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生态修复当“师法自然”

生态修复当“师法自然”

 

 生态修复,是当下中国的一个“主题词”。在生态文明建设一路高歌猛进的新时代,如何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各地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前不久,记者走进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蒙草种业,对该公司“借助生态大数据,用原生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生态修复理念深有感触。

何谓“用原生乡土植物修复生态”?即在对一个区域的水土、动植物等地理环境进行“体检”的基础上,对症选育适合当地生态修复的乡土草种,恢复“水、土、气、草、畜、人”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进而激发自然生态自愈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因地制宜”4个字。然而,这常常又是难以落地的4个字。前不久,《半月谈》发文批判一些地方砍旧树种新树、高价引种奇花异草、农田里造林等绿化形式主义。此类只顾追求绿化率的形式主义,不仅容易导致花草树木水土不服,甚者还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此外,还有不少地方将生态修复治理当作一个个流水线上的生产式工程来推,只管眼前好看而不顾未来长效。比如:违背生态理念,盲目硬化河岸、过度追求人工景观,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加速衰退……

为何会出现上述非因地制宜的做法?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心存“尊重生态、师法自然”之准则。正如蒙草宣传册上所说,一个地方长什么植物,不是由人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等自然因素决定的。治草如此,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是同样的道理。

四处有风景,风景各不同。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大小不一,多种多样。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生态系统,而不同的生态系统又拥有不同的“水土气生”。它们的内在规律、特点都需要我们通过一点一滴的科学调查,去认识、去了解。这是我们开展生态修复的前提。唯有“师法自然”,我们的修复治理才不会跑偏,才能让“山水林田湖草”这一生命共同体重获强大生命力。

而蒙草所构建的生态大数据,则实现了“互联网+生态修复”的结合,让“师法自然”的理念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融入实践。据悉,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结合土壤调查等实地调研整理收集区域内水土气、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态本底数据,蒙草目前已为内蒙古、西藏、青海、陕西等多地建立了生态大数据平台。而得益于大数据导航,蒙草又陆续衍生出了秦(陕西)草、藏(西藏)草、疆(新疆)草等乡土花草。这些乡土花草正成为草原、矿山、荒山、荒漠、盐碱地等“疗伤”良药,为青藏高原、祁连山、三江源、秦岭等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能。

一边是“师法自然”下的驯育乡土草种,一边是“互联网+”下的构建生态大数据。无疑,蒙草蹚出的这条“用智慧草园重塑生态家园”的新路,值得借鉴。期待像蒙草这样致力于生态修复的智慧草园更多些。【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车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知识

园林绿化:13个池塘和水上花园,诉说师法自然意境美
师法自然 胜于自然——浅谈园林植物配置
自然资源部调研雨花区生态修复工作
云南昆阳磷矿生态修复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生态修复技术对水环境治理的影响
生态修复
水生态修复技术,水环境生态修复
正和生态以生态修复营造自然山水,用生态循环践行绿色生活
生态修复技术范例6篇
从实践中来--借自然之力创新矿山生态修复技术

网址: 生态修复当“师法自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0103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林草科技人员如何做好科普
下一篇: 什么是矿山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