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大江南北,遍访国内陶瓷名窑、名师、博物馆,形成20余万字笔记……为了做出一朵永不凋零的“牡丹花”,十余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唐代白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学武下足了功夫。
经过多年的试验与探索,在唐白瓷烧制技艺的基础上,融合了手绘、捏塑、釉上彩等一众陶瓷技艺之长,李学武创造出集平面手绘、手工雕刻、手工捏制为一体的新派陶瓷——牡丹瓷。
牡丹瓷制作工艺复杂,不仅瓷花、板壁等需要精雕细琢,烧制时还要保证花瓣形状一成不变,制作成功率比传统工艺瓷器低很多。在李学武精益求精地探索下,作品中的牡丹造型精致美观、惟妙惟肖。
洛阳有“牡丹花城”的美誉。目前,当地有“九大色系、十大花型”共1419个牡丹品种。李学武介绍说:“洛阳牡丹产业发展日臻成熟,当地丰富的牡丹种质资源不仅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更推动了牡丹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创新的典范。”
在每年举办的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牡丹瓷博物馆都会迎来全国游客。牡丹瓷不仅让游客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也是深受大家喜爱的伴手礼。同时,牡丹瓷作为“国礼”,已经被外交部赠予了100多个国家的贵宾。
在李学武的带动下,当地从事牡丹瓷制作的工匠已达千余人。在守正创新之路上,李学武从未停下脚步,目前共获发明专利19个、实用新型专利上百个和外观专利千余个。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牡丹瓷已经形成了陈设艺术、家庭装饰、饰品艺术、日用艺术、特别定制、城市艺术6大系列、千余种产品。其中,“小花匠”饰品系列是集陶瓷文化、牡丹文化与国际时尚完美融合的国货“潮品”,未来将瞄准出口市场。
“我们不仅想把中国的陶瓷、牡丹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也想通过牡丹瓷文创产品的输出,吸引更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来到洛阳赏花旅行、创业投资,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李学武说。
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学武就中国非遗和陶瓷文化传承发展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要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将中国古瓷窑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创新非遗文化表达与传播方式,利用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为全球观众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加强国际交流互鉴,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牡丹瓷作品“盛世繁花”
牡丹瓷作品“福寿永驻”
“小花匠”饰品系列
小巧的牡丹瓷饰品深受年轻人喜爱
(本文图片来源:李学武)
相关知识
彼岸花花语:象征着生死分离与永恒爱情,表达亲人永不凋零的生命寓意
持续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国花瓷西凤酒向世界传递唐风文化
赏花经济能否成为“永不凋零的花”
国色天香:深度解析牡丹花的魅力与养护之道
“绒线编织花束” 永不凋零的非遗之花
文化,企业之花永不凋零的根
牡丹花的花语与寓意(探寻牡丹花的神秘语言)
牡丹花的寓意与花语(探寻牡丹花的象征意义及传达的情感)
仿真花卉,永不凋零的美丽
永生花:永不凋零的爱情
网址: 永不凋零的“牡丹花” 向世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18742.html
上一篇: 动漫IP设计:赋能牡丹文化创新传 |
下一篇: 传承多元牡丹精神 弘扬千年牡丹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