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国植物学、植物化学
和植物种质资源领域
重要的综合性科研机构
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
产业发展开展了系列工作
取得了突出成绩
做出了重要贡献
植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云南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平台和保存体系建设了以引种保育云南高原和横断山南端地区的珍稀濒危植物、特有类群和重要经济植物等为主要内容,以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和种质资源的迁地保护为主要研究方向,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与公众认知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昆明植物园。
园区开放面积660亩,分为东、西两个园区,已建成山茶园、水生植物园、中乌全球葱园、羽西杜鹃园、观叶观果园、百草园、蔷薇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扶荔宫、木兰园、裸子植物园等16个专类园,收集保育植物8840余种及品种。
此外,昆明植物研究所牵头承担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室外主题展区建设项目。以昆明植物研究所“扶荔宫”温室群为核心的COP15生物多样性体验园包含了主体温室、兰花馆、食虫植物馆、隐花植物馆、草木百兼馆,形成错落有致、相得益彰、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温室群。现已保存特色植物2500余种,充分展示“植物王国”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别具特色的生态景观,是云南省独具历史文化底蕴、科学内涵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与科学教育基地。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重要领域
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利用在植物资源的发掘和可持续利用上,昆明植物研究所弄清了天麻的生活史,为天麻的人工种植成功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对三七、重楼等重要的药用植物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支撑了天然药物的研发和产业的发展。
在植物化学领域,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开展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天然产物活性与功能、天然产物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创新天然药物等研究,为我国植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发展和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做出贡献,逐步建设成为引领国际植物化学领域的研究中心之一。
特色花卉品种选育观赏植物是云南丰富物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明植物研究所在花卉品种选育和引种驯化方面开展了长期而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已选育出兰花(37 个)、秋海棠(27 个)、含笑 (7 个)、山茶、杜鹃、角蒿等新品种数十个,开展了兰花、杜鹃、百合、角蒿、含笑、山茶、秋海棠等花卉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在生产栽培、种苗繁育、花期调控等产业化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30 余项专利技术获得授权。其中,兜兰、含笑和秋海棠等的新品种和技术成果已在企业示范推广和转移转化,贯通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生产示范的研发链,创新了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利用模式。植物多样性信息平台和数据库体系建设昆明植物研究所建设有一批植物多样性重要的数据库,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Kingdonia植物标本数据库(包括了云南近百万份标本),Biotracks植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包括了植物信息、图片、分布、采集轨迹等),中国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数据库(包括了超万种的植物种子信息等)等,有效地支撑了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植物资源的挖掘利用。
昆明动物所始建于1959年直属中国科学院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演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建所以来立足我国西南及周边东南亚国家丰富的生物资源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重大需求在生物多样性演化、保护和利用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推进关键区域动物多样性资源科考,厘清家底、服务决策先后开展云南脊椎动物资源考察(1959-1960)、云南昆虫考察(1970-1989)、高黎贡山考察(1973-1977)、横断山脉综合考察(第一次青藏科考,1980-1984)、红河地区动物资源考察(1985-1986)。并于2017年,牵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向世界“第三极”发起探索。在历次科考中积累标本90余万号,掌握一手科学资料,为云南省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研究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研究所在滇金丝猴、长臂猿、亚洲象、绿孔雀、黑颈鹤、中国大鲵等物种研究保护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滇金丝猴在滇金丝猴研究保护方面,自上世纪80年代起,率先开展了滇金丝猴的监测、迁地保护和人工驯养繁殖研究,目前已成功繁殖出子三代,保有目前最大的滇金丝猴人工繁育种群。2016年,通过基因组学研究解析了金丝猴属物种高海拔适应遗传机制,受到了广泛关注。
长臂猿在长臂猿研究保护方面,系统摸清了西黑冠长臂猿各类行为特征,揭示了群体大小形成的影响因子,探讨了一夫一妻、一夫二妻社会体制形成与维持的生态学、行为学与遗传学原因。2017年,联合国内外科研团队,发现并命名新种长臂猿——高黎贡白眉长臂猿,这是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唯一一种类人猿。中国大鲵研究保护大鲵在大鲵研究保护方面,发现中国大鲵至少由5个物种(有可能为8个)组成,打破了学界“中国大鲵是一个物种”结论。同时,在Science发文,提出调整中国大鲵保护策略及规范养殖产业管理建议,为该物种的保护提供了新的科学指导和依据。
绿孔雀在绿孔雀研究保护方面,联合林业主管部门、社会组织、动物保育机构等,推进保种增量、人工繁殖、社区共建科学管护,目前绿孔雀野生种群约555-600只,稳中有升,经过基因组鉴定的纯种人工种群初步形成并成功繁育孵化子一代。亚洲象在亚洲象研究保护方面,联合林业主管部门建立人工、无人机及红外相机阵列构成的复合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平台,充分掌握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分布和栖息地现状,为科学开展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建立亚洲象种群监测及预警体系等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黑颈鹤在黑颈鹤研究保护方面,围绕物种的分布、种群动态、迁徙、行为与保护等,开展系列研究,厘清世界上黑颈鹤的分布和种群动态。其种群数量显著增加,从1996年的约5600-6000只,增长到2020年的1.6万余只。2020年7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黑颈鹤从受胁物种名录中移除,濒危等级由“易危(VU)”调整为“近危(NT)”。推动遗传资源综合利用,支撑种质资源创新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研究所面向人口健康、种业创新,深入推进家养动物新品种选育、云南土著鱼保育与可持续利用、动物活性肽类资源发掘等工作,为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支撑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 1986年,昆明动物研究所建立我国第一个野生动物细胞库。 2006年,与云南省合作共建昆明动物博物馆,标本馆馆藏各类动物标本近90万号,涵盖了我国西南各种生态类型的动物标本,是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收藏量最为丰富的动物专题博物馆。 2008年,建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大型仪器区域中心,建设多个跨学科、区域共享的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技术平台,形成西南地区系统完备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共享平台体系。 2009年,建立动物种质资源库,2020年建成1个百万级超低温自动化样本库,总存储量达300万份。同时开发1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现藏11000多物种共20余万份动物组织、核酸、细胞样品,为我国动物种质资源的采集和保藏等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物种的简易和准确鉴定,开发了多类群的DNA条形码技术,牵头组织我国生命条形码计划,使我国成为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的四个中心节点之一。 2020年,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中心和生物多样性基因组中心,开创了生物多样性的宏基因组学监测方法,目前正积极推进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昆明分部筹建工作,拟建设高效开放共享的生物大数据研究和服务平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人类不能在地球上孤独的存在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多样性让我们携手为保护地球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
【COP15丨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扶荔宫”:展示植物独特之美
在COP15生物多样性体验园——扶荔宫感受万物生长
走进昆明植物园“扶荔宫”
云南昆明:走进昆明植物园“扶荔宫”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云南昆明:走进昆明植物园“扶荔宫”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植物医生积极参与COP15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打卡春城“绿宝石”扶荔宫 邂逅“植物王国”的奇花异木
昆明植物园✨我不允许还有人没去过扶荔宫❗❗
“中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路线
【昆明新闻】保护生物多样性 共建生命共同体丨昆明植物园:新增植物物种 树立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网址: COP15丨“扶荔宫”已保存特色植物2500余种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2856.html
上一篇: 揭秘花店选址艺术,一步一策,打造 |
下一篇: 保护生物多样性,他们正在行动! |