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强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成都市温江区按照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始终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战略,作为落实四川省委“三大发展战略”、“两个跨越”和成都市委“五大兴市战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建设幸福美丽新温江的目标,坚持抓生态环境就是抓生产力、抓生态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将生态环境视作全区发展生命线,走“高端化、生态型、内涵式”的发展路子,以发展转型改善环境,以生态建设提升环境,以共创共享优化环境,努力打造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典型。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步构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鸟语花香的城市美景尽显,绿色生态成了温江区的靓丽名片。
2014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即将召开,温江的生态人居必将掀开崭新的华美篇章。
生态 让这座美丽的花园城市充满魅力
■生态本底厚实
2001年以来,温江区已经先后斩获“四川省生态区”、“国际花园城市”、“影响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等桂冠,受到联合国全球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杰出成就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2010绿色亚洲人居环境奖等多项褒奖。
温江区地处成都平原腹心,生态环境优越,水旱从人,物产丰饶,自古闻名遐迩,素有“金温江”之美誉。
“金温江”拥有丰富的近郊休闲旅游的资源,又是中国马术节永久举办地,且西部自驾车旅游枢纽所在地也落户在温江区。按“全域旅游”的理念,温江区将围绕“打造高层次国际化的都市型休闲旅游胜地”这一目标,进一步推动国色天乡、城乡绿道等旅游资源的升级。在现有的五星级费尔顿凯莱大酒店基础上,温江区正进一步加快发展高端产业项目,还将紧紧抓住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打造永宁医疗健康旅游特色城、万春生态休闲旅游特色城、金马运动休闲旅游特色镇、寿安古蜀文化旅游特色镇、和盛培训休闲旅游特色镇、永盛滨水生态旅游特色镇。
如今,作为成都西部的核心品质区,温江区荣膺了全球“国际花园城市”和“迪拜国际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项殊荣。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9月,在由新华网主办的“第二届旅游业融合与创新论坛暨2014最美中国榜发布会”上,温江区凭借“生态旅游、自然旅游”方面的优质资源,入选“2014最美中国榜”,并荣获“2014最美中国城市”称号。
温江,生态之名,远播内外。
■积极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探索新路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国各地纷纷抢抓机遇,积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先试。温江区有良好的生态本底优势和基础条件,也是环境保护部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有条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先行先试。
2013年9月,温江区政府和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共同推动温江生态文明创建的合作事宜。通过创建,温江区将国际国内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先进的规划设计理念、人才培养机制、科技研究成果、新兴生态产业等生态文明成果先行先试,开展“评选中国成都·温江生态文明奖、举办生态艺术节、生态节日宣传”等活动,实施“四大类重点项目”(生态保护开发类项目、循环经济类项目、优化提升类项目、生态金融类项目),建设“四大中心”(生态科研和资讯中心、生态文化和会展中心、生态产业和交易中心、生态城镇中心),率先将成都温江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态文明之都”,打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生态 城市价值的全新追求
■构建完备的生态环境规划体系
近年来,温江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生态优城”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国际化卫星城总体要求,始终将高品质的生态作为全区最重要的“本底”和
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来巩固和发展,用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水准完善区域生态环境规划体系,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和管控区域生态环境品质。先后出台了《绿色空间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道路绿化规划》等多项生态环境规划,并充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在推进温江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温江人深刻认识到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龙头和基础。温江区结合区情,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区域长远持续发展的“魂”和生态建设近期高效建设的“纲”,聘请国内外规划专家,先后编制出台了《温江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规划》、《温江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温江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多项规划,构建了近期、中期、远期等不同完成时限、涵盖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重点的、完备的生态保护规划体系。
2011年,委托成都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了《温江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于2012年6月通过专家评审,并颁布实施。规划重点实施大气、水环境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环保系统自身能力建设等八大重点工程,共计49个项目,投资概算总计52亿元。
