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观赏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1、现状
我国具有悠久的观赏植物栽培与应用的历史,是世界观赏植物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观赏植物资源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估计我国原产的观赏植物种类达7000种。在我国原产的观赏植物中,有很多是我国特产的优良种类,如全世界200种蔷薇中,我国原产82种;全世界900余种杜鹃花中我国原产的有530种,占60%。现代杜鹃的几千个品种,其主要种源均来自我国;我国还是百合种质资源的分布中心,种质资源占全世界一半以上。我国的牡丹、丁香、翠菊、海棠、栒子、乌头等很多种野生花卉对世界花卉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大量商品花卉和园林植物的品种资源。据估计,这类品种大约有2000个左右,主要是香石竹类、唐菖蒲类、郁金香类、菊花类、南洋杉类、樱花类、现代月季等。我国目前商品花卉生产中90%左右的品种是从国外引进的。
我国目前对野生花卉资源仍以直接利用为主,由于过度采挖,野生植物资源总量下降,许多花卉植物种群减少,趋于濒危。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具有特殊经济价值的野生花卉成为国内外商业公司争相采挖的对象,如兰花、苏铁等,导致一些花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消失。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源本底不清。已有记载的我国原产花卉及观赏植物达1600种,但普遍认为实际野生花卉及观赏植物远多于此数,但由于缺少定义和评价标准,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名录。
重要花卉资源破坏严重。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花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我国兰花在所有产区均受到毁灭性破坏,以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最为突出。
原产花卉利用率低。我国野生花卉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极低。我国可供利用的野生花卉资源有数千种之多,而目前真正得到开发利用的种类有限,不足总数的5%,一些珍贵的野生花卉品种还未开发利用。
国产花卉产业化水平低。我国野生花卉应用开发研究工作滞后,在野生花卉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新品种选育、规模化生产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未能解决人工繁育和产业化技术。由于直接采挖利用野生植株,致使野生花卉资源大量消耗。特别是珍稀濒危的野生花卉往往分布区狭窄,种群自我更新繁育能力不强,长期采挖势必造成这些资源面临濒危状态。
3、主要目标与任务
近期目标与任务(2006-2010年):组织开展野生花卉资源调查,完成对重点地区如西南地区的花卉资源调查,完成100种重要原产花卉资源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对野生花卉资源进行整理、编目,编制重点保护花卉植物名录和受威胁花卉植物名录。加强对现有栽培花卉品种资源的鉴定、整理和编目。开展对我国特产野生花卉繁育技术研究,为野生花卉产业化做准备。
中期目标与任务(2011-2015年):完成全国野生花卉资源调查和编目,完成300种原产花卉资源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保护计划,建立以保护珍贵野生花卉资源为主要目标的自然保护区、野生花卉植物移地保护中心以及花卉种质资源保存库。完成对我国原产、市场消费量大的20种花卉的繁育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远期目标与任务(2016-2020年):在资源调查和编目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保护措施,形成花卉资源就地保护和移地保护网络体系。稳步发展野生花卉产业化。2020年前,开发出50种我国原产花卉,使之产业化,一些种类进入国际市场。
4、保护与利用措施
对野生花卉原生境实施就地保护。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新建50~100个野生花卉保护区或保护点,重点区域有长白山区、秦巴山区、冀南太行山区、甘肃南部、青岛崂山、舟山群岛、云南、藏东南和新疆等地,保护重点有兰科植物、苏铁属植物、野生玫瑰、百合科植物,以及山茶、杜鹃、报春花、蕨类、木兰科、蔷薇属、菊属、牡丹、芍药、攀援植物、高山花卉、虎耳草科、毛茛科观赏植物等。在现有自然保护区保护范畴中增加野生花卉资源或重点野生花卉的保护内容。
加强移地保存设施建设。对于天然群体遗传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的花卉植物,以及适应性差、对环境、气候等生态条件要求严格的种类,或存在潜在破坏威胁的野生花卉,需要在其群体中收集种子或繁殖材料,并在其原生境附近营建移地保存园(圃)进行集中保存,或建立花卉种质资源库。到2015年,建成“国家野生花卉种质资源保存库”,收集保存优良的野生花卉种质资源,并通过人工繁育扩大种群数量,使一些珍贵的野生花卉资源得以长期保存和市场开发。
推动国内原产花卉的产业化生产。优先开发具有栽培历史和文化基础,适合大众消费的国内原产花卉种类。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野生花卉商业化生产。
引种驯化野生花卉。野生花卉多数具有特殊的观赏特性,有些种类的生态适应性广,容易繁殖和栽培,可以直接应用到城市园林绿地中,提高城市绿地的植物多样性。到2015年,开发100种野生花卉用于当地城市园林绿化。
利用野生花卉基因资源培育新的花卉品种。选择具特别遗传性状的花卉植物作为亲本材料,利用传统育种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到2015年,挖掘30个优良基因,培育50个优良花卉品种。
利用野生花卉资源发展花卉旅游。野生花卉资源群落常形成优美的自然植物景观,可将保护野生花卉资源与花卉观赏旅游结合起来。
(七)药用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
1、现状
根据1983年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结果,我国分布有药用植物种类涉及383科,2309属,11146种(含亚种、变种);药用动物种类415科,861属,1581种;矿物药80种,合计12807种,在世界上位居前列。
在整个药用生物资源种类中,民间草药最多,有7000多种,约占资源种类的60%,其中相当一部分民间草药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经验积累阶段。民族药有4000多种,约占30%,具有传统药学理论基础、可供直接利用的约400种左右,有100种左右与中药交叉(重复)。中药材约1200种,其中列入商品经营必备目录的有600种(包括制品和加工品),普通药店(房)的经营品种约为300-400种,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药材仅100多种。按来源分类,植物药材占85%以上,动物药材占10%左右。
