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高产优质多抗“丰花”系列花生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
“高产优质多抗‘丰花’系列花生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项目针对花生生产旱害、病害频发,品种遗传基础狭窄,产量和品质亟待提高等问题,研究了花生产量、抗性和品质等重要性状遗传特征,采用新的育种策略和技术方法,构建了高效育种体系,育成6个“丰花”系列新品种和一批新种质。
该项目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育成6个丰产性和抗性突出、优质专用的新品种。在抗病性、抗旱性、耐缺铁、休眠性、含油量、油/亚比等方面有重要突破,增产幅度高达10%~16.8%。第二,育种理论和技术有重要创新。提出了通过改良花生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和抗性,平衡源库关系,延缓衰老,促进成熟饱满,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利用交替亚种优异基因源改良连续亚种主栽品种的育种策略。研发完善了无损快速检测品质、离体鉴定抗病抗旱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复式鉴定程序等育种技术。第三,配套技术集成创新。创建了SSR分子标记品种鉴定和纯度检测技术,研发集成5套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和1套栽培管理计算机专家系统,其中3套为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由山东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合作完成, 2001~2008年,6个新品种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辽宁、江苏6省累计推广5499万亩,其中近三年累计推广3359万亩,2008年种植面积占6省花生面积的33.7%,占全国花生面积的21.31%。
项目二:鱼藤酮生物农药产业体系的构建及关键技术集成
“鱼藤酮生物农药产业体系的构建及关键技术集成”项目从鱼藤酮资源植物的筛选、引种、驯化与种植、生物农药研发到绿色食品生产用药的生产,形成了一条具有南方特色的绿色产业链。为我国农药企业提供了鱼藤酮生产技术,孕育发展了我国鱼藤酮产业链,使鱼藤酮成为我国主要的植物性农药品种之一。
鱼藤酮是从鱼藤属等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有杀虫活性的物质,易分解,在空气中易氧化,残留时间短,对环境无污染,对天敌比较安全,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但是,鱼藤酮的生产一直以野生鱼藤资源为原料,野生鱼藤根质量严重参差不齐,影响了鱼藤酮杀虫剂产品的质量。此外,乳油制剂是落后的剂型,对土壤肥力、环境及生态平衡影响较大,构建健康良性发展的鱼藤酮绿色产业链就需要高品质鱼藤酮资源植物和环保型鱼藤酮制剂。
项目由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徐汉虹代领的研究团队主持完成。该项目产品被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推荐为绿色食品生产用药,主要用于防治水稻、蔬菜、茶叶、果树和棉花害虫,特别是在防治抗性害虫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广防治面积达17亿亩次,使农业累计增收400多亿元,为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作出了贡献。
项目三:抑郁症中医证候学规律的研究
“抑郁症中医证候学规律”的研究项目在北京市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联合攻关项目(编号03-Ⅰ-02)的资助下,在全面整理与抑郁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遵循循证医学研究思路,在统一方案下进行多学科、广范围、多中心横向联合的流行病学调查,然后采用贝叶斯网络结合聚类分析、中医理论及其他基本统计方法来研究抑郁症的中医证候规律。
该研究项目对两个常见证型——肾虚肝郁型和肝郁脾虚型进行同一证型内的中西药随机、对照、盲法干预,以HAMD量表和抑郁症证候学研究得出并经专家组论证的证型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以验证抑郁症的中医证型标准的准确性和中医辨证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国内同类技术比较,本项研究首次以首发、原发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首次用贝叶斯网络结合聚类分析、中医理论及其他基本统计方法来研究抑郁症的中医证候规律,制定了抑郁症中医诊断标准和中医治疗方案,分析了抑郁症中医证候、HAMD抑郁量表七个因子、抑郁程度、患者个人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弥补了单纯运用各种基本统计方法在处理复杂非线性关系中的缺陷;首次结合数理方法和方证对应研究方法研究抑郁症中医证候,弥补了单纯基于专家经验或数理方法研究证候的局限性。
项目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定医院合作完成。该项目研究制定的《抑郁症的中医诊断标准和临床治疗方案》已在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并已被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4年法制标准化建设项目《中医内科疾病治疗指南》中。
项目四:农业食品中有机磷农药等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与应用
“农业食品中有机磷农药等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与应用”项目针对农业食品中农药、兽药、非法添加物等有害物残留顽症,建立了有害物的“酶抑制法”和“免疫法”两大类检测方法体系,解决了多项共性技术难题,保障了人民的食品卫生健康。
农兽药残留是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的重要原因,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社会稳定,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该项目组立足于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的国际前沿,在国内较早以农畜水产品中有机磷、氨基甲酸类农药残留,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孔雀石绿等违禁兽/渔药等为对象,开展了基于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免疫法)和农药抑制胆碱酯酶生化反应(酶抑制法)的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理论及方法研究,开发具有操作方便、快速、可靠、实用、适用于基层和现场检测需要等特点的先进产品,并应用推广。项目还创新了“一项理论基础、三类核心原材料、五种核心方法、二种配套仪器”,共有32种速测产品实现产业化,且在全国33个省(市、区)广泛应用推广,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项目由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孙远明主持完成,共申报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27项,已授权13项,鉴定成果3项,近3年应用检测试剂5800多万样份,配套仪器7460台,共创社会经济效益187.66亿元。项目成果获200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五: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
“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项目针对我国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严重大气复合污染问题,开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课题组研究和比较了不同典型城市控制PM10和O3污染的经验,分析了北京市城市发展模式、周边地区影响等宏观因素与大气污染的关系,通过长期现场观测、实验室模拟和模型数值模拟,解析了北京空气污染主要来源和关键成因,提出改善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控制技术对策和环境管理措施。
课题选取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Models-3/CMAQ空气质量模型,对52种典型气象状况下的空气质量进行模拟,通过模型模拟,确定了北京市重点控制的污染源,提出了针对奥运时段、奥运赛期和特殊气象条件,两阶段三级逐步加强控制力度的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针对所提出的各类空气污染控制措施,利用模型模拟分析了各种措施采取后不同时段PM10和O3超标概率和可能出现的超标天数。课题开发的重点源识别与清单编制技术、复合污染成因观测与烟雾箱模拟技术、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决策技术等成果,成为制定北京市大气污染控制十三、十四阶段措施和编制《第29届奥运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方案》的关键科学技术依据。
该《方案》经国务院批复实施,使奥运期间北京主要污染物减排50%以上,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际奥委会要求,且近一半天数达到一级空气质量,为我国全面兑现奥运承诺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研究团队应广东省环保局、上海市环保局邀请介绍北京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成功经验,并担任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专家组工作。
项目由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率领的科研团队主持完成,课题研究团队被国家环境保护部评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先进集体”,被国家科学技术部评为“科技奥运先进集体”。
(据国家奖励办网站 整理:李惠钰)
《科学时报》 (2011-1-24 B2 技术·产业)
相关知识
科学网—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该如何资助古植物学项目?
科学网—圕人堂周讯(总第509期 20240209)
科学网—TPB: 综述
科学网—关于中医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科学网—关于多渠道设立中国古植物学发展基金的建议
科学网—隆冬季节那些盛开的花!
科学网—鲜花盛开的季节
科学网—古植物学基金会工作目录Foundation of Palaeobotany Catalogue
我院主持的国家项目“花生蛴螬为害规律及生物防治可持续治理技术研究”成果通过鉴定
科学网—植物中的“灯笼”花!
网址: 科学网—项目成果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9433.html
上一篇: 湖南省主要经济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 |
下一篇: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