同样在2011年,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启动了《温江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于2013年2月顺利通过环境保护部专家评审。目前,已对规划文本多次优化完善,将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该《规划》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生态文明制度等六大方面,提出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和重点项目共34个,投资共108亿元。
以全省首个生态红线划定试点区为契机,在2013年初启动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委托四川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成都市温江区生态红线划定研究报告》。该《规划》将提出温江区生态红线划定方案及管控措施,明确生态保护目标与重点,促进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规划先行 以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统领
首先坚持规划先行。温江区始终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战略,将生态环境视作全区发展生命线,坚持抓生态环境就是抓生产力、抓生态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以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统领,以《成都市温江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成都市温江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为总纲,并分别编制生态控制线规划、绿地控制规划、河流保护规划、环卫设施布局规划等专规,全面制定完善了城市空间的立体规划,蓝道、绿地、开敞空间等系统规划。
同时,将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行业规划相衔接、相融合,以总规带动专规,专规推进总规落实和开展,突出规划的刚性控制,实行严格的控制性管理。与此同时,温江区制定了生态环境规划实施方案,将项目建设任务细化分解下达到各镇(街)和区级有关部门,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建立了落实规划的定期调度、通报和考核制度,形成了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落实的环保、发改、建设、财政等部门联动机制,并严格实行问责制,确保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建设目标任务按期完成。
另外,对温江区的城市生境敏感性、环境承载力、环境与经济协调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坚持科学性实用性紧密结合。首先,系列规划紧密衔接国家、省、市“十二五”环境保护、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依据充分,目标明确,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其次,系列规划按照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内涵本质要求,从自然生态、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环保意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政策制度等各个层面,明确方向和目标,为温江区如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路径和方法。再则,创新地以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发展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理论为基础,融合生态城市主义理念,充分运用3S技术,识别主要制约因素,提出解决措施及实现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绩
成都市温江区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规划的组织实施作为第一要务,按照规划大纲要求,组织实施了绿色生态工程、蓝天碧水工程、城市宁静工程、城乡整洁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绩。
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充分利用温江现有的20万亩花木资源,构建丰富的生态林盘系统,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城相融”的总体生态格局。广泛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园区、生态村创建活动,实现环境优美乡镇全覆盖。全面启动城乡道路、水系、节点、开敞空间植绿补绿行动,平原绿化率达90%以上。
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全面开展大气环境整治,积极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2010年获准加入“联合国气候中和网络”,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16个先锋城市之一。充分利用都江堰灌区自然水系资源,以4条主要河流为重点进行全流域综合整治,开展沿河景观打造、生态修复及沿河生态走廊建设工程,恢复河渠原生态风貌。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16亿元,建成“两厂三站”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全区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5.6万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87%。
实施城市宁静工程。严格噪声管理,从城市功能分区、产业选择、建筑设计、绿化配套等方面强化噪声源头控制。专项整治建筑工地、娱乐行业,最大限度降低噪声污染,保持温江幽雅宁静的城市特质。
实施城乡整洁工程。深化城乡环境“六乱”治理,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置,城乡环境面貌得以良好保持。推广无公害及绿色、有机产品的种植与开发,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一条生态与经济融会贯通的发展之路
在众多城市面临的 “放下生态搞经济”和“放下经济搞生态”两难选择面前,也曾有人担心高企的“生态门槛”将成为温江区加快区域发展的一大障碍。然而,温江区却从容跳出经济发展与生态治理的悖论怪圈,找到一条生态与经济融会贯通、环保与产业协调并进的现代经济发展之路。
2005年9月,成功举办的中国第六届花卉博览会成为温江产业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当时的温江区,以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为龙头的工业经济势头正猛,以花卉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方兴未艾,而以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的第三产业正在萌芽。