常用中药材是当前中医处方和中成药制剂的主体,年总需求量超过60万吨,其中出口近30万吨,常用中药材70%的品种供应仍依赖于野生资源。在过去的25年中,中药工业产值年平均递增20%以上,国际上一些著名制药公司加强了对包括我国中药在内的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出口中药材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上升,药用植物提取物的大量出口,对野生药用生物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药用生物资源保护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议题。目前,我国已列入国家野生植物保护名录(第一批)的药用植物有20种,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的药用植物有30种(类)。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规不健全。1987年颁布实施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由于执法主体、保护级别、资源状况和保护措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加强药用生物资源保护的立法与执法。
中药野生资源的无序利用加重了资源危机。因过度采挖,冬虫夏草、肉苁蓉、石斛、红景天、雪莲、蛤蚧等中药材品种已成为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历史上一些名贵中药品种如野山参、笕桥地黄、茅苍术、多伦赤芍、木通等已经消失。
资源本底不清。中药资源普查已长期中断,资源监测网络不健全,目前的许多数据还是20多年前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的数据,原有的资源产地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的统计渠道被取消,缺乏官方和有权威的统计数据。此外,在资源普查技术、监测系统研究、信息系统、资源保存和繁育技术等方面都存在基础薄弱的情况。
3、主要目标与任务
近期目标与任务(2006~2010年):完成400种常用和100种珍稀濒危药用物种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开展重要药用生物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保存;完成5-10个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就地保护设施建设;完成5-10个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的移地保护设施和人工繁育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1-2个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开展1-2种药用生物新技术和替代品方面的研究;研究药用生物保护和利用相关政策体系,初步建立药用生物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到2010年,基本遏制药用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的趋势,使其资源利用转入良性循环。
中期目标与任务(2011~2015年):基本完成重要药用生物资源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建设20~30个以药用生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开展对50种左右的野生药用生物的抚育保护、采收利用和栽培驯化的研究;开展100种大宗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建立药用生物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建立1座国家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库。
远期目标与任务(2016~2020年):开展珍稀濒危药用生物资源的拯救及其替代品研究,开展药用生物的良种选育和利用生物技术生产药用活性成份的研究及其技术推广。到2020年,完成对200种野生药用生物的抚育保护、采收利用和栽培驯化的研究,基本实现主要药用物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保护与利用措施
开展药用生物资源的本底调查工作,并建立药用生物资源的动态监测体系。定期进行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建立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动态数据库。建立中药资源监测点和中药资源信息采集点,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采集网络建设。力争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完成第四次全国药用生物资源普查工作。
加强药用生物的就地保护。2015年前,建立20个药用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如建设青藏高原中/藏药材资源保护区、新疆荒漠沙生中药资源保护区、鄂尔多斯高原甘草、麻黄、锁阳、银柴等干旱沙生药用植物自然保护区、吉林长白山北药资源保护区、海南南药资源保护区、广西隆安龙虎山中药资源保护区、云南西双版纳中药资源保护区等。并在野生药材重点生产地区,建立10~20个生产性抚育保护区。
建立药用生物移地保护体系。根据道地药材的自然分布状况以及我国区域性气候特点,至2015年分别在东北、华北、西北、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华东或华中、华南、海南等地区建立8个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另外,建立一些适合寒冷、干旱(荒漠)、湿地等特殊环境的小型种质资源圃,并依托动物园建立3~5个药用动物专用种质资源保存园区,形成全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网络系统。
建立中药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体系。2015年前,建立5-10个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并通过示范区建设探索不同类型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为高效利用药材资源,需要积极倡导药材资源的综合利用,多用途开发药用生物资源和多部位综合开发利用药用生物资源,实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器官的利用,提高利用效率。
加强药用生物资源生物技术研究。利用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实现珍稀濒危药用生物的快速繁殖;利用发酵培养等方法,推动药用生物资源利用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到2015年前,建立部分野生药用物种资源的核心种质体系,开展种质基因的鉴定、整理和筛选。利用优良基因,培育优良药用生物品种,全面提高栽培药用生物资源的质量和产量,降低对野生药用生物资源的依赖。
