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砖雕
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一步一景美如画
醉心的生活,诗意的栖居
从此处开始
平顺县北社乡的西社村,是一座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山村,它曾是享誉上党潞安府八县的富裕村庄,有着财主村的美名。
这里有大家熟悉的古风乡韵,古庙、古树、石碾、石磨、石臼、石板路······还有大家少见的地窨院,以及似曾相识的融汇中西建筑精华元素的民国风情门楼。这是一个历史上曾经以富裕闻名的村庄,留下了众多气派豪华的窑楼院;这也是一个贫富民居对比鲜明的村庄,保留了穷人赖以生存的众多地窨院。
展开剩余93%
这里古迹众多,
遗存丰富,
庙堂阁楼古香古色,
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枣园住穷人 遍布地窨院
沿着东外环路一直向北,然后右拐往平顺方向行进,大约40分钟的车程,就到了本次走访的目的地西社村了。在平顺县乡土文化研究专家赵伟平老师和县一中退休教师牛福太的陪同下,记者一行走进西社村实地寻访这个千年古村的独特魅力。
知道或者去过西社村的人,都惊艳于它中西合璧的民国风情建筑,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里有着一大片保存完好的独特建筑群——地窨院。
地窨院,也叫地坑院,地窑,是古人穴居生活方式的遗留,也称为地下四合院。这种建筑形态在我国已经有近四千年的历史,是黄土高原地域独有的民居形式,是人类穴居发展史演变的实物见证,也是建筑史上的活化石。全国保存完好、比较出名的是运城市平陆县的地窨院、河南陕县和三门峡的地坑院。而在我市的民居古建筑中,西社村的地窨院是极为罕见的存在。
穿过村口气派的新牌坊,记者一行去村北走访罕见的地窨院。正值秋高气爽、林木挂果时节,时不时就有挂满果子的枣树遮挡视线。牛老师说,村北这一片过去枣树成林,就叫做枣园,是村中穷人集中居住的地方,一搂粗的枣树比比皆是。
没几分钟,就看到前面的房屋突然矮了下来,空了下来,本来该有房屋的地方,被一圈矮墙代替,远望过去似乎是个大坑,还露着树梢。走近细看才发现,绿荫掩映下,眼前所见的就是地窨院。从这里开始,往北、往西都是紧挨着一院一院的地窨院。大大小小有15院之多,住着几十户村民。
顺着一条长长的坡道,记者一行下坡进入一院地窨院走访。坡道下的院子很开阔,种有几棵梨树枣树,都已挂果,累累果子闪现在树叶当中,洋溢着一片成熟的气息。院子有十米左右深,长宽约30米见方。院子三面都有窑洞,窑洞都是在深坑的墙壁上往里掏挖而成,用白灰抹面,简单而实用,门窗虽是木制,但没有多少装饰,一切简朴。整体看去,和普通的窑洞四合院差别不大,仅仅是位于地坑里而已。
其他地窨院也同此大同小异,有的还是两进地窨院,有的几院相通。这些地窨院的窑顶一般比街面略微高出一点,窑坑顶四周砖砌一圈一米左右高花墙,称女儿墙或拦马墙,起到安全防护作用。这种地窨院,造价低廉,只需要在平地上挖个大坑,再掏出窑洞即可,多出力气、多花时间就能完成,所以成为村里穷人造房子的首选。地窨院大都位于枣园一带,所以村里自古就有“穷枣园,烂池头,有钱住在堂前头”的说法。
有的读者会问,住在地下,下大雨不会淹吗?不会的。因为院内一般还会挖两口井,一口旱井,四壁底部加固,承接雨水供饮用;一口渗井,四壁底部不作处理,供排水,防止院内积水。正常年份的降雨,渗井完全可以容渗。听村里老人讲述,几十年来,只听说过有一家淹过一次,院里的积水一两天就渗完了。
西社村地窨院的建造历史已不可考,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居住于此,上百年总是有的。它们默默无闻地藏在地下,不为外人所知,没有像陕县、平陆等地一样名扬中外,只能在残延苟喘中等待被废弃,或者填平建新房。我市这些罕见的穴居民居建筑实物,其实应该有更好的归宿,任其自生自灭,殊为憾事。
