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3《百合花》《哦,香雪》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百合花》《哦,香雪》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百合花》《哦,香雪》联读教学设计:由诗性叙事到诗性议论
【教学设计意图】
1、通过比较,具体感知“诗化小说”的特点。
2、通过研读,深入品味“物象”“环境”作用下的诗意美。
3、通过联想,由诗性叙事到诗性议论,体味议论文的诗意美。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具体感知“诗化小说”的特点。
2、通过研读,深入品味“物象”“环境”作用下的诗意美。
3、通过联想,由诗性叙事到诗性议论,体味议论文的诗意美。
【教学过程】
活动一:通过比较,感知“诗化小说”的特点
《百合花》所讲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属战争题材小说,却和一般的战争题材小说在选材、情节结构、人物刻画、表达方式等不一样。同样,《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儿,也和一般的改革开放题材的小说不一样。结合学习提示,说说有哪些不同。
学习提示:
1、小说概念: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战争题材作品:叙事宏大,基调悲壮;情节紧张、曲折;场面宏阔,硝烟弥漫;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
3、改革开放题材的作品:艰难拼搏,成长蜕变;展现时代的波澜壮阔之势。
(学生回答略)
“诗化小说”的特点:
“诗化小说”是小说与诗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诗意美的小说。
1、注重抒情,注重细节描写,淡化叙事,情节延缓,结构松散。作者不追求紧张、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2、环境意境化,着重展示的是一种纯净的审美世界。
3、人物虚化,甚至没有主要人物,大多是普通人,化入小说的情境氛围里。
4、主题上,往往隐去或淡化生活苦难,展现人情美、人性美,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语言极凝练、简省,且富有诗意。讲究语言的音乐美,视觉的画面美,注重象征、隐喻等手法的运用。
阅读资料:
诗化小说是法国象征主义运动的一个产物,“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吴世奇认为诗化小说,是指“思维发散化、结构散文化、人物形象淡化”的小说类型。这种小说类型,自废名开其滥觞,经沈从文扛其大旗,至萧红、汪曾祺等人延其发展,一直延续至今。诗化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跌宕、不注重人物形象的饱满,而着力于在一种流淌的诗意中,传递出作者的某种意绪和感悟。诗化小说具有散文和诗的某些特征,比如重视抒情,常可见直接抒情,或者间接抒情的语句、语段;重景物描写和意象(特殊物象)的运用;物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主题上表面是美丽、详和,关系融洽,但深层往往弥漫着苦难和伤痛。显现的美丽淡化了苦难的浓度,深潜的苦难增加了显现的美丽的厚度。对于苦难,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处理:沈从文主观美化,萧红采用儿童视角去叙述,废名利用禅宗思想去溶解,而汪曾祺则在对其讲述中表达出对人情和人性的重视。这类小说在苦难与和谐的碰撞交融之中,显示出一种独特的美学感受。
诗化小说代表:《边城》(沈从文)《小城三月》(萧红)《荷花淀》(孙犁)。
活动二:通过研读,品味“物象”“环境”作用下的诗意美
1、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说:“一个物件出现在叙述中,就立即充满某种特殊力量。恍如一个磁场的极,恍如那个不可见的关系组成的网络中的一个结。”小说中的每一个物象、每一个场景都可能承载深远的象征和隐喻。阅读下列语段,找出物象,品味“物象”蕴藏的诗意美。
A组(《百合花》)
(1)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第33节)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第54节)
(2)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在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第42节)
B组(《哦,香雪》)
(1)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第1节)
(2)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 她终于看见了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第10节)
