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变式训练 拓展培优 真题演练 换一批
A . 基因突变 B . 染色体交叉互换 C . 基因自由组合 D . 染色体变异
2.
杂交育种除了选育新品种之外,另一个结果是获得( )
A . 纯种 B . 杂种表现的优势 C . 染色体变异 D . 基因突变
A . 基因突变 B . 基因重组 C . 染色体数目变异 D . 染色体结构变异
1.
已知现存土豆均为杂种(只要有一对基因杂合,即为杂种),可用块茎繁殖。欲通过一代杂交选育出黄肉(A基因控制)抗病(另一条染色体上的B基因控制)的新品种,应选用的杂交亲本是( )
A . AaBb×aabb B . AABb×aaBb C . AaBB×Aabb D . aaBb×Aabb
2.
袁隆平院士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发现杂交水稻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下列有关杂交水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袁隆平院士通过选择育种的方式获得了高产杂交水稻 B . 杂交水稻能实现稳定遗传,农民不需要每年都买稻种 C . 袁隆平院士成功培育高产杂交水稻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D . 袁隆平院士培育杂交水稻的目的是获得高产的纯种水稻
3.
利用纯合的二倍体高秆抗锈病水稻(DDTT)和矮杆不抗锈病水稻(ddtt)培育矮杆抗锈病新品种(ddTT)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一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另一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占3/8 B . 后一种方法的突出优点是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 . 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D . 后一种方法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其作用是抑制同源染色体分离
1.
现有两个小麦品种,一个纯种小麦的性状为高秆(D)抗锈病(T),另一个纯种小麦的性状为矮秆(d)不抗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要培育矮秆抗锈病的新品种,过程如下:
高秆抗锈病×矮秆不抗锈病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新品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过程为育种,a是,b是。
(2)c的处理方法是。
(3)F1的基因型是,表现型是,矮秆抗锈病新品种的基因型应是。
1.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穗子的大小和穗粒数决定水稻产量。为阐明调控稻穗大小的分子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1)
研究人员获得了穗子显著大于野生型的单基因纯合突变体1和突变体2。分别将上述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杂交,获得的F1的穗子(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野生型,说明大穗为隐性性状。将突变体1与突变体2杂交,子代穗子大于野生型,说明两种突变体突变基因的位置关系为。通过测序发现,突变体1为Os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该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上。
(2)
已有研究表明位于水稻6号染色体上的APO1基因与水稻穗子大小有关,该基因隐性纯合突变体3(APO1基因功能缺失)表现为穗子显著小于野生型,该基因显性纯合突变体4(APO1基因功能增强)表现为穗子显著大于野生型,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的特点。
(3)
研究人员将等量的APO1基因分别导入野生型和突变体1的植株中,测定细胞中APO1 mRNA的含量和APO1蛋白含量,结果见下图。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为了进一步确定Os基因与APO1基因在同一通路发挥作用调控水稻穗子大小,请选择最佳的杂交实验方案,并写出预期杂交结果。
a.突变体1和突变体3杂交,观察子代性状分离比
b.突变体1和突变体4杂交,观察子代性状分离比
c.突变体1和突变体3杂交后F1自交,观察子代性状分离比
d.突变体1和突变体4杂交后F1自交,观察子代性状分离比
选择的杂交方案为,预期结果为。
2.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穗子的大小和穗粒数决定水稻产量。为阐明调控稻穗大小的分子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1)
研究人员获得了穗子显著大于野生型的单基因纯合突变体1和突变体2。分别将上述突变体与野生型水稻杂交,获得的F1的穗子(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野生型,说明大穗为隐性性状。将突变体1与突变体2杂交,子代穗子大于野生型,说明两种突变体突变基因的位置关系为。通过测序发现,突变体1为Os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该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上。
(2)
已有研究表明位于水稻6号染色体上的APO1基因与水稻穗子大小有关,该基因隐性纯合突变体3(APO1基因功能缺失)表现为穗子显著小于野生型,该基因显性纯合突变体4(APO1基因功能增强)表现为穗子显著大于野生型,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的特点。
(3)
研究人员将等量的APO1基因分别导入野生型和突变体1的植株中,测定细胞中APO1 mRNA的含量和APO1蛋白含量,结果见下图。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为了进一步确定Os基因与APO1基因在同一通路发挥作用调控水稻穗子大小,请选择最佳的杂交实验方案,并写出预期杂交结果。
a.突变体1和突变体3杂交,观察子代性状分离比
b.突变体1和突变体4杂交,观察子代性状分离比
c.突变体1和突变体3杂交后F1自交,观察子代性状分离比
d.突变体1和突变体4杂交后F1自交,观察子代性状分离比
选择的杂交方案为,预期结果为。