乡村长安街 富商竞豪奢
清中期至民国初年,西社村商贾辈出,富户众多。前文说到,“穷枣园,烂池头,有钱住在堂前头”,富人住的堂前头是哪里呢?就是村子南边观音堂到戏楼的一条东西大街,俗称堂前头的前街。
这一条前街,全长不到两百米,宽却有十米多,这在清代乡村的道路上,绝无仅有。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长安街,最初的长度也只有370米,宽15米,所以称前街为西社村的长安街一点也不夸张。就在这条前街南北两边,分布了十几家富商巨贾的豪华窑楼院。
一座院落是一道风景,一幢窑楼藏几多故事。无论是风景还是故事,都离不开一个曹字,因为这些富商窑院的主人,都姓曹,往上数十几代,都有些沾亲带故的血缘关系。这些矗立在前街两边的豪宅大院,各有特点,竞相媲美,奢华之处各有内涵。
要说相同之处,那就是这些豪华气派的富商院落都是大小四合院格局,无论是一进还是两进、三进乃至六进院,都是坐北朝南、前低后高的格局。不同于他处的地方在于,明明这些豪宅都建在平地上,却是主屋普遍砖碹窑洞,坐落在青石台阶上,窑洞十分高大,加上顶部的夯土,高度要超过两侧的棚楼;而且窑面是青砖一砌到顶部拦马墙,墙顶有砖檐勾瓦出檐,门窗上部为圆拱,四周作各种复杂的砖雕装饰。院落大门则形式多样,风采各异。文章开头说到的中西合璧的民国风味,主要就是指曹家三兄弟的门楼装饰。
曹家三兄弟的宅院位于观音堂前街北侧第一户,是三个独立的平行大院,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情,在一片清末民初豪宅中异常显眼,俗称曹家大院,这也是众多文人学士、画家、摄影家最热衷欣赏的建筑群。曹家大院的显著特点就是中西结合的民国风情门楼、各处砖雕图案最精美、砖雕匾额以及窗户上下砖雕文字诗句众多。
西边第一户就是曹家三兄弟的宅院,村里人叫做下新院,一进五院,东西约50米,南北约60米,由北面三个平行的主院落和南面的两个附属院组成。从西到东分别是老三曹生香、老大、老二曹生芳的院子。三个主院落东西并列七孔高大的砖碹窑洞,建在石台阶上,东西三孔为老三、老二的,中间一孔为老大的,因为老大刚娶妻就夭折,寡妻独居至老。
西边三东家曹生香的大门楼一眼看去就是民国风情,顶部三角形和尖圆拱结合,立面呈三层,层层砖砌叠涉缩进,或圆拱形,或尖拱形,在各种造型衬托下,高大的门楼巍然挺立,远看大气森然而又凝重。门额处最上部为圆形砖雕八卦,卦名卦画,清晰可辨;中间是长方框,内题“平为福”三个阴刻大字;最下面是半圈砖雕花卉图案,图案生动逼真,立体感强烈。两侧的影壁墙也是别具特色,上部凸起半圆,中间凸雕“福”、“寿”二字,一边一个,下部还有一个八边形内嵌框,中间凸雕富贵牡丹瓶花。西式建筑样法和中式砖雕图案结合,既有儒家文化的影响,又折射着西方的审美意味,和谐而统一,从中能感受到房主人开阔的眼界和包容大度的胸怀。
进去院子里面可以看到,正窑立面门顶部镶嵌着石刻“自省堂”三个大字,正窑和厢房的门拱、窗拱、压窗石、墀头、门槛等处,所有砖石均有雕花装饰,无论是祥草珍禽瑞兽,还是各式吉祥线条,均雕琢精细,写实性强。东西厢房门两侧还镶嵌石刻对联,分别是“文成蕉叶书犹绿,吟到梅花句亦香”、“水色凝蓝辉宇栋,山光摇翠上楼台”。
中间曹家老大的门楼相对窄小,但同样精致。三角形门墙间方形立柱,门墙从上到下分别雕刻鹤荷(和合)如意图、“福寿康”砖雕字、半圈花卉;两侧影壁圆框内砖雕“五福捧寿”图案,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翩翩起舞,寓意吉祥。