(3)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嗒嗒乱响。这是一只可以自动合上的铅笔盒……香雪的小木盒,尽管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第62节)
(学生回答略)
象征义:
(1)百合花色泽淡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人情美。
(2)野菊花代表生命,折射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枪筒象征战争和死亡,野菊花象征未被战争打破的和平和诗意。
(3)火车象征开放、现代、自由、进步。大山和外面的世界相对,象征农耕文明,封闭、保守、传统。
(4)金圈圈、手表等代表物质需求。书包、铅笔盒代表精神需求,象征知识、文化、文明。
(5)父亲做的小木盒象征着贫穷、落后。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是一种心愿、一种追求、一种自尊,是香雪要求摆脱小山村封闭落后生活的一种期望,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渴求。
诗意美:
物象是人格化的客观事物,既有具体的外形,又有丰富的内蕴,还有强烈的抒情意味,给人诗一般的意境美。
(1)物象具有象征意义,内涵丰富,有蕴藉之美。
(2)物象映衬人物美好的品性、情感,物我相融,有和谐之美。
(3)物象间的重复叠加,有反复之美;物象间的冲突碰撞(如“野菊花”和“枪”、“自动铅笔盒”和“小木盒”),有张力之美。
……
2、“物件”经作者的精心点染,不仅是一个实物,也是一种象征,一种艺术。同样,“环境”经作者精心选择、细致描摹,既耐人寻味,又有艺术的美感。阅读下列语段,品味“环境”蕴藏的诗意美。
A组(《百合花》)
(1)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第4节)
(2)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儿,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第11节)
(3)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儿,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第47节)
B组(《哦,香雪》)
(1)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第74节)
(2)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第76节)
(3)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寒窸窣空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第77节)
(4)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第78节)
(学生回答略)
A组(《百合花》):清新的田园风光、熟悉的故乡竹海、温馨的中秋童谣,诉诸视觉、触觉、味觉等,充满着诗情画意,传达着对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厌恶,用特殊的叙述方式拓展着战争小说的审美边界。
B组(《哦,香雪》):香雪夜半独自回台儿沟,一路上一幅幅月夜山景图,抒情性强,富有音韵美、画面美,惟妙惟肖地表现了香雪的心理变化过程。在三十里的山路上,香雪实现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的转变,香雪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有人性美和自然美的交融。
活动三:通过联想,体味议论的诗意美
1、阅读下列语段,说一说与传统议论相比有哪些特点。
A组
(1)节制是一种态度、一种风骨。人若要有所成就,首先要懂得节制。对藏在灵魂中的野马来说,要有条缰绳,你只有将它套在马的身上,马才会听你指挥。
(2)何谓生活的仪式感?我觉得它就如张爱玲口中的旧上海:公寓里的电梯工定然要扣好衣襟,打好领带,斯斯文文地才肯出来为顾客开电梯。于细微处显现生活美学,星期日的下午在阳台支起一方木桌,摆上一份红茶、一本书,享受一份惬意,擦得锃亮的橱柜,熨得极平整的衬衫,放一支旋律分明的粤语歌,楼道里遇见邻居拉两句不深不浅的家常……这就是生活的仪式感。
B组
(3)你的英雄形象定格在那个冬日的赤壁。赤壁千仞,江水泱泱,东风有意,于是曹军的连船,在你“谈笑间”“灰飞烟灭”,你戴上了英雄的冠冕。你的“纶巾”迎风飘扬,你的“羽扇”潇洒千年。然而我却为你捏着一把汗:要是东风不来,那东吴还能完璧?大乔小乔还能安好?恐怕江山易主,美人不再。其实,东风属侥幸,成败亦偶然,英雄本不应以成败论!