依托良好的产业根基,温江区决策层果断确立“兴三优二、一三联动”的产业发展战略,跳过“工业为龙头”的传统发展套路,以生态本底为“杠杆”,大力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直接迈向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体系。
传统的花卉产业在温江区从容转身,迈向新型业态。为壮大和提升花木产业,温江区以花木标准化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启动58个花木品种标准的编制,力争推动花卉产业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针对花卉园林产业的技能培训也普遍展开,温江农民顺利完成身份转换,“温江花工”成为特色品牌。
如今,温江区已经先后建立西部花木研发中心、交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全区花木生产和景观设计工程企业达2000余家。全国首家花木电子商务平台、全市首家花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也都在温江诞生,20多万亩城市“绿肺”成为一大经济亮点。
温江区高端产业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建设全国一流、西部最具魅力的健康休闲服务区,在医疗健康业、运动休闲业、乡村休闲度假业等方面进行
建设;做大文化产业,顺应消费结构及层次的新跃升和文化消费需求的迅猛增长,在数字出版与数字娱乐产业、教育培训产业和文化博览方面进行产业创新提升。
如今,集休闲体验、旅游度假、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生态田园型都市农业,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型工业和整合高端商贸、现代居住与健康休闲多种元素的生态型现代服务业,形成了独具温江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为温江区推进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实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战略目标,释放源源不断的动力。
生态 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和每位居民共同的追求
■城市绿化步伐从未停歇
绿化搞得好、有特色,是外地人来温江区的第一印象。从进入光华大道起,沿线的绿化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柳城大道上的鲜花正在盛开,驰名全国的温江花木品种之一的红花紫薇装点了南熏大道三、四段,银杏使南大街更具浪漫的情调,外北街的红叶李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感受……在温江,不同特色的植物装点着不同的街道,却共同凸显着温江生态的别样气质。
结合开敞空间与城市街道的大树置换工作,温江区今年在中心城区打造“一街一品”特色街区绿化景观,地点选在北部鱼凫路、云溪路,东部南熏大道、温泉大道一段,形成以红叶李、红花紫薇、香樟和银杏为主的特色街区景观,凸显独具魅力的特色街景。
在打造过程中,按照商业氛围与绿化景观相融的要求,引入社会资金,完成了光华大道“光华国际”、“中森一号”、费尔顿凯莱酒店等开敞空间及景观打造,使商业与生态景观完美融合。鼓励本地花卉苗木大户认建,将花卉苗木基地桩头、特色盆景等摆置于城区出入门户、主要节点,打造绿化精品景点,打响温江花木品牌的名声。同时,将修建成都地铁四号线而移除的绿化植物移栽到其他街道,使这些街道实现升级改造,还完成永兴路、锦泉街、教育路等10余街道树木置换或补缺工作,初步形成了特色树种片区,让城市彰显出独具特色的生态品质。
补绿、增绿、植绿,温江扮靓城市的步伐从未停歇,生态之城的美誉实至名归。
■人人自觉行动扮靓温江
随着温江区城市建设的发展和远景规划,如今的温江区,在发展生态人居上更注重多点着墨,将教育、体育、文化、旅游等产业全面融合。温江各辖区、社会各界也在通过多种形式,积极行动自觉扮靓温江。
在万春镇幸福村,这个距温江主城区6公里、总面积1390亩、共有居民236户的地方,花木种植与销售是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幸福田园”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当地积极探索以市场化方式引入社会资金和项目,开发利用、挖掘盘活农村集体土地,形成集高端花木展示、乡村度假、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村产业示范群落。
在金马镇,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4个思路并开展了具体行动:一是建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健全环境问题责任追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已与辖区内品胜电子、锦江泡沫、佳润园等50余家企业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二是推进“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完成温泉银桦广场、新春红椿公园两个绿色开敞空间建设,学府路、兴元路两条道路植绿补绿工作,打造川西农家田园生态游、城市湿地公园等生态景观。三是对占道经营、乱摆摊点等现象进行清理,对道路、绿化进行集中除尘,加大对违规渣土运输车辆和在建工地的整治力度。四是组建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队,开展“植绿护绿爱绿和古木认养”等活动,开展“低碳生活、洁净家园、防治污染”等生态文明宣讲。
在先锋村,从重庆商学院毕业回村的大学生文化根,把现代营销方式应用到盆景基地,协助村里的盆景专业合社跑市场,不仅灌输了新理念,还让销售收入增加了3成。作为“2014中国生态文明论坛”的一个重要的参观点位,先锋村对整个村容村貌进行了提升,不仅连通了绿道,还整修道路沟渠,提升盆景园的观赏性,增添休闲设施。
借生态文明论坛的机会,先锋村提出要实施一三产业联动,未来要发展成一个旅游村落,成为江安河绿道上一个极具文化内涵的亮点,实现全方位发展,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造福更多的村民。
苍溪县的“摘红心猕猴桃 尝苍溪雪梨 品农家小菜”市民体验活动,通过温江官方微信及微博平台,主办方在报名的网友中抽取了20位幸运网友。活动当天,体验者们参观了原生态的果园农场,了解了雪梨和红心猕猴桃的种植常识,体验了亲自采摘新鲜水果的乐趣,感受了温江区的生态之美。
政府支持、企业相应、市民参与,在扮靓温江区、打造绿色温江区的道路上,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全面建设生态良好、和谐自然、配套完善、服务强大的宜居高地是温江各界的共同心愿,也将是持之以恒的具体行动,贯穿温江生态建设始终。
相关知识
中国环境报电子报
航天嵌入式软件任务剖面建模研究
基于51单片机的新型“花疗”智能花卉养护机设计
劳动报
欣赏课《报花名》
湖北对中央环保督察移交问题追责问责72人,因为哪些问题?——中国环境网
浙江省食用花卉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中国环境教育立法研究
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建设的对策
环境强光诱导玉簪叶片光抑制的机制
网址: 中国环境报电子报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0838.html
上一篇: 大叶黄杨基地 云南北海道黄杨绿篱 |
下一篇: 小叶黄杨苗 重庆大叶黄杨基地报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