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病害图谱——晚疫病、早疫病、白粉病、褐斑病(持续更新。。。)
植保虫子 2010-06-07 10:35
番茄病害图谱——晚疫病、早疫病、白粉病、褐斑病(持续更新。。。)
番茄晚疫病
[attachment=97471]
[attachment=97470]
[attachment=97469]
病原症状
番茄晚疫病为真菌性病害,受病处产生的白色霉层就是病菌产生的孢襄梗和孢子襄。主要危害叶、茎和果实。叶片上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形成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形的病斑,扩展后为褐色且边缘不明显的大斑,潮湿时病斑上长出有白色霉状物。茎上病斑暗绿色,条状稍陷,边缘霜状霉层较明显。果实主要危害青果的近果柄处,病斑呈灰绿色云状硬块,边缘不明显,潮湿时亦长有稀疏白色霉状物。初次侵染来自田间马铃薯病株,借气流把马铃薯植株上产生的孢子传播到番茄上,在番茄上产生孢子襄进行再侵染。在田间温度不超过24℃ ,夜间不低于10℃ ,早晚有雾,露重,或连阴雨,相对湿度在75%以上,晚疫病常发生严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植株生长过密,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危害。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源。病菌可借风、雨传播。番茄进入结果期后,如遇多雨天气,相对湿度75%以上,气温15~25℃时,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深沟高厢,及时整枝打杈,注意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2、发现田间有中心病株时及时拔除,并清理病叶病果,对周围植株进行施药防止蔓延。
3、不与马铃薯连作,远离马铃薯种植区。
4、及时喷药,药剂可用0.3%波尔多液;75%百菌清7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等。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连喷2~3次。 番茄早疫病
[attachment=97472]
简介
番茄早疫病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区都有发生,其最主要特征是不论发生在果实、叶片或主茎上的病斑,都有明显的轮纹,所以又被称作轮纹病。果实病斑常在果蒂附近,茎部病斑常在分杈处,叶部病斑发生在叶肉上。
病原及侵染
早疫病是由茄链格孢菌侵染所致,在真菌分类中,属于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除发生在番茄上外,还可侵染马铃薯、茄子、辣椒等作物,其主要侵染体是分生孢子。这种棒状的分生孢子晕暗褐色,通过气流、微风、雨水溅流,传染到寄主上,通过气孔、伤口或者从表皮直接侵入。在体内繁殖多量的菌丝,然后产生孢子梗,进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一季作物收获后,病原以形成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组织落入土壤中进行越冬。有的分生孢子可残留在种皮上,随种子一起越冬。分生孢子比较顽固,通常条件下可存活1~1.5年。同时产生的活体菌丝可在1~45℃的广泛温度范围中生长,在26~28℃时,生长最快。侵入寄主后,2~3天就可形成病斑。形成病斑后3~4天,在病斑上就可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由此而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在发病的各种条件中,主要条件是温度和湿度。从总的情况看,温度偏高、湿度偏大有利于发病。28~30℃时。分生孢子在水滴中35~45分钟的暂短时间内就可萌芽。初夏季节,如果多雨、多雾,分生孢子就形成的快而且多,病害就很易流行。在浙江地区一般是5月中、下旬为盛发期,在山东地区一般是6月上、中旬为盛发期。除去温、湿度条件外,发病与寄主生育期夫系也很密切。当植株进入1~3穗果膨大期时,在下部和中下部较老的叶片上开始发病,并发展迅速,然后随着叶片的向上逐渐老化而向上扩展,大量病斑和病原都存在于下部、中下部和中部植株上。当然,肥力差、管理粗放的地块发病更重。另外土质粘重者出土质砂性强的地块发病重。
微公害与无公害防治技术
1、品种的选择 一般早熟品种、窄叶品种发病偏轻,高棵、大秧、大叶品种发病偏重。
2、注意轮作 鉴于病原能有一年以上的存活期,所以要注意轮作。一般是与非茄科作物进行两年以上的轮作。在选择育苗床时,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种子的处理 在注意从无病地块、无病植株上选留种子的基础上,对采后的种子除结合其他病害的预防,用70℃干热处理72小时法进行处理外(注意采后对种子给予一定的后熟转化期),在播前可用52℃温水、自然降温处理30分钟,然后冷水浸种催芽。
4、药剂防治 幼苗定植时。先用1:1:300倍的波尔多液对幼苗进行喷布后,再进行定植,既可节省药液和时间,又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定植后每隔7~10天,再喷l~2次,同时对其他真菌病害也有兼防作用。 番茄白粉病
[attachment=97754]
[attachment=97752]
[attachment=97753]
症状特点
主要危害叶片。叶面初现白色霉点,散生,后逐渐扩大成白色粉斑,并互相连合为大小不等的白粉斑,严重时整个叶面被白粉所覆盖,像被撒上一薄层面粉,故称白粉病。叶柄、茎部、果实等部位染病,病部表面也出现白粉状霉斑。白粉状物即为本病病征(分孢梗及分生孢子)。
