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元节的传统美食及文化内涵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元节的传统美食及文化内涵,盼望能对大家有所关心。 中元节的传统美食 1、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期久,多福多寿。 东莞最出名是烧鹅濑。烧鹅濑,最讲究的是一锅美味的高汤,那得用整只鸡、大块肉、大块骨,加很多特种药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时候,将濑粉在热水中烫一烫放入碗中,然后加上一大勺高汤,粉
2、面再铺上一层皮脆肉嫩的烧鹅。 2、蒸面羊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奇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奇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今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渐渐演化为送一对面羊。 这一民俗的另一说法是,母亲为出嫁的闺女用白面塑一双羊,当然还要蒸熟,而且羊头还要缠挂上红布条。娘家要组成一支小型送羊队伍到新姑爷家,由新姑爷动手切开面羊,并将切下的第一块用红绳拴挂在客厅中,这块“面羊肉”等到其次年的七
3、月十五送来新面羊时才能取下来。这其中的讲究是“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新姑爷切完羊后,要吃羊头,出嫁的闺女则吃羊脚,其他的分送男方长辈邻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庆吉利。 3、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依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 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盼望小辈不要遗忘父母的哺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4、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许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
4、”,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况且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也许怕积下恶怨,不愿回到原处),所以选脚掌扁平的鸭子也在情理之中了。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中元节吃鸭是由于传奇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5、吃扁食 在江苏省的东县乡,许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现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饺子,其实扁食和饺子大不相同。扁食和饺子的区分,首先在皮,其次在馅。 以皮而论,饺子皮较厚,而扁食皮薄如蝉翼,晶莹剔透。饺子馅少,小到只
5、有大拇指那么点,因此饺子的个头也比较小,一碗饺子虽说也有十多个,但在碗中却只占到三分之一,其余全是汤,并且饺子的馅较为单一,多为猪肉加些素菜和调料。而扁食就大不一样了,不仅肉类、菜类均可入馅,连鸡、鸭、鱼、蟹、馓子、嫩黄豆等等都可入馅,且特殊讲究搭配,鸡脯配芹菜,猪肉配荠菜,鸡蛋配韭菜等等。 6、吃“饺饼”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相传,饺饼筒是济公所留下来的:济公在国清寺为僧时,见每一餐都剩下很多菜,觉得很铺张,就把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里供下一餐再食用,这种做法受到了众僧的宠爱,便流传至民间。 制作饺饼筒,要先将馅炒好放在一边备用。常见的馅有猪肉、猪
6、肝、鸡蛋丝、豆腐皮、冬笋、豆面、芹菜、豆芽、海带、鱼干等。再将事先预备好的面粉往“鏊”上糊,糊成一张薄薄圆形的皮(糊拉汰皮)。最终将食材按挨次裹在糊拉汰皮里,要做到不能裹得太“胖”,也不能裹得太“瘦”,否则就不好看了。饺饼筒包好了也要放在“鏊”上煎一煎,始终要煎到外表皮呈金黄色并油光发亮。 中元节的文化内涵 中元节的各种习俗都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容,把我国的本土文化,文化孝思和原始宗教信仰体现得淋漓尽致。 1、中元节是传统孝文化的在线 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国的一个传统文化。“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行为衍伸的总和
