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菊花。
古人诗词中常将“梅、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陶渊明有诗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还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另外,我国还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菊花(拉丁学名:Dendranthema morifolium(Ramat. )Tzvel.):在植物分类学中是菊科、菊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按栽培形式分为多头菊、独本菊、大立菊、悬崖菊、艺菊、案头菊等栽培类型;有按花瓣的外观形态分为园抱、退抱、反抱、乱抱、露心抱、飞午抱等栽培类型。不同类型里的菊花又命名各种各样的品种名称。
据记载,我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周官》、《埠雅》。《礼记·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从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不解之缘,在秦朝的首都咸阳,曾出现过菊花展销的盛大市场,可见当时栽培菊花之盛了。
中药用的菊花为菊科植物的干燥头状花序。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等地。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生用。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等。由于又有花的颜色不同,又有黄菊花和白菊花之分。
菊花
菊花味苦、甘,性微寒,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
“杭菊”(杭白菊)为浙八味之一,白菊亦名小汤黄、小白菊,为桐乡地区的特产。杭菊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杭白贡菊”一向与“龙井名茶”并提。杭白菊花瓣洁白如玉,花蕊黄如纯金,有很高药用价值和延年益寿的功效,《补农书》载:“甘菊性甘温,久服最有益。”
下面辑录各本草书籍中对菊花的论述,供参考。
一,神农本草经
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二,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味苦、甘,平,无毒。主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
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华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亦主风眩,能令头不白。《仙经》以菊为妙用,但难多得,宜常服之尔。
三,本草衍义 (宋 寇宗奭)
近世有二十余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月令》所谓菊有黄华者也。又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医经不用。专治头目风热。今多收之作枕。
杭白菊
四,汤液本草 (元 王好古)
苦而甘寒,无毒。
《心》云:去翳膜,明目。《珍》云:养目血。《药性论》云:使。治身上诸风。《日华子》云: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胸膈壅闷。
五,本草三家注评注
气味苦平无毒,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张隐庵曰:菊花《本经》名节花,以其应重阳节候而华也。《月令》曰:“九月菊有黄花。”茎叶味苦,花味兼甘,色有黄白,秉阳明秋金之气也。
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秉秋金而制风也。目欲脱泪出,言风火上淫于目,痛极欲脱而泪出,菊秉秋金清肃之气,能治风木之火热也。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言感恶风湿邪,而成风湿之痹症,则为皮肤列肌,菊秉金气而治皮肤之风,兼得阳明土气,而治肌肉之湿也。
周身血气生于阳明胃腑,故久服利血气轻身;血气利而轻身,则耐老延年。
观赏菊
叶天士曰:甘菊气平,秉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金;味苦无毒,得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味苦清火,火抑金胜,发花于秋,其秉秋金之气独全,故为制风木之上药也。