西院曹家老二曹生芳的住宅大门不存,但是院里的砖雕文字最多,也最有意思。最醒目的是进门影壁墙上的凸雕组合字“福禄寿”篆字,整体是图案,细看,有福字、有禄字、有寿字,字图结合,蕴含着有福有禄有寿的美好愿望。二进院子门两边同样有影壁雕刻,一边是“福禄”的组合字,一边是“祯祥”的组合字。三孔主窑洞门拱上雕刻有“慎修身”“树德”“务本”字样,窗拱上的雕刻为“遣兴千杯酒”“消闲万卷书”,“雅室枝叶茂”,“春风桃李新”,都是红色篆字,古香古色又别具风味。
这些图文雕刻一方面反映了曹家兄弟财力的富足,另一方面又在凸显张扬个性的同时,明示着主人追求儒雅爱好诗书的精神境界。这种矛盾的体现,也正是当时西风东渐带来的影响,所以才有这种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
圆形发源池 映照仁慈心
曹家大院的建筑和装饰是西社富家豪宅的一个缩影,前街上的其他十几处豪宅,同样是各有各的精彩。或高大威猛、或院落阔大、或精巧别致、或规整严谨,各有千秋。
这条宽阔的乡村长安街聚集了众多豪宅,也留下了众多传说故事。比如说“前三院、后三院,不如西社曹招旦”的俚语,说的是著名的东院,位于曹家大院西侧,建造年代早于曹家三兄弟,房主人叫曹招旦。他的房子占地大,装修豪华。
还有俗称“十八万三”的南院,家产价值十八万三千块银元。当时一般的小财主家产也就一万块银元。可惜的是,他后来吸食鸦片,败光家产,远走他乡,只留下装满传说的一院豪宅。
另外就是西社发家最快的曹致远院,他在民国时期暴富,在北京经营鼻烟铺发家,从西社到北京一路开有各式店铺,留下了著名的“出门不住旁人店”的传说。仅在土改时,他就上缴国家十几车金银财宝。
当然故事最多的、名气最大的就数曹家大院的三东家曹生香了。他的闻名在于,他是一个以宽厚仁慈、扶贫济困留名乡里的富翁。过年施肉、平时散粮,遇上乡民借钱借粮,从来都是慷慨解囊,不让人空手,而且从不讲归还期限、从不索要。这些义行善举,从他的住宅匾额、门窗雕刻的诗词字句上可以看出端倪。
曹生香不仅仅留下了众多传说故事,还给后人留下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公用水利建筑——发源池。发源池位于前街路南,观音堂往西30米左右的地方,现在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社地处大禹山台地上,常年缺水,村民吃水主要依靠旱井,有钱如前街上的各个富豪们,也得向天低头,这一点上倒是贫富公平。有鉴于村民吃水困难,曹生香于1936年,耗家资用青石修建了蓄水池和配套工程池圪廊。这一重要的水利设施,既减缓了雨水对村中土街道的冲刷,又可以蓄水抗旱供人畜饮用,实在是一件造福百姓的大善举,这池水在前几年还有村民使用。
发源池呈圆形,建有一圈高高的围墙,临街开有大门,门楼也是典型的民国中西合璧风格。门两边砖砌垛子朝天,中间是三角尖顶,门上部有拱券,再往上是石刻门额“发源池”,门额上面尖顶下面是砖雕太极八卦图。门两边嵌石刻对联“避暑纳凉生乐趣,静心消遣且偷闲”,俊逸的楷体字深深刻在青石上,将一个造福百姓的水利工程也熏染得有诗意了。
小神靠大神 “战神”变天神
常言道,有村必有庙,无庙不成村。村村有庙,神灵众多,这是我市乡村的普遍现象。西社村的庙宇建筑就颇有特点。比如说村中的主要庙宇建筑观音堂,它和配套的戏楼相隔竟然将近两百米,全市罕见。这是要考验观音的眼力啊。
观音堂位于前街的东头,坐东朝西,小巧玲珑,一间正殿配两间小耳殿,前面享殿紧挨正殿。享殿飞檐挑起,颇有气势。两殿的山墙博风板砖雕彩绘,十分精致,罕见的是端头砖雕图案,一头是象头,牙龇鼻卷;一头是龙头,张嘴鼓睛,均是神态生动,气势威猛。对面的戏楼虽然距离观音菩萨远了些,想来以观音的神通和眼力,再远也能看得清。
不只戏楼离得远,更有趣的是,观音堂后墙上竟然开了个龛洞,供奉的是五道爷。龛洞进深一尺多,上圆下方,上部拱券形,层层叠涉缩进,龛洞小而精致,最上部砖雕房檐斗拱,两侧砖雕垂花柱,俨然一个小小神仙洞府。人常说,背靠大树好乘凉,这小神背靠大神难道也是想图个清闲?