建立合理的药用生物资源的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药用生物资源进出口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稳步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划规范》(中药材GAP)的实施,保障药材生产企业按照规范要求,生产质量合格的中药材。
(八)竹藤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1、现状
我国竹类植物资源丰富,有500多种,占世界竹种的40%以上;竹林面积约500万公顷以上,占全世界竹林面积的25%;我国竹种资源、竹林面积、竹笋和竹材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分布有棕榈藤种3属40种21变种。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土地利用从原生状态转为农牧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热带、亚热带竹类和藤类植物资源遭到大面积破坏,生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工业化利用,致使某些竹类和藤类物种资源处于濒危边缘。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源本底不清,监测体系落后。许多竹、藤类物种资源的本底及遗传变异不清。我国竹、藤类资源调查、监测一直采用人工调查手段,周期长、效率低、精度差、实时性弱,缺少有效的跟踪监测体系来监测和评价竹、藤类植物资源的动态变化与发展趋势,影响和限制了我国天然竹、藤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保护不力。我国竹、藤植物保护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工作区域性明显,任务量大,周期性长,研究与管理缺少连续的支持。一些竹种、藤种园和收集圃遭到破坏。
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资源共享不充分,资源评价工作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我国可供利用的竹藤类物种资源有几百种之多,而目前得到开发利用种类有限,不足总数的5%。
3、主要目标与任务
近期目标与任务(2006-2010年):调查我国竹藤类物种资源本底,并进行编目,建立数据库。明确需要特别关注的处于濒危和受威胁状态的竹藤类物种,对其濒危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珍稀濒危竹藤类植物自然保护区,实行优先保护。
中期目标与任务(2011-2015年):在摸清本底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全国竹类、棕榈藤类植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信息系统。收集、保存毛竹、早竹、麻竹、篌竹、巴山木竹、巨龙竹等主要竹种种质资源,建立完善的竹种质资源移地保存圃。
远期目标与任务(2016-2020年):建立竹、藤类植物的种质资源保存库。通过人工繁育和扩大种群,使珍稀濒危竹藤种类回归自然。在种质资源收集的基础上,进行性状鉴定、评价和种质筛选研究,对具有经济价值的竹、藤类物种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4、保护与利用措施
加强竹、藤类物种资源及竹、藤林环境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竹、藤林环境中生活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微生物及非竹类植物,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竹林或藤林生态系统。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竹林和藤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措施。采取就地保护措施,重点保护箭竹属、玉山竹属、筇竹属、寒竹属、巴山木竹属等5属的近20种竹类植物,以及一些具有潜在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竹、藤种质资源。
对于适应性差和对环境、气候等生态条件要求严格的竹藤种类进行迁地保护。拟分别在国际竹藤网络中心黄山基地、广西大青山、在福建漳州华安竹植物园和海南省三亚市建立主要竹藤种质保存圃。
加强竹、藤物种资源清查。建立竹藤资源调查、动态监测平台和先进的资源监测技术体系,掌握现有竹藤资源现状及其消长变化规律。通过对全国的资源调查,物种鉴定,实现竹藤资源信息共享,促进竹藤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加强竹藤类物种资源开发利用基础研究。筛选重要的核心竹藤类种质,开发优良的基因用于品种改良。按照不同用途和类别,对竹藤类植物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估和化学成分测试,挖掘其资源价值,筛选出新的经济用途。对有重大用途价值的物种,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建立规模化快速繁殖体系,促进其可持续的高附加值产业化利用。
相关知识
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
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丨北京市朝阳区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中国环境网
“中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路线
绿色湖南建设纲要
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丨上海植物园中国野生鸢尾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中国兰科花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共3篇.docx
保护多样生物 共建美丽云南
科技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
记录物种超两千种,发现濒危植物8种!济南千佛山—龙洞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丰硕
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简本
网址: 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3)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0646.html
上一篇: 植物调研报告9篇 |
下一篇: Introduction, P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