诸风皆属于肝,肝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风炽,则火炎上攻头脑而眩,火盛则肿而痛。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火,气平可以制木也。
肝开窍于目,风炽火炎,则目张欲脱,其主之者,制肝清火也。手少阴之正脉,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心为火,火盛则心系急而泪出,其主之者,苦平可以降火也。
皮肤乃肺之合,肌肉乃脾之合,木火炎则刑肺金脾土,而皮肤肌肉皆死,菊花秉金气,具火味,故平木清火而主皮肤死肌也。
其主恶风湿痹者,风湿成痹,风统于肝,菊花气平,有平肝之功,味苦有燥湿之力也。
久服利血气者,肺主气,气平益肺,所以有利于气;心主血,以苦清心,所以有利于血。有利于气,气充身自轻;利于血,血旺自耐老;气血皆利,其延年也必矣。
陈修园曰:徐灵胎云:“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肤表之疾,但芳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花得天地秋金清肃之气,而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黄杰熙评:张注从阳明燥金燥土入手以解经文,虽注中未提燥字,实寓其义,通则勉强能通,但对诸病之机转,未能和盘托出,实属不足。
叶氏遵经注释,归手太阴肺金、手少阴心经,在归经上,较张氏妥当,且对病机之推阐明白,性味治疗,紧贴多矣,所以叶注超凡。
陈氏引徐氏之注为注,徐注重点突出,并可纠正张注隐燥性之谬误。
金秋摘杭白菊
六,《神农本草经》觉悟之旅 (朱燕中)
【应用】
1, 醉酒不醒:重九采花末服,治酒醉不醒。(《本草纲目》)
2, 目疾:同杞子丸服,终身无目疾疮疽。同谷精草、绿豆皮等分末,治目翳。(《本草纲目》)
3, 痿症:用甘菊花一二两,煎汤以代茶饮,既退阳明之火,而又补阳明之气,久服而痿病自痊。(《本草纲目》)
4, 益寿延年:方名菊英仙丹。采家园黄菊花三斤,晒干,入人参三两、白术六两、黄芪十两、干桑椹十两、熟地一斤、生地三两、茯苓六两、当归一斤、远志四两、巴戟天一斤、枸杞子一斤、花椒三两、山药四两、茯神四两、菟丝子八两、杜仲八两,各为细末,蜜为丸,白滚水每日服五钱。三月之后,自然颜色光润,精神健强,返老还童。(《本草新编》)
5, 乌发:变老人皓白成乌,同地黄酿酒。(《本草纲目》)
6, 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简便方》)
7, 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大人小儿皆宜,屡验。(《救急方》)
8, 女人阴肿:甘菊苗捣烂煎汤,先熏后洗。(《得效方》)
9, 膝风:陈艾(艾叶)、菊花。作护膝,久用。(《扶寿精方》)
10, 高血压:白菊花15g,红枣3粒。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干杭白菊
七,雷公炮制药性解 (李中梓)
味甘微苦,性平无毒,入肺、脾、肝、肾四经。能补阴气,明目聪耳,清头风及胸中烦热,肌肤湿痹。
丹溪曰:菊花属金,而有土于水,大能补阴。宜入肺肝等经,盖烦热诸证,皆由水不足而火炎,得此补阴,则水盛而火自息矣。须用味甘者佳。
枸杞根、桑白皮、苍白术为使。
若苦者为苦菊,大伤胃气,慎之。
八,药性赋、药性歌括
闻之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药性赋)
菊花味甘,除热祛风,头晕目赤,收泪殊功。(药性歌括)
杭白菊
九,玉楸药解 (黄元御)
味甘,气平,入足厥阴肝经。清风止眩,明目去翳。
菊花清利头目,治头目疼痛、眩晕之证。
庸工凡治头目,无不用之,今古相承,不见其效。不知头目眩晕,由湿盛上逆,浊气充塞,相火失根,升浮旋转而成。愚妄以为头风,而用发散之药,此千试不灵之方也。
十,中药大辞典
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霜降前花正盛开时采收,其加工法因各产地的药材种类而不同。白菊: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倒挂阴干。然后摘取花序。滁菊:摘取花序。经硫黄熏过,晒至六成干时,用筛子筛成球状,晒干。贡菊:摘取花序,烘干。杭菊:有杭白菊、杭黄菊两种,杭白菊摘取花序,蒸后晒干;杭黄菊则用炭火烘干。
相关知识
菊花的本草考证
机器学习笔记(通俗易懂)
动手学深度学习笔记(一)
《看花识草辨药材》学习笔记1
关于举办浙江大学第六届最美学习笔记大赛的通知
本草学研究的二重证据——从本草文献考证到本草考古
“物联网开发实战”学习笔记
如何学习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学习笔记)
Android 移动应用基础教程(Android Studio)(第2版)学习笔记及源码
花道学习笔记
网址: 本草学习笔记:菊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23259.html
上一篇: 谈瀛洲:烂漫而随意也是一种美 |
下一篇: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