3.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是研究杂种优势的重要材料,这类植株是环境诱导引起的不育,即在一定条件下花粉可育,在另一种特定条件下花粉不育,具有一系两用的突出优点,其育种过程如图所示。但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育性的不稳定性也给育种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扰。某实验小组为了促进对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对其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植株的花粉不能正常发育,因此在杂交过程中只能作为,利用雄性不育系进行育种的优点体现在。
(2)
杂种优势指的是杂合子F1表现出优于双亲的生长状况,雄性不育系有利于培育具有杂种优势的水稻,但在长日照条件下,水稻的光/温敏雄性不育系仍然存在一定比例的自交结实率,严重影响了杂交育种的进程。水稻幼叶鞘的紫色和绿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紫色对绿色为显性,请你利用水稻的这对相对性状,设计一代杂交实验解决上述的育种问题:。
(3)
水稻的叶舌也有紫色和绿色两种类型,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实验小组为了研究叶舌和叶鞘颜色的遗传规律,让某亲本均为纯合的紫叶鞘绿叶舌雄性不育株与绿叶鞘绿叶舌正常植株杂交产生F1 , F1自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紫叶鞘紫叶舌:紫叶鞘绿叶舌:绿叶鞘紫叶舌:绿叶鞘绿叶舌=27:21:9:7。
①根据杂交实验结果可知,控制叶鞘颜色的基因A/a(填“参与”或“不参与”)对叶舌颜色的控制,理由是。
②控制叶舌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对同源染色体上,F2的紫叶鞘绿叶舌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1.
《尔雅》《四民月令》和《齐民要术》中记载,麻为雌雄异株、黑、白种子萌发分别长成雌、雄植株,其茎秆经剥皮、加工后生产的纤维可用于制作织物,雄麻纤维产量远高于雌麻,故“凡种麻,用白麻子”。依据上述信息推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可从雄麻植株上取部分组织,体外培养产生大量幼苗用于生产 B . 对雄麻喷洒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增加纤维产量 C . 因为雌麻纤维产量低,所以在生产中无需播种黑色种子 D . 与雌雄同花植物相比,麻更便于杂交选育新品种
相关知识
有些植物的花为两性花(即一朵花中既有雄蕊.也有雌蕊).有些植物的花为单性花(即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下列有关植物杂交育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两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需要对父本进行去雄B.对单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去雄→套袋→授粉→套袋C.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都需要套袋 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有些植物的花为两性花(即一朵花中既有雄蕊.也有雌蕊).有些植物的花为单性花(即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下列有关植物杂交育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两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需要对父本进行去雄B.对单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去雄→套袋→授粉→套袋C.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都需要套袋D 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花是绿色开花植物的一大器官.开花与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花是怎样变成果实的呢?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从结构看.桃花属于两性花.理由是一朵花中既有雌蕊又有雄蕊.(2)对于植物繁殖后代来说.花的最主要的结构是[10]雄蕊和[11]雌蕊.(3)花药成熟后.释放出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桃花凋谢以后要结出桃子.还要经历的另一个重要生理过� 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第一节花的结构和类型
花的结构和类型(1)花的基本结构包括哪几部分组成?画一朵完全花.并试着标出各部分的名称.(2)一朵花中最重要的结构是雌蕊雌蕊和雄蕊雄蕊.因为它们与果实与种子的形成果实与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3)花的类型:从花蕊的情况看.花可分为两性花两性花和单性花单性花.从花的着生位置看.花可分为单生花单生花和花序花序� 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二倍体植物水稻(2N=24)的花是两性花(一朵花中既有雄蕊,也有雌蕊),在自然条件下主要通过自花传粉繁殖后代.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无相应病原体的生长环境中,为确认一株水稻是
花的结构和类型.ppt
黄瓜是餐桌上常见的蔬菜。请回答下列问题:(1)黄瓜的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属于
花的结构和类型高品质版
[题目]南瓜花属于( )A. 两性花 单生花 自花传粉 风媒花B. 两性花 花序 异花传粉 风媒花C. 单性花 单生花 异花传粉 虫媒花D. 单性花 花序 自花传粉 虫媒花 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网址: 有些植物的花为两性花(即一朵花中既有雄蕊,也有雌蕊),有些植物的花为单性花(即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下列有关植物杂交育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94154.html
上一篇: 植物不简单 |
下一篇: 公式T2=T3+T1是岩屑捞取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