7、。”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我们不能仅仅从一种伦理观念与规范方面来理解,它可以说是包含了诸种意识形式的精神现象,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孝之起源应当是在周代, “直到周初,祀祖才算是真正具有孝道之教化的意义。”人们中元节祭祀祖先正是遵从了中国传统文化,孝。 2、中元节是祖先崇拜的载体 自古以来,中国都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信仰文化体系。先民的宗教信仰是简单的,有时甚至是冲突的。当今有的学者把儒、释、道视为旧时中国的宗教,但这种观点在学术界仍有异议。我们的祖先对于宗教的选择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于我用者,拿来便用。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生
8、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都曾占据过先祖门的意识空间。但他们却不会一代接一代的执着于某一种思想系统,只是认为某种思想在于其有益时才会去理睬它。祖先崇拜的内容是神奇而丰富的,我们可以用“慎终追远”四个字来概括祖先崇拜的内容,“慎终指根据肯定的礼仪来办理上辈的丧葬;追远指按时祭祀和悼念远祖,以示不忘根本。” 3、中元节是中国鬼魂观念的连续 鬼魂观念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之一,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神奇化理解。古时人类认为,人是灵与肉的组合体,灵与肉是相分别的,灵魂依附于肉体,人死了,但魂不灭。灵魂无形的永驻人间,它在生时表现为灵魂,死后成为鬼魂。但鬼魂究竟是属于精神范畴,是看
9、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人们能够接触和加以安置的只是其依附体失去生命的肉体,而且,古今的人们都认为“鬼魂关怀自己的尸体,并且栖息、徘徊在墓地四周,所以鬼魂崇拜主要体现在掩埋和祭祀死人的仪式上,以某种丧葬礼俗寄予生者的哀思和心愿”。 中元节上坟禁忌 1、孕妇避开扫墓 孕妇最好避开中元节的扫墓活动,这不仅仅是阴气重的影响。从别的方面来说,中元节季节是特别拥挤的,为了胎儿的安全,并不建议孕妇去参与,再者扫墓的气象和周边的环境均不利孕妇的健康。此外是女性有例假,也要避开此类活动。 2、不行在墓地照相 大家扫墓的目都是为了祭祀祖宗,而非玩乐。举头三尺有神明,大家扫墓的时候,最好心怀敬意,用心谨慎,千万不要在墓
10、地合影,甚至随便的照相,否则引来了不好气场,就有阴阳失衡的可能,会损害个人的运势。 3、忌穿大红大紫 中元节是不能穿的大红大紫去上坟的,信任大家也不会穿这样的衣服去参与此类活动的。不过总有人会疏忽大意,在佩戴或是内衣上不经意使用了红色。当然本命年是例外,内衣可穿红色。 4、外人不要参加他人的扫墓 中元节的时候作为外人的身份去参加扫墓是比较忌讳的,简单招致不必要的麻烦。究竟不是一家人,各自加持的气运也不同,可能会造成气场的紊乱,导致不协调而走霉运。 5、身体不佳,时运不济者避开扫墓 一个身体正处于生病状态,或是虚弱状态的,或者最近运气不佳,诸事不顺的人最好不要去参与扫墓活动,由于此类人正处于总体
11、运势低迷的状态,极易招致晦气,说的难听点就是邪灵上身,由于阴晦之物最喜气运低迷的人,这种人缺乏人气,简单侵害。 6、坟头长草必需修整 坟墓上长植物的,必需要清除,万万不行使其长出气候。这一点最重要不过,要知道,所谓扫墓,就是让你清扫不利于墓地的东西,坟头的草木会对家族的成员造成损害,包括了气运和健康,都是大大不利的。 7、发不遮额忌买鞋 事实上,中元节节也算是鬼节,当然在发型上是需要留意的,尤其头发不能遮住额头,额头是人身体的神灯所在,是不行盖住的。同时鞋子也不要在当天购买,由于鞋同邪,有点常识的伴侣大多不会在这天购买鞋子的,以免不吉利。 8、忌嬉骂,非议先人 扫墓完毕后,有人带着孩子去的,可能刚开头还算肃穆,一结束就开头打打闹闹,嘻嘻哈哈了。这是要留意的,要知道坟地究竟是阴灵沉睡之所,嬉笑怒骂会滋扰阴灵,是大不敬,可能会招致报复,非议先人就更不行取了,假如你路过他人的墓地,对逝者品头论足即是亵渎的行为,届时麻烦上身就怪不得谁了。 中元节的传统美食及文化内涵 7
相关知识
枫叶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探寻枫叶的传统)
佛手的象征意义及文化传承(揭示佛手的神秘力量与文化内涵)
中元节,太原街头少了“烟火味”,多了“菊花香”!
牡丹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传统美学中的花朵之王——牡丹)
莲子的象征与寓意(探寻莲子的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
中元节的花 中元节祭祀用什么花
栀子花的寓意及文化内涵
文明祭祀中元节太原街头见闻——少了“烟火味”多了“菊花香”
栀子花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探究栀子花的文化内涵及传统象征)
栀子花(栀子花的花语及文化内涵)
网址: 中元节的传统美食及文化内涵.docx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03496.html
上一篇: 盘点各地春节特色美食 了解各地饮 |
下一篇: 探索美国传统节日的美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