除了这有趣的背靠背神庙外,西社村还有一尊大神庙,那就是卫公庙。这可是半个本土神仙,和发源于长子的崔府君庙有得一比。
卫公庙供奉的李卫公,大家可能不熟悉,可要说托塔天王李靖,估计妇孺皆知。这个李卫公就是李靖,原来是唐朝开国名将,战功卓著,是著名的军事家。尤其是抵御外侮,建功无数,其光芒仅次于李世民,后被封为卫国公。
李靖原籍陕西三原,在北破突厥时,曾出兵潞州,屯兵于神头岭(今潞城市东北)。因为他的战绩和功德受到当地人敬仰,当地人于是立庙祭祀。而西社村在平顺建县之前属潞城管辖,由此可说,李卫公算是半个本土神仙。由于感念李靖的功德,所以周边各县多有卫公庙,潞城市有三座,襄垣、平顺、壶关等县也有,备受上党人民敬仰。
那么,生前是“战神”的李靖,又是如何成为天神托塔天王的呢?
李靖生前战功卓著,死后进入国家祀典,年年享祭祀。在唐朝,关于他的各种神异传说就开始流行。而同时期,佛教中的印度战神毗沙门天王(托塔天王)信仰开始在国内流传。直到元朝末年,双方开始合体。在明朝的各种话本小说中,尤其是经畅销书《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大力传播,李卫公和托塔天王彻底合体,入列仙班,成就大神地位。
记者一行走访时,卫公庙正在维修。在一片青纱帐里,灰黄的卫公庙很显眼。只不过,庙已不够完整,虽然正殿、享殿、戏台等建筑都在,但除了正殿、享殿、戏台还算完整外,其他建筑都已塌毁的不成样子了。正殿有元代风格,但具体建造年代,就连清代道光年代重修时的碑记都说,“旧有卫公庙,创始何年渺无可考”。现在大殿上已经搭起了脚手架,房顶也被苫了起来。希望完工之后,我们的战神能重现昔日神采,庇佑造福一方百姓。
一天的匆匆走访,其实无法看清西社村的全部魅力所在,像明代里甲制度的遗存、上党民乐八音会的传承等都没有述及,留待有心人继续挖掘。前文所述的都是一些能代表西社村传统文化魅力的精华之处,那些随处可见的石碾、石磨、石臼等旧物件,就像是农耕文明的碎片,折射出往昔生活的辛劳;而那些精雕细琢的砖石雕刻,又展现了生活富足与闲适的另一面。贫穷与富有反差巨大,信仰与现实交相映衬,历史与传说混杂相陈。西社村虽小,却仿佛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时光淡化了这一切的神采,只留下如今可资寻味的建筑遗存,和它们带着沧桑的魅力。
文:胡海涛
编辑:张晶晶
监制:樊家驯
此文章不转载收藏,实在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