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书法与写兰

书法与写兰

曲奏当年明月夜,美人心事水潺潺。如何芳草迷归路,洒落香痕满世间-每天学习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兰花亦称兰草,兰叶青条如剑。迎风飘拂,深谷幽香,不趋荣利,予人美感和启迪,誉为“君子”花,又有“香祖”、“五香”之称,并作为人的品格坚贞、高洁和象征,深受人们喜爱,在中国花鸟画中它可工可写,也是历久不衰的传统绘画题材。 画兰启于唐,近年发现的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壁画中就出现了兰花,单线勾勒,平涂填色,色彩鲜艳,线条不太规则可算早期工笔画,为我们考证有了实物资料。水墨画兰,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只有宁代赵孟坚所作的纸本“墨兰图”一卷,画面两株兰花迎风飞舞,用笔遒健俊爽,英风秀骨,神采焕发,微染淡墨,秀雅的画风把兰花的婀娜多姿,秀骨清姿刻画得淋漓尽致,开创了书法写兰之门。

宋代苏轼站在诗人和书家角度,不专于形似的表现或借物咏志寄托画者自己的感受、胸怀和意兴。无代的赵孟又明确强调“古意”强调“以书入画”,他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从面推动了文人画发展并逐步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文人画在技法上强调书画同源,这两者同是用笔造型,同是通过视角感觉的空间艺术,书法讲究执笔和运笔,通过笔法、墨法、字形、结构、章法布局的变化产生出抽象的线条美,只有书法的线具备了某种厚度和力度才能显示它的魅力。线的直、粗、密、显示刚性气势,曲、细、疏的线显示柔性韵味,运笔动作的轻重、缓急高低的调合形成刚烈或柔和,因而形成了书法种种不同的风格,在美妙的音乐节奏中反映不同的人格。 中国绘画是显现意象的主观艺术表现,换名话说是画家通过对客观物象的形进行认真观察、仔细把握、深刻理解后再融为主观创造并升华为艺术形象来实现的。书画之间的相通无妨说是意象与抽象的结合——借书法的魅力于艺术创造的形象内、用单一的墨线表现兰花是书法用笔和水墨表现最佳载体,最能体现线的丰富与内涵,尤其是兰花那修长优美俊逸的叶片,在那刚柔的线条、稳健的笔力,舒展自在的结构、律动的节奏感中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受到书画家和文人雅士的偏爱,因而写兰日益盛行,名家辈出。 宋元以降,元代的绘画追求自然而不假雕饰,以素净为贵,画风趋于文秀淡雅,并以含蓄婉约的方式抒怀,画兰高手有赵孟坚、郑思肖、普明等。 南宋亡后,郑思肖隐居苏州,坐卧必向南,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擅作墨兰,所作兰草露根不着土,哀南宋国土沦落而抱家国之痛,表明自己的民族气节和自傲自尊的心迹。现存的“墨兰图”在纸上面了两丛兰,其下大画地面,笔法野逸不作姿媚之态,隐喻土地被“番人夺去”,人称露根兰,他近七十岁时画的墨兰图题诗曰:“回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末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其寓意深长,爱国爱民族之情至死不泯。

