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重阳:赏菊敬老延传千年 盛衰迥异亟需转变

重阳:赏菊敬老延传千年 盛衰迥异亟需转变

  在中国古代,菊花一直作为重阳节核心元素之一备受青睐。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9日电(记者 李川)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自汉朝至今,重阳节的发展历程已逾千年,从官方节日到民间普及、从贵族文人到民众百姓、从民俗传说到诗词歌赋,虽然历经起落,但作为具有扩延着丰富文化内涵、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传统节日,始终沿袭不绝。

  近代以来,作为重阳节的两大核心元素,菊花和敬老却随着西方文化观念的输入而发生了巨大改变,菊花的式微与敬老的延续形成鲜明对比,也引发国人深思,在当今,如何复兴重阳节中的传统菊花元素已然摆在国人面前。

  1989年,农历九月初九被国家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传承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次体现了国家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十一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上用以装饰节日的菊花。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渊源流变从宫廷源起到民间普及

  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渊源悠久、流传广泛、民俗众多、特点鲜明、内涵丰富。自古以来,重阳节称法纷繁,又称为菊花节、黄华节、重九节、登高节、晒秋节等等,足以证明其文化内涵的丰富与绚烂。

  据北京大学中文系民俗学副教授王娟考证,自古迄今,重阳节最为久远和广泛的叫法为菊花节。“我国是最早种植和培育菊花的国家,菊品性高洁、色彩高贵,颇具君子风范,因而被古人赋予了诸多文化象征意义,例如天赋异禀、君子气节、神仙药、延寿客、辟邪草等。”王娟认为,菊在古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几千年来,我们不仅种菊、赏菊、食菊,围绕着菊花盛开的季节,还创立了菊花节,形成了独特的菊文化。

  据王娟介绍,三国时期魏钟会所著《菊花赋》曾准确地描述了文人心目中的菊及其品性,称为“菊有五美焉:圆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晩登,君子徳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而这五美也一直被后世文人墨客所称道。

  而据史料文献记载,关于菊花节的记录,较早见于汉代。《艺文类聚》引汉代崔寔著《四民月令》称“九月九日,可采菊花”,而汉代刘歆所著《西京杂记》中则详细描述了汉时宫廷中九月九日期间丰富多彩的活动,“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王娟认为,虽然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文献中都记载了关于九月九日的活动,但是并没有明确说明这是否就是菊花节。“由此,我认为九月九日在当时应该只是一种以赏菊、餐菊、饮菊花酒为主题的宴饮聚会,而且是以皇室贵族、文人墨客为主要参与人群。”王娟说。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曾在其《与钟繇九日送菊书》文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髙会。’”王娟分析道,文中曹丕解释了九月九日之所以为人们所重视的原因,即九月九日,称“重九”,九为阳数,因此又称重阳。不仅如此,九月九日还可以看成是“日月并应”的特殊日子,且“九九”又谐音“久久”,故寓意长久。

  自汉代始,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等习俗一直延传下去,愈趋丰富和隆重。直到唐代,宴饮聚会活动逐渐演变成热闹非凡的菊花节,并在众多唐诗中得以体现。例如王维《送崔兴宗》中所写“方同菊花节,相待洛阳扉”,杜牧也曾写道“苏台菊花节,何处与开樽”。

  王娟认为,虽则唐宋时期菊花节一时繁盛,但仍然只限于宫廷官方和文人墨客之间流行。直到明清时期,菊花节才真正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风行于普通民众百姓间的重要节日,并延传至今。

  如今,菊花多用作祭奠场合,图为用白色菊花装饰成用以祭奠的花环。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赏菊敬老 两核心元素衰盛迥异

