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泰州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江苏领先

泰州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江苏领先

近日,2023年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滨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主题论坛在江苏盐城举行,论坛上公布了9个江苏省“最美生态保护修复案例”,泰州靖江市“世界自然基金会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长江靖江段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入选,这也是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唯一入选案例。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近年来,泰州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不断探索,加快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和监测能力建设步伐,持续扩大监测范围、不断创新观测方法,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工作江苏领先。

利用环境DNA技术开展长江鱼类群落监测,填补全省市级层面水生态监测评估空白

长江鱼类环境监测是泰州市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2022年,中国环境监测站将江苏列为长江流域鱼类环境DNA试点监测首批试点省份,泰州是江苏唯一市级试点地区。

环境DNA检测技术是一项全新的生态监测技术。鱼类环境DNA监测,是通过采集游离在水体中的鱼类DNA,包括体液、脱落的皮肤或组织、排泄物等,经过样本富集、DNA提取、PCR扩增、基因测序等过程,并与相应的条形码数据库比对进行物种注释,揭示水体中可能存在的鱼类物种。环境DNA监测具有便捷、灵敏、对生物无害的特点,是传统形态学调查方法的有益补充。

为进一步推进环境监测新技术应用,泰州市以长江流域鱼类环境DNA试点监测试点为契机,先行先试利用eDNA技术开展长江鱼类群落监测,共调查到鱼类10目21科45属55种。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检测到了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物种刀鲚。

刀鲚也被称之为刀鱼、毛花鱼等。它是咸淡水两栖鱼类,它在淡水中产卵繁殖后返回大海,因其上市最早,且肉质特别细嫩,故而排在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之首。近几十年来,受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以及水利设施修建、采砂作业、航道疏浚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刀鲚越来越少。

eDNA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实现水生生物“无创式”筛查,填补江苏省市级层面水生态监测评估的空白,也为科学评估长江十年禁渔成效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全市生态质量的持续改善,龙舌草出现在兴化湖荡湿地,青头潜鸭、罗纹鸭在泰州城区凤栖湖湿地越冬,黄胸鹀、白头鹤等罕见鸟种出现在靖江马洲岛上,江豚频现泰州段长江江面……越来越多的珍稀濒危物种开始出现,见证了泰州生态环境的“蝶变”。

全国首个高速公路生物多样性观测站落地,探索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

日前,江苏省首个规范性沿江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春江湿地-凤栖湖观测站在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启动,为科学展示泰州市乃至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等提供有力支撑。

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泰州市沿江和里下河地区物种资源丰富,是生物多样性观测的重点区域。

为加快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泰州市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开展生物多样性数据整合分析,组织编制《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23-2030年)》,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指导遵循。

与此同时,泰州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据统计,泰州全市分布有各类生物约2609种,其中维管植物1055种、脊椎动物354种、陆生昆虫557种、底栖动物71种、浮游生物572种。维管植物、脊椎动物、昆虫、大型底栖动物等生物类群的种类数分别占江苏省相应类群物种数的31.0%、42.4%、9.8%和18.0%。

调查结果表明,泰州市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8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21种;动物有5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48种。

结合本地生物多样性实际状况,泰州市建立“2+X+1”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其中“2”指沿江重要湿地和里下河湿地这两个超级生物多样性观测站;“X”指泰州各市(区)结合本地情况建设的各类观测站;“1”是指泰州市生物多样性研究宣教中心,通过汇聚各方面监测结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进行科学研究评估,为精准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靖江市马洲岛的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是长江下游首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位于兴化市的阜兴泰高速鸟类超级观测站是全国首个高速公路生物多样性观测站。

未来,随着“2+X+1”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的建成,泰州市生物多样性观测水平和观测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系统,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做法全省推广

生态保护红线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2021年,生态环境部将江苏省列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首批试点省份。泰州市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基础调查,并将数据成果进行信息化集成,探索建立市级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系统,基本摸清全市范围内生态保护红线本底,包括环境质量状况、管护状况、生态系统格局和生态系统质量等,以及现有人类活动情况。

据悉,目前泰州全市共划定9大类59块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等,保护面积达1129.48平方公里。

在监管方式上,泰州市构建制度化的常规督察监管模式,通过卫星、无人机和地面巡逻等手段,掌握生态保护红线内的人类活动及生产生活设施变化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尤其以沿江、沿河和里下河湿地片区为重点,扎实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在推进长江岸线保护方面,泰州市在全省率先编制《泰州市沿江“一张图”规划》,泰州长江干流岸线生产性利用率从52.2%降至49.3%,全力打造百里大江风光带。

2022年2月9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专门下发通知,在全省推广泰州市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经验做法。2022年11月,《泰州市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及生态质量诊断和提升项目实施方案》通过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专家审查,标志着泰州的相关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苍微)

相关知识

发现135种珍稀濒危物种 连云港生物物种多样性省内领先
珍稀物种频频现身 生物多样性成为南京生态新名片
野生秤锤树、白鹇等珍稀物种现身 生物多样性成南京生态新名片
江苏泰州花卉旅游:多彩“四花”,独树一帜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大家庭又添新成员
广东生物多样性“家底”如何?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专题调研报告
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丨北京市朝阳区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中国环境网
正确引种能丰富生物多样性 物种入侵则会威胁生态安全
生物多样性,就在你我身边

网址: 泰州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江苏领先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234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春暖花开,向海而来 ——广西海洋
下一篇: “笃行实干”解民忧、惠民生、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