(4)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是夏日巴诺伏庄园盛开丁香花丛后聂赫留朵夫对上喀秋莎黑加仑一样微微斜睨的眼睛。触动心灵的最好方式,是写在复活节晨祷的钟声里喀秋莎马尾辫上跳跃的火红蝴蝶结戛然而止。好的故事就是有一种超越说教的力量,她不会板着脸劝告你行善,她不会像做出一副女学究的模样训导你的怠懒。她要你放下功名利禄的包袱,总会告诉你南山东篱原有一丛黄菊,北山草堂曾目睹一桩奇事。她要你摒弃浑身透着的慵懒气时,总会告诉你所见到的萤火虫曾飞过车胤的陋室,屋后白雪听闻过孙康向其祖借过月光的传说。
无论是概念阐释,还是论证分析,无论是比喻说理,还是情境说理,都是根据说理需要,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营造形象可感的情境,通过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让读者置身说理氛围,从而更易理解接受所说之理。其中,物象的选择、情境的创设、氛围的营造,避免了传统议论文枯燥乏味、空洞抽象地说理,给议论增添了诗韵诗情。
具体做法:概念→物象→画面→情境
注意事项:
(1)选择鲜明的物象,运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营造画面感,形象地阐释概念内涵,让说理有具体的情境依托,让读者在情境中接受说理。
(2)情境为说理服务,情境描述完毕,要以说理深化、升华,融情境说理为一体,避免二者割裂。
(3)情境营造,宜简洁有力,点到即止,不可泛滥。
2、尝试运用物象,营造意境,让议论富有诗意。
【作文题】
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也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以上两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例文】
只如一片瓷
人初生之时,就好比是泥土,看似平凡,却在红尘的火炉里淬炼着,打磨着,期待着由泥化瓷。
然而,总有些人浑浑噩噩地活在这个世上,像泥一般颓然,用“安逸”来欺骗自己不思进取的本心。于是我说,泥不能甘于做一块平庸的泥,人也不能甘于腐朽的缺憾,人应当在力所能及、合乎常理的范围去追寻完美。
然而瓷不可能没有一丝裂纹那般,人终究也不可能完美。所以,完美是一个我们穷尽一生而仰望的终点,是我们应当在适当合理的范围内,孜孜不倦地去追寻的“伊人”。追寻完美,就宛如将腐软而鄙陋的泥烧成凝实而美观的瓷,以客观规律为前提,弥补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长处。
如同泥在炉火中揣着化瓷的执念而蜕变,适度去追寻完美的人,也终将提升自己的修养。在红尘的磨砺之下,怀一颗对完美的追寻之心,便是在人生这趟旅程里,看到了常人所看不到的风景,收获了常人不能领悟的意境,便悄然,更加接近了完美。如此的追寻,是亚历山大对胜利的执着奋战,让地中海的马儿在亚细亚的土地上驰骋;是贾岛月下推敲,一字一句都要臻于精妙的意境;更是傅雷三易其稿的执着,要让每一句对白都带有震慑人心的神圣力量。大家对于完美的追寻,理性而执着,其人其作,因而也沾上了完美的气息,令人不禁地仰视。
同样的,这份对于完美的追寻,在提升了个人的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的风气的改善。当今社会,充斥着太多的错误,甚至是扭曲。多一份追寻完美的态度,多一个追寻完美的人,这个社会的错误就会被改正一个,这个社会的扭曲就会被修正一点。
但在追寻完美的这条路上,总有些人刻意地追求完美,正如硬是要将有些裂纹的瓷,扭曲原本的姿态拢上裂纹,却不知已经失掉了原本的韵味。刻意追求完美,并非所谓“完美主义者”所吹嘘的积极心态,反倒是一种偏执固扮的病态心理。眼光变得狭隘,行事变得癫狂,刻意追求完美,使人变得不可理喻,精神上对于完美的过分追求,成了吞噬理性的偏执之火,反而一步步背离本所要追求的完美。数千年前,南朝的诗家刻意地去追求完美的对仗,却只让诗成了浮华的空壳;数百年前,欧文傅里叶刻意地去追求一个完美的自给社会,却把平等的美梦换了虚幻的空想。
因而,我们应当在这趟有限的人生旅途中追寻完美,但同时又不刻意地,带着扭曲的病态心理去追寻它。
正如泥般,在熊熊烈火中,静静渴望着一片瓷。

展开更多......

收起↑

相关知识

3《百合花》《哦,香雪》比较阅读教学设计2023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三课《百合花》
《百合花》《哦香雪》比较阅读说课稿 2024
叙事之形式:视角与叙述者——以《百合花》《哦,香雪》比较阅读为例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各种类型的修改病句练习题(含答案)
粤教粤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 13 百合与朱槿 教学课件.pptx
花卉种植的施工方案及工艺
花卉栽培的设施及设备.ppt
《百合花》PPT课件3

网址: 3《百合花》《哦,香雪》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1825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世界上最奇特和最稀有的百合:在哪
下一篇: 百合花的作文400字(精选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