  自汉代始,每逢九月九日重阳节,依此举行的风俗活动丰富多彩。赏菊、饮菊花酒、点菊灯、佩茱萸、登高、吃重阳糕,不一而足,构筑成重阳节五彩绚烂的文化基因。

  王娟认为,从一开始,赏菊和敬老便是重阳节两大核心元素,具有普遍性,而其它习俗活动更多体现地域性色彩。

  有鉴于此,由菊花而衍生出的赏菊、饮菊花酒、点菊灯、堆菊花山、穿菊洞、吃菊花糕等活动,便构成了重阳节的重要活动,异彩纷呈。

  唐宋时期,诗词体裁兴盛,加之其时重阳节已成为文人雅士热衷参与的一项藉以饮酒作诗的重要活动,由此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有关重阳节的诗词,而且其中几乎无不提到赏菊饮酒,令人印象深刻。

  诸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杨衡所作“黄菊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皇甫冉所作“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卢顺之所作“白云郊外无尘事,黄菊筵中尽醉容”、张籍所作“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司空图所作“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等等,赏菊饮酒、抒情言志之作,不胜枚举。

  而除了菊花,重阳节的另一核心元素敬老也是古已有之。王娟认为,敬老观念源自于实体菊花,菊花本身能入药,加之文人赋予其高洁品性,便衍生出菊花的长寿、辟邪之寓意。

  古方《神农本草》中记载“菊为养性上药,能轻身延年”,《仙方》中也记载说“重五日采白菊茎,常服令头不白”,以及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中有“甘谷菊水”的记载,都强调了菊花的长寿功能。

  “在古人的眼中,菊不仅可以延寿,而且还有食之可以成仙的说法,西晋傅玄《菊赋》中就有‘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的语句,将菊比作仙丹妙药,此外,历史上有很多关于人们食菊成仙的故事和传说。”王娟说,由此菊花还拥有神仙药、延寿客、辟邪草等多种称谓。

  正是源于菊花所衍生出的长寿、辟邪等美好寓意,为古人于重阳节萌发出敬老尊老的观念提供了现实基础。“古代官方非常重视重阳节,帝王有在这一天体望退休大臣的传统,送上盆栽菊花,以示祝其长生长寿,这个传统从宫廷普及到民间,也一直传续到今天。”王娟说。

  然而这一拥有美好寓意的传统观念到了近代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王娟认为,自清末民初,菊文化开始进入一个萧条期,虽然人们还在种植、培育菊花,但是菊花高洁不群的性格却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末以来的西风东渐,将西方的花卉观念带入中国,并影响了中国传统的菊花观。”王娟认为,西方文化从一开始进入中国,就带着一种先天的优越感,由此西方的花语观也深深影响了国人。

  而在世界很多地区,尤其是欧洲、拉丁美洲等地,菊花被视作墓地之花、丧葬之花,其花语为“离别”、“诀别”、“怀念”等,绝对不能拿来馈赠亲朋好友。正是受此影响,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菊花观被彻底转变,逐渐成为国人在葬礼和祭奠时的用花。

  谈及此,王娟深感可惜、遗憾。如今,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重阳节中关于敬老尊老的传统价值观逐步得到恢复,但是另一核心元素菊花却依然渐行渐远,在重阳节概念里继续被忽略和冷落。

  为此,作为重阳节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娟希望菊花能够重新被发掘和认识,并能回归到重阳节中,继续将其所象征的君子、长寿、辟邪等意延传下去,将丰富绚烂的菊文化内涵发扬显耀,重现其彩。

相关知识

文化中国行丨重阳:登高赏菊话佳节
重阳登高览胜,赏菊辞青
重阳:登高揽胜,赏菊辞青
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 赏菊登高祈长寿 敬老孝亲享欢乐
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赏菊登高祈长寿 敬老孝亲享欢乐
登高、赏菊、插茱萸……重阳习俗知多少
登高赏菊话重阳
最是双九秋色好,登高赏菊话重阳
重阳菊事
重阳节丨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网址: 重阳:赏菊敬老延传千年 盛衰迥异亟需转变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2298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上火就喝菊花茶?!不同菊花喝起来
下一篇: 看李清照的菊花,从“暗香盈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