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恐怖电影观影“十戒”:读懂恐怖电影背后的原教旨主义恐怖方程式

恐怖电影观影“十戒”:读懂恐怖电影背后的原教旨主义恐怖方程式

《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不恐怖!这是一本让你学习以专业眼光看懂恐怖电影的书。

小中千昭被誉为日式恐怖灵魂人物,他所总结的“小中理论”影响了一代日本恐怖编剧,直接对日本恐怖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他的这本《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可以说是自己40余年对恐怖主题思考研究的集成,本书即是一本恐怖电影创作指南,也是一本恐怖电影观影指南,更是一本恐怖电影鉴赏指南,作者通过不断的试问“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一路带领读者去探究恐怖电影之所以恐怖的背后机制。

阅读的体验给人一种偷窥感,仿佛掀开恐怖舞台的幕布一角,不小心窥视到后台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恐怖电影的魅力——原教旨主义恐怖的宣言

梳理恐怖电影历史发展脉络,探寻原教旨主义恐怖电影的真相

“原教旨主义恐怖电影”即“真正恐怖的电影”,恐怖电影指“出现了广义上的恐怖事物的影片”,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恐怖电影都属于“原教旨主义恐怖电影”,而本书主要围绕原教旨主义恐怖电影展开,探寻恐怖的本质,逐步挖掘人类恐怖情绪背后的真相。

作者通过剖析《午夜凶铃》《咒怨》两部恐怖电影大作,得出了恐怖电影创作具有“黄金模式”,即“制造恐怖的套路”——“黄金模式能为观众带去惊栗不已的恐怖。当创作者摸索出了这种模式时,便能以此作为武器,不断创作出新的恐怖。”【P11】

但“黄金模式”究竟是什么?

作者以《女巫布莱尔》举例,将其成功归因于其伪纪录片的叙述方式,因为“恐怖,是会传播的东西”,如何让观众最直接地感受到角色的恐惧感?伪纪录片形式是一个很好的带入模式,观众能够通过“拍摄者”视角得到前所未有的亲临体验,并被带入“拍摄者”第一人称的恐惧体验中,因此作者提出“伪纪录片模式即使是黄金模式”这一观点,并由此创作了自己的电影《邪愿灵》,大获成功。

但“黄金模式”绝不止一种!

作者通过梳理原教旨主义恐怖电影史,从1920年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即最早的一批恐怖电影起,细致呈现了恐怖电影一路走来的发展脉络,从哥特电影到荒村鬼宅,从白血球少女到超自然热潮,作者逐渐总结出“恐怖讲究的是情节安排”【P023】这另一重要“黄金模式”,即真正的恐怖都需要持续的铺垫,这就很考验编剧对情节节奏把握的功底。

作者还探讨了《月光光心慌慌》《大白鲨》等血浆片是否属于原教旨主义恐怖电影,并得出“血浆片引发的情绪其实是悬念,而非恐惧”【P31】的结论,“那些东西令人不适,随之而来的感觉是厌恶,说到底还是和恐惧不同。”【P31】

同样,对于怪物电影,例如《异形》,作者认为“在它们登上荧幕的早期,观众应该能够从中获得原教旨主义的恐怖感受”【P32】,一旦后期观众见到怪物的样子后就会沦为“动作片”。

那个痴迷恐怖电影的少年,终于梦想成真

作者早在童年时期即痴迷恐怖电影,仅小学三年是时就拿起8毫米摄影机拍起了独立电影,小学六年级即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步电影《入侵者》!高中二年级有了自己拍摄恐怖片的想法。

随后如愿进入大学,就读电影专业,还以一名特效化妆师的身份加入了独立电影团队,并逐步接触到导演工作,创作了首部代表作《邪愿灵》。

此后,作者逐渐改行做起了编剧,参与了《家有鬼出没》《毛骨悚然撞鬼经》等作品的创作,这个时期作者逐渐摸索形成了自己的“恐怖观”,即“恐怖,就是把画面中人物所经历的恐惧传染给观众”【P50】,并站在特效师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幽灵呈现形式。

作者在多方思考制作恐怖电影这件事的背后,也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数量和密度进行着实践创作,并在持续的创作过程中,将关于如何创作“真正恐怖的电影”的理论完善成型,这就是以后著名的“小中理论”的雏形。

你知道恐怖电影剧本是什么样子的吗?