画家倪去林题郑思肖画兰:“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郑思肖画兰,诗书画结合,其借物寄情的文人画风为后世尊崇。 明代写兰已成为专门学科,崇尚秀雅。强调“土气”专攻写兰的书画很多,沈周、文征明上承宋元传统下启写意之门,画风雅丽,高贵典雅。 文征明十分注重笔墨情趣,追求苍润秀雅的艺术效果,所作“漪兰竹石图”卷和仇英的“双钩兰花图”一写一工,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自然作为创作题材,又可以看出他们不但是一个写生高手,而且也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歌手。“漪兰竹石图”为纸本卷,以水墨写意法画兰,竹石流水等,运笔精熟一气呵成,给人以一种深岩幽谷中的清新隽永和谐舒畅的美感。画后有他自己的长题:自称此卷是从赵孟坚、郑思肖两家的画法脱化而来的;仇英画兰工整而不板,妍丽而不媚,兰花以淡墨细线双钩而成,把兰叶的相背爷偃疏密、长短组织得井井有条,极尽匠心,尤其对含苞欲放和已开放的花再现得更是精致,整幅画面十分高雅,具有另种格调。随后青藤、白阳不求形似求生韵,开创了大写意之风,笔墨更是畅酣淋漓,由于白阳对生纸性能掌握运用得好,使他的写兰之作的水墨变化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因而他笔下的兰花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种种微妙的笔墨效果,营造了他特有的闲适恬淡的绘画意趣。青藤在墨兰的创作上也有独到的贡献。从他作的“墨兰图”在我们可以看到,特别是他的狂草笔法入画的个人特色,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状貌的追求。 清代大写意花卉在画坛上起到了领导地位,画家理重视追求个性的发展,八大山人写兰如他一贯作风,画面留有大片空白,令人遐思,兰花两三笔精简至极,他通过夸张把兰花之动态、兰花之神气表现得活灵活现,对笔墨的运用更是已臻化境;可以说八大的兰简奇崛,超然的格调与凝炼的笔墨前无古人。而石涛的墨兰更是约妙冠时,行笔用墨潇潇洒洒姿肆奔放,水墨淋淳意境深远,继八大、石涛之后,“扬州画派”无浊诗书画三绝的画家,他们又都是在野的文人,他们对当时社会不满,他们运用诗、书、画、印的巧妙结合来抒发其思想感情,追求个性解放,他们具有强烈的“叛逆性”他们在艺术上继承了白阳、青藤、石涛、八大,尤其是石涛绘画艺术观念并加以发展,他们主张学习传统,反对泥古不化,勇于创造又重视以现实生活为绘画源泉,他们更注重个性的培养,因而在书画追求中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画兰尤以郑板桥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其后再谈)李方膺的兰花,不拘成法,喜写繁密之势,金农兰花的格调之古,虚谷雅拙奇峭隽秀的兰花,蒲华气势磅礴笔醋意畅的兰花以及近代的吴昌硕充满金石气和雄浑奔放的兰花,齐白石的近老还童稚拙天真、真率可喜的兰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无不是通过书法用线的舒缓、展蹙、转折、顿错、揖让来表现兰花的神韵和刚柔之美,以此表现人生,净化人生,从而构成了今天多姿多彩的写兰风貌。 郑板桥专攻兰竹五十余年,他是一个善于学习传统善于革新的书画家,他的书法少攻楷书、行草、中年变法以隶掺入行楷,杂以草加入兰竹画法,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书体,人称板桥体,自谓“六分半书”。他善于以书人画使精湛的书法用笔与画兰竹的技法融为一体,他脱尽时习,匠心独具,随意挥洒,笔趣横生,所作兰草多而不乱,少而不疏,具有潇洒坚实、豪迈爽朗的风格。对后世画家影响很大。 板桥每画必题,其画理画法都是通过他的题画加以阐述的,精辟的见解,深奥的含意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借鉴;他在绘画上主张“十分学七要抛三”,就是学习石涛也是学一半撇一半,“末尝全学,非不欲全亦不必全也”。那是因为“各有灵苗各自探”必须按照自己个性发展去取舍古人。他提倡“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他在一幅“兰竹石图”中题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石涛)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其学习方法也是他的体会,他又主张:“末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也就是说他画之前不受任何画家、画派、画风的制约,而是通过实践总结自己的经验,创造自己的格法,但也不能受此约束,还要进取,勇于控索,因此他的兰竹在立意和表现上总是以丰富多彩的面貌出现而不雷同。 他的写兰画语十分丰富,诸如: 写兰宜省,写石宜冷,画家妙法,笔底还狠。写来兰叶并无花,写出花枝没叶遮,我辈何能构全局,也须合拢作生涯。兰草写三台,无人敢笔栽,取得新奇法,墨香吹出来。画家多以焦墨画叶,水墨画花,予易而为水墨写叶,焦墨写花,亦参变之理,总是要意到而笔自达之,不必拘执己几画兰之法,三枝五叶。画石之法丛三聚五,皆起手法,非为兰竹一道仅仅如此,遂了其生平学问也,古之善画者大都造物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 对于书面之间的关系正如板桥所题: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妍,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 纵观板桥的书画艺术是如此和偕统一,书与画的穿插形成了他特有的绘画构图,其章法处理,位置安排都十分别致,所塑造的兰花形象则更具典型性,不愧为写兰画竹大师。著名学者蒋士铨这样评价郑板桥画:“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写字,秀叶疏花仍姿致。”因此,板桥的书就是画,画就是书。板桥通过自己毕生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除了师法前人的优秀遗产外还要向生活学习,还要精神专一刻苦奋斗,事业才可能有成。 自古以来,文人面是注重借助笔墨来表现自已感情的,正如元代僧人觉隐曾说过:吾尝以喜气写兰,怒气写竹,因而写兰、画竹成了文人雅士谴兴自娱的表现方式,我们学习古人的优秀传统的也应该看到文人墨戏逸笔草草不重视绘画法则的弊端,尤其在写兰之中粗制滥造者不乏其例,应以区别。 千年以来,兰花就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卉,也是花中珍品。与竹、梅、菊合称“四君子”而备受中外民族赞誉,历代兰谱为我们留下了品兰、育兰、画兰的宝贵经验和财富,不仅提高了我们绘画的美学蕴涵和文化品位,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学习和参考资料。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书法华字 华字怎么写好看
马麟春:书法笔画融入画面 画竹更是写竹
书法的句子15篇
硬笔行书书法字帖
「花字欧体书法」花字欧体书法图片
书法兴趣班教学计划(11篇)
「锦绣篆体书法」锦绣繁体书法
练书法作文(精选34篇)
练书法作文(精选47篇)
尽写兰花精神

网址: 书法与写兰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1910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牡丹种植方法及养护
下一篇: 牡丹花的种植方法 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