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付丽赏花】重阳踏秋赏菊花

【付丽赏花】重阳踏秋赏菊花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因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故又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雅号“辟邪翁”,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因菊花又名“延寿客”,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赏菊并饮菊花酒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登高吃花糕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一样,皆是家族倾室而出登高“避灾”。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在北方,重阳节正值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我国古代还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重阳节不仅要登高赏菊,还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
 

相关知识

今日重阳,赏菊踏秋
重阳到峄山:踏秋赏菊 登高祈福
踏秋、登高、赏菊、遍插茱萸……重阳以盛大的欢聚玩乐辞别青绿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踏秋赏菊 登高祈福 花世界天堂寨重阳献礼
重阳节为什么赏菊花 是什么节
重阳节丨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付丽赏花
【江南散文】重阳佳节赏菊花
寒露时节赏秋华

网址: 【付丽赏花】重阳踏秋赏菊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9530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重阳节赏菊的诗词句子
下一篇: 重阳节赏菊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