檗碱型:有二氢小檗碱(canadine)、考雷明(coreximine)、光千金藤定碱(stPholidlne),还有那可汀(66—12)、那碎因(narceine)(66-13)、木兰花碱(magnoflorine)(53—14)[1,2]等。口服吗啡5—15mg引起轻度中毒,在几分钟内出现面红、疲倦、心烦、口渴、瞳孔缩小、呼吸和脉搏慢、站立不稳、嗜睡等,6—8小时以上恢复。20—30mg,除上述症状外,由嗜睡很快进入深睡,唤醒后自觉意识混乱、恶心、厌食、便秘。100—350mg,引起严重中毒,病人昏睡、反射消失、脉搏弱而慢、且不规则,皮肤冷湿。瞳孔很小,对光反射消失,7—12小时死亡。长期服用吗啡或鸦片者则耐受量渐增,进而成瘾,成瘾者渐呈慢性中毒:有唾液分泌减少、发汗、瞳孔缩小、消瘦、消化障碍、便秘及下痢、头痛、晕眩、不眠、四肢震颤、神经痛、神经错乱,乃至呆瘕等。成瘾者如突然中止吸食,即出现恶寒、欠伸、头痛、神经痛、下痢、呕吐、不眠等症状,严重者陷于精神病状态,甚至因虚脱而死。吗啡中毒死于呼吸麻痹,因其对呼吸中枢有高度选择性抑制。还能选择抑制大脑皮层的痛觉区,抑制消化腺的分泌和肠的蠕动,尚有镇痛、催眠、镇咳作用[2,3]。对吗啡生物碱的作用机制研究很多,六十年代以后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对吗啡镇痛作用的研究证实,动物体内神经系统等存在专一性的吗啡作用受体,称为阿片受体(opiatcreceptors),并且发现了作用于受体的内源性激动剂脑啡肽(enkehaline),而吗啡等麻醉镇痛剂是这种受体的强激动剂。这些发现,不仅较深入地解释了吗啡多方面特殊作用,而且巳发展成为神经药理学的重要新领域[4]。蒂巴因和那碎因对呼吸有兴奋作用,在兔2mg/kg蒂巴因可消除5mg/kg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那可汀(15mg/kg)和蒂巴因(1mg/kg)的混合物对呼吸有强烈兴奋作用。大剂量蒂巴因能引起痉挛和呼吸麻痹。那碎因还能强烈降低血压和刺激小肠的蠕动。原阿片碱、隐品碱和别隐品碱主要影响心脏,是有效的冠状动脉血管舒张剂,静脉注射于兔和豚鼠;开始血压轻度上升,而后很快出现心律不齐[5]。
《Flora of China》 Vol. 7 (2008)
Dicranostigma leptopodum
秃疮花
【拼音名】 Tū Chuānɡ Huā
【别名】 秃子花、勒马回[陕西]
【来源】 罂粟科秃疮花属植物秃疮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 (Maxim.)Fedde,以全草入药。春夏采集,晒干。
【性味】 苦、涩,凉。有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用于扁桃体炎,牙痛,淋巴结结核;外用治头癣,体癣。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煎水洗或鲜品捣烂敷患处。鲜草捣烂,投入污水中,可杀孑孓灭蚊。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相关知识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NA barcoding for th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Dicranostigma
山西省野生草本观赏花卉(一)
科学网—罂粟科植物的花竟是如此漂亮!
金缘叶绿绒蒿——香格里拉大雪山
Potential distribution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Disanthus Maxim.
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 Benth.
矿山生态修复与景观创意PPT课件.ppt
中药的花非花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pontaneous plant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in a Beijing urban park
大花剪秋罗的用法
网址: 秃疮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 (Maxim.) Fedde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94130.html
上一篇: 芍药愈伤组织中体细胞胚发育过程的 |
下一篇: 【科技日报】科学家揭示花朵复杂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