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菌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的拟粉孢属〔Oidiopsistaurica(Lév.)Salm.〕;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的内丝白粉菌属〔Leveillula taurica(Lév.)Arn.〕。在华南地区,病菌有性阶段不常见,主要以无性态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依靠气流辗转传播危害,完成病害周年循环,无明显越冬现象。通常温暖潮湿的天气及环境有利于发展,尤其在温室或大棚保护地栽培,病害发生普通而较严重。病菌孢子耐旱力特强,在高温干燥天气亦可侵染致病。品种间抗性差异尚待调查。
防治方法
1、注意选育抗病品种。
2、保护地栽培宜加强温湿调控,主要用粉尘法或烟雾法防治(10%多百粉尘剂15千克/公倾·次,或45%百菌清烟剂3.75千克/公倾·次,暗火点燃熏一夜,1~2次);露地栽培于发病前或病害点片发生阶段及时连续喷药控病(15%粉锈宁可湿粉1500倍液,或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1500倍液,或5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剂或2%农抗120~150倍液,或30%特富灵可湿粉1500~2000倍液,交替喷施2~3次,隔7~15天1次,前密后疏。
番茄褐斑病
[attachment=97756]
简介
又称番茄芝麻斑病、黑枯病或芝麻瘟,原在江、浙一带菜区发生为害,近些年已扩展到黄河以南至长江流域广大番茄产区,每年都造成为害损失,有的年份减产严重。除番茄外,还为害多种茄科蔬菜及豆类、芝麻等。
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为害茎和果实。
叶片受害现近圆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大小不等,灰褐色,边缘明显,直径1-10mm, 较大的病斑上有时有轮纹。病斑中央稍凹陷,有光泽。高温高湿时,病斑表面生出灰黄色至暗褐色霉,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多时密如芝麻点,因而称芝麻瘟。
茎受害,病斑灰褐色凹陷,常连成长条状,潮湿时长出暗褐色霉。
果实上病斑圆形,几个病斑连合成不规则形,初期病斑水浸状,表面光滑,后渐凹陷成黑色硬斑,有轮纹,潮湿时长出暗褐色霉状物。
叶柄、果柄受害症状与茎相同。
病原
番茄长孺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至淡褐色,分生孢子梗细长,丛生,淡褐色,梗基部几节略膨大,分生孢子长圆筒形或棍棒形,淡黄褐色,着生于孢子梗顶部呈链状,孢子有隔膜0~20个,大小(56.9~134.9)×(4.6~11.4)μm,萌发时芽管从孢子两端伸出。
发病特点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于田间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溉水传到寄主上,从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潜育期2~3天。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28℃,适宜酸碱度为pH6.5~7.5。高温高湿,特别是高温多雨季节病害易流行。番茄地潮湿、积水,番茄长势差,发病较重。一般春番茄较秋番茄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如早雀钻较抗病,另外一些杂交种病害较轻,如粤农2号、农交1代等。
2、加强栽培管理。
①低洼或易积水地应采用高畦深沟种植,不宜过密,改善田间通透性;
②科学肥水。采用配方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健全排灌系统,做到雨住水干。
③及早打去底叶老叶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清洁田园。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0.5:0.5:100倍波尔多液(苗期使用时浓度要低些,用0.5:0.5:200)、或50%混杀硫(甲基硫曲灵·硫磺)悬浮剂500倍液、或5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一般每10天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相关知识
番茄疫病的发生条件及番茄疫病的防治措施
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图谱
常用杀菌剂大全(建议收藏)
青岛诺惠康
番茄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特征和防治(一)
真菌病害治不住?这几个配方几乎防治所有病害
代森锌、百菌清、异菌脲……58种杀菌剂知识大全
58种杀菌剂应用详解(赶紧收藏)
常见29种杀菌剂(功能、防治对象、注意事项)使用
防治蔬菜真菌性病害的生物性农药
网址: 番茄病害图谱——晚疫病、早疫病、白粉病、褐斑病(持续更新。。。)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94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