为了让读者了解电影的创作机制,作者特别设置了“幕间休息”环节,为读者科普了基础的电影拍摄知识,例如:电影通常为24帧/秒;影像由“镜头/段落/场景”构成;镜头分为“特别/近景/全景/远景”;取景分为“横向取景/纵向取景”等。

关于剧本的创作,读者可以了解到一张A4纸上一般就是1分钟的内容,装订好的剧本通常两个开页就是110秒等知识。

作者还提供了一份专业的分镜头剧本,让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真实剧本的魅力。

小中理论:恐怖方程式

作者通过对原教旨主义恐怖电影的思考和实践,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原教旨主义恐怖电影方程式,即制作原教旨主义恐怖电影的一种普适方法:

【剧本架构】

1) 恐怖讲究刻意安排:要想让观众产生恐惧情绪,就必须为他们循序渐进地提供信息(铺垫);

2) 不用让观众在情感上带入主角:让观众体验他人不同于自己的异样人生;

3) 有来历的故事一点都不恐怖:恐怖是没有逻辑的,真正恐怖的,是完全不懂为什么会发生那种事,却对当事人极具攻击性的故事;

4) 可怕的文字:善用黑屏叠影文字来展现字幕、传达信息,让剧情节奏产生分割感,设置“常规剧情下不能做的事”;

5) 信息吻合的恐怖性:比起单个人物的个人体验,“我也不小心看到了”的经历会像传染病异样扩散开来,能让恐怖更加立体化,例如《午夜凶铃》的开头;

6) 别在故事里杀死出场角色。

【关于剧本的描写】

1) 善用画面:利用视觉(黑色长发/血红手印等)、听觉(窸窸窣窣的脚步声等)营造恐怖气氛;

2) 不能把灵媒处理成英雄角色:让他们的立场与常人这边的困境互相对立,效果会更好;

3) 惊吓场面要有不在场证明:惊吓不同于恐怖,惊吓应该在恐怖的铺垫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再做安插;

4) 不能有幽灵是视点:太没新意了,过于“套路”;

5) 幽灵要如何表现才算恐怖:“不自然”最恐怖,出现地点的不自然、大小的不自然等;

6) 不能有幽灵的过肩镜头:万万不能使用的镜头,这是一种“清醒”的视角,但人物的恐惧感才是应该传递给观众的;

7) 幽灵不能说话:幽灵说话会突出幽灵的实体感,降低恐怖性,不过混入录音带/录像带/电影音效中的突兀出现的声音会显得更加恐怖;

8) 描写恐惧中的人方能制造恐怖:要让观众感到恐惧,最为关键的就是把剧中人物所感受到的恐惧传递给他们,摆脱恐怖电影里的常见套路,才是营造恐怖的出奇制胜之道,制造原教旨主义恐怖的首要元素,就是镜头中人的反应;

9) 说到底,真正吓人的只有幽灵:怪兽、吸血鬼、讲师等都不行。

伪纪录片:真实恐怖感的最高境界

真实和真实感并非一回事,对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作品“看起来逼真”,这与观众的观影需求一致,伪纪录片作为介于虚构与现实二者之间的模糊题材,很好地复合了“看起来逼真”的需求。

二、崇咒考——围绕现代的流行怪谈

作者在这一部分详细地收集并梳理了各种流传于坊间的都市怪谈/灵异帖子/诡秘民俗/克苏鲁神话……试图从这些恐怖故事的流行背后挖掘出他们之所以能够吸引人的恐怖本质,从而探讨“人类真正恐惧的东西是什么”这一主题。

后果自负型;网络怪谈的代表

作者概述了几个日本知名的论坛灵异帖子《公寓后果自负》《山岸与山西》《山地测量》《牛头》《角田森林》《MIB(黑衣人)》,并希望从中梳理出论坛灵异怪谈吸引人的恐怖本质。

网络怪谈都建立在一种介于真实与虚假之间的微妙平衡上,后果自负型怪谈开头一般都有一段警告,即“阅读以下内容后将被诅咒,望各位后果自负”,故事通常会以幸存者或幸存者朋友口述的方式以连载的形式进行下去(或突然断更,让读着摸不着头脑发出疑问“作者不会真的被诅咒发生了什么意外才断更的吧?”效果会更好),同时配合其他人类似经历的佐证回贴(即小中理论中的共享信息很可怕),进一步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

这些文章大多是怪谈网站老手创作的圈套,但也确存在一些真假难辨的模糊故事,这种扑朔迷离、模棱两可的模糊性也成为后果自负型网络怪谈真正的魅力所在。

众崇

作者概述了几个日本知名的连锁型怪谈/超自然故事:《取子箱》《扭来扭去》《Hisaruki》《狂犬》《山中的怪事》等,并得出连锁型怪谈之所以恐怖,是因为它们会向读过文章的“他人”传播“诅咒”。

提起“诅咒”,就不得不提日式恐怖的扛鼎之作《午夜凶铃》以及其中的“诅咒录像”,作者剖析了《午夜凶铃》中的“诅咒录像”是如何带给人恐怖感觉的。

我和诅咒

作者在本章中探讨了地下幻想/克苏鲁神话/吸血鬼等超自然元素是如何引起恐惧感的。并通过自己参与《稀人》、《黑暗法师》、《蛇少女》的实践经验,对恐惧从器质性方面进行了研究:人类的恐惧主要由杏仁核产生,憎恨、厌恶等情绪也产生在这里。

作者参与了《镜子超人》《玲音》《神灵狩》等的创作,并尝试在其中植入了恐怖元素。但直到作者参加《东海岛四谷怪谈》的创作时,才深入思考“诅咒”为何会给人带来恐怖感,甚至作者自己也经历了一场真实的“诅咒”。

作祟与诅咒

本章中作者继续探讨了恐惧的一大要素:诅咒,并从诅咒的源头/网络怪谈中的诅咒/咒术生效的条件/怪谈的原型/诅咒的成本及其效果/动物附身/僵尸传染/诅咒的实效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者挖掘了这么多恐怖元素及故事,是否找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的真相?可惜,并没有!在本部的结尾,作者说“虽然仍未明白它的真相,但说不定我已经找到了思考的方向。”

三、来自爱丽丝的洞穴

随着对“什么是真正的恐怖”的思考不断深入,作者也在不断优化自己的“小中理论”并推出了加以修正及补充的2.0版:

【企划方面】

1) 在吸血鬼故事等类型中,即使不加思考地照搬现成规定,也无法做出像样的作品;脱离规定的部分,创造出独特性;

2) 伪纪录片现在还有可行性吗:很难!

3) 描绘网络不容易:邮件/论坛/社交网站等网络通信是影视作品中难以表现的题材;(这一点我是不同意的,因为近年来《暗网》等电影即是很好的社交网站类型恐怖电影,虽不能算是作者定义中的原教旨主义恐怖电影)

4) 应该注意的题材:在故事中引用脑科学/精神病理学时,需要参考最新消息;

5) 应该如何描写幽灵:注意两种极端化的表现都不可取(被描写成只突出憎恨的愚蠢角色;被描写成利用优越能力去故意加害他人的角色,即怨灵)

【剧本创作方面】

1) 故事要条理通顺;

2) 在剧本里也要进行视觉上的构思:寻找个人的感觉,寻找现有作品中没有的空白地带;

3) 应该在剧本中以能够让人理解的表现,去展现视觉上的要点:设置铺垫;

4) 基本上应按照纪录片般的真实感去描写出场人物;

5) 恐惧的情绪,基本上是把出场人物的情绪转移给观众。

【禁止事项】

1) 结尾是“其实还没死”

2) 避免“唯一的奇迹”

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就是能够随着作者的思路一路细致拆解恐怖电影背后的创作机制/恐怖机制,了解恐怖电影之所以恐怖原理机制的过程,仿佛深入复杂钟表的内部,窥探到每一个齿轮的运转。

这是一本极尽坦诚的书,作者甚至坦言“这本书把恐怖编剧的全部路数都给抖了出来,我在其中自绝退路。”【P130】但作者之所以敢如此“自绝退路”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恐怖电影不同于其他电影,一旦恐怖形成了套路,就不再恐怖,作者说到“人会对恐怖产生免疫,变得习惯……所以我才将路数全盘托出,不断寻求新的恐怖表现方式”,因此,作为恐怖电影创作人,最大的挑战永远是探寻新的恐怖电影模式以满足胃口不断膨胀的恐怖电影迷们。这本书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可以游离观众席之外,站在专业的视角,去审视一部恐怖佳作。

当然,这本书也不不足之处,与其说是一本专业的恐怖电影指南,不如说更像是作者的一本写满了思路的笔记本——思考的脉络很清晰、思路的演变历程很清晰,但结论往往是模糊的,直到最后作者也没有给出“什么是真正的恐怖”的答案。

这本书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给出思考的思路,但真到了触及答案本身,就变得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最终,所有问题的答案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

其实,“什么是真正的恐怖?”我觉得其实可以很简单,那就是关于“死亡”的一切,人类最本质的恐惧只有一件——死亡。幽灵也好、诅咒也罢,亦或者血浆电影、怪兽电影,他们或是死亡本身、或是已经死亡、或是导致死亡,都与死亡有关,这才是触及人类恐惧内核的本质吧!所以你的答案是什么?

相关知识

图解恐怖电影:男子用鲜血养花,花的要求越来越多,最后灭绝了人类
鬼片电影大全最恐怖片(排行榜)
花惧症破解恐惧,拥抱繁花似锦的人生
中国十大恐怖花,特别恐怖的花
世界上真的有食人花吗吃人的植物长什么样子
花花公子杂志封面女郎1991-1995
小熊flippy《杀手5》中文剧情娱乐解说01:光头47的过往
心理话题
花悦高端定制私人影院|观影新体验
台北举办2014国际花艺设计大展

网址: 恐怖电影观影“十戒”:读懂恐怖电影背后的原教旨主义恐怖方程式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9947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绿植花卉病虫害防治研究.docx
下一篇: 日式恐